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1.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是本課的重點。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填充圖片和動手繪制圖示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大運河開鑿的目的、路線及其作用。2.科舉取士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關于科舉取士制度的影響,要注意從具體的歷史事實中引出結論,言之有據地分析問題。還可以通過列表格的形式將科舉取士制度與前朝選官制度對比進行講解,再與現今考試方式進行比較,這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與認識科舉取士制度的重要性。3.本課時的難點還有隋初經濟繁榮的原因及對隋煬帝的評價。可以出示一些具體史料和數據,使學生在感性認識隋初繁榮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對隋煬帝進行評價時,可以給學生適當補充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修筑長城和馳道等故事,再結合本課開鑿大運河與隋朝滅亡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對隋朝滅亡有更感性和更直接的認識。對隋煬帝的評價一定要引導學生全面中肯地將其放入特定時代進行評價。1.知識網絡學習法:總結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如繪制圖示總結唐朝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統一局面。圖示如下:2.問題探討學習法:隋朝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哪些建樹?它為什么僅存在38年就滅亡了?3.人物評價學習法: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歷二世而亡。因此可以從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位皇帝入手進行本課的學習。4.歌謠記憶法:北周楊堅建隋朝,南北統一重歸好。煬帝開鑿大運河,南北交流有成效。縱使暴政終隋亡,運河交通利千古。古詩導入引用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讓學生猜測古詩中寫的是哪個朝代的哪條河,以此導入新課。紀錄片導入紀錄片《大運河》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全面細致地梳理了大運河的歷史,講述了大運河與沿線人民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大運河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紀錄片《大運河》讓人們對大運河這處世界文化遺產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隋朝,開啟大運河的尋根之旅。圖書導入《隋朝其實很有趣兒》是王中亞的力作。作者以幽默的文字、獨特的觀點,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隋朝。隋朝是由誰建立的?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建立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隋朝那些有趣的事兒。 知識點1 隋的統一(教材P2)1.隋文帝隋文帝楊堅(541—604年),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楊堅的父親輔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國公。楊堅襲父爵,歷任北周朝廷要職。其女為周宣帝皇后,他成為靜帝的外祖父。楊堅建立隋朝以后,實行一系列改革,統一南北。他在位時有兩個年號,開皇(581—600年)和仁壽(601—604年)。開皇年間,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他本人勤于政務,崇尚節儉,但晚年崇信佛教,營建華麗的仁壽宮。文帝有五子,先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楊勇好學,性情溫和,但不夠節儉,后被文帝廢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2.隋初經濟繁榮隋朝的都城長安及各地的糧倉(大的可儲糧千萬石、小的也可以儲糧幾百萬石)都儲滿了谷物。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國庫中,儲存的絹帛各有數千萬匹。隋文帝末年,國家儲備的物資和糧食可以供應五六十年。 知識點2 開通大運河(教材P3)1.開鑿大運河隋煬帝為開鑿大運河,奴役了大量的人力。開鑿永濟渠時,征發勞力百萬,丁男不足,連婦女也被征來服役;開鑿通濟渠,征發河南、淮北百萬民眾;開鑿邗溝,奴役淮南百姓十多萬人。在開鑿大運河期間,所有民工一律自帶口糧,自備衣褥,條件非常惡劣。大量民工因傷病死在工地上,無數家庭家破人亡。大運河建成后,隋煬帝為了享樂,專門制造了高大華麗的龍舟,幾乎年年經大運河出巡。每次出巡,其隨從和護衛就將近10萬人,拉船民工要幾十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2.評價大運河的詩句及詩句解讀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汴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致使民不聊生,起義軍掀起推翻隋朝統治的浪潮。隋煬帝為炫耀自己開鑿大運河便利交通的豐功偉績,帶上百官妃嬪乘船出游,結果奢華的旅程還沒有結束,自己就死在途中。此詩是在批評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致使隋朝滅亡。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隋朝是因為大運河而亡,但是從大運河開通至今(晚唐),南北溝通還都要靠它。如果沒有當年隋煬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終導致隋朝滅亡的事情,那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功勞和大禹治水相比也不差。這首詩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符合史實的。自隋以后,每年數百萬石的漕糧和江淮物資經過大運河運達關中,大運河成為一條重要的經濟與軍事命脈。 知識點3 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教材P3)進士科進士科始于隋煬帝時,是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是隋以后各朝選拔官吏的主要科目。隋唐時期,“明經科”“進士科”都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 知識點4 隋朝的滅亡(教材P4)瓦崗軍開倉散糧隋末農民起義軍中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勢力最大。617年,瓦崗軍攻克東都洛陽附近的大糧倉興洛倉,開倉散糧,賑濟饑民,前來就食者近百萬。在洛水兩岸5千米之間,掉在地上的糧食像白沙一樣。百姓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1.隋朝大運河示意圖(教材P3)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永濟渠、通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并通過邗溝和江南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千米,是溝通中國南北和東部、中部的水運大動脈。把洛陽、涿郡、江都、余杭等通都大邑連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隋朝士兵俑(教材P4)隋朝士兵俑又稱騎馬俑。騎馬俑是古代的殉葬物,古人有“靈魂不死”的觀念,崇尚“事死如事生”。陶俑是人殉的替代形式,是歷史的鮮明進步。同時陪葬俑也真實地承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生活方式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胭脂井胭脂井,是南朝陳國的景陽殿之井,又名辱井、景陽井,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側。南朝陳代,陳主叔寶,生得倜儻不群,屬詩酒風流者,他很像后世的亡國之君南唐李煜,如不當皇帝,則不失為留名百世的藝術家。既不幸當上皇帝,下場注定是可悲的。陳叔寶主政,整日迷戀聲色。著名的《玉樹后庭花》便是他創作的樂曲名篇,其淫靡婉約,哀切凄傷,是舉世公認的亡國之音。隋朝的楊廣已麾大軍兵臨城下,陳帝依然與寵妃飲酒作樂,守將告急奏本如雪片飛來,他皆棄之不顧,扔于床下。隋兵攻入臺城,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陳叔寶帶著張、孔二妃,躲入景陽樓枯井中。傳說,帝妃被俘時,張麗華和孔貴妃嚇得涕泗交流,淌下來的胭脂沾到了井欄,以帛拭之不去,石欄遂留下了胭脂痕。此井遂得名胭脂井。《舊唐書·李密傳》中寫隋末的社會狀況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教材P4)[答案] 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橫征暴斂,統治殘暴,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1.想一想,科舉制度的確立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教材P5)[答案]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議一議,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材P5)[答案] (1)因為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2)隋朝速亡的原因:隋煬帝的暴政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失去民心,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3.中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高超。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請查閱資料,并對照右圖,分析趙州橋的特點。(教材P5)[答案] 橋梁設計精巧,在大拱兩端的上方,各有兩個小拱,既減輕了橋身重量,又有利于泄洪。趙州橋還是石雕藝術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貞觀之治”是本課的重點。這一重點的突破可依據這樣一條線索:“開明思想——有利措施——社會狀況”。首先,通過君臣論治的一些史實和唐太宗的一些名言來分析唐太宗開明治國思想的形成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前提條件;其次,通過表格的方式羅列與總結唐太宗時期的一系列治國措施,體會其開明政策的實施;再次,通過一些史料表述貞觀時期的社會狀況,這些狀況符合了一個治世局面的標準,因而被命名為“貞觀之治”。2.女皇帝武則天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這一重點的突破可從《無字碑》圖片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去探究女皇帝一生的經歷與統治措施,并將她在位時期采取的措施與唐太宗在位時期采取的措施進行比較,從而總結出武則天在位時期的統治有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而正確評價武則天。3.“開元盛世”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填充圖片和動手繪制圖示的方式,對“開元盛世”的原因、表現等進行了解和掌握。把唐朝放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去認識,從而引導學生分析盛世出現的原因及實質。4.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是本課的難點。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彩,從“好”或“壞”出發,從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條件中,注意歷史人物的階級性和時代性,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去評價,看其對歷史發展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要一分為二地評價,防止以偏概全。1.知識網絡學習法:比較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和唐太宗等君主登上帝位的方式。圖示如下:2.總結歸納學習法:總結中國歷史,明確朝代更替的規律。如總結秦亡漢興和隋亡唐興的相似之處。秦隋都是在完成統一后很快滅亡的朝代;秦隋后期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治者殘暴,政治黑暗,濫用民力,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漢唐的興起都是因為統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漢唐兩朝都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并且都成為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期的統治者都勤于政事、發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臣。再如,通過對“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兩個治世局面的分析,總結強盛王朝開國前期的共同點: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治者勵精圖治,減輕人民負擔,注重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發展。3.比較法人物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貢獻政治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完善科舉;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經濟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繼續推行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重視人才培養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注重文教,編修經籍治世“貞觀之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開元盛世” 4.歌謠記憶法:高祖李淵建大唐,定都長安平全國。太宗英明群臣賢,“貞觀之治”創盛世。武曌稱帝國號周,社會經濟得發展。姚崇、宋璟輔玄宗,“開元盛世”達鼎盛。圖書導入《唐太宗治國風云錄》是歷史學家韓昇的力作。全書精妙剖析了封建帝王唐太宗締造大唐王朝的全過程,史料翔實,分析透徹,觀點獨到,對當下治國很有借鑒意義。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唐太宗,去了解他戎馬一生、治國安邦的韜略。影視導入古裝巨制《武媚娘傳奇》,為廣大觀眾刻畫出一個全新的武則天,“一代女皇君臨天下,三代帝王愛恨癡纏”。武則天是如何“君臨天下”的?她在位時又實行了怎樣的統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武則天,去一睹一代女皇的風采。 知識點1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教材P6)1.李淵與隋朝兩代帝王的關系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李淵的妻子竇氏也是隋朝貴族出身,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大將,被封為“柱國大將軍”,與當時的名將宇文泰、獨孤信等人并稱“八大柱國”。后來宇文泰專權,其子宇文覺篡魏自立,是為北周,又拜李虎為唐國公。李淵之父李眪,與楊堅分別娶了獨孤信的兩個女兒,仍舊襲封為柱國大將軍、唐國公。所以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和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2.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唐代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李淵稱帝后,根據嫡長子繼承制,立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但因李世民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他并不滿足于僅僅當一個秦王。之后經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最終奪得大權,迫使唐高祖傳位給他,是為唐太宗。3.唐太宗十大治國名言及解讀(1)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解釋: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定堅固,國家就會安定太平。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鮮明的民本思想。(2)選賢之義,無私為本。解釋:選擇賢臣的原則,沒有私心是最根本的。(3)甲兵之設,義在止戈。解釋:建立武裝部隊,這是不得已的,它的作用在于阻止戰爭。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以戰去戰的戰爭觀。(4)大敵必勇,匪為身謀;大憝(duì)必誅,志安天下。解釋:遇到強大的敵人,一定要倍增勇氣,但并非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遇到元兇大惡人,一定要把他誅滅,目的在于安定天下。這句話反映了唐太宗除暴安良的治國思想。(5)開直言之路,廣不諱之門;聞所未聞,日慎一日。解釋:開啟臣子們說直話的言路,打開臣子們說直話不為尊者隱諱的大門,讓我聽到沒有聽過的事情和道理,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這句話反映了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意愿。(6)理人必以文德,防邊必以武威。解釋:治理人民要采用禮樂文教的方法,對邊防要采用武力威懾。這句話說明了文武各有所用,不可偏廢。(7)遠讒佞,近忠良。解釋:疏遠花言巧語的小人,親近忠良的賢臣。(8)食為人天,農為政本。解釋:食是百姓的天,農業是為政的根本。這句話說明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9)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解釋:英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如同巧匠使用木材,直的木材用來做車轅,曲的用來做車輪,長的用來做棟梁,短的用來做拱木和椽子,不論曲直長短,各有各的用處。唐太宗十分注意用人,在位期間,他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他還命人在凌煙閣內描繪了24位功臣的畫像。(10)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解釋: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這句話反映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說明了君主與百姓的辯證關系,因此他謹慎治國,積極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知識點2 女皇帝武則天(教材P8)武則天知人善任武周(690—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朝代。武則天執政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進一步發展,史稱“貞觀遺風”。武則天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后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于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載初元年,武則天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才,一年后共舉薦一百余人。武則天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之語。武則天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故當時的人亦樂于為武則天效力。 知識點3 開元盛世(教材P9)開元盛世經濟的繁榮“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年號。唐玄宗在位44年,統治前期(712—741年)任用賢臣、虛心納諫、政治清明、提倡文教、發展外交并大力發展經濟。開元時期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時土地被開辟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兩京米斗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杜佑《通典》)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榮。另外當時道路也暢通,行旅安全。開元二十年(732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人口45431265,比唐初戶口增加1.5倍以上。開元時期的唐朝,以長安為中心,遠通南亞、歐洲,其文化影響遍及周邊地區。直到今日,人們仍在懷念開元時代的盛唐氣象。唐太宗像(教材P6)這幅圖是根據曾經藏于紫禁城南熏殿的《歷代帝王像》繪制的。原像軸高271厘米,寬126.8厘米。畫面上的唐太宗,頭戴軟腳帽,方圓臉,兩眼平視,八字須,身穿圓領窄袖黃龍袍,雙手撫玉帶,表現出他雄心勃發、戰功卓著、馳騁沙場的非凡軍事才能。2.昭陵六駿之一——颯露紫(教材P6)上圖為唐太宗陵墓中的六塊浮雕之一,現存于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駿馬左方為李世民的部將丘行恭。在平定王世充的戰役中,颯露紫中箭受傷,丘行恭將坐騎讓給李世民,自己為颯露紫拔箭。石雕反映了當時的情景:丘行恭頭上裹巾,身著戰袍,腳穿長靴,腰間佩劍,掛箭筒,全副實戰裝束。他左手牽馬韁,右手為颯露紫拔箭。颯露紫頭下垂貼近丘行恭,前腿直立,后腿微屈,雙目沉沉,好似在忍受著拔箭的劇烈疼痛。石雕上的人和馬,形神兼備,人頭與馬頭依偎在一起,表現了人與馬感情的交融。3.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鏈接教材P7)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反映了唐朝前期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尤其是對西域的統治。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廣大地區,經常對唐朝進行騷擾。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反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設置安西都護府,統轄高昌故地。后又設置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焉耆(今新疆焉耆)四軍鎮,隸屬安西都護府。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4.武則天像(教材P9)武則天(624—705年),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為才人,太宗死后為尼。旋被高宗召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為皇后,長孫無忌、褚遂良均因反對被貶逐而死。漸參預朝政,號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弘道元年(83年)中宗即位,她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載初元年(690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她開創殿試、自薦制度,又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增殖人口。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初頗能納諫,后豪奢專斷,佞佛建寺,頗多弊政。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尊其為則天大圣皇帝。旋死。謚大圣則天皇后。賢君直臣——唐太宗為何親手砸掉魏征的墓碑魏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唐太宗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們兩人之間的君臣之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器重魏征的膽識才能,任他為諫官,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經常使太宗下不了臺。但是太宗不但不記恨魏征,反而夸獎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可愛的地方!”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吊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魏征死后,唐太宗對他的態度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魏征在死之前曾向唐太宗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他們有宰相才能。但是后來,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而被斬首。李世民開始就懷疑魏征在朝廷結黨營私,后來又得知魏征曾把給自己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唐太宗懷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里很不高興。到后來唐太宗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體現出來?(教材P8)[答案] 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教材P8)[答案] 唐太宗重視君民關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強調依靠群眾的重要性;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維護封建統治。1.閱讀史料并回答問題。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杜佑《通典》卷七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教材P10)[答案] 社會狀況:社會穩定繁榮,經濟發展很快。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詩歌賞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說一說,詩中描繪了開元時期什么樣的情景?(教材P10)[答案]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3課 盛唐氣象1.經濟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古代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上。唐朝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農耕技術的發展和農業工具的改進上;手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絲織業和制瓷技術的提高上;商業的繁榮主要體現在長安城的布局上。因此在講授此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用列表格形式一一展示各方面,從而使學生對經濟繁榮的理解更清晰透徹。2.曲轅犁、筒車的創新性是本課的難點。通過觀察《曲轅犁結構圖》,了解它的原理和進步之處。曲轅犁的重大改進有三處:①長直轅改成了短曲轅。犁架變小,重量減輕,便于回轉,操作靈活,節省畜力。②加裝了犁評。由于犁評厚度逐級下降,推進犁評,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評,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淺,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③改進了犁壁。唐時犁壁呈圓形,因此又稱犁鏡。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減少前進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草根的生長。講述筒車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或制作實物模型教具等,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3.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唐與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實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可列表歸納唐朝對各民族采取的開明政策的表現,并分析這些政策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利用教材中的文字資料、圖片及學生查找的補充資料,通過講故事、再現歷史場景的形式,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比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吐蕃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從而理解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與吐蕃的友好關系進一步加強。4.唐詩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唐詩的學習可以通過辦唐詩朗誦會的方式,掌握唐代著名的詩人、作品及其作品的風格特點。5.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以及書法和繪畫是本課的難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特色,可通過朗誦具體的詩歌,從中體會其特色,如通過《蜀道難》體會李白詩歌的豪邁奔放,通過《春望》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悲愴,通過《賣炭翁》體會白居易詩歌的直白如話。書法和繪畫可以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將這些書法家和畫家的作品及其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表格如下:領域人物成就特點書法顏真卿《顏氏家廟碑》端正勁美,雄渾敦厚柳公權——方折峻麗,筆力勁健繪畫閻立本《步輦圖》擅長人物畫,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吳道子《送子天王圖》落筆雄勁,風格奔放1.總結歸納學習法:總結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因素。列表如下: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社會環境因素社會安定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再如,繪制表格記憶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原因和意義,表格如下:原因唐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處理好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是統治者鞏固統治必須應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唐朝國力強盛,增強了統治者的自信心,為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礎意義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強了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央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及民族融合。唐朝時,邊疆各地發展很快,各民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共同創造了大唐盛世還可以在歸納唐朝文學成就斐然的原因時繪制表格歸納。表格如下:政治上唐朝從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政治相對穩定的時間較長,這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濟上國家的強盛和經濟的繁榮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實踐基地、較好的社會心理以及價值取向定位社會風氣上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蓄,甚至一些婦女都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其他原因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成就,同時科舉制的創立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繁榮2.歌謠記憶法:盛唐經濟真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文成公主入西藏,漢藏友好傳佳話。開明政策得人心,太宗被譽“天可汗”。社會風氣極開放,剛健尚武風氣行。唐詩成就耀千古,書法繪畫傳千秋。圖書導入《唐朝的那些詩人》是許松華的力作。該書選擇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和“詩王”白居易等唐朝詩人,通過人物故事、成就展現等方面,力求尊重史實,杜絕曲解,展示一個個真實的詩人形象。唐詩是中華民族的一張文化名片,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朝這個經濟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一起去讀讀唐詩、寫寫書法、學學繪畫,跨越千年,讀懂唐詩背后的故事。影視導入2017年10月31日晚,藏文化史詩劇《文成公主》完成第五季最后一場展演。《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詩劇以拉薩自然山水為背景,將數十種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演出,以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經濟社會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故事為主題,演繹了傳唱千年的史詩傳奇。究竟是什么樣的朝代培養出了這樣一位公主?文成公主對藏族人民作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唐朝又是以什么樣的魅力影響著周邊的各少數民族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知識點1 經濟的繁榮(教材P11)新疆出土的唐代織物聯珠對馬紋錦唐代的織錦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以及青海、陜西大量出土。出土的有當時被用作衣料和日常用品的半臂錦、袍錦、被錦等,另外還有雙層錦、織金錦、透背錦,紋樣豐富,風格華貴。大唐文化以開放的姿態吸取容納諸多異域風采,聯珠紋即其中典型一例,被認為是受波斯薩珊王朝紋飾的影響。圖示的聯珠紋是由大小基本相等的20顆圓珠連接排列成圓環形狀,每隔五顆圓珠嵌入方框圓點一個,聯珠環由紅、白、藏青三色顯花而成。對馬紋是唐聯珠紋錦中有代表性的紋飾。此款主紋由兩條橫向排列的橢圓圈組成,有兩組馬紋,上行對馬一前足騰起,作行走狀,下行作俯首食草姿態,兩者相同處在于肩背長有雙翼,聯珠紋外圍則飾以六、八瓣小朵花,下排馬足下為蓮花紋,聯珠紋中間飾以忍冬花紋。唐錦中,聯珠紋錦屬前期的典型品種,收藏價值高于其他錦類。 知識點2 民族交往與交融(教材P14)青海扎麻隆鳳凰山舉行文成公主紀念宮竣工慶典2015年5月25日上午,“九天玄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三圣像暨文成公主宮竣工典禮”在青海省扎麻隆鳳凰山舉行。中宣部出版局局長張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李學政、聯合國文化發展委員會中華昆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生魁等嘉賓出席了活動。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是中國歷史上為青藏高原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和漢藏民族團結作出卓越貢獻的歷史名人。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故事和弘揚這一歷史文化,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扎麻隆鳳凰山管委會特修建了文成公主紀念宮,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知識點3 開放的社會風氣(教材P15)穿胡服的唐朝女子胡服流行于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女子流行穿胡服騎馬。它的特征是翻領、對襟、窄袖。在陜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裝的婦女。唐代流行于西域地區以及波斯等國的胡服卡弗坦,卡弗坦形制為錦繡渾脫帽,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和鏤空軟錦鞋。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時期,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加深及胡舞的興盛。 知識點4 多彩的文學藝術(教材P16)中國畫家筆下的唐詩世界 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寶四年,與好友杜甫、高適分別的“詩仙”李白即將從山東前往紹興,臨行前,李白一時詩興勃發,寫下了傳世名作《夢游天姥吟留別》。擲地有聲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明了他對權貴的蔑視和不妥協,這種尋求人格獨立的精神,與天姥山的雄渾偉岸相得益彰,更與大唐盛世開放豪邁的時代精神產生了共鳴。1989年,李白詩作中的精神觸動了耄耋老人李可染先生的靈感,讓他集結畢生功力繪制了《天姥山圖》,將“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的神奇宏大呈現于畫中,盡顯“李家山水”之風華。然而,一生求索藝術的李可染先生仍未就此滿足,提筆寫下了“太白此詩氣勢宏偉,世無匹敵。久欲寫之,不敢落墨,恐有辱前賢也。今以小紙試為之,他日當奮以求之也”。在近現代畫壇諸位名家中,像任伯年、李可染這樣喜歡用唐人詩意作畫的名家還有張大千、傅抱石、陸儼少等人。有意思的是,這些畫家大多癡迷于對杜甫詩文的再創作。張大千甚至采用多種畫法就某一名篇反復描繪。20世紀30年代中葉,張大千取意杜甫中年所作《望岳》詩,先后繪制了兩幅重要作品,其中1934年作《高尋白帝問真源》采用沒骨重彩山水,畫面疏闊精致,云山縹緲,雜樹錯落山間,突顯出華山的雄奇,富麗堂皇而不失文人氣質。而與這幅畫的精細謹嚴不同,1935年作水墨山水《杜陵詩意圖》則以恣肆豪放取勝,布局收放有致,筆墨酣暢淋漓,“高尋白帝問真源”的豪氣盎然筆端。為了體現探尋“真源”的難度,張大千在兩幅畫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了華山險峻。特別是沒骨重彩者,其山穿云而上,直刺天空,且山崖陡峭,看不到可以上山的路徑。而在另一幅畫作中,雖然有小路通向玉女祠,但在畫取橫幅不見山頂的狀況下,還是讓人不知道山有多高,路有多遠。雖然大唐盛世的榮光早已消散在歷史中,但經由詩歌、繪畫等形式保存并延續的文脈,卻歷久彌新,不曾遠離。欣賞取意唐詩的畫作,感受不同時代文人在宣紙上碰撞出的火花,體悟高潔的情懷,今人那些無處安放的情感,或許就會找到真正的家園。1.曲轅犁(教材P11)曲轅犁是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最早出現于唐代后期的江東地區,它的出現是我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并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據唐朝末年著名文學家陸龜蒙《耒耜經》記載,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即犁鏵、犁壁、犁底、壓鏟、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唐代曲轅犁在我國古代農具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影響深遠。它不僅在技術上處于當時領先地位,而且設計精巧、造型優美。從設計上看,曲轅犁實用、經濟、技術高超;從美學上看,曲轅犁有著獨特的造型、優美的線條和恰到好處的比例與尺度,符合審美需求。在當代農具的設計中,曲轅犁仍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2.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教材P12)《雨中耕作圖》位于敦煌莫高窟第23窟北壁西側“法華經變”壁畫左上角。烏云密布,時雨普降,一農夫正在揮鞭策牛,雨中耕作;地頭上坐三人——農夫、農婦、小兒,父子捧碗吃飯,農婦關切地注視著他們。這一田頭小景妙趣橫生。在另一塊地上,有一農夫,肩挑莊稼往回走。畫的下方,創作者又根據“方便品”里的“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乃至童子戲,聚沙成塔”等句,繪一人跪于塔前,一人翩翩起舞,六人各執樂器席地而坐為舞者伴奏,旁邊有幾個胖娃,正在津津有味地“積沙成塔”。整個畫面恰似一幅從耕作到豐收的連環畫。在這幅圖中已出現曲轅犁。耕犁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結構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變化。這些看似簡單的改造,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辛勤勞作中摸索出來的,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改造后的曲轅犁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犁。3.筒車示意圖(教材P12)筒車發明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陳廷章《水輪賦》曰:“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于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于波面,終夜有聲。”把筒車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因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木葉輪不停轉動,將地槽里的水通過竹筒提升到高處,倒入天槽流進農田。這種靠水力自轉的古老筒車,在郁郁蔥蔥的山澗、溪流間構成了一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這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杰出發明。4.唐三彩騎駝樂舞俑(教材P13)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又叫“騎駝樂舞三彩俑”。1957年出土于陜西西安,駝高58.4厘米,首尾長43.4厘米。駝首上揚仰望長空,四個樂俑分坐兩側,前樂俑左手托琵琶,后樂俑則雙手做吹笛狀,右側前樂俑著圓領長衣,中間一舞俑亦為胡人,正隨樂曲翩翩起舞。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飽含著濃郁的“異域情調”,它反映了盛唐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體現出了各民族交往的空前盛況。5.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教材P13)本圖為唐代八棱秘色瓷凈水瓶,在陜西省扶風縣出土,現藏于陜西省法門寺博物館。口徑2.2厘米,通高21.6厘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發現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被石刻《獻物帳》明確記載的秘色瓷碗、盤等共計13件,尤為引人注目。這些秘色瓷器,線條優美,造型端莊,淺灰色胎細膩致密,釉色晶瑩潤澤,清澈碧綠,它們的出土,被學術界稱為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八棱秘色凈水瓶雖未被《獻物帳》記載,但相信仍屬秘色瓷。此瓶為圓口,長頸,圓腹,頸底部飾三周臺階形八方弦紋。肩腹部豎向凸飾八條棱線,圈足。秘色瓷,因其燒制技術、工藝、配方秘不傳入,其瓷器真品傳世也極少,更增添了一種神秘之感。“秘色瓷”一名最早見于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6.唐朝閻立本《步輦圖》(教材P15)《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現藏故宮博物院,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描繪了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的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唐詩天空的日和月一個如炎炎烈日,其詩韻光照乾坤;一個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郁。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偉大詩人不同凡響的相遇。1000多年以后,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李白和杜甫在詩壇的相繼出現,讓唐詩的天空分外絢麗奪目。李白追求虛無縹緲,試圖超越現實,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所以他的詩歌大多想象奇特,天馬行空,很少受格律約束。杜甫則憑家學淵源,以“吾祖詩冠古”自傲,崇尚那些講究格律形式、典故叢生的詩歌。杜甫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承認現實,在格律的方寸之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因此他的詩歌,張力很大,在日常瑣碎的描寫中沉郁而深刻。平等的學術爭論讓他們有了相互了解的可能,也增加了對彼此的信任。李白寫下《戲贈杜甫》:“飯顆山前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首先回憶曾在飯顆山前與杜甫首次見面的情景,那是日當正午的時分,杜甫頭戴一頂斗笠。這次見面,卻發現杜甫消瘦多了,一定是因推敲詩句造成的。詩意中不乏對杜甫費盡心機遣詞造句情形的善意譏誚。杜甫讀完詩后淺淺一笑,一種冰冷的隔閡在寬厚的微笑中就此消融。759年的深秋,杜甫寫下著名的《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后來杜甫為生計去了四川,在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他寫下《不見》一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可能在當時世俗社會的眼中,李白成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而此時的杜甫,之所以能夠如此寬容和悲憫,是因為他將功名利祿和世俗社會看得淡然多了,同時儒家仁愛思想一直是他堅持不變的內心圭臬(標準、法度),所以他能夠深刻地理解天才詩人李白內心的痛苦和無奈。“詩圣”杜甫所具有的仁愛、惻隱之心,并沒有隨著他人生的落寞而消失,相反在他晚年,于成都浣花溪邊寫下的詩歌中表現得更為具體和感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真正“安如山”的是詩人濟世的責任與良心,就像風雨中巍然的大山。盛極一時的唐朝最終徹底拋棄了詩人李白和杜甫,讓李白和杜甫在迫不得已的困苦中掙扎,但恰恰是這樣大起大落的生活,又成就了李白詩歌的飄逸和杜甫詩歌的沉郁。這可能也是“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又一次說明。恰如韓愈的感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么?(教材P12)[答案] 便于灌溉,節省人力,利于農業生產。1.閱讀下引史料并回答問題。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舊唐書·崔融傳》說一說,這則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樣的景況?(教材P17)[答案] 唐朝商業繁榮,對外貿易活躍,水路交通發達。2.詩歌賞析。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法曲》回答問題:(1)詩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教材P17)(2)上引詩句反映出怎樣的社會情況?(教材P17)[答案] (1)“蕃”“胡”指的是少數民族。(2)唐朝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兼容并蓄;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3.隋唐時期,科學技術成果豐碩。以醫學為例,不僅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編寫了《唐本草》,而且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還寫成《千金方》。查一查,看看這一時期還有什么值得關注的科學技術成就?(教材P17)[答案] 隋朝時,趙州橋的建成,極大地推進了我國橋梁建筑技術的發展;隋唐時期,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唐朝時,我國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時,天文學家僧一行主持制定了《大衍歷》,并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朝與日本和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可采用比較的方法,通過對日本大化改新的政策與唐朝的政治制度、日本的文字與漢字、日本的和服和唐朝的服裝、日本的都城和唐都長安等方面的比較,體會唐朝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唐朝與天竺的交往以佛教為平臺、玄奘為紐帶,兩國的關系突出體現在佛教的交流上。2.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是本課難點。外交是一個國家國力強弱的晴雨表,唐朝對外交往頻繁,與唐朝自身的繁榮與發展是分不開的,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可從唐朝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如下:政策上,實行了開放的對外政策;經濟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科技文化上,輝煌與昌盛。因此,唐朝以寬廣的胸懷,容納百川,與周邊各國交往密切、頻繁。1.知識網絡學習法:通過知識網絡,有機串聯相關知識,既直觀清晰又便于理解記憶。如繪制圖示記憶唐朝對外友好往來的史實:2.問題探討學習法:唐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各國交往,尤其同亞洲近鄰交往頻繁。那時候,與我國交往的有哪些國家?鑒真東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行到了哪里?唐朝的主要水陸交通情況如何?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是什么?3.總結歸納學習法:如繪制表格記憶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及對唐朝的影響。表格如下: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社會環境唐朝前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給對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物質基礎唐朝制度先進,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達便利,科技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際聲望很高,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這為唐朝統治者推行對外開放政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唐朝的影響唐朝政府對外采取開放的政策,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允許他們與中國人通婚并在中國做官國家政策經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唐朝商業更加繁盛,城市更加繁榮文化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繁榮4.歌謠記憶法:唐與日本交流頻,遣唐使節十幾批。唐朝文化傳日本,鑒真東渡功績大。新羅受唐影響大,仿唐建制用科舉。玄奘西行美名留,唐與大食勤來往。新聞導入《大唐玄奘》在第十三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上獲得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大唐玄奘》根據唐朝記載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講述了大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一路上克服千難萬阻,最終抵達印度靜心修佛的故事。歷史上的玄奘是怎樣的一個人?那時的中外交往史上還有哪些著名人物?唐朝時期,我國的對外交往出現了怎樣的盛況?圖書導入《玄奘西游記》系百家講壇邀請的首位上海青年學者錢文忠擔綱講授的長度為36講的節目,所講的內容,正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記》故事的歷史原型,這個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實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地方?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一來了解。影視導入《鑒真東渡》是我國首部佛教題材電視劇,該劇講述了鑒真大師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東渡扶桑的故事。通過鑒真大師與日本弟子榮睿、普照的生死友情,頌揚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謳歌了鑒真大師傳播交流中華文明的功績,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鑒真的故事。 知識點1 遣唐使和鑒真東渡(教材P19)1.遣唐使和留學生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成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正式交往。《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唐朝時候,日本進行了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日本正式派出的遣唐使共12次。另有任命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珎”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業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遣唐使和留學生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2.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日本著名佛教寺院,位于奈良西京。這一具有中國盛唐時期建筑風格的古寺已被確定為日本國寶。最盛時曾有僧徒3000人。招提寺有金堂、講堂、經藏、寶藏以及禮堂、鼓樓等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稱,中有鑒真大師坐像。金堂、經藏、鼓樓、鑒真像等被譽為國寶。寺內松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有金堂、講堂、御影堂、戒壇、鼓樓和禮堂等主要建筑。金堂是寺院主殿,為鑒真弟子如寶主持修建。金堂內供奉著金色的主佛盧舍那佛像、千手觀音佛立像和藥師如來佛立像。講堂在金堂后面,內有一尊彌勒如來佛像。佛像兩側有兩個外形似轎的小亭,是當年鑒真師徒講經之地。講堂庭院里的藏經室,收藏有鑒真從中國帶去的經卷。建于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內,供奉著鑒真坐像。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雙手拱合,結跏趺坐,團目含笑,兩唇緊斂,展現了鑒真于公元763年圓寂時的姿態。御影堂前東側有鑒真墓,院中種植有來自中國的松樹、桂花、牡丹、芍藥和瓊花等名花異卉。3.鑒真·梁思成·揚州揚州和奈良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鑒真大師6次東渡成功開啟了揚州與奈良友好交往的歷史,揚州成為中日友好交往的原點。1963年,梁思成先生參照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風格,主持設計了揚州鑒真紀念堂(右圖),弘揚鑒真東渡精神,延續中日兩國友誼,梁思成先生為揚州和全世界人民留下了又一筆寶貴財富,鑒真紀念堂也成了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紐帶。關于這項杰作,梁思成先生曾撰文說明其創作原由:“我仿照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的風格設計了該紀念堂,理由在于,金堂雖是日本建筑,但卻是唐代建筑傳承的產物。以金堂的形式和風格紀念鑒真和尚,象征千余年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是最為恰當的。”從中可以感受到,梁思成先生對專業知識的精通和熱愛,對奈良古建筑有著深入的了解,并懷有深厚的情感。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梁思成的觀點具有前瞻性。他曾在揚州舉行的一次講座上說:“我們修理古建筑不能‘煥然一新’,而是要‘整舊如舊’。”揚州積極參加為梁思成先生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系列活動,認真做好在揚州鑒真紀念堂樹立大師銅像、“大師之路”巡回展等各項活動,不斷發揚梁思成先生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理念,為揚州與奈良結為友好城市增添文化內涵,續寫揚州中日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知識點2 唐與新羅的關系(教材P20)高中唐朝狀元的新羅學者崔致遠公元857年,崔致遠生于一個六頭品官員的家庭。他從三歲時就開始學習寫字,父親崔肩逸在公元868年把只有12歲的崔致遠送到唐朝留學。崔致遠以“頭懸梁,錐刺骨”式的精神發奮讀書,終于在公元874年在唐朝為外國人舉行的科舉考試——賓貢科中高中狀元。弱冠之年的崔致遠就登科進第,公元881年5月,高駢起兵討伐黃巢。崔志遠擬就的《檄黃巢書》,傳誦天下,并憑此文獲得“賜緋魚袋”的勛位。檄書中一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言辭之凌厲,令一代豪雄黃巢都心生怯意。崔致遠也憑借此文一舉聞名,成為文人名士。就這樣,在中國生活了17年的崔致遠,其列傳被載入唐朝的史書,而他的作品也被收錄到《唐宋百名家集》中。公元884年,為了報效祖國,他放下對大唐的難舍之情,回到了故鄉新羅。崔致遠手執唐僖宗的詔書回到了新羅,新羅憲康王任命其為“侍讀兼翰林學士”,負責擬寫呈給皇帝的表文。然而,新羅王位頻繁更迭,政途瞬息萬變,官僚腐化墮落。崔致遠的仕途也一波三折,屢遭排擠。公元886年,憲康王死后,崔致遠被外放至泰山郡任太守,兩年后,被外放到更遠的富城郡。從此,他再未回到中央政府任職。崔致遠用歸隱的方式走完了最后人生,雖然讓世人感到有些遺憾,但他在新羅沒有被認可的思想,卻在高麗王朝國家體制以及社會秩序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號為“孤云”的崔致遠,雖然其志未在有生之年得以實現,但千年之后,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深深地影響著后人。 知識點3 玄奘西行(教材P21)大型原創歷史豫劇《玄奘》生于和成長于河南洛陽的玄奘,是享譽海內外的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豫劇《玄奘》講述了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取經、在印度潛心研習佛經的故事。與中國文學名著和電視劇《西游記》中的唐僧形象不同,豫劇《玄奘》更接近于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形象。為力求讓該劇與佛教弘揚的“真善美”相一致,主創方專門邀請河南少林寺、白馬寺和臺灣佛光山寺等眾多法師對該劇故事情節進行把關、指導。自創作之始,臺灣佛光山寺就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協助,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為該劇題寫了劇名。以佛教文化、佛教人物、佛教藝術做奠基的《玄奘》演職人員陣容強大,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孟祥禮擔綱主演玄奘。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認為,玄奘文化的影響波及中亞、西亞、波斯灣、地中海以及泰、緬、日、韓等地區,玄奘西行之路就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路,回歸之路則是海上絲綢之路主線路。《玄奘》的成功排演,必將推動“一帶一路”實體概念的發展弘揚。1.《弘法大師行狀繪詞》(教材P19)面對瞬息萬變的海洋,遣唐船有時會遭遇海難,安危難卜。圖為日本教王護國寺所藏的《弘法大師行狀繪詞》,描繪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遭遇暴風雨,檣折桅傾的情形,眾人皆驚慌失措,唯獨空海不動如山。2.日本的和同開珎(教材P20)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發現唐邠王府窖藏文物,其中有日本“和同開珎”銀幣五枚。這種日本銀幣的形制,跟我國唐朝鑄造的“開元通寶”錢幣很相似。歷年來日本出土的唐朝鑄造的“開元通寶”錢幣數以萬計,而日本的“和同開珎”銀幣在日本本土都不常見,卻在我國一次出土五枚。這是大唐與日本經濟文化交流的最好見證。3.玄奘西行求法(郵票)(教材P21)這幅圖描繪的是玄奘從天竺學成歸國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穿草鞋,腰前系小包袱。他左手拿經書,右手執拂塵,背上背著用竹子做的書箱。書箱頂上是遮陽避雨的傘,傘前垂下的線掛著一盞小油燈。《玄奘大傳》出版新聞發布會玄奘大師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玄奘精神已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人民乃至亞洲和世界各國文明互相借鑒、和睦包容的重要象征。2015年5月22日,《玄奘大傳》出版新聞發布會在西安舉行。該書以“傳記小說”的形式,用大量翔實史料,描寫了唐代高僧玄奘的生平。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至今已經1000多年了。玄奘通過印度之行,將佛教文化真正帶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給中國帶來了中興的佛教思想,同時為現代印度人重現印度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發布會現場,《玄奘大傳》作者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原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韓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陜西省文史館館員陳景富告訴記者:“《玄奘大傳》一書寫作過程歷經10年,寫作中,我體會最深刻的是,玄奘不僅是一位舍身求法者,同時還在其一生的工作中處處、事事體現出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而這種舍身、忘我精神的堅實基礎則是利益眾生、救苦救難的大善大愛思想。”西安大慈恩寺方丈增勤在新書發布儀式上表示,玄奘大師架起了大唐王朝與西域各國友好交往的橋梁,該書的出版,是佛教界的歡喜,填補了西北地區玄奘研究的空白。有學者指出,玄奘歷經磨難,不畏艱險求取真經,為宣揚佛法傾其一生。同時,玄奘西行求法路上播下友誼的種子,傳播絲路文化,弘揚絲路精神,為我國和中亞、南亞各國、各民族之間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橋梁,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了積極力量。該書在涉及佛教教義時,既講事,又擺理,是一部兼具文學價值與理論價值的作品。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的?(教材P21)[答案] 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堅持不懈。1.日本文字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們的創制,與漢字有直接關系。請查找相關材料,加以說明。(教材P22)[答案]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來華留學生,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漢語及漢字帶到了日本。日本從此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語言的歷史。最初日語的每一個音,都是由一個漢字表達。公元9世紀,日本人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假名。假名又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具體做法是:將中文的草書衍生成平假名,把中文楷書的偏旁轉換成片假名。例如平假名的“あ”是由漢字的“安”簡化而來的,而片假名的“?”則是漢字“阿”的一部分。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議一議,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教材P22)[答案] 這些文物反映出唐朝時期對外交往頻繁,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1.安史之亂是本課的重點。一件事情的發生必然有它的背景、原因、過程和影響,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去分析理解安史之亂,會使整個事件簡單明了。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2.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是本課的難點。唐朝的衰亡可以說是藩鎮割據造成的。從最初隋文帝加強皇權開始直到唐玄宗統治前期,中央權力遠遠大于地方,到了唐玄宗后期突然出現嚴重的藩鎮割據,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轉折之大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可以采取前后對比,尋找原因的方式幫助理解。3.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是本課的又一難點。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因而突破藩鎮割據的難點后,可以讓學生采用繪制表格的形式,理解五代十國的更迭。1.知識網絡學習法:通過知識網絡,有機串聯本課知識,既直觀清晰又便于理解記憶。如繪制圖示記憶:2.問題探討學習法:“開元盛世”的升平景象,如何在唐玄宗統治后期急轉而下,爆發了大規模的動亂,致使唐朝走向衰亡?這場動亂為什么會發生?它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唐朝滅亡后又出現了什么樣的局面?3.總結歸納學習法:如繪制表格記憶五代十國。表格如下:地區名稱相同點北方黃河流域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開國君主都是武將南方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北方太原北漢 4.歌謠記憶法:玄宗寵妃用奸臣,安史之亂唐朝衰。黃巢起義規模大,唐朝統治致命擊。朱溫建后梁唐朝滅,五代十國自此始。圖書導入《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公元755—763年)》主要描寫了安史之亂的概況和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安史之亂結束了盛唐的神話,百年帝國從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頭。往昔的繁華,成為回憶;戰爭的創傷,成為唐人難以治愈的心靈之痛!是誰埋下了禍根?是誰點燃了硝煙?是誰在苦撐危局?一場長達八年的戰亂,導致了怎樣的力量重組、政壇變化?暴露了怎樣的人情與人性?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這些秘密。影視導入安史之亂不但讓唐朝盛世戛然而止,甚至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分水嶺。安史之亂對唐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都影響重大。大唐是真正的盛世,而一場孕育在盛世中的暴亂,使整個華北大地從高度繁華突然倒退了數百年,花團錦簇的繁華世界轉眼之間成為悠遠的回憶,一個看上去鼎盛完美的王朝瞬間千瘡百孔,不能不讓人深思。復旦大學韓升教授登上百家講壇講述《盛唐的背影》。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原因。 知識點1 安史之亂(教材P23)1.楊貴妃吃荔枝“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中的詩句。詩中的“妃子”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楊貴妃。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享受著皇帝萬般的寵愛。這首詩就講述了楊貴妃想吃荔枝的故事。荔枝不容易保存,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唐代,靠飛馬從南方傳送荔枝到長安非常困難。但是為了討好楊貴妃,唐玄宗還是令人騎上快馬,從嶺南歷經七天七夜,以接力的方式,從千里之外運送荔枝到長安,以供楊貴妃享用。在荔枝傳送的途中,差官和馬匹常常會被累死,他們的千辛萬苦只是為了換得楊貴妃的一笑,而人們并不知道送的是荔枝,還以為是緊急公文呢。2.安祿山安祿山(703—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扎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斗之神)祈禱,遂于長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其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之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權,年號圣武。安祿山長得癡肥,眼盲后,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二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命令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他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勢力開始走下坡路。3.史思明墓史思明(703—761年),唐天寶十四年(755年)隨安祿山叛亂。后任范陽節度使。乾元二年(759年)四月,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上元二年(761年)三月,被其長子史朝義及部將所殺。史思明墓位于豐臺區王佐鄉林家墳村西,1981年春進行發掘,墓當時已被破壞。墓室帶雙耳室,由漢白玉砌成,東西長5.54米,南北寬5.05米。耳室僅西側保存有痕跡,長3.1米,寬2米,殘高2.4米。墓道為斜坡式,長20.6米,寬3米。墓道相對約100米處有雙闕。墓道末端有相對的壁龕4個,并有壁畫殘片。出土器物有鎏金銅牛、鎏金鐵馬鐙、玉冊、鎏金銅坐龍、銅鋪首、象牙化石(龍骨)之帶飾等珍貴文物數十件。其中坐龍通高16.5厘米。40余枚玉冊包括了謚、哀2套,均有殘缺。玉冊是由漢白玉磨制而成,長28.4~28.6厘米,寬2.8~3.2厘米,厚1.2~2.1厘米。兩端1.5厘米處有直徑0.3厘米的小孔,以便玉冊連綴。玉冊每枚滿刻字為11個,字口填金,共計252字。玉冊文中有“血未干唐有異端讒人罔極”“帝朝義孝乃因心親惟口口”等。 知識點2 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教材P24)1.黃巢稱帝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巢進入太清宮。翌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并大赦天下。黃巢封其妻為皇后,以尚讓、趙璋、崔璆、楊希古為四相,孟楷、蓋洪等為尚書左、右仆射兼軍容使。鄭漢璋為御史中丞,費傳古為樞密使,李儔、黃諤、尚儒為尚書,王璠為京兆尹,許建、朱實、劉塘為軍庫使,朱溫、張言、彭攢、季逵為諸衛大將軍、四面游奕使,方特為諫議大夫,張直方為檢校左仆射,馬祥為右散騎常侍,皮日休、沈云翔、裴渥為翰林學士,令其甥林言為功臣軍使。黃巢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則官復原職。可見,大齊是由農民軍文武官與唐官僚混合而成的一個政權機構。農民軍憎恨官吏,對唐宗室、公卿士族實行嚴厲的鎮壓政策,“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宰相豆盧瑑、崔沆及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劉鄴、太子少師裴諗等藏匿民間,被義軍搜出后都被殺了。投降黃巢的左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因匿公卿于夾壁墻中,事發后被殺。2.朱溫朱溫(852—912年),漢族人,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幼年隨其父朱誠學習五經。咸通十一年(870年)他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后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義軍。因他鎮壓義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推異,藩鎮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天復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把他殺死。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他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宣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后梁。梁開平三年(909年)正月遷都洛陽,因襲隋唐洛陽城,開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乾化二年(912年)被親子朱友珪所弒,朱友珪親自用毯子把朱溫包裹起來,埋于寢殿,同年十一月葬于宣陵。 知識點3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教材P25)五代十國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后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后梁,后唐建國。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后唐歷經后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后,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后晉建立。不久契晉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后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后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后漢建后周,后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后周隨后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宋朝,五代結束。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南平)、南楚與南漢等占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后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后敗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國家富強,是僅次于南唐的強國,然而由于耽于安樂,最后亡于中原。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后,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后于979年攻滅北漢,十國結束。1.黃巢像(教材P24)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于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但成年后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發生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2.《韓熙載夜宴圖》(局部)(教材P25)《韓熙載夜宴圖》全長3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畫面以屏風相隔。第一段描繪韓熙載在宴會進行中與賓客們聽歌女彈琵琶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韓熙載和他的賓客們全神貫注側耳傾聽的神態。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親自為舞女擊鼓,所有的賓客都以贊賞的神色注視著韓熙載擊鼓的動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聲中。第三段描繪宴會進行中休息的場面,韓熙載坐在床邊,一面洗手,一面和幾個女子談話。第四段描繪韓熙載坐聽管樂的場面。韓熙載盤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個女子說話,另有五個女子做吹奏的準備,她們雖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動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描繪韓熙載的眾賓客與歌女們談話的情景。此圖為第一段畫面。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國,固然是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但同時也是中國走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各地人民反對分立割據帶來的制度不一、關卡林立、禁令繁多、商稅苛重等種種災難;又由于契丹貴族的掠奪,人民要求統一,以便集中力量進行抵御。到了五代后期,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繼位后,在經濟、政治各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為統一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經濟方面,首先鼓勵逃戶回鄉定居,安撫流民,招民墾殖逃戶田。其次,減輕租稅。958年(顯德五年),頒發《均田圖》,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賦稅,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兩稅,取消兩稅以外的苛捐雜稅和一些徭役。第三,興修水利,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第四,抑制寺院經濟。他針對日益發展的寺院勢力,于955年下令廢除沒有敕賜寺額的寺院3萬余所,迫使僧侶大批還俗;并禁止私度僧尼。這是繼“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滅佛”后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抑佛運動,使后周控制的勞動力和土地大量增加。世宗親自出征,抗擊北漢、契丹的聯合進攻。在954年的“高平之戰”中,世宗親自督戰,打敗北漢的軍隊,大獲全勝。戰后又堅決處斬了在“高平之戰”中臨陣脫逃的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人,申明了軍紀。接著,簡選騎、步諸軍,精銳者升為上軍,羸弱者裁汰,武藝特別出眾的選為“殿前諸班”。從此,中央禁軍有足夠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鎮,成為服務于統一集權政治的武裝工具。周世宗在位不到六年,但他為后來北宋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安史之亂造成北方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杜甫詩《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想一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教材P24)[答案] 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流離失所。1.下列各項,哪些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請在內畫√。(教材P26)皇帝荒廢朝政 發生嚴重災荒楊貴妃得寵 節度使權力膨脹農民負擔過重 軍隊戰斗力薄弱2.黃巢在青年時代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什么樣的愿望?(教材P26)[答案] 抒發了作者帶領起義軍攻破長安,取得勝利的愿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 下冊 備課素材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doc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 下冊 備課素材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doc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 下冊 備課素材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3課 盛唐氣象.doc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 下冊 備課素材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doc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 下冊 備課素材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