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文化發(fā)展歷程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一、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與主要觀點1、儒家 : 孔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推崇為“圣人”。思想體系的核心:“仁”“仁”即“仁者愛人”,要求人與人關系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調整好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意識)政治思想——“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禮”。 ①“為政以德”,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統(tǒng)治者實行苛政和任意刑殺;②“禮”就是要“克己復禮”,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實現(xiàn)“禮”,就要“正名”,做到貴賤有序、名正言順。教育思想——首創(chuàng)私學,“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壟斷教育的局面)。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評 價——①“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②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孟子——戰(zhàn)國著名的思想家,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尊為“亞圣”。政治思想——“仁政”學說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倫 理 觀——“人性本善”說。價 值 觀——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評 價——①“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是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策略。②“重義”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荀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學思想——① “天行有?!薄爸铺烀弥保ㄎㄎ镎摚? ② “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認為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 政治主張——① 仁義、王道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民本)③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思想特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 評 價——① 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tǒng)儒家重視。② 作為戰(zhàn)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其他學派積極合理部分,使儒家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在戰(zhàn)國后期蔚然大宗。)結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儒家學說倡導“仁”“仁政”,不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故不受重視。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異同比較。相同點:都有“仁”的思想,分別主張愛人、仁政、仁義和王道;都有民本思想,分別提出為政以德、“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不同點:在人性論上,分別主張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2、道家 : 老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作品《道德經》) 哲學思想——①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知足寡欲;② 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萬物運動。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評 價——① 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 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莊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繼承發(fā)展老子的學說) 哲學思想——把世界萬物看作是相對的,認為放棄一切大小、生死、榮辱等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自由。 “消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文學成就——寓言、散文蘊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 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儉” 評價:① 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②戰(zhàn)國以后不再受重視。 結論: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出現(xiàn)大量小生產者,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他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環(huán)境來發(fā)展生產,故墨家學說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4、法家: 韓非子(代表新興地主的利益,法家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張——① 以法治國,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② 認為歷史是發(fā)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評價:法家思想適應戰(zhàn)國后期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順應歷史潮流。為新興地主階級所接受。5.歷史意義(評價)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思想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二、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百家”是泛指,意為數(shù)量多,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爭鳴”是指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針對當時社會、學術等方面的各種問題,展開爭論。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xiàn)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③奠定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基礎三、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1、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背景:從“無為”到“有為”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蘇。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③社會形勢的發(fā)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漢武帝面臨三大問題:王國威脅中央;匈奴邊患;土地兼并階級矛盾尖銳。)(2)董仲舒對儒家思想改造,建立新儒學思想體系來源—把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學說糅合在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學體系。主張—適應加強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思想的統(tǒng)一來維護政治的統(tǒng)一,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適應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適應鞏固統(tǒng)治需要: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 作品――《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fā)展,有利于漢代的統(tǒng)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并付諸實行。2.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漢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③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五經)。――教育為儒家所壟斷④興辦太學,考試合格可以做官。――打破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陳規(guī)⑤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3.影響: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四、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張及影響?。保讨炖韺W: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1)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著作《二程遺書》、洛派)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后有物――理學的核心②人倫者,天理也――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③提出“格物致知”認識論(2)南宋的朱熹(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教科書) 朱熹是繼孔孟之后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理學的集大成者① “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最高境界。② “存天理,滅人欲”――實質是維護封建道德規(guī)范和等級秩序③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學之真(3)歷史地位:程朱理學,適應統(tǒng)治階級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的學術思想,還遠及日本、朝鮮和歐洲,形成“朱子學”學派。2、陸王心學——吸取佛教禪宗思想,把理學發(fā)展到新階段——心學。(1)陸九淵——南宋理學家,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對“格物致知”(2)王陽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學發(fā)展到“心學”階段。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谔岢觥爸铝贾焙汀爸泻弦弧钡膶W說。3、理學與心學的關系 (1)心學是理學的新發(fā)展,心學是明朝時期的理學。(2)相同之處:①思想上:都屬于唯心主義;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秩序。(3)不同之處:把握“理”的方法??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4、評價: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五、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張1、歷史背景經濟上: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政治上:專制主義統(tǒng)治進一步強化,封建制度日趨衰落。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學)因循守舊。西學東漸,近代科學技術傳入。2、異端思想家李贄(明后期)著 作:《焚書》《藏書》 自稱“異端”主 張:①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②是非標準依據(jù)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禮教,倡男女平等;③批判“存天理,滅人欲”,強調人的正當私欲。評 價:他的思想具有鮮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戰(zhàn)斗精神,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要求。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代表人物及主張(1)黃宗羲: 著作:《明夷待訪錄》主張:①抨擊君主專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張“工商皆本”評價: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封建專制斗爭起積極推動作用。(2)顧炎武: 著作:《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主張:①主張“經世致用”,反對文化專制及心學的空談理論。②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評價: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3)王夫之: 著作:《讀通鑒論》《周易外傳》,合編成《船山遺書》思想:唯物主義主張:哲學上,主張世界是物質,發(fā)展變化有規(guī)律可循,一切事物是可認識的,運動的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B、三人的共同主張①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② 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 ③ 經濟上:重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提出“工商皆本”。C、評價:①對君主專制統(tǒng)治造成了強烈沖擊。②給后世民眾以深刻啟迪。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④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統(tǒng)治地位,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五、儒家思想小結(一)儒家思想演變脈絡小結: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時期; 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漢代儒學的發(fā)展——宋明理學; 儒學的繼續(xù)與變異——明清概況: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戰(zhàn)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時期,由于“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儒學成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正統(tǒng)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三教合一”的趨勢———宋元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二)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意識;②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團結;③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設;④和為貴思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⑥“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三)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體,它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負面作用明顯;它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等更應拋棄。(四)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影響: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五)對待儒學的正確態(tài)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一)人文精神的含義名稱: 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 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主張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廣義: 指歐洲開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二)智者學派:1、產生背景:①經濟基礎:古希臘奴隸制工商業(yè)的興起和繁榮②政治條件:雅典奴隸制城邦形成和發(fā)展,民主政治活躍③人才結構:各地學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2、主要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3、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4、評 價:積極性: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 體現(xiàn)希臘人文主義本質。局限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德,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三)蘇格拉底: 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卓越的思想家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②“美德即知識”,強調知識的作用,即知德合一;③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影響: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四)柏拉圖:關注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作《理想國》 柏拉圖想法雖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思考,為理性主義發(fā)展奠定基礎。(五)亞里士多德:――古典哲學集大成者(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最大哲學成就:創(chuàng)建嚴密邏輯論證系統(tǒng)。古希臘最博學的人,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強調整個自然界中,人是最高級的。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1、歷史背景:①經濟因素:14、15世紀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②政治因素:新興資產階級興起與教會、貴族產生深刻矛盾;③思想因素:基督教壟斷西歐文化教育,人們缺少理性思維和人文精神;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眾多。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即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勵冒險;崇尚理性,提倡科學,追求知識。) 3、實 質: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4、主要成就:①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談》(與《神曲》齊名,享有“人曲”的美稱)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②后三杰: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米開朗琪羅:《大衛(wèi)》、《摩西》; 拉斐爾:《西斯廷圣母》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5、歷史意義:①是歐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促進了宗教改革的出現(xiàn)。③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④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6、局 限 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論”掩蓋階級差別和階級剝削。(二)歐洲宗教改革(16~17世紀)1、歷史背景: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天主教的束縛。②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③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使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加深。2、興 起:首先興起于德意志地區(qū)。---教皇的奶牛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①導 火 線:羅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贖罪券”②開始標志:1517年馬丁.路德發(fā)表《九十五條論綱》③改革主張:“因信稱義”、“信仰得救”(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④影 響: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歐洲歷史舞臺,形成三足鼎立宗教格局;4、其他信教教派:加爾文教、英國國教5、宗教改革的性質和意義性質: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反封建教會的政治斗爭。作用: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fā)展。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③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6、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含義: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出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三、啟蒙運動-----理性之光 (17~18世紀)(一)歷史背景:①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②封建專制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資產階級提出反對專制制度的要求;③自然科學的新發(fā)展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依據(jù)。(二)主要內容:1、核心內容: “理性主義”(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即科學方法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2、具體內容: 宣傳自由、平等、民主、博愛、法治等思想,反對專制王權和等級制度,反對教權主義。(三)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國家人物代表作主要觀點評價法國高潮伏爾泰《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主張君主立憲制;倡導天賦人權,平等、自由和民主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抨擊天主教會。是法國啟蒙運動的卓越領袖;②其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巨大影響。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其核心是權利相互的“制約和平衡”。法律是理性的體現(xiàn)其學說后來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盧梭《社會契約論》①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天賦人權;②認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是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直接為法國大革命提供思想動力德意志經典總結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啟蒙運動核心就是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人就是人不是工具;主權屬于民、天賦人權;人要自律,不能妨礙他人自由;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是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哲學家;其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四)性質和意義:性質:資產階級的反封建君主專制的思想文化運動,歐洲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意義:①啟蒙運動豐富和發(fā)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②為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③啟蒙運動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④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影響和推動作用。⑤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異同同:時代背景相同;都反對封建主義的束縛;異:涉及領域:前者屬于文藝領域,后者屬于宗教領域; 社會層面:前者限于規(guī)則或社會的上層;后者包括貴族、平民。五、啟蒙思想與文藝復興異同同:都注重了人的價值,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治、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作了思想準備。他們追求的所謂人類利益都是資產階級的利益。異:背景: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主要是反對教會對人的束縛。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果,對世俗的君主專制制度提出了批評。內容:文藝復興提倡“人性”,旨在擺脫天主教神學的束縛,強調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啟蒙運動則前進一步,高舉“理性”的旗幟,旨在反對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平等和經濟自由。影響:文藝復興推動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啟導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浪潮;啟蒙思想是在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前提下出現(xiàn)的,它打擊了專制主義的世俗統(tǒng)治,啟導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古代中國的科技(一)科技發(fā)展的前提條件1、中國古代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為科技發(fā)展提供經濟保障;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為科技發(fā)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對科技的重視與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進科技發(fā)展;5、中國古代教育的發(fā)展,為科技發(fā)展奠定人才基礎;6、古代人民和科學家們的勤勞創(chuàng)新(二)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特點①??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于生產和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②?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xiàn)象的直觀描述。③ 未能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三)概況1.四大發(fā)明A.造紙術:① 紙出現(xiàn)以前的書寫材料——甲骨、青銅、竹木簡、帛。② 西漢發(fā)明植物纖維紙,不適于書寫。----甘肅天水放馬灘麻紙③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能書寫的纖維紙,人稱“蔡侯紙”。④ 紙的發(fā)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fā)展。751年唐朝與大食發(fā)生戰(zhàn)爭,傳入阿拉伯,隨后歐洲、北非。B.印刷術:①唐朝:現(xiàn)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②北宋: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已使用彩色套印技術;11世紀中葉,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經濟、便捷③13世紀后傳入朝鮮、歐洲。 ④ 印刷術的發(fā)明,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還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C.火藥: ①唐:古代煉丹家發(fā)明火藥,孫思邈《丹經》記載,唐末用于軍事戰(zhàn)爭。 ②五代、宋:廣泛應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槍(管型火器)等。③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主義起了重要作用。D.指南針: ①戰(zhàn)國:司南。后人制成指南針②北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中起了重要作用。E.意義: ① 對中國:是中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② 對世界: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世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在歐洲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主義,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F.總結(1)“四大發(fā)明”在中國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社會環(huán)境決定了科技作用的發(fā)揮。(2)16世紀以后,中國為什么沒能產生近代科學?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其它原因:① 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阻礙了科技發(fā)展;② 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科技發(fā)展失去了物質基礎和動力;③ 八股取士和文化專制,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④ 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tǒng)妨礙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二、古代中國的文學(一)《詩經》:孔子編訂,后世奉為儒家經典,北方民歌內容:①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多年300多首的詩歌。②風(“國風”)——各諸侯國的民歌。 雅——宮廷樂曲歌詞。 頌——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詞。③反映貴族、平民生產生活的狀況。地位: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基礎。(二)楚辭:浪漫主義風格,南方民歌概念:戰(zhàn)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 特點:句式靈活代表:屈原——《離騷》(三)漢賦背景:政治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以楚辭為基礎。特點:辭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表現(xiàn)大一統(tǒng)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代表: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東漢:張衡的《二京賦》(四)唐詩原因:①國家統(tǒng)一、強盛 ②中外、民族間交流頻繁 ③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風格、代表作:時代特點代表人物作品風格代表作流派初唐王勃陳子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登幽州臺歌》初唐四杰盛唐李白詩仙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手法夸張《早發(fā)白帝城》《蜀道難》浪漫主義高適岑參邊塞景物雄奇壯觀和軍旅生活大漠窮秋塞草邊,孤城落日斗兵稀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邊塞詩王維孟浩然景物如畫詩情畫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無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山水田園唐由盛轉衰時杜甫詩圣詩風渾厚深沉,語言凝重精練“三吏”“三別”其詩稱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中唐白居易詩魔詩王諷喻詩:平實淺近、針砭時弊敘事詩:韻味綿長《長恨歌》《琵琶行》反映現(xiàn)實晚唐杜牧李商隱《江南春》 《泊秦淮》《山行》《登樂游原》 《無題》歷史滄桑愛情詩(五)宋詞 原因: ①商業(yè)的發(fā)展、城市繁榮,市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詞”更適應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眾的苦難使人們的感情更加豐富;③“長短句”比詩歌更能靈活地表達情感。 特點: 句子長短參差,便于靈活自如抒發(fā)感情,可配樂演奏。 代表:婉約派——北宋: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樂》(李清照前期婉約,后期豪放)。 豪放派——北宋: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南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陸游。(六)元曲含 義:興起于宋代民間散曲,到元代進入創(chuàng)作的繁榮階段,因而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動,豪放飄逸。社會背景:① 根本: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的壯大。②元朝,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漢族文人進取無望,用以抒發(fā)愁悶情懷。③社會下層文人對社會黑暗、人民悲慘遭遇的不滿。 代表人物: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秋思》。(七)明清小說南北朝: 志怪小說《搜神記》唐代傳奇:標志著中國小說逐漸成熟。宋代話本:反映了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興起。明清社會:① 商品經濟發(fā)達,市民階層崛起,對文學的需求增多;② 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層文人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③ 印刷術的不斷完善;④ 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的風氣,傳統(tǒng)的輕商思想開始淡化; ⑤ 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使一些文人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成 就: ① “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② “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③ 批判現(xiàn)實的作品:《紅樓夢》(將古典現(xiàn)實主義文學推向頂峰);《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三、古代中國的書畫(一)漢字① 起源——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② 成熟——商代甲骨文③ 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小篆;后出現(xiàn)“隸書”(民間)。④ 先后順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⑤ 總趨勢:由繁到簡(二)書法:特點:楷書:筆畫詳備,結構形體嚴整,有實用價值;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鐘繇、王羲之;唐代楷書步入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成為后人臨摹范式。草書: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具有極高審美價值; 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朝:張旭、懷素。行書:兼具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朝顏真卿《祭姪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北宋蘇軾《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元朝趙孟睿?鞒?惱髏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