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西省萬載縣株潭中學高二生活與哲學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西省萬載縣株潭中學高二生活與哲學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追尋生活的智慧(第1—3課)
(哲學的一般知識)
第一課: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與生活的關系
(1)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2)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真正的哲學為生活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學與世界觀
(1)區別:①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不一定人人都有。②世界觀是自發的、零散的、樸素的;哲學是系統化的、理論化的。
(2)聯系:①都以整個世界作為研究對象。②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3、世界觀與方法論(與哲學)
區別:含義不同。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4、哲學與具體科學
(1)區別:①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概括和總結出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②具體科學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的指導;哲學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一般方法論的指導。
(2)聯系: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5、什么是哲學?
(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3)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4)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依據。(不可知論:休謨、康德)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3)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4、唯物主義
(1)根本觀點: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基本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金木水火土氣等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
(1)根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基本形態: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世界的本原。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6、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7、哲學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意義)
*辯證法: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片面、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兩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為什么說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就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2、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批判功能: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2)預見功能: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3)激勵功能: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不是直接的物質力量)
3、馬哲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4、馬哲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2)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要的基本的觀點)
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三、科、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4—6課)
唯物論:(物質、運動、規律、意識)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 物質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2、世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時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3、運動
(1)含義: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特點: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4、運動與物質的辯證關系
(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離開運動談物質是錯誤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是錯誤的,唯心主義的觀點)
方:要求我們善于在運動中把握事物。
5、靜止
(1)含義: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2)特點: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6、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兩種錯誤觀點:
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常靜、不流、不動、不周)
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7、規律
(1)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特點: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3)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
(4)規律是客觀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要求我們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發現、認識、利用規律√ 改變、改造、創造、消滅規律×
8、意識的本質
(1)從意識的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它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
(3)從意識的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9、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反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通過實踐);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10、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1)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不僅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而且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具有雙重性。
意識不能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必須通過指導實踐來引起變化。
認識論:(實踐、認識、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
(1)含義: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2)特點:
①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②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③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也是各不相同的。
(3)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
(4)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最基本的)、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來源只有一個,但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實踐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提高自己的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3、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阻礙實踐的發展。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真理
(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檢驗的標準是客觀的,反映的內容也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2)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
總結: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求我們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是絕對性(客觀的)和相對性(具體的有條件的)的統一。
5、認識的特點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6、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系
(1)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不容混淆。
(2)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第7—10課)
唯物辯證法(聯系、發展、矛盾、創新)
第七課:聯系
1、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1、特點
(1)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①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②聯系是客觀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 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 √ 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
建立新的聯系、創造一種聯系 √ 創造聯系 ×
3、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1)區別: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聯系: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總: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既要立足整體,又要重視部分。
4、系統優化
(1)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2)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3)方法:①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總: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整體功能并不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八課:發展
1、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與時俱進,樹立創新意識。
2、新、舊事物的含義及區分標準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
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在走向滅亡的事物。
根本標準: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3、發展的趨勢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勇敢地面對挫折和考驗。
4、發展的狀態
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又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堅持適度原則,不可急于求成,不可優柔寡斷。)
* 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
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標準:事物的性質是否發生改變。
第九課:矛盾
1、含義
矛盾即對立統一,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基本屬性
(1)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3)區別: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4)聯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4、特殊性
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①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②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
(1)區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2)聯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②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關鍵詞:【重點、中心、核心、關鍵、著力點、重中之重、突破口、第一要務】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關鍵詞:【總的來說、總體上、整體上、主流、本質、性質、方向、大局】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8、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第十課:創新
1、辯證否定觀
(1)含義: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特點:辯證的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
(3)實質:是“揚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2)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陳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破舊立新)
簡化版: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3、為什么要創新?
(1)哲學依據:
①唯物論: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從變化著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事實求是。
②認識論: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③辯證法: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2)重要意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11—12課)
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歷史觀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從客觀實際出發。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的社會發展。要求我們自覺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實現社會發展的途徑是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
(2)在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3)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人生價值觀
1、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2)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2、價值觀
(1)含義: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
(2)作用:
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特點:
①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②主體差異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2)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①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4、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湖南省| 大悟县| 遂宁市| 响水县| 云浮市| 会理县| 富平县| 察雅县| 泗水县| 宿迁市| 四平市| 涞水县| 康乐县| 师宗县| 金溪县| 阳春市| 永胜县| 门源| 潍坊市| 耒阳市| 醴陵市| 安溪县| 闸北区| 满洲里市| 彰化市| 乐至县| 安义县| 冀州市| 通州市| 大安市| 花莲市| 林州市| 博客| 当涂县| 五莲县| 即墨市| 盐边县| 南充市| 平南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