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簡表名稱 時間 國家 內容 影響《南京條約》 (?https:?/??/?www.baidu.com?/?s?wd=%E3%80%8A%E5%8D%97%E4%BA%AC%E6%9D%A1%E7%BA%A6%E3%80%8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 及其附件 1842 英國 割地(香港島);2、賠款(2100萬銀元);3、開放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4、協(xié)定關稅;5、英國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 ;可在五口租地建屋。享有領事裁判權。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天津條約》 1858 俄美英法 1、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2、開放十處通商口岸(開放口岸最多)3、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國人可以在內地游歷、經商;5、賠款(英法軍費各200萬兩、英商損失200萬兩) 逐漸影響和操縱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地,并進入到內地;列強取得了中國內河航行權;便于外國商品向中國內地傾銷:成為了各種不法活動的護身符;文化侵略擴展到內地。《北京條約》 1860 英法 《天津條約》繼續(xù)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地(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4、允許華工出國;5、賠款(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 天津成為外國經濟勢力在中國北方的重要活動基地;便于掠奪中國人口,開發(fā)海外殖民地。 俄國 割地(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40萬平方公里 使中國的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開了一個罪惡的先例。《愛琿條約》 1858 俄國 割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1864 割地(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 《中俄改訂條約》 1881 割地(我國西部7萬平方公里) 《馬關條約》 1895 日本 “朝鮮獨立”;2、割地(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 3、賠款(2億兩);4、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5、開放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6、開辟內河新航線 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條約》 1901 英俄日法德美意奧荷比西 1、賠款(4.5億兩);2、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3、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4、嚴懲反帝官員、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5、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的損害了中國人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 代表人物及事件 主要史實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 洪秀全等 (太平天國運動)一、過程 1851.1 金田起義(興起)→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3定都天京(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1853北伐、西征(軍事全盛)→1856年天京事變(由盛轉衰轉折點)→1864天京陷落(失敗標志)。【1862年“洋槍隊”首領華爾在浙江慈溪被太平軍擊斃。】 二、《天朝田畝制度》——革命綱領 ①土地:不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②產品:圣庫③評價:A、積極: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統(tǒng)的革命綱領,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階級斗爭的思想結晶。成為幾千年來農民戰(zhàn)爭的最高峰。B、局限:太平天國追求的是一種落后的小農生產。平均主義不切實際,是一種空想。 三、《資政新篇》 ①作者:洪仁玕 ②主張: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主張。③結果由于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施。 左宗棠收復新疆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進入新疆,痛擊阿古柏侵略軍。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鄧世昌黃海海戰(zhàn)1894年9月,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黃海大東溝戰(zhàn)役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zhàn)日本軍艦,最后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義和團運動(1)興起:1898年,山東冠縣趙三多豎起“扶清滅洋”大旗,攻打當地教堂,揭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進入京津:①l900年夏,義和團發(fā)展到京津地區(qū);②清政府改用“招撫”方法,默許義和團為合法民團,義和團涌入京津。(3)抗擊八國聯(lián)軍:廊坊狙擊戰(zhàn)、天津保衛(wèi)戰(zhàn)。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 (4)失敗: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軍對義和團進行殘酷鎮(zhèn)壓。(5)評價:是一次自發(fā)的有組織的反帝愛國主義運動,它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緩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同時具有盲目排外性,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 1919-1949 年)時期 涉及考點 時間 地點 概況開端 五四愛國運動 1919年5月4日 北京→上海 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國民革命運動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1年7月 上海→嘉興南湖 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黃埔軍校 1924年 廣州黃埔 培養(yǎng)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奠定了基礎。 北伐戰(zhàn)爭勝利進軍 1926—1927年 珠江流域→ 長江流域 因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wèi)集團叛變革命而失敗。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國共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革命,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革命道路開辟 1927—1928年 湘贛邊界 1927年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在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后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后將南昌起義后秋收起義的軍隊改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 貴州遵義 確立了以毛澤東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紅軍長征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 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共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進行戰(zhàn)略轉移。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1935年10月,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zhèn),與陜北的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紅軍長征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抗日戰(zhàn)爭時期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 遼寧沈陽 標志著中國人民局部抗戰(zhàn)的開始。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 陜西西安 在中共等各方面協(xié)商下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 北平盧溝橋 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zhàn)爭從此爆發(fā)。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 南京 日軍進行了長達6周的大屠殺,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血戰(zhàn)臺兒莊 1938年春 山東臺兒莊 取得抗戰(zhàn)以來的重大勝利。 百團大戰(zhàn) 1940年8月 華北 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guī)模戰(zhàn)役。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 延安 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抗戰(zhàn)勝利 1945年8月15日 /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 / 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結束。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 重慶談判 1945年8—10月 重慶 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內戰(zhàn)爆發(fā) 1946年6月 中原解放區(qū) 蔣介石撕毀“雙十協(xié)定”,對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瘋狂進攻。 劉鄧大軍 挺進大別山 1947年夏 (中原)大別山 標志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zhàn)略反攻(轉折性) 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 ——三大戰(zhàn)役 時間 名稱 結果 意義 1948年9月-11月 遼沈戰(zhàn)役 遼沈戰(zhàn)役使東北全境解放 三大戰(zhàn)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的勝利。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戰(zhàn)役 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zhàn)役 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戰(zhàn)役 1949年4月 南京 (23日南京解放)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1927—1949年)。 近代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時期 特征 主要原因洋務運動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洋務運動的誘導,外商的刺激。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開始興起。甲午戰(zhàn)爭后(19世紀末) 初步發(fā)展出現實業(yè)救國的浪潮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辛亥革命至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短暫的春天” 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內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外因、主要原因)一戰(zhàn)以后 再度受挫 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抗戰(zhàn)勝利后 沒有得到很好恢復 由于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