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課件(57張+視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課件(57張+視頻)

資源簡介

(共57張PPT)

1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

2

3
資本主義的擴展
Contents



【課程標準】
1.了解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及其與西方人文主義發展之間的歷史淵源;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2.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
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四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根本原因 不同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
(不斷豐富、發展) 側重領域 斗爭形式 未來構想
文藝復習 資本主義萌芽
倡導新的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 文學藝術領域 借助復興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形式;披著宗教的外衣 追求現世生活追求今生享受
宗教改革 資本主義發展;
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壓榨沉重 挑戰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宗教權威,打擊西歐的封建勢力,從而使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宗教領域 披著宗教的外衣 廉價平民教會、民族國家
啟蒙運動 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啟蒙運動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的高度。 政治領域 擺脫了宗教束縛直接公開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 構建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
復習:西方人文主義發展的關系
啟蒙運動的政治理念有哪些?他們要構建怎樣的社會?
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
(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革命爆發的原因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⑴思想:
⑵經濟: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日益強大。
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作為新的商業強國崛起,資本主義加速發展,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從15世紀晚期起,通過圈地運動,英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發展起來,出現了與資產階級利益一致的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 發起挑戰。
為什么以議會為基地?

1215年英國《大憲章》規定,不經臣民同意,國王不得在規定的貢款之外征稅;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負責召開會議;國王若違反規定,臣民有權反抗。
1343年,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兩院獨立議事,廣泛參與政治、司法、立法和財政活動,成為中古時期英國的重要機關。

英國議會傳統遭到挑戰
17世紀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統治,
國王詹姆士一世推行王權專制。

⑶政治: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
議會
國王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封建勢力


時間





1640
1649
1653
1660
1688


民主
專制

建立共和國
處死國王
查理一世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革命爆發
光榮革命
適時妥協也是一種政治智慧
(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89
《權利法案》

1701
《王位繼承法》
克倫威爾
實行軍事
獨裁統治
克倫威爾獨裁統治
1649—1658年
查理二世王朝復辟
1658—1685年
推翻 詹姆斯二世
1685—1688年
威廉和瑪麗
1688“光榮政變”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
規定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2.革命的
過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
級革命開始
1688年,
光榮革命
1649年,
查理一世被處死
1660年,
斯圖亞特
王朝復辟




光榮革命“光榮”在哪里?有何象征意義?
國王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權力的來源由 轉為
民授(議會)
神授
處死_____
迎回_____
國王
邀請_____
驅逐_____
國王
國王
國王
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
3.革命結束標志:光榮革命

1688年 詹姆士二世的專制統治損害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輝格黨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荷蘭執政威廉與瑪麗共同入主英國,詹姆士二世逃到法國。
為什么把“光榮革命”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標志?其實質又是什么?
①標志:因為通過這場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國家政權。
②實質:這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其實質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妥協的結果。
新國王是由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這就把近100年來困擾英國不休的主權問題解決了:既然議會創造了國王,主權當然在議會。




——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光榮革命還留下深刻的歷史遺產: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以后……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


①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
②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礎)
光榮革命意義: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招募或維持常備軍 議會必須定期召開;
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
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議會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詢問。
為伸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經常集會
立法權
征稅權
軍事權
選舉權
言論自由權
集會權
保證議會權利條款
限制王權的條款:
司法權
思考:限制了國王的哪些權力? 保障了議會的哪些權力?
用什么方式限制王權?
(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標志:《權利法案》的頒布
議會
議會
議會
自由
自由
自由
運用法律限制王權
思考:
1、你認為《權利法案》吸收《大憲章》什么思想?


2、《權利法案》頒布的時間、意義?
①從法律上否定了君權神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確立議會主權原則,限制王權,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
③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
④英國社會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運用法律限制王權(立法)
注意:《權利法案》是法律文件;在英國起憲法作用,屬于憲法性質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為憲法。
《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頒布后,英國國家權力的中心有沒有轉移?
17世紀后半葉以前的英國: 認為“君權神授”,鼓吹“除上帝以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并宣稱議會的權力來自國王。
17世紀末以后的英國:國王權力的來源已不再是神授而是議會,國王從此變成服從議會的立憲君主。
政治權力的核心從英王逐漸向議會轉移。
英國王位的繼承是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后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后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王位繼承法》
國王還擁有哪些權力?
薩凡納
查爾斯頓
威爾明頓
詹姆斯敦
巴爾的摩
費城
紐約
波士頓

西









木材、造船、冶鐵
小麥
煙草、藍靛
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造船業成為主要的工業部門
中部:農業規模較大,盛產小麥和玉米,有谷倉之稱
南部:盛行種植園經濟,大量使用黑奴勞動,主要生產煙草等經濟作物
⑴ 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









禁止北美人民制造任何紡織品,不允許把當地生的毛皮制成帽子, 必須先把毛皮出售給英國,在英國制成帽子后再運銷到北美。
所有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印花稅法》
英國希望北美殖民地永遠作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
⑵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殖民壓迫
(二)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1.革命的原因
⑴ 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

⑵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殖民壓迫






⑶啟蒙思想的影響
上帝安排英國與美利堅相距遙遠,這也是強有力的和自然的證據,證明一方對另一方的統治不符合上天的意圖。
——托馬斯·潘恩《常識》
自由和平等是夭賦予人的權利。英國殖民當局的高壓政策,是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權利。
——杰斐遜《英屬美洲權利綜論》
“不自由毋寧死”
—— 1775年3月,帕特里克·亨利誓言
“美國的獨立如果不曾伴隨一場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而單從它擺脫英國這一點來考察,那就微不足道。”
—— 托馬斯·潘恩《常識》

1775年
波士頓來克星頓槍聲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3年,
英國承認
美國獨立
1776年7月4日
大陸會議《獨立宣言》
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1781年,
約克鎮
英軍投降




(二)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2.革命的過程
3.革命勝利的意義
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謹莊嚴宣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言正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 ,它們解除對于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摘自《獨立宣言》



宣告了北美殖民地與英國斷絕一切隸屬關系和政治聯系,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是北美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政治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北美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戰爭。
獨立戰爭的勝利,打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力……
它不僅驚醒了歐洲,促進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而且為拉丁美洲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唐晉《大國崛起》
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意義: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提供了先河;
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促進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經濟: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革命的原因
經濟不平等的真正癥結還是在于特權免稅制度上。為了換取政治上的集權,王權在與貴族的討價還價中作出讓步,賦予貴族免稅特權。因此,社會中最富有的群體逃避于國家稅收體制之外,全部財政負擔落到第三等級。-----喬麗靜,張發祥.語類及語類研究概述.科技資訊,2008.
根本原因:法國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政治(階級):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
思想:啟蒙思想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
外因: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貴族
教士
民眾
法國為了對付英國,考慮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如果法國國王在美國的行動(指支持美國并參戰)是正確的,那么,他在國內的做法就完全是錯誤的;而如果美國的行動是正當的,其理由很充分,那么,這個理由在法國要充分一百倍。
----楊 光《“好心”改革引發大革命》歷史新說,2003(4).






1789年7月
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
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會議掌握了政權
1789年8月
議會頒布了《人權宣言》
1791年
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1799年
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實行帝制;入侵一些歐洲國家
1804年,
頒布《法國民法典》
1815年
拿破侖帝國覆滅
(歐洲各國聯合)
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制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2.革命的過程




(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等級制度和特權),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編纂民法典的參考藍本。
3.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德國人最渴望的是有才干的平民應該和貴族一樣享有尊嚴,能進入政府機構,在人民和統治者之間制造裂痕的農奴制和等級制應該徹底廢除。《拿破侖法典》的優越性、司法過程的公正透明必須成為你的王國顯著的標志。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都渴望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特權是違背民意的。去努力做一個立憲國王吧。
——拿破侖致弟弟哲羅姆(威斯特伐里亞國王)的信
拿破侖認為德國人渴望什么?反對什么?
反對:農奴制和等級制,封建特權和專制
渴望平等和自由的理想
規律總結
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
1.經濟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但受到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或殖民統治(如美國)阻礙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2.政治原因:英法兩國封建專制程度不同:英國王權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的民主傳統,并且從民族民主向資產階級民主轉變;法國王權強大,典型的專制君主制國家。美國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北美人民要求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呼聲強烈。
3.思想原因:啟蒙思想程度:英國注重傳統,啟蒙思想影響較小;法國經歷啟蒙運動,受啟蒙思想影響大;美國受啟蒙思想影響較大,特別是“三權分立”思想。
二、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一) 經濟制度
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逐漸形成的條件下,歐美國家逐步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制度。
⑵過程: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逐漸確立起來。
⑶內容: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勞動力成為商品)
⑷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
⑴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①資產階級革命(改革)的成功
②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確立
③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要求
(二)政治制度:
1.政體形式: ①君主立憲制:英國、意大利、德國、日本
②共和制: 美國、法國
2.政黨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
體現分權制衡原則。
政體:統治階級采取什么形式組織自己的政權 。政體由國體所決定,與國體相適應。由于歷史條件和階級力量對比等具體情況的不同,國體相同的國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體,但都體現同一特定階級的專政。如資產階級國家有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責任內閣制、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等不同政體。
國家元首是世襲的
國家元首是選舉產生的
3.代議制:又稱“國會制”或“議會制” 含義: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具體分為一院制、二院制、三院制和四院制,以采取一、二院制的為多。二院制由上議院(或稱貴族院、參議院、聯盟院等)、下議院(或稱平民院、眾議院、人民院等)組成。議會一般都具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政府的監督權;議決事項均由議員共同討論并經多數通過議員;一般由選舉產生。 特征:①由通過普選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的權力,是間接民主(議會至上原則);實行分權制衡原則;實行民主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
(二)政治制度(政體):
1..英國:君主立憲制
①確立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議會實際權力大于君主,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⑴含義:君主立憲制是一種現代政體。在這種政體下,國家元首通常是世襲的,擁有某些最高權力,但是必須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
⑵確立和發展過程
②成熟標志:責任內閣制的形成(18 世紀中葉):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核心
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
責任內閣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形成過程:英語內閣 (Cabinet)一詞,源于法語,本義是小房間、密室。
“光榮革命”前,英國國王經常召集少數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開會,商討政事,由此形成了內閣制的萌芽。
“光榮革命”后,內閣會議在少數大臣的參與下召開,權力受到限制的國王逐漸不再出席。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財敗大臣沃波爾主持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沃波爾被后人認為是第一任首相,其住宅唐寧街10號成為歷任首相官邸。
在責任內閣制下,
組成:內閣的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
首相:產生方式:首相由議會中多數黨的領袖擔任。
權力:有權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級官員;主持內閣會議,享握國家的
行政大權,同時又能通過議會對立法活動施加重要影響(立法創議權)
地位:成為事實上的最高領導人。
內閣:產生方式:內閣由議會(下院)選舉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織。
與首相關系:內閣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與國王和議會的關系: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則對議會負責
內閣與議會關系:如果議會通過時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國王是國家元首,統而不治。
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是國家權力中心。
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
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相互制約,但權力中心在議會。
⑶內容(特點)
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
首相
對議會負責

內閣
組織內閣

內閣與首相共進退


對議會集體負責


國王
形式任命
統而不治
掌握行政、影響立法

監督內閣
國家權力中心





權力轉移

權 力 轉 移
擁有立法權
財政權、行政監督權
軍權等

權力轉移
選民
下院
議會
上院
貴族世襲




首先,所在黨必須在下院大選中獲勝成為多數黨

其次,本人必須是多數黨領袖;

再次,要由國王任命
首相是如何產生的?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是誰
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
國家元首有無任期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政府的首腦是誰
政府首腦如何產生
政府如何產生
國家的權力中心
英王
世襲
無,終身
無,統而不治
首相
議會選舉的多數黨領袖
首相組閣
議會
小試身手
時代在漸變,英國代議制民主化的程度也在漸變
漸變1:19世紀后半期,英國又進行了兩次議會改革,成年男子獲得了普選權。
漸變2:20世紀初,非貴族出身議員在下院中首次超過半數,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漸變3:1918年議會通過《人民代表法》,30歲以上有一定財產的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
漸變4:1928年法律賦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擁有一樣的選舉權。
漸變N:。。。。
趨勢:民主權利不斷下移,英國政治不斷民主化
政治權利由貴族民主到工業資產階級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中國明代的內閣制 18世紀英國的內閣制
產生背景 明朝內閣的產生是宰相制度廢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的精力、才能有限而設立 由英國國王的最高咨詢機關: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的
產生方式 由皇帝任命 議會選舉產生,內閣首相
權利大小 明朝內閣雖然是國家中樞機構,但內閣的職責只備顧問,無決策權 西方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
性質 皇帝的內侍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和決策機構 西方內閣則是資產階級專政的行政機關
作用 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明朝內閣不能起到制約皇權的作用,它的設置突出體現的是皇權的進一步加強 近代西方內閣進一步限制了王權,國王完全退行政舞臺,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鞏固和完善了君主立憲政體,體現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社會性質 明代內閣制是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的產物 英國內閣制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產物
差異原因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革命勝利。
英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1)連續性。近現代英國的主要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幾乎無一不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歷史遺產。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英王的內閣到責任內閣制,無不體現英國政治制度發展的連續性。
(2)漸進性。英國制度的發展變化都是漸進式的,英國政治發展的歷史,就是政治權力由英王轉移到議會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的歷史。議會政治政黨政治不斷發展,內閣制逐漸形成,具有英國特色的代議制度逐步形成不斷完善,實現了全面的民主化。
(3)創新性。從《大憲章》到君主立憲制的逐漸確立和完善,英國歷史上出現的各種政治機構和制度很少是在某種現成理論的指導下構建的,多是適應社會發展新變化,對舊的機構和制度及時地進行調整和改造,使得政治體制日益完善
(4)是一種間接民主,由公民選舉出來的代表組成代議機構,負責制定法律和公共事務,公民參與民主是間接和有限的(雅典民主屬于直接民主)。
(5)具有包容性和較大的自由度。
2.美國:總統 共和制
⑴確立標志:
⑵原則、內容
①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分權制衡)原則
②聯邦制原則
③人民主權(民主)原則
中央與地方
政府各部門之間
政府與人民之間
權 力 分 配



聯邦制原則
分權制衡原則
人民主權(民主)原則
1787年憲法的頒布
參眾兩院可各自反對對方所提法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憲法

總統任命法官須經參院確認

總統任命聯邦法官

法院可宣布總統違憲

總統可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

國會2/3可通過總統否決的法律
彈劾總統,否決總統的人事提名
分權

制衡

















國會:立法權,總統:行政權,最高法院:司法權
彼此制約
①“三權分立”原則:
分權還表現在
立法權的再度分割(參、眾議院制衡)
各州和聯邦政府(中央和地方間的分權制衡)
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制衡。
積極:避免專制,維護民主。
消極: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評價:
②聯邦制原則
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國家主權屬于聯邦)
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如征稅、募兵、發行錢幣、宣布對外和戰以及使用武力恢復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避免過度集權的弊端。
問題:主要在于效率不高,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推諉、扯皮,各州政府各自為政。
③人民主權(民主)原則
總統和議會議員由選舉產生,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和議員均實行任期制。

中國三省六部制與西方三權分立制的區別

項目 三省六部制 三權分立制
設置目的 加強皇權 防止專制獨裁 和 維護民主
分權內容 決策、審議、執行 立法、行政、司法
分權部門 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省 國會、總統、最高法院
實質 封建 皇權專制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相同點:通過權力的分散達到中央政府部門互相制約與平衡,防止集權。
●從中央政府權力制衡角度分析說明,美國是怎樣實現把總統“關在籠子里的夢想”的?
總統只有行政權;總統任命的司法官員必須經過參議院確認;最高法院可宣布總統法令違憲;國會可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總統所否決的法律。
●美國是怎樣實現把總統“關在籠子里的夢想”?
實行三權分立,總統只握有行政權;總統權力受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總統由民選產生;總統有任期限制。
思考:
地位:這是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積極: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保證了美國的長治久安,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消極: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
⑶評價












封建
專制
君主
立憲
共和制
帝制
政體
時間
1788
1789
1792
1804
1815
1830
1848
1852
1870

















攻占巴士底獄
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



七月王朝
波旁王朝

1875年,一票共和
艱難曲折
3.法國政體:共和制
議會實際權力大于總統,總統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總統是國家元首,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議會擁有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的權利;內閣對參議院負責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后,英國的漫畫家為這一歷史事件創作了漫畫《瑪麗安娜女郎(法國的象征)終于挑好帽子了》。圖中的房間衣物凌亂,女郎站在鏡子前面,終于選好并戴上了由藍、白、紅三色組成的三色帽。這幅漫畫的含義是:
法國的共和制度經過長時間的變動最終確定下來
瑪麗安娜女郎終于挑好帽子了
思考?
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過程中,哪些方面初步實現了啟蒙運動的政治理念?
君主立憲、民主共和;
人民主權、三權分立相互制約;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
天賦人權論、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論和人民反抗暴政的權利
俄國1861年改革
美國南北戰爭
1861-1865年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起
1871年
德國統一與憲法
法國共和制的確立(1875年)
意大利統一
1870年
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
三、資本主義的擴展
三、資本主義的擴展
(一) 俄國:農奴制改革
國內:19世紀上半期,俄國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社會經濟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
國外:19世紀50年代,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經濟危機。
背景:
內容:
“二一九法令”:廢除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
其他改革: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等,還采取各種措施刺激工業發展。
自上而下的改革
積極:農民獲得自由身,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消極: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目的: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利益。
面臨空前統治危機
評價:
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
(二)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獨立后,經濟發展。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南方種植園經濟
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原料、市場、勞動力等)
矛盾的焦點在于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背景:
過程:
評價:
①1861年,南方一些州成立“南部聯盟”,挑起內戰。美國內戰爆發。
②1862年,林肯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北方軍隊由防轉攻。最終擊敗南方分裂勢力。
③1865年,內戰結束,北方軍隊勝利,美國的統一得以維護
積極: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不足:但黑人仍備受歧視(種族歧視)。
(三)意 、德統一
19 世紀中期,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
根本原因:意大利分裂狀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①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起用主張“鐵血政策”的俾斯麥為宰相,他決心通過武力統一德國。②1864—1871 年,普魯士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背景:
過程:
政體:
①1861 年建立意大利王國。
②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1 年實現了國家統一。
實行君主立憲制。
背景:
過程:
統一意義:






…………………………………………………………………………………………………………
19 世紀中期,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
根本原因:德意志分裂狀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德意志的兩個最大邦國。
統一方式:
王朝戰爭
積極 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條件
消極 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如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傳統










皇帝
首相
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 ①有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權___________議會,在軍事、財政問題上有_____權; ③統率軍隊,任命軍官; ④宣戰媾和。



任命
負責

政府首腦,主持帝國政府。




聯邦議會 (上院)
帝國國會 (下院)

1.由________組成。
2.未經其同意任何法律均無效

1.普選產生
2.有權________并行使_________權
3.對政府_________監督權





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
召集和解散
否決
各邦代表
提出法案
預算審查
沒有任何
___ _制
____
____





聯邦
君主
立憲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憲法規定了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評價:
積極:
1.實行聯邦制,以法律形式鞏固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2.建立法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政治體制。如:議會選舉、政黨政治
3.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走上了近代民主政治的道路,工業資產階級開始參與政權。
4.經濟:促進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經濟強國
局限:
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專制主義、軍國主義)
不完善,不能產生代議制政府
(四)日本:明治維新
對內:明治政府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憲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的代行機構。
對外:侵略擴張。
國內:幕府的腐敗封建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背景:
過程:
政體:
國外:19 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日本有識之士于1868 年推翻幕府統治,恢復天皇權威。 隨后進行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內容:
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目的:
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發展資本主義
實行君主立憲制——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
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統一,為進一步推行改革、富國強兵奠定了基礎。
1.政治:
(1)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置都、 道、府、縣,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轄之下。 
(2)廢除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級身份制和武士階層特權。 

廢除舊體制,加強中央集權
分析歸納政治措施對后來的改革創造了
哪些有利條件?
加強中央集權,這是改革的必要政治前提。
結束分裂割據,有利于形成統一國內市場。
廢除等級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階級基礎。
廢除武士的俸祿,有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
殖產興業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并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持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2.經濟:
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
2.經濟:
土地改革: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
殖產興業
A.重點:興辦軍事、重工業
B.發展交通運輸和通訊業
C.出國訪問
D.創辦國營民企,扶持私人企業
E.培養人才
提高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但市場狹小
為日本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日本掀起了工業革命的熱潮,僅用30年時間,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

3.文教:
(1)教育:確定“國民皆學”方針 
(2)思想:介紹西學,傳播啟蒙思想
( 福澤渝吉)
(4)社會生活方面:西化(衣食住行)
A.改革教育內容:
儒學

自然科學
B.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打破了等級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
小學、中學、大學
文明開化 ,發展近代教育
(3)發展新聞出版事業,傳播西學
明治時期,日本確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既要培養學生具有日本舊的忠于天皇思想,同時又要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天皇
萬歲萬歲
萬萬歲
4.政體:
原因:


內容:

影響:

實質:
初步建立君主立憲制形式的資產階級國家體制。
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不滿藩閥專制,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專制主義統治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
總攬統治權
行使立法權
掌握軍隊統帥權
協贊天皇行使立法權
有審議國家預算案權力
直接對天皇負責
成員由天皇任命
協助天皇
服務于天皇
天皇
議會
內閣


并非立法機關,而只是天皇立法的輔助機關。
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決。名義上直轄于天皇,實際上無所約束,自成中心。
軍令大權被分立出來,只將軍政大權歸屬于內閣。
軍部

(1)軍事上創辦軍火工業,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皇軍)
5.軍事:
(3)設立軍事院校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擺脫了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走上了獨立富強道路,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的行列,逐漸廢除了全部不平等條約,并走上對外擴張道路。

忠氣節、正禮儀、尚武勇、重信義、崇儉樸
建立新軍隊,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
了解
明治維新的歷史作用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
①經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②政治:結束封建割據狀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民族國家,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④影響: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局限性
①經濟: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②政治:
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③文化:
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軍事:
保留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對華侵略、挑起二戰)
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 德 國 英 國
國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擁有廣泛的權力,具有專制主義色彩。 國王,無實權,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
首相和政府 首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首相由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擔任,首相和政府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
議會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只有制定法律和預算權力,對政府及皇帝沒有監督權。 議會是最高的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牚握國家政權。
不同原因 歷史傳統的影響不同;政府建立的過程不同;國家的掌權者不同;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
相同點 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都是君主,實行世襲制并任期終身。
比較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理論依據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
建立方式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采取了激進的革命方式;
以俄日為代表,采取了溫和的改革方式
建立過程 經歷了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政體類型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政體形式
體現原則 以立法的形式來確立政治體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
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
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
規律總結: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與影響 1.特點
2.影響 (1)進步性 ①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 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體形式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世界意義。 (2)局限性: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社會形態
時間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
人類社會的發展總趨勢是不斷上升前進的,過程是曲折的。
認識: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俄國農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意大利統一
德國統一
1775
1783
1789
1815
1861
1881
1868
1889
1871
1871
1640
1688
君主立憲制
共和制
共和制
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
沙皇專制


過渡時代者,希望之涌泉也……有進步乃有過渡,無過渡亦無進步……
船頭坎坎者,自由之鼓耶?船尾舒舒者,獨立之旗耶?當十八、十九兩世紀中,相銜相逐相提攜,乘長風沖怒濤,以過渡于新世界者,非遠西各國耶?順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亂流而渡者,其法蘭西耶?方舟聯隊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攘臂馮(píng)河而渡(徒步涉水渡河)者,其美利堅耶?……
——啟超《過渡時代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任丘市| 麻城市| 施秉县| 夏邑县| 广东省| 云浮市| 即墨市| 无为县| 富蕴县| 晋宁县| 宜宾县| 榆社县| 布拖县| 铁力市| 贺州市| 越西县| 西宁市| 福海县| 交口县| 娄烦县| 卓资县| 扎赉特旗| 合肥市| 永年县| 凤山市| 扶风县| 东方市| 海安县| 镇安县| 枣庄市| 广河县| 利津县| 历史| 建阳市| 东兴市| 溆浦县| 红安县| 枣庄市| 偏关县|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