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備戰2020年中考歷史考點闖關沖刺主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原卷版)【考點闖關】考點1: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例1】(2019年四川瀘州)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②的特征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 B.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C.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例2】(2018?東營)我國古代不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其中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 )A.赤壁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淝水之戰【舉一反三】1.(2019年湖北漢川模擬)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勝牧舉,下表描述的經典戰役是( )統帥 周瑜VS曹操兵力 約5萬VS20余萬結果 曹操兵敗北撤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長平之戰 D.淝水之戰2.(2018年江蘇無錫)下圖是《三國鼎立形勢圖》,判斷圖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權順序正確是( )魏、蜀、吳 B.蜀、吳、魏 C.魏、吳、蜀 D.吳、魏、蜀考點2: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遷 江南地區的開發【例3】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到東北“闖關東”的故事。而在中國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則大量向南遷移,它所帶來的最重要結果是(??? ) 加劇了南方的混亂局面? B.使北方趨于平靜C.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D. 平衡了南北經濟的發展【舉一反三】1.歷史上稱為“南朝”的四個朝代更替的先后順序是(??? ) A.?宋齊梁陳????B.?陳齊宋梁?? C.?梁陳宋齊???D.?陳梁齊宋2.學習歷史,必須了解歷史朝代發展的順序。_______→戰國→_______→西漢→東漢→三國→_______→東晉→_______,括弧中朝代順序正確的是( ???) A.秦、春秋、西晉、南北朝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晉C.秦、春秋、南北朝、西晉 D.春秋、秦、西晉、南北朝考點3: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4】(2018?眉山)某同學學習某次改革時整理出以下關鍵詞:“禁用鮮卑語、采用漢族的官制、以孝治國等”,請判斷該同學學習的是哪一次改革( )A.商鞅變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例5】(2018?聊城)“(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說明,魏孝文帝( )A.重視漢族文化 B.注重學以致用 C.銳意改革舊俗 D.潛心文學創作【舉一反三】1.(2018?婁底)采用漢姓,改穿漢服,學習漢語,同漢人通婚,促進了民族交融的歷史事件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商鞅變法 C.張騫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2.(2018?定西)促進了我國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最終匯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張騫通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考點4:祖沖之的數學成就 書法藝術北方農業技術的成就農歷 【例6】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這是為了紀念祖沖之在哪一學科領域做出的貢獻( )數學 B.書法 C.農學 D.藥物學【例7】(2018·山東臨沂)人們常常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杰出醫術的醫生。華佗,字元化,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醫”。他的醫學創造有( )①望聞問切四診法 ②麻沸散 ③五禽戲 ④按摩療法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例8】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藝術中,最能體現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書法?? B.?石窟? ?C.?山水畫?? D.?詩歌【舉一反三】1.“π”在自然科學中應用廣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的科學家是(? ) A.?劉徽?? B.?酈道元?????C.?顧愷之???D.?祖沖之2.(2018·黑龍江綏化)被后世尊稱為“醫圣”的是(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李時珍3.(2018·山東萊蕪)中醫中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國歷史上曾經涌現出很多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學家。以下屬于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成就是( )A.首創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 B.擅長開刀等外科手術C.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D.編制醫學體操“五禽戲”【考點沖刺】1.(2018?北京)如圖所示,地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A.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B.為三國鼎立形成奠定基礎 C.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終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2.(2018?懷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役是( )A.巨鹿之戰 B.淝水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3.(2018?聊城)“北平袁紹,南拒孫劉,青梅煮酒間,問天下英雄有幾?因事設奇,唯才是舉,鐵槊賦詩處,笑人間霸業如何!”這段材料稱道的人物應是( )A.劉備 B.孫權 C.諸葛亮 D.曹操4.(2018?岳陽)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戰B.220年,曹丕稱帝 C.221年,劉備稱帝 D.222年,孫權稱王5.(2018·山東日照)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與右面目錄相關的標題應該是 ( )A.統一國家的建立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C.繁榮開放的社會D.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6.(2018·山東萊蕪)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大力興修水利 B.發展海外貿易 C.造船業發達 D.絲織業興旺7.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的是( ) A B C D8.下面哪幅示意圖正確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9.《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與軍事斗爭。你知道其中的“三國”是指(??? ) A.?魏、蜀、西晉? B.?魏、蜀、吳??C.?吳、東晉、梁??D.?宋、齊、梁10.電視劇《三國》的熱播引發了人們對曹操的關注。下列史實與曹操有關的是(??? )①招賢納士 ②官渡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自立為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1.(2018?德州)如圖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的一次著名改革,這次改革( )A.使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B.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C.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12. (2018?福建)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采用漢族官制、律令。此舉(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確立了三國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區開發 D.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13.(2018?黔南州)如圖所列內容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百家爭鳴 B.秦始皇鞏固 C.商鞅變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4.如果想了解北魏時期北方勞動人民的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你可以閱讀( ?) A.《史記》 B.《傷寒雜病論》 C.《天工開物》 D.《齊民要術》15.如果我們要學習農作物種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飼養等知識,可以參考北魏時期的農學著作(? ) A.?《綴術》???B.?《齊民要術》????C.?《天工開物》??D.?《水經注》16.下圖(漢人胡食圖)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民族室融 B.?中外交往?????C.?國家統一?????D.?經濟發展17.周杰倫創作的歌曲:“蘭亭臨帖,行書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這首歌時會想到哪位書法家(? ) A.?顧愷之?? B.?司馬遷????C.?祖沖之?????D.?王羲之18.某詔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頒布這一詔令的是( ?) A.齊恒公 B.秦始皇 C.漢武帝 D.孝文帝19.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通常被稱為“圣人”。“書圣”、“畫圣”、“詩圣”分別是指(??? ) A.?王羲之、吳道子、李白??????B.?王羲之、吳道子、杜甫C.?張旭、顧愷之、李白???? D.?張旭、顧愷之、杜甫20.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圣人”。被后人尊稱為“書圣”的是( ?) A.王羲之 B.蘇軾 C.顏真卿 D.張旭21.如果我們要學習農作物種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飼養等知識,可以參考(??) A.????????? B.?????????? C.????????? D.22.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獲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B.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 C.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D.得到最高統治者支持23.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遷都,其中為接受先進文化而進行遷都的是(? ) A.?盤庚遷都? B.?明成祖遷都??C.?周平王遷都??D.?孝文帝遷都24. (2019年湖北孝感)“皇帝對胡漢聯姻非常高興,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與漢族官僚的女兒聯姻;他還把自己的鮮卑姓氏改為‘元宏’。”材料反映的歷史史實是(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回族的形成 D.唐蕃“和同為一家”25.(2019年湖北荊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見孝文帝改革( )A.實現了南北統一 B.提升了洛陽的地位 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6.(2019年湖北恩施州節選)材料解析題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其主題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發展,同時與世界文明互通有無、攜手前行。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2)材料二中圖1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何作用?27.(2019年湖南衡陽)“孝文帝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者……于是詔: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A.嚴禁貪污 B.頒布均田令 C.遷都洛陽 D.實行漢化政策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三國和兩晉時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開始內遷到黃河流域……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遷的浪潮。材料二: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與當地的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定居生活,他們不斷向漢族人民學習,……民族隔閡不斷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到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教材》材料三:三國鼎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況前進了一步,也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整頓政治,增強國力,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魏、蜀、吳三國還重視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依據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遷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以來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的歷史作用是什么?(3)依據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29.某七年級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圍繞“改革促發展”這個中心,開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回答相關的問題。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決心遷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494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親率文武官員和20萬大軍南下。到達A城時,正值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長途跋涉的鮮卑貴族和官兵們疲憊不堪,不愿意繼續前進,孝文帝趁機說,行軍中途.怎么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繼續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隨行人員沒再反對,于是大功告成。材料二:鮮卑姓 漢姓拓跋 元步六孤 陸賀蘭 賀《魏書》記載:“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材料三: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經濟、文化興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精心安排這一遷都的“計謀”?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兩項措施? (3)根據材料三,說一說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4)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北魏孝文帝改革給你哪些啟示。 3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 )材料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更替圖,概括該時期的政治特征。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 2 )與《史記》對比,《宋書》中描述的江南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三 4世紀后期,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前秦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他們整頓吏治,加強集權,還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人教版《歷史》教材材料四:(3)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歸納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主要內容。目錄第1節三國立局面的形成第2節江南地區的開發第3節北方民大融合第4節魏晉南北時期的文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備戰2020年中考歷史考點闖關沖刺 主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解析版)【考點闖關】考點1: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例1】(2019年四川瀘州)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②的特征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 B.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C.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階段②是三國建立后到隋建立之前的時間段,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北方戰亂頻繁,民族融合加強;南方相對穩定,江南經濟發展;科技發展,佛教盛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歷史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故D符合題意;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與題干無關,故ABC不合題意。故本題選D。【例2】(2018?東營)我國古代不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其中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 )A.赤壁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淝水之戰【答案】A【解析】208年曹操為乘勝消滅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發動赤壁之戰。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在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故選:A。【舉一反三】1.(2019年湖北漢川模擬)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勝牧舉,下表描述的經典戰役是( )統帥 周瑜VS曹操兵力 約5萬VS20余萬結果 曹操兵敗北撤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長平之戰 D.淝水之戰【答案】B【解析】根據表格中的“統帥”“兵力”“結果”可知是發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戰,故選B。2.(2018年江蘇無錫)下圖是《三國鼎立形勢圖》,判斷圖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權順序正確是( )魏、蜀、吳 B.蜀、吳、魏 C.魏、吳、蜀 D.吳、魏、蜀【答案】B【解析】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無力南下,劉備攻占四川,并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地區,有了立足之地,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進一步穩固,因此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吳在東南。故選:B。考點2: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遷 江南地區的開發【例3】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到東北“闖關東”的故事。而在中國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則大量向南遷移,它所帶來的最重要結果是(??? ) 加劇了南方的混亂局面? B.使北方趨于平靜C.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D. 平衡了南北經濟的發展【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由于北方戰亂,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這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它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促進南方經濟發展。故答案為C。【舉一反三】1.歷史上稱為“南朝”的四個朝代更替的先后順序是(??? ) A.?宋齊梁陳????B.?陳齊宋梁?? C.?梁陳宋齊???D.?陳梁齊宋【答案】A 【解析】【分析】南朝,是東晉滅亡之后隋朝統一之前存在于中國南方以建康為都城的四個朝代的總稱,其更替順序為宋齊梁陳,其它選項不正確。故答案為A。2.學習歷史,必須了解歷史朝代發展的順序。_______→戰國→_______→西漢→東漢→三國→_______→東晉→_______,括弧中朝代順序正確的是( ???) A.秦、春秋、西晉、南北朝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晉C.秦、春秋、南北朝、西晉 D.春秋、秦、西晉、南北朝【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由于諸侯之間的爭霸、兼并戰爭不斷,東周被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相連的時期,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47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王朝——秦朝;秦朝滅亡后,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西漢滅亡后,公元25年,東漢建立;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隨后蜀國、吳國也建立,歷史進入三國時代;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西晉被匈奴滅亡后,公元317年,西晉皇室后裔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建立東晉;東晉偏安江南,不思進取,南北方相繼進入南朝、北朝時代。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D。考點3: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4】(2018?眉山)某同學學習某次改革時整理出以下關鍵詞:“禁用鮮卑語、采用漢族的官制、以孝治國等”,請判斷該同學學習的是哪一次改革( )A.商鞅變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答案】C【解析】據關鍵詞“禁用鮮卑語、采用漢族的官制、以孝治國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同學學習的是孝文帝改革。為了更好的學習漢族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為革除鮮卑舊俗,開始進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漢化措施,采用漢姓,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改穿漢服,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貴族服飾;學習漢語,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提倡與漢人通婚,鼓勵鮮卑貴族與漢貴族聯姻;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故選:C。【例5】(2018?聊城)“(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說明,魏孝文帝( )A.重視漢族文化 B.注重學以致用 C.銳意改革舊俗 D.潛心文學創作【答案】A【解析】“(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說明,魏孝文帝重視漢族文化。“‘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都屬于漢族文化。故選:A。【舉一反三】1.(2018?婁底)采用漢姓,改穿漢服,學習漢語,同漢人通婚,促進了民族交融的歷史事件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商鞅變法 C.張騫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采用漢姓,改穿漢服,學習漢語,同漢人通婚,促進了民族交融的歷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規定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貴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選:D。2.(2018?定西)促進了我國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最終匯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張騫通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實施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一方面加速了政權的封建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鮮卑族逐漸融入了漢族。故促進了我國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最終匯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選:D。考點4:祖沖之的數學成就 書法藝術北方農業技術的成就農歷 【例6】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這是為了紀念祖沖之在哪一學科領域做出的貢獻( )數學 B.書法 C.農學 D.藥物學【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祖沖之的科學成就。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尤其是數學方面成就最大,他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由此可知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例7】(2018·山東臨沂)人們常常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杰出醫術的醫生。華佗,字元化,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醫”。他的醫學創造有( )①望聞問切四診法 ②麻沸散 ③五禽戲 ④按摩療法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D【解析】華佗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尤其擅長外科手術,制成全身麻醉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華佗重視疾病的預防,創造了“五禽戲”,用以鍛煉身體。華佗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D符合題意。故選D。【例8】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藝術中,最能體現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書法?? B.?石窟? ?C.?山水畫?? D.?詩歌【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令人在許多地方劈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這些宏偉精巧的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的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藝術中,最能體現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藝術。B項符合題意;書法、山水畫、詩歌是中國的藝術,不能體現中外文化交融。ACD三項不合題意。由此分析AC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舉一反三】1.“π”在自然科學中應用廣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的科學家是(? ) A.?劉徽?? B.?酈道元?????C.?顧愷之???D.?祖沖之【答案】D 【解析】【分析】祖沖之是我國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數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比歐洲人早了約1000年。故答案為D。2.(2018·黑龍江綏化)被后世尊稱為“醫圣”的是(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李時珍【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四個選項都對我國古代的醫學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被人尊稱為“醫圣”,故選C。3.(2018·山東萊蕪)中醫中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國歷史上曾經涌現出很多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學家。以下屬于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成就是( )A.首創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 B.擅長開刀等外科手術C.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D.編制醫學體操“五禽戲”【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醫學成就。根據所學可知,張仲景被稱為“醫圣”,C項是其成就,A、B、D是華佗的成就,與張仲景無關,故選C。【考點沖刺】1.(2018?北京)如圖所示,地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A.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B.為三國鼎立形成奠定基礎 C.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終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答案】B【解析】根據圖片“赤壁,孫權、劉備軍,曹操軍”可知圖片為赤壁之戰形勢圖,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A項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是官渡之戰:C項222年孫權稱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項結束三國鼎立局面的是西晉建立后統一全國。故選:B。2.(2018?懷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役是( )A.巨鹿之戰 B.淝水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答案】D【解析】208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用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曹操帶領少數人馬,慌忙逃回北方。經過赤壁之戰,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區,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故選:D。3.(2018?聊城)“北平袁紹,南拒孫劉,青梅煮酒間,問天下英雄有幾?因事設奇,唯才是舉,鐵槊賦詩處,笑人間霸業如何!”這段材料稱道的人物應是( )A.劉備 B.孫權 C.諸葛亮 D.曹操【答案】D【解析】曹操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文學家,他統一黃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墾田,重視人才,發展經濟,為中國歷史的進步作出杰出貢獻,所以分析材料可知,描述的是曹操的一生,D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4.(2018?岳陽)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歌詞中的“分三國”是指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其形成的標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戰B.220年,曹丕稱帝 C.221年,劉備稱帝 D.222年,孫權稱王【答案】D【解析】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選:D。5.(2018·山東日照)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與右面目錄相關的標題應該是 ( )A.統一國家的建立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C.繁榮開放的社會D.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答案】 B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 “三國鼎立 ”“江南地區的開發 ”“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時期的文化 ”這都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北方戰亂不斷,江南地區相對安定。為躲避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時,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通過日常的接觸和頻繁的交往, 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技文化的發展。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是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B 項符合題意;統一國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漢時期 。 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實現了建立了統一的國家 。 漢武帝實行了西漢的大一統。 A 項不合題意;繁榮開放的社會指的是隋唐時期, 實行開放的政策,封建社會實現繁榮。 C 項不合題意; 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D 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 ACD 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 B。6.(2018·山東萊蕪)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大力興修水利 B.發展海外貿易 C.造船業發達 D.絲織業興旺【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三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三國時期,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經濟獲得發展,絲織業比較興旺,A、B、C與蜀國不相符,故選D。7.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圖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的是( ) A B C D【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三國鼎立局面。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229年孫權稱帝.故符合公元229年三國局勢的是B。故選B8.下面哪幅示意圖正確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答案】D【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229年孫權稱帝,三國鼎力局面形成。故選D。9.《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復雜的政治與軍事斗爭。你知道其中的“三國”是指(??? ) A.?魏、蜀、西晉? B.?魏、蜀、吳??C.?吳、東晉、梁??D.?宋、齊、梁【答案】B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故答案為B。10.電視劇《三國》的熱播引發了人們對曹操的關注。下列史實與曹操有關的是(??? )①招賢納士 ②官渡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自立為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 【解析】【分析】曹操能謀善斷,唯才是舉,志向遠大。他以統一大業為己任, 招賢納士,通過官渡之戰打敗袁紹,統一了北方,結束了黃河流域長期的戰亂;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曹操的二戰曹丕自立為帝,④排除。仔細審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1.(2018?德州)如圖反映了南北朝時期的一次著名改革,這次改革( )A.使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B.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C.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故選:C。12. (2018?福建)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采用漢族官制、律令。此舉(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確立了三國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區開發 D.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答案】A【解析】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采用漢族官制、律令。此舉促進了民族交融。由于平城氣候干旱,所產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孝文帝規定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貴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選:A。13.(2018?黔南州)如圖所列內容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百家爭鳴 B.秦始皇鞏固 C.商鞅變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解析】題干給出的知識卡片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于平城氣候干旱,所產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孝文帝規定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貴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故選:D。14.如果想了解北魏時期北方勞動人民的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你可以閱讀( ?) A.《史記》 B.《傷寒雜病論》 C.《天工開物》 D.《齊民要術》【答案】D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了解北魏時期北方勞動人民的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應該閱讀《齊民要術》。D項符合題意;《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A項不合題意;《傷寒雜病論》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B項不合題意;《天工開物》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書中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C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D。15.如果我們要學習農作物種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飼養等知識,可以參考北魏時期的農學著作(? ) A.?《綴術》???B.?《齊民要術》????C.?《天工開物》??D.?《水經注》【答案】B 【解析】《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如果我們要學習農作物種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飼養等知識,可以參考北魏時期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故答案為B。16.下圖(漢人胡食圖)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民族室融 B.?中外交往?????C.?國家統一?????D.?經濟發展【答案】A 【解析】依據圖片“漢人胡食”,反映了胡人的飲食習慣傳到中原,使得中原的百姓接受了一些胡地的飲食習慣。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為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下令鮮卑貴族、官員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習漢語,提倡與漢人通婚。這些措施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胡食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A項符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A。17.周杰倫創作的歌曲:“蘭亭臨帖,行書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這首歌時會想到哪位書法家(? ) A.?顧愷之?? B.?司馬遷????C.?祖沖之?????D.?王羲之【答案】D 【解析】【分析】東晉人王羲之,其書法作品有“飄如浮云,矯若驚龍”的美稱,《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他本人也被稱為“書圣”。故答案為D。18.某詔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頒布這一詔令的是( ?) A.齊恒公 B.秦始皇 C.漢武帝 D.孝文帝【答案】D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北魏孝文帝的 “漢化政策”,即提倡說漢語和改漢姓,他提出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故答案為D。19.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通常被稱為“圣人”。“書圣”、“畫圣”、“詩圣”分別是指(??? ) A.?王羲之、吳道子、李白??????B.?王羲之、吳道子、杜甫C.?張旭、顧愷之、李白???? D.?張旭、顧愷之、杜甫【答案】B 【解析】【分析】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唐朝畫家吳道子畫技高超,他的畫注重線條變化,立體感強,風格奔放,開后世寫意畫先河,后世稱他為“畫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因而“畫圣”、“詩圣”分別是指王羲之、吳道子、杜甫。故答案為B。20.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圣人”。被后人尊稱為“書圣”的是( ?) A.王羲之 B.蘇軾 C.顏真卿 D.張旭【答案】A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書圣”之稱,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A項符合題意;蘇軾是北宋文學家。B項不合題意。顏真卿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C項不合題意;唐代書法家張旭是草書大家,被稱為“畫圣”,D項不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A。21.如果我們要學習農作物種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飼養等知識,可以參考(??) A.????????? B.?????????? C.????????? D.【答案】C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等,選項C符合題意;而選項A是記錄孔子的言論;選項B是甲骨文;選項D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著作,不符合題意;因此只有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2.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獲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B.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 C.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D.得到最高統治者支持【答案】C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商鞅變法提出改革土地制度,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才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內遷北方民族的融合,促進了鮮卑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和北方經濟的復蘇和繁榮,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改革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C項符合題意;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是改革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ABD三項不合題意。由此分析AB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C。23.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遷都,其中為接受先進文化而進行遷都的是(? ) A.?盤庚遷都? B.?明成祖遷都??C.?周平王遷都??D.?孝文帝遷都【答案】D 【解析】據題干“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遷都,其中為接受先進文化而進行遷都的是”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時,為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曾把北魏的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故答案為D。24. (2019年湖北孝感)“皇帝對胡漢聯姻非常高興,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與漢族官僚的女兒聯姻;他還把自己的鮮卑姓氏改為‘元宏’。”材料反映的歷史史實是(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回族的形成 D.唐蕃“和同為一家”【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皇帝對胡漢聯姻非常高興,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與漢族官僚的女兒聯姻;他還把自己的鮮卑姓氏改為‘元宏’。”可知,此內容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與漢族通婚、改漢姓,故B符合題意;商鞅變法、回族的形成、唐蕃“和同為一家”與題干無關,故A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25.(2019年湖北荊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見孝文帝改革( )A.實現了南北統一 B.提升了洛陽的地位 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知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故C正確。孝文帝是在北方統治中國,此時中國還沒有統一,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洛陽,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經濟方面的改革,不能體現增強北魏的實力,故排除D項。故選C。26.(2019年湖北恩施州節選)材料解析題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其主題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發展,同時與世界文明互通有無、攜手前行。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2)材料二中圖1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何作用?【答案】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規定改穿漢服;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27.(2019年湖南衡陽)“孝文帝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者……于是詔: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A.嚴禁貪污 B.頒布均田令 C.遷都洛陽 D.實行漢化政策【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遷都洛陽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主要的措施有: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等。其中講漢話規定漢語為“正音”,鮮卑語為“北語”,他下令官員上朝時改說漢話,30歲以上的官員一時難改,可仍講鮮卑話,暫不處罰,30歲以下的官員必須嚴格執行法令,否則要降職。從材料中的“詔斷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我們可以判斷出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講漢話”內容,即是實行漢化政策,所以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三國和兩晉時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開始內遷到黃河流域……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遷的浪潮。材料二: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與當地的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定居生活,他們不斷向漢族人民學習,……民族隔閡不斷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到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教材》材料三:三國鼎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況前進了一步,也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整頓政治,增強國力,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魏、蜀、吳三國還重視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1)依據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遷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答案】(1)北方戰亂頻繁。后果:北方民族大量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依據材料一中的文字“……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彼此征戰,人民被屠殺,牛馬被掠奪,城市化為廢墟,田地大量荒蕪,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遷的浪潮。”由此可知北方民眾大量南遷的原因是北方各政權之間不斷征戰,戰亂頻繁;結合課本所學,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以來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的歷史作用是什么?【答案】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解析】依據材料二中的文字“……民族隔閡不斷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到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得出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與當地的漢人錯居雜處”消除了民族隔閡,促進“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3)依據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答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解析】依據材料三所給信息“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況前進了一步,也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和“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可知,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為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29.某七年級歷史學習興趣小組圍繞“改革促發展”這個中心,開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回答相關的問題。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決心遷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494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親率文武官員和20萬大軍南下。到達A城時,正值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長途跋涉的鮮卑貴族和官兵們疲憊不堪,不愿意繼續前進,孝文帝趁機說,行軍中途.怎么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繼續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隨行人員沒再反對,于是大功告成。材料二:鮮卑姓 漢姓拓跋 元步六孤 陸賀蘭 賀《魏書》記載:“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材料三: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經濟、文化興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精心安排這一遷都的“計謀”? 【答案】洛陽。沖破守舊阻力(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解析】第一問依據所學可知,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兩項措施? 【答案】改漢姓;學漢語。【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漢姓;學漢語兩項措施。(3)根據材料三,說一說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增強北魏實力或中原地區經濟繁榮;文化興盛,傳統的漢文化在北方得到大發展。(北方經濟;文化興盛,禮儀興盛,人才濟濟)。【解析】依據材料信息: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增強北魏實力或中原地區經濟繁榮;文化興盛,傳統的漢文化在北方得到大發展(4)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北魏孝文帝改革給你哪些啟示。 【答案】改革需要魄力、能力與堅韌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阻礙時,我們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能促進社會的進步等。 【解析】開放性題目,改革需要魄力、能力與堅韌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阻礙時,我們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能促進社會的進步等。3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 )材料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更替圖,概括該時期的政治特征。【答案】政權分立(或政權更替頻繁、政局動蕩)【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特征、江南開發、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主要內容等史實。材料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更替圖,據此可概括該時期的政治特征為政權分立(或政權更替頻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 2 )與《史記》對比,《宋書》中描述的江南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答案】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商業進步。【解析】與《史記》“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對比,《宋書》“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中描述的江南經濟可以看出江南發生的變化體現在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商業進步。材料三 4世紀后期,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前秦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他們整頓吏治,加強集權,還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官制,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人教版《歷史》教材材料四:(3)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歸納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主要內容。【答案】交融內容主要有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方面的相互學習。【解析】依據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相關圖片,可知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主要內容體現在改治制度、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方面的相互學習這幾個方面。目錄第1節三國立局面的形成第2節江南地區的開發第3節北方民大融合第4節魏晉南北時期的文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備戰2020年中考歷史考點一遍過主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考點1: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011】版課標·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中考預】·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三國名稱、方位、建立者及赤壁之戰。【考點解讀】 官渡之戰 時間 公元200年 作戰雙方 袁紹與曹操 結果 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影響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時間 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 曹操與孫劉聯軍 結果 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利用火攻,以少勝多,大敗曹操軍隊 影響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認識啟示 要虛心,不能驕傲自大,要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兼聽則明,善于借鑒和接納別人意見, 在學習上和工作上講究方法,科學決策 三國 鼎立 局面 形成 國家 建立者 建立時間 都城 三國鼎立形勢圖 魏 曹丕 220 年 洛陽 蜀 劉備 221 年 成都 吳 孫權 229 年 建業 國號 時間 建立者 都 城 生 產 活 動魏 220年稱帝 曹丕 洛陽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漢 221年稱帝 劉備 成都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吳 229年稱帝 孫權 建業 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易錯警示】: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知識拓展】戰役 時間 戰果 影 響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項羽大敗秦軍主力 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大敗袁紹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 208年 孫劉聯軍大敗曹操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淝水之戰 383年 東晉大敗前秦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考點2: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遷 江南地區的開發【2011】版課標·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中考預測】·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了解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考點解讀】 兩晉南北朝的更替 西晉 (1)263年,魏滅蜀,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2)晉惠帝時期爆發“八王之亂”。西晉從此衰落。 東晉的興亡 建立 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 滅亡 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南朝 420-589年,中國南方相繼出現宋、齊、粱、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北朝 十六國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步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又分東魏、西魏。后來,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滅掉北齊。對這些王朝,歷史上稱之為“北朝”。人口的南遷 西晉八王之亂,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西晉時,山西、陜西內遷的各族人口,已占當地總人口的一半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東漢、魏、晉時期,氐族和羌族,東遷入陜西;匈奴族和羯族,南遷到山西;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 江南地區的開發 表現 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工業 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商業 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南朝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影響 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考點3: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1】版課標·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中考預測】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考點解讀】 北魏 孝文 帝改 革 建立 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 統一 北方 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改革 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2)規定官員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說漢語);(3)以漢服代替鮮卑服(穿漢服);(4)改鮮卑姓為漢姓;(改漢姓);(5)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通漢婚);6) 用漢制;(7)學漢禮。 性質 一場封建性質的改革 作用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民族 交往、 交流、 交融 背景 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生活,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民族 交融 表現 政治 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經濟 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 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飾、用具等 文化 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交融特點 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 交融作用 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考點4:祖沖之的數學成就 書法藝術 北方農業技術的成就 農歷【2011】版課標·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初步認識書法藝術。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就和農歷。【中考預測】·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書法藝術,農業技術的成就和農歷。【考點解讀】 祖沖之 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還創制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書法 藝術 鐘繇 胡昭 兩人均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兼采漢末眾家書法之長,擅長行、草、隸書,并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中后人稱鐘繇的楷書為絕世之作 王羲之 東晉的王羲之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所作楷、行、草書尤為精湛,書法特點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是《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由于在書法藝術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譽為“書圣”。 賈思勰撰寫和《齊民要術》 概況 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是強調農業生產技術要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不誤農時 成就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這部農書對后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農歷 概況 又稱“夏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漢武帝時,在前代歷法的基礎上進行修訂,以立春正月為歲首,確立了農歷的基本形式及計算方法,此后一直沿用 代表 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創造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拓展提升】 商鞅變法 孝文帝改革背景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各國掀起變法運動 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和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內容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聯姻等 作用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相關圖片】 三國鼎立形勢圖 祖沖之像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云岡石窟【時空觀念】: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時序圖【史料學史】1.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戎”。 —— 引自《資治通鑒》【設問】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實行的哪一措施?這一措施產生了什么作用?【解答】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江南……自義熙十一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扄(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 ——《宋書》【設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南朝時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江南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變化有何影響? 側重體現唯物史觀【解答】原因:江南地區兵役和徭役負擔較輕;社會安定。作用:為經濟重心難移奠定了基礎。歷史時序考點突破核心素養提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原卷版).doc 專題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解析版).doc 備戰2020年中考歷史考點一遍過(專題四).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