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考點一 哲學的內涵一、哲學與世界觀世界觀哲學區別含義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形成自發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學家研究的結果,是自覺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特點是零散的、樸素的是系統化、理論化的聯系哲學與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世界觀以哲學為最高表現;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二、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方法論區別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兩者統一于哲學[提醒] (1)哲學不等于世界觀,世界觀能否成為哲學,主要看它是否系統化、理論化、體系化。(2)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都有科學、非科學之分。三、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具體科學區別研究對象整個世界某一特定領域任務揭示整個世界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領域的特殊規律作用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聯系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提醒] 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考點二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一、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思維與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的、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三、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比較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基本評價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聯系它們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拓展升華】 如何判斷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凡認為金、木、水、火、土等一種或幾種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凡認為原子等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凡認為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經典觀點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經典觀點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四、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的關系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物及觀點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②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聯系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考點三 哲學與時代精神一、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1)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為它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二、哲學的作用(1)對人生: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2)對具體科學: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家的研究活動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某種世界觀的指導下進行的。(3)對社會: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①解放思想:真正的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方向保證:真正的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還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③精神力量:真正的哲學可以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4)哲學的三大功能:哲學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具有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幫助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功能。【易錯提示】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但不能認為任何哲學都可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只有真正的哲學才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要明確哲學是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不是提供具體的方法。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2.自然科學前提: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它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法。(2)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社會歷史研究領域。(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專題二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3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考點一 物質與運動一、物質概念[提醒] 物質的內涵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二、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客觀物質性,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三、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關系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理解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載體。離開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誤區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易錯提示】區分以下幾種錯誤觀點: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形而上學和脫離運動談物質的唯心主義;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唯心主義);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意識也在運動,所以運動可以離開物質。四、全面認識相對靜止1.是一種不顯著的、特殊的運動。2.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區別聯系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3.錯誤傾向: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易錯提示】準確辨別以下幾種觀點:(1)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如:“飛矢不動”“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認絕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觀點。(2)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觀點。(3)區分“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觀點,這是承認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的辯證唯物論觀點。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4)要區分幾種常見的說法:靜止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存在方式(錯誤);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正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正確)。考點二 物質運動的規律一、規律的概念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二、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易錯提示】要澄清幾個錯誤認識:規律是可以被創造和消滅的;規律有好壞之分;規律是永恒的、不變的;等等。【特別提示】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人們可以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來利用規律,但不能改變規律本身。第5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考點一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一、物質決定意識(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3)從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是客觀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體現了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特別提示】有了人腦就會產生意識的說法是錯誤的: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不是人腦自生的。【易錯提示】區分以下幾種錯誤觀點:①大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②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③意識來源于人腦。④電腦能代替人腦。二、意識的能動作用(1)意識能動性的特點: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意識能動性的表現【易錯提示】區分一些錯誤觀點:(1)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2)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推動)作用。(3)科學認識能夠創造理想的世界。(4)物質和意識是互相獨立的。(5)人的意識能夠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客觀事物。三、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內容要求物質決定意識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從實際出發意識具有能動性反映縱向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可知論,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橫向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反作用對外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對內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考點二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一、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的客觀性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②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人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錯誤傾向一是“宿命論”,夸大規律的客觀性,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二是“唯意志論”,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規律的客觀性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含義: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3.要求: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②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③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易錯提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反面是從主觀出發,如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從經驗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等說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其實質是主觀唯心主義。三、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3.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4.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第6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考點一 實踐與認識 一、實踐的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提醒]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也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二、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易錯提示】(1)不能說“實踐既是一種主觀活動,又是一種客觀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不能把實踐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割裂開來。(2)盲目的實踐不是沒有認識指導的實踐。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不受認識指導的實踐是沒有的。盲目的實踐是指受到錯誤認識指導的實踐,結果必然是失敗的。(3)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存在的。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正確理解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即人)對客體(即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把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脫離實踐、紙上談兵,認識不為實踐服務【易錯提示】澄清幾個誤區:①要區分認識的來源和途徑,獲取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認識的唯一來源是實踐。②促進認識發展的動力有多個,但根本動力是實踐。③馬克思主義等理論都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④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⑤盲目的實踐是指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缺乏意識指導的實踐。【理論示例】實踐決定認識,常見的事例如:麥哲倫船隊通過環球航行這一實踐得出了地球是圓的這一認識(來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途徑);射電望遠鏡使人們可以觀測到100億光年之遙的天體(動力);人造資源衛星幫助人們弄清地球的資源分布(動力);人們根據對萬有引力規律和宇宙速度的認識將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的);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成就證明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檢驗標準)。四、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考點二 真理與認識過程一、真理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二、真理的特征1.真理的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對同一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4.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超出了一定條件和范圍,離開特定的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理解原因誤區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總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特別提醒] (1)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 (2)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專題三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第7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考點一 聯系及其特征 一、唯物辯證法1.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2.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對立統一規律。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二、聯系的普遍性1.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表現: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提醒] 聯系的普遍性與聯系的條件性: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世界上根本沒有不依賴于周圍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聯系又是有條件的,并非任意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聯系。普遍聯系只是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周圍的事物有條件地聯系著。三、聯系的客觀性1.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在事物的種種聯系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人化”的特點,但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同時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提醒] (1)聯系具有客觀性,但聯系是不能被“創造”“改造”或“消滅”的,我們可以說“建立新的聯系、聯系是可變的、聯系是多樣的”。 (2)聯系具有客觀性,并不表明人們不能建立起新的具體的聯系。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起新的具體聯系。 (3)聯系具有客觀性,但不意味著聯系是固定不變的。(4)人為事物的聯系≠主觀聯系,常見的錯誤觀點有: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創造事物之間的聯系等。四、聯系的多樣性(條件性)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要求我們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提醒] 關于聯系特點的比較:聯系普遍性所強調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聯系的客觀性強調聯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聯系的多樣性強調的是聯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聯系的條件性強調的是新的具體聯系的建立必須以客觀條件為基礎。考點二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類別整體部分區別內涵全局或全過程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地位功能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聯系相互依賴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相互影響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相互轉化整體與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整體相對于比它更大的場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對于比它更小的場合,它就成了整體方法論強調整體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強調部分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提醒] ①整體大于部分,但不是說整體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狀態及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發揮,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這時整體功能就會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部分的變化推動整體的發展”的說法錯誤,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影響整體的發展,不一定是推動。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性作用(在一定條件下)。二、系統優化的方法(1)系統的含義及特征(原理):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2)方法論:要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考法提示】做非選擇題時將系統優化方法的方法論要求作為知識依據回答即可,系統優化的方法一般帶有以下情境詞:結構調整、系統工程、資產重組、優化組合。【特別提示】系統優化的方法與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的不同在于,系統優化的方法在強調整體性的基礎上,更強調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可從是否體現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上來進行區分。第8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考點一 發展的實質和趨勢一、發展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2.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特別提醒】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但是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二、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從新事物自身看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從新舊事物的對比看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會走向滅亡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因而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從社會歷史領域看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總結(原理)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都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方法論①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②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提醒] 關于新舊事物的幾種錯誤觀點(1)后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需要一個過程,其間既有新舊事物并存的情形,也會出現舊事物暫時復辟的現象,不能籠統地說后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2)力量強大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具有強大生命力,是從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角度來說的,不是說新事物在開始的時候就具有強大的力量。新事物剛剛出現的時候舊事物往往更強大。(3)形式上新穎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內容是事物的根本,看待事物的性質必須抓住它的內容。事實上,新事物在形式上未必就新,舊事物在形式上未必就舊,舊事物常以新形式出現。三、區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道路、途徑1.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總趨勢是指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的總體方向,不是指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向前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的。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發展中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這說明事物發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3.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都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考點二 發展的狀態一、認識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質變區別性質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特點漸進的、不顯著的根本的、顯著的呈現狀態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結果事物還是其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事物不再是自身,而變成了另一事物聯系辯證關系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方法論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特別提醒】1.發展是一種質變,質變不等于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2.并非任何量變都能引起質變,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3.不能認為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或者質變比量變更重要。4.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形式(1)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能夠引起質變。(2)事物總體數量不變,只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能引起質變。5.反對錯誤傾向反對不顧分寸、盲目亂干,拔苗助長、急于求成;反對優柔寡斷、缺乏信心,瞻前顧后、貽誤時機;反對忽視量的積累和結構優化。二、全面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即發展的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2.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3.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5.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6.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要求堅持創新。第9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考點一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一、矛盾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2.矛盾的對立屬性就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二、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斗爭性區別含義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表現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矛盾雙方相互貫通(滲透、包含),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特點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它隨時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它貫穿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聯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統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同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提醒] 關于矛盾基本屬性的兩大方法論: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們應當促進有利轉化,防止不利轉化。第二,矛盾雙方的對立性和統一性不可分割,我們應當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三、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區別含義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特征同類事物的共性每一個事物的個性方法論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方法論要求①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并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工作方法;③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視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視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萬事萬物的聯系;④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提醒]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表現上的對應關系[提醒](“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時時有矛盾”并不意味著矛盾永遠無法解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一分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理論示例】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詞:①共性、個性結合;一般、個別統一;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普遍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②理論與實際結合:在……理論、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導下,根據當地實際……③借鑒經驗:不照抄照搬、死搬硬套;④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先試點再總結后推廣經驗。四、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2.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考點二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一、區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區別聯系標志詞語體現的關系方法論主要矛盾“重點”“重心” “關鍵”“首要任務”“突破口” “中心環節”等諸多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對“辦事情”的要求①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都體現了矛盾的不平衡性,都是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都要求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③無論是主要矛盾內部還是次要矛盾內部,都存在著矛盾的主次方面次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方向” “大局”“性質” “主體”“實質”“九個指頭”“優勢”等任何一個矛盾中兩個對立面之間的關系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質和主流對“看問題”的要求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不忽視支流【易錯提示】澄清認識,分辨錯誤觀點:只要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還要注意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決定等。【理論示例】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詞:①抓主要矛盾: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統籌兼顧;學會彈鋼琴的工作方法,反對單打一;協調發展。矛盾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詞:①分清主流與支流: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識大局;總體上、總的來看,還有……問題;以…為主體;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國際局勢和黨的狀況總體是好的、主流是好的;②兩方面:巨大成績…….存在不足(困難和問題);權衡利弊得失,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評價人的功與過;評價工作的得與失。二、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主要矛盾是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地位、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事物內部矛盾雙方,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2.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3.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易錯提示】分辨以下錯誤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關鍵。【理論示例】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涉及以下事例或情境詞:①不同:具有不同特點、差異;存在著差別或差異;區別對待;在不同條件下、不同情況下、不同歷史時期,實施不同的對策、策略、政策。②特色:發展特色農業、特色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獨特優勢、比較優勢。③因時因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針對、根據當地當時實際;符合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量身定做。四、堅持矛盾分析法第10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考點一 辯證否定觀一、辯證否定觀1.含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2.作用: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3.實質: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易錯提示】注意以下幾種錯誤觀點:辯證的否定是事物之間相互否定;事物經過辯證的否定實現了向自身的回歸;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揚棄就是拋棄;創新就是要否定一切;等等。二、形而上學否定觀1.觀點否定就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毀滅,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實現的事物的變化。2.特點:或者簡單地肯定一切,或者簡單地否定一切。[提醒]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一切是錯誤的。因為它抹殺了新舊事物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發展。否定一切也是錯誤的。因為它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際上也否定了事物的發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學的表現。考點二 辯證法與創新意識一、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2.要求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二、創新的社會作用1.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每一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了更廣闊的勞動對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推動著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使得人類的認識對象和范圍日趨廣闊,使得人類思維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4.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提醒] “領域記憶”,提高記憶效果關于創新的意義,可以分為:三個文化層面(“科學技術”“思維”“文化”)、兩個經濟層面(“生產力”“生產關系”)、兩個政治層面(“國家”“政黨”)、兩個社會層面(“社會制度”“民族進步”)[拓展] 多角度透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哲學依據(1)唯物論角度: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情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想問題辦事情,只有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才能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因此我們必須發揚創新精神,反對因循守舊。(2)辯證法角度: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只有創新,才能實現事物的發展。辯證否定觀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3)認識論角度: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認識無止境,一切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人類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11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考點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①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重大的阻礙作用。圖示:【易錯提示】注意辨析錯誤觀點: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主要指自然地理環境等。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如影隨形;先進的社會意識具有超越時代和歷史條件的特性;先進的社會意識一直是社會中的主導性意識;符合規律的社會意識能夠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等等。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類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物質與意識區別研究對象人類社會整個世界地位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用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哪個是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對物質和意識哪個是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聯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體現考點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特別提醒】區分: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 我國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人的欲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人的有目的的意識活動引領社會歷史的發展;人與社會的矛盾決定并改變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等。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考法提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分析材料信息,屬于法律修改、政治體制改革之類的一般可以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來回答。若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等,一般可以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回答。【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觀點: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3.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觀點:階級斗爭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法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是相同的。[提醒] 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內在關系考點三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提醒] 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基本內容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②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意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第12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考點一 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一、價值與價值觀1.價值: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2.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3.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易錯提示】區分以下錯誤觀點: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所謂價值是指人對事物的積極意義;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對社會和人生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事物是否具有價值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判斷;正確的價值觀是指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價值觀;集體主義是我們每個公民的價值取向;等等。三、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是價值判斷。人們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是價值選擇。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4.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5.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標準要求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具有主觀性;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不同的價值判斷源自不同的認識;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固定不變;等等。考點二 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一、人生價值1.含義: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2.內容: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個人的社會價值或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個人的自我價值或索取。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居于首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和基礎,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目標和歸屬。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從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缺一不可。3.特點: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4.評價標準: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二、人生價值的實現客觀因素客觀規律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客觀條件在實踐活動中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社會實踐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主觀因素站在正確的立場上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把握難得的人生機遇,為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易錯提示】注意以下幾種錯誤認識: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人生價值的全部內容;奉獻社會是第一位的,不應強調個人利益的滿足;個性發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人生價值能否實現取決于能否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強調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會抹殺個性;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01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知識點(人教版)(必修4生活與哲學).doc 第02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知識點(人教版)(必修4).doc 第03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知識點(人教版)(必修4).doc 第04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知識點(人教版)(必修4).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