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湖心亭看雪張岱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癡我覺得“癡”可解釋為 _______,理由是———————。強兩種觀點:1、勉強2、痛快你覺得那種說法更準確,說說理由。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張岱《陶庵夢憶》張岱:明末清初人,號陶庵。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不仕。張岱的散文以清淡天真之筆,寓情于景,寥寥幾筆,便意在言外。材料1: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材料2:明亡以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避居山中。生活異常苦,“風雨凄然,午炊不繼”,但他發誓不向清廷妥協,晚年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等。材料3: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張岱《陶庵夢憶序》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業1、積累描寫西湖的古詩詞5句。2、積累描寫雪的古詩詞5句。3、課外閱讀張岱的《西湖七月半》。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客此(古時計時單位)(還)(動詞,客居)及下船(等到)是日更定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這)字詞積累(我)余住西湖《湖心亭看雪》教學簡案浙江省遂昌二中 毛衛華一、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二、教學重點:雪后奇景的賞析 。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四、教學過程(一)導入:視學生情況可用西湖詩詞導入,也可直接導入。(二)作者介紹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2.作者的家鄉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三)整體感知朗讀課文.同學們,聽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說出“湖心亭看雪”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嗎?(四)互動釋疑 1、學生質疑 2、相互解答、指導、明確。 3、提示積累重點詞語:(幻燈)是日更定:是,這。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余拿一小舟:撐,劃。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彌漫。上下一白:全白。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客此: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莫說相公癡:癡迷。(五)深入理解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形象的一個詞語。引出——癡。教師追問:那些地方能體現作者的“癡”,從而帶動全篇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品味語言、理解人物,展開師生對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2、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3、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六)教師小結:“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癡了吧!他癡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癡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gaoshanls.mp3 《湖心亭看雪》教學課件.ppt 《湖心亭看雪》教案.doc 《湖心亭看雪》視頻課堂教學實錄.wmv 湖心亭看雪(可用).wa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