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第6課 北宋的政治[典圖解讀]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微點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雖然解決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卻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自主學習】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建立:960年,① (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北宋,定都② 。?2.局部統一:陸續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③ 局面。?3.強化中央集權(1)措施趙匡胤開封分裂割據兵權分化事權文臣通判轉運使軍事 解除禁軍將領的④ ;控制對軍隊的調動;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政治 采取⑤ 的辦法,削弱相權;派⑥ 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各州府設置⑦ ,以分知州的權力 經濟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⑧ ,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2)影響:把⑨ 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來⑩ 的弊端重現。?2.措施: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使 的格局逐漸形成; 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 受到多方面的牽制。注重發展 ,改革和發展科舉制。?3.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 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中央集權武將專橫跋扈文臣統兵文官武將文教事業尚武輕文【釋疑解惑】1.宋太祖如何采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加強中央集權?(1)分化將權:如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又設樞密院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2)分化相權:如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政權。(3)分化地方事權,分別由節度使、知州、通判、轉運使、司法人員掌管地方的軍事權、行政權、監察權、財政權、司法權,相互牽制。2.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意義和影響。(1)意義: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過分集權也帶來嚴重惡果。(2)影響: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地方財政困難。這些都留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1.“千秋疑案陳橋驛,黃袍一著便罷兵”,其中涉及的歷史典故和哪個朝代的建立有關(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2.宰相趙普曾向宋太祖建議道,治理地方,要“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提出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實現地方自治 B.加強中央集權C.杜絕官員貪腐 D.促進社會和諧CB3.(2019雅安質檢)宋代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這說明當時( )A.重文輕武 B.文武并重C.守內虛外 D.強干弱枝4.宋朝是科舉承前啟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關于宋朝科舉制的描述錯誤的是( )A.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B.減少科舉取士的名額C.提高進士地位D.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AB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太祖黃袍加身當了北宋的皇帝后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這個基本國策也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響貫穿整個宋代。(1)閱讀材料一,分析北宋的基本國策是什么?為什么實行這種政策?答案:重文輕武政策。原因: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材料二 宋朝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宋朝的這種國策有什么弊端?答案: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它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和國防力量。【鞏固與提升】1.960年正月的一天,后周的邊境傳來敵情,宋州節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卻出現意外,士兵在陳橋驛把黃袍加在他的身上,擁他做了皇帝,以“宋”為政權名稱。這就是“黃袍加身”。這里的“他”是( )A.趙匡胤 B.趙光義 C.趙普 D.石守信2.唐朝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止,形成五代十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的是(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3.宰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往往擔任這一要職的人,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宋太祖時對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B.擴大宰相的權力C.加大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ADA4.北宋建立后,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其職責是將地方征收的賦稅,轉運到中央。北宋政府設置轉運使的根本目的是( )A.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防止知州權力過大 D.分割宰相的權力5.(2019常州正衡中學質檢)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這段話說明宋朝( )A.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B.地方政府進一步收回財權C.政治和理學思想緊密結合D.藩鎮割據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BA6.(2019濱州)據學者統計,“北宋一朝科舉考試共錄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約360人;武舉考試共錄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約5人”,宋代還規定文武官員在任期間,文臣考核升遷的年限比武臣短。據此可知,宋代的國策是( )A.重文輕武 B.休養生息C.重農抑商 D.科教興國7.宋代丞相呂蒙正曾說:“中書、樞密院,自來難處之地。唐末帝王,專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早有保全。今陛下躬決萬幾,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嘗與同列等言,實知榮幸。”這說明( )A.唐末帝王不顧大臣安危B.宋代中央集權加強C.藩鎮割據削弱唐末皇權D.宋代君主專制強化AD8.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從反面證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B.政治改革要重視精兵簡政C.當時加強中央集權利小弊大D.兵越多,戰斗力越弱9.下列不屬于宋朝科舉制發展的影響的是( )A.在宋朝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B.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詩詞創作之中BD【啟示與感悟】10.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強化集權削兵權]材料一 “無言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1)材料一中的“陳橋驛站披旒冕”“杯酒之間銷兵權”分別指什么事件?答案: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北宋。杯酒釋兵權,奪取手下大將的兵權。(2)“杯酒之間銷兵權”之后,在軍事上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材料三 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 ——《宋史·職官志》(3)結合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在中央,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把地方的財賦收歸中央。[重文輕武社會安]材料四 北宋通過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國的國策,實行文人統治。宋太祖把科舉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4)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實行什么政策?有什么影響?答案:重文輕武政策。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共12張PPT)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典圖解讀]契丹貨幣,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以少數民族文字為錢文的錢幣。[微點撥]★澶淵之盟是遼與北宋在雙方力量相對均衡的條件下,互相妥協的產物。★遼、宋、西夏之間,戰和交織,但以和為主。和平交往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自主學習】一、契丹建國及澶淵之盟1.契丹建國: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① 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2.澶淵之盟(1)背景:遼軍大舉攻宋至② 城下,寇準力勸皇帝③ 率兵親征,打退遼軍。?(2)議和: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④ 。?(3)影響: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耶律阿保機澶州宋真宗歲幣二、西夏建立與宋夏關系1.西夏建立:11世紀前期,⑤ 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2.宋夏和議(1)背景:宋、夏連年交戰,雙方損失嚴重。(2)議和:訂立宋夏和約,⑥ 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3)影響:議和后,宋夏⑦ 興旺。?黨項元昊邊界貿易【釋疑解惑】1.北宋是否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請說明你的理由。北宋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理由:北宋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這時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還有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2.如何評價澶淵之盟?(1)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2)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3.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民族遷徙,聯合斗爭,友好交往,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和親、冊封等。1.(2019南昌月考)五代十國遼宋夏金歷史時期是我國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下面連線搭配正確的是( )①遼——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李世民——黨項族 ④北宋——趙匡胤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1038年,黨項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了政權,以弱小的勢力先后與北宋、遼及南宋、金形成三足鼎立,并迅速將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頂峰。該政權的建立者是( )A.阿保機 B.元昊C.成吉思汗 D.忽必烈BB3.觀察下圖,圖中左右雙方人物分別代表著( )A.北宋 遼 B.唐 契丹C.北宋 西夏 D.西漢 匈奴4.(2019雅安質檢)北宋開封城里曾流傳有這樣的民謠:“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與“寇老”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①澶州大戰 ②宋夏議和 ③澶淵之盟 ④北宋滅亡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AB【鞏固與提升】1.觀察下圖《遼、北宋、西夏對峙形勢圖》,圖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都城所在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2.連環畫《元昊興兵》反映了哪兩個政權之間交戰的情景( )A.遼與北宋 B.西夏與北宋C.遼與西夏 D.金與南宋CB3.右圖是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是哪一少數民族的首領(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鮮卑族 D.黨項族4.民族交融是促進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以下史實直接促進民族交融的有( )①西夏翻譯、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并模仿漢字結構創西夏文字 ②唐太宗完善了科舉制,為社會發展選拔更多人才 ③契丹政權吸收中原先進農耕文明,減輕人民負擔 ④宋代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市民文化生活也不斷豐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DD5.(2019濟南歷城模擬)下表內容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A.早期國家的產生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民族政權的并立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6.歸納比較法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對宋遼、宋夏之間“議和”歸納比較學習后,下列哪一項不是它們的共同點( )A.結束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B.宋朝都要交納“歲幣”C.導致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D.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CC時間 民族 領導人 國號10世紀初 契丹 耶律阿保機 遼960年 漢族 趙匡胤 宋11世紀前期 黨項 元昊 西夏【啟示與感悟】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互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爭。 ——蘇轍《欒城集》(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誰?“北朝”是指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哪一政權?(2)材料一中的“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統稱為什么?這一規定開始于雙方的哪一約定?(3)鏈接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材料二說明了什么。答案:宋真宗。遼。答案:歲幣。澶淵之盟。答案:材料二說明了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它使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共12張PPT)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典圖解讀]岳飛,其“還我河山”和“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微點撥]★同北宋并立的政權有遼、西夏、金;同南宋并立的政權有金、西夏。【自主學習】一、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統一:11世紀末,女真完顏部首領① 統一女真各部。?2.金的建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② ,他就是金太祖。?二、金滅遼及北宋1.金滅遼:③ 年,遼被金滅亡。?2.金滅北宋:④ 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阿骨打1125大金1127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⑤ (宋高宗)登上皇位,定都⑥ ,史稱南宋。?2.岳飛抗金(1)背景:金軍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2)戰績:率軍收復許多失地。在⑦ 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后撤。?(3)結果:岳飛被宋高宗和⑧ 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3.宋金和議(1)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⑨ 一線劃定分界線。?(2)影響:宋金對峙局面形成。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趙構臨安郾城秦檜淮水至大散關【釋疑解惑】1.岳飛永遠受到后世人民懷念的原因是什么?(1)金軍南下攻宋,燒殺搶掠,給人民帶來災難。岳飛抗金是正義戰爭,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2)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敗金軍,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3)岳飛抗金戰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飛抗金受到人民的永久懷念。2.請談談你對宋金之間的戰爭和議和的認識。金發起的宋金戰爭是非正義的、掠奪性的戰爭,對南宋來說是正義的、反掠奪的戰爭。但是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災難。議和是雙方力量對抗后相互抗衡的結果,從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利于國家的發展和民族交融。1.“興東北,建大金。占遼朝,滅北宋。戰南宋,歸元兵。”是描述哪一民族興衰史( )A.契丹 B.黨項 C.蒙古 D.女真2.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和楊康兩人名字源于金滅北宋的“靖康之恥”,金的建立者是( )A.阿保機 B.阿骨打C.元昊 D.完顏康3.南宋雖偏安于淮水以南,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科技發展、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王朝。南宋建立者是( )A.趙匡胤 B.阿保機 C.阿骨打 D.趙構DBD4.右圖為郾城大捷壁畫,在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的指揮者是( )A.寇準 B.岳飛 C.辛棄疾 D.宋高宗5.以下屬于宋金和議內容的是( )①南宋向金稱臣 ②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 ③南宋向金交納歲幣 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BA【鞏固與提升】1.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準備進行以“兩宋時期民族政權的對峙”為主題的探究性學習。下列各民族史料可供選擇的有( )①鮮卑族 ②黨項族 ③契丹族 ④女真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阿骨打傳奇》以生動的語言、感人的情節,向人們栩栩如生地講述了阿骨打解放奴隸,愛人才,愛民眾,聚民心,興金滅遼等一系列生動感人的故事。下列史實與阿骨打無關的是( )A.統一女真各部 B.建立大金C.頒行女真文字 D.澶淵之盟DD3.北宋靖康年間,一位書生奮筆疾書:“恨金邦胡虜猖獗,哀兩帝身陷塞北。”詩中的兩帝被虜后( )A.遼滅亡 B.西夏滅亡C.北宋滅亡 D.南宋滅亡4.袁騰飛曾在《百家講壇》中講“塞北三朝”,指的是與兩宋政權并立的三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它們分別是( )A.遼、西夏、北魏 B.大理、金、元C.金、西夏、元 D.遼、西夏、金5.“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應該是( )A.宋遼對抗 B.南宋與金對峙C.宋夏和議 D.北宋與金對峙CDB【啟示與感悟】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 ——蘇轍《欒城集》(1)材料一中的“(遼)與朝廷和好”指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該事件的積極作用。答案:事件:澶淵之盟。內容: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積極作用:遼宋保持了長久的和平。材料二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2)材料二中的“靖康恥”(北宋滅亡)發生在哪一年?該材料反映了岳飛抵抗哪一少數民族侵擾的決心?(3)結合所學知識和兩則材料,概括指出兩宋時期政治上的主要特點。答案:1127年。女真族。答案: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并立;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共15張PPT)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典圖解讀]北宋紙幣銅版拓片,紙幣的出現,反映了宋代商貿的繁榮。[微點撥]★《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時東京的繁華和商業的繁榮。★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開發;南北朝時,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自主學習】一、農業的發展1.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① ,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② 和③ 一帶成為重要糧倉,出現了“④ ”的諺語。?2.宋朝時居糧食產量首位的作物是⑤ 。?3.棉花的種植,南宋后期向北推進到⑥ 和⑦ 一帶。?二、手工業的興盛1.紡織業:⑧ 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⑨ 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棉紡織種類較多。?2.制瓷業:北宋興起的⑩ ,逐漸發展為瓷都。 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3.造船業:宋代造船業居世界領先水平。占城稻蘇湖熟,天下足長江下游水稻太湖流域江淮川蜀北宋南宋景德鎮南宋三、商業貿易的繁榮1.商業城市: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 和 ,經商時間不再受限制,出現了 和 。?2.海外貿易:在廣州、泉州等地設立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變化: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四、經濟重心南移1.時間:從 開始,到 時最后完成。?2.影響: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點是東南地區。開封杭州早市夜市交子市舶司唐朝中期南宋【釋疑解惑】1.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1)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為海外貿易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宋朝與西方陸路交通受到阻礙,促使通過海路與外國發展貿易關系。(3)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能夠進行遠洋航行。(4)宋朝政府實行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調動了中外商人的積極性。2.人們為什么要發明紙幣?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有哪些優點?(1)隨著宋代商業活動的發展,金屬貨幣因沉重不便攜帶,人們發明了便于攜帶的紙幣。(2)紙幣相比金屬貨幣攜帶方便,可以在較大范圍內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3.你認為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要保護生態環境,愛護自然。1.(2019咸寧)北宋時興起,后來發展為著名瓷都的是( )A.開封 B.景德鎮 C.蘇州 D.泉州2.宋代,在主要港口設立的市舶司的職能是( )A.主持變法 B.監察百官C.管理海外貿易 D.執行削藩政策3.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過程。南北方經濟比重呈現如圖所示局面完成于(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BCB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蘇湖熟,天下足。 ——南宋諺語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書》(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現象?答案:經濟重心南移。材料二 觀察下列圖片,它們都是我國宋朝時期的新生事物耕獲圖 宋朝織機 交子(2)材料二中的圖片分別反映了我國經濟在哪些領域的發展情況?其中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它最早出現在我國哪一時期哪一地區?(3)你認為古代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過程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答兩點即可)答案:農業、手工業、商業。北宋;四川地區。答案:要采取積極鼓勵發展經濟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重視科技進步等。(任選兩點即可)【鞏固與提升】1.(2019北京朝陽模擬)宋金對峙時期,約500萬北方移民遷入江南地區;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材料反映出( ) A.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B.經濟重心南移的基本過程C.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D.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如果你想在兩宋時期做大米生意,你會選擇到大米價格最廉價的水稻產區去購買。此時,你應該選擇的最著名的水稻產區是( )A.蘇州、湖州 B.臨安C.東京 D.重慶DA3.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輝煌時代。“宋瓷”不管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面,均位于“中國瓷”的巔峰地位。下列瓷器種類的興起,無關“宋瓷”的是( )A.汝窯瓷 B.哥窯瓷 C.三彩瓷 D.鈞窯瓷4.法國人謝和耐在《南宋社會生活史》中說:“(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對此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中國早在宋代已經進入現代化行列B.宋代社會商品經濟活躍C.宋代茶鹽企業已采取現代管理制度D.銀企之間票據流通頻繁CB5.(2019湛江模擬)“市舶者,其利不貲(不貲:無從計量,表示多或貴重),榷(榷:有稅的含義)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也,諸蠻之寶,五天之珍,每歲山積。”該現象的出現直接得益于( )A.商業城市繁榮 B.交子的出現C.海外貿易發達 D.蘇湖熟,天下足6.(2019泰州)《宋史·食貨志(下)》記載:“初,蜀民以鐵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這一經濟現象出現在( )A.三國時期蜀國 B.三國時期吳國C.唐朝四川地區 D.北宋四川地區CD7.下表是某歷史興趣小組為開展某主題研究性學習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圖表。讀表后,你認為該興趣小組研究的主題是( )A.人口大量南遷 B.宋朝社會生活C.經濟重心南移 D.蘇杭生活富足C 地區時間 北方 南方宋初 人口100多萬戶 人口230多萬戶北宋 貢獻財政收入20% 貢獻財政收入80%南宋 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 【啟示與感悟】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諺語曰:“蘇湖熟,天下足。”(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問題?材料二 我國是最早發明植桑養蠶和織絲綢的國家……絲織業經過唐末五代及北宋一個長時期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唐中葉以前的面貌。北宋時,絲織業的產地逐漸形成兩浙和四川兩個中心……整個沿海地帶都比較發達。(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南方絲織業的繁榮發展,除此之外,南方還有哪些手工業部門也比較發達?答案:說明宋代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答案:棉織業、制瓷業和造船業。材料三 宋高宗說:“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皆寬民力也。”另據《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3)材料三宋高宗的話反映了宋朝哪一行業的興盛?興盛的原因有哪些?(4)三則材料說明了什么歷史現象?從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答案:海外貿易。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另外,宋朝造船技術居當時世界首位,造船業的繁盛也為海外貿易帶來了便利條件。答案:說明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言之有理即可)(共16張PPT)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典圖解讀]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全國,首創行省制度,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微點撥]★鐵木真(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是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歷史上結束分裂割據實現大統一的朝代有秦朝、西晉、隋朝和元朝。【自主學習】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1.背景:12世紀時,蒙古草原各部落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統一。2.統一:1206年,① 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②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1.蒙古滅西夏:在蒙古軍隊的進攻下,③ 年,西夏滅亡。?2.蒙古滅金: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④ 年,蒙古滅金。?3.蒙古與南宋對峙: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局面形成。鐵木真成吉思汗12271234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忽必烈:1260年,他繼承汗位。施行“⑤ ”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⑥ ;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2.元朝建立:1271年,⑦ 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⑧ 。?3.元滅南宋:1276年,元軍攻入⑨ ,南宋滅亡。陸秀夫、⑩ 等人展開抗元斗爭。?4.元朝統一(1)統一: 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的統一。?(2)影響: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治國安民農桑忽必烈大都臨安文天祥1279【釋疑解惑】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條件有哪些?(1)蒙古草原長期分裂,使得人們苦不堪言,渴望統一。(2)成吉思汗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3)成吉思汗在困境中,形成了堅強的意志,樹立了堅定的信念。2.中國封建社會有哪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統一局面?說明了什么?秦朝、西晉的短暫統一,隋朝統一南北,元朝統一全國。說明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統一一直是主旋律。3.元朝統一與文天祥抗元的關系。(1)元朝統一全國,無論從整個中國歷史,還是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角度看,都應加以肯定。——進步性。(2)在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漢族人民遭受到殘酷屠殺和壓迫,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文天祥反抗蒙古貴族的斗爭,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一致。——正義性。1.成吉思汗被毛澤東稱為“一代天驕”,下列屬于他的歷史功績的是( )A.建立北宋 B.統一蒙古C.八股取士 D.閉關鎖國2.改變了以前中國各朝代沿用了數千年的以發祥地為國號的舊傳統,開創以吉祥字詞為國號的新時代,建國號曰“大元”的是( )A.鐵木真 B.忽必烈C.阿骨打 D.阿保機3.以下是中國歷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A.西晉 B.隋朝 C.唐朝 D.元朝BBD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星天旋轉,諸國爭戰……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蒙古秘史》(1)材料一反映了12世紀蒙古草原的什么局面?當時人民的期盼是什么?答案:蒙古諸部互相混戰,社會動蕩不安。蒙古人民期盼和平安定。材料二 圖一 圖二(2)材料二中的兩個人物分別是誰?這兩個人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貢獻分別是什么?(3)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結合所學,指出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答案:圖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圖二: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全國。答案:過程:蒙古政權建立(1206年)→滅西夏(1227年)→滅金(1234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60年)→建立元朝(1271年)→定都大都(1272年)→南宋滅亡(1276年)→統一全國(1279年)。【鞏固與提升】1.(2019秦皇島盧龍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說:“由于蒙古帝國的興起,……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開創了蒙古帝國的基業,為元朝建立奠定基礎的是( )A.成吉思汗 B.阿保機C.忽必烈 D.阿骨打2.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下列相關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②元朝建立 ③蒙古滅金④西夏滅亡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AC3.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賢士的建議,逐漸學會了更多地依賴漢人及其制度來治理國家,主要表現是( )A.推行重農政策 B.下令合并州縣C.重用漢族官吏 D.設立駐藏大臣4.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則以文治著稱于天下。下列不屬于忽必烈“文治”的是( )A.實行“治國安民”的方略B.廣開言路,注重農桑C.推行中原王朝的各種制度與文化D.進攻南宋,統一全國CD5.(2019青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下面是某同學用制表法梳理少數民族杰出人物時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 )A.孝文帝、阿骨打、鐵木真、忽必烈B.孝文帝、鐵木真、阿骨打、忽必烈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鐵木真D.阿骨打、孝文帝、鐵木真、忽必烈A人物 主要事跡 494 年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 統一女真各部,頒行女真文字 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 把國號改為元,完成全國統一6.(2019咸寧)如圖是中國古代主要朝代(時期)沿革示意圖(部分),相應空格內應依次填入( )A.三國、隋、元B.三國、五代、元C.東漢、五代、北宋D.東漢、隋、北宋7.在南宋初年和南宋滅亡之際,各有一位愛國英雄,他們為了捍衛中原漢族政權進行了不屈的斗爭,他們都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分別是( )A.岳飛和寇準 B.文天祥和寇準C.文天祥和秦檜 D.岳飛和文天祥AD……秦→漢→ →兩晉→…… →唐……→ →明→清8.下圖是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繁榮與開放 B.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C.經濟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B【啟示與感悟】9.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 成吉思汗是聞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華民族的英雄,是公元后第二個千年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電視劇《成吉思汗》全面介紹了成吉思汗的一生……(1)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判斷電視劇《成吉思汗》中可能會出現與成吉思汗有關的哪些史實?(列舉兩例)答案: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材料二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業……至元八年,始改稱元。摧滅弱宋,遂一天下。(2)材料二中“遂一天下”指的是什么事?材料三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全國的政權。為了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大力推行“采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答案:元朝統一全國。答案:元統一全國,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共17張PPT)第11課 元朝的統治[典圖解讀]元宣政院印,宣政院的設立,標志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微點撥]★判斷元朝疆域圖的方法是都城大都和地方上的××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域的劃分從元朝開始。★新疆在西漢時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臺灣和西藏在元朝時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自主學習】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1.疆域:北逾陰山,西極① ,東盡遼左,南越② ,版圖在我國歷史上最大。?2.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③ 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3.民族交融:形成一個新的民族——④ 。?二、行省制度1.中央:由⑤ 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六部,分管各項政務。山東、山西和河北直屬于中央的⑥ 。樞密院負責全國的⑦ 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⑧ 負責⑨ 事務。?2.地方: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⑩ ,之下是路、府、州、縣。?流沙海表少數民族回族中書省中書省軍事御史臺監察行省三、對邊疆地區的管轄1.目的: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2.管理(1)臺灣地區:設立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2)西域:設置 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3)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 直接管轄;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北庭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宣政院【釋疑解惑】1.元朝的統一有什么意義?(1)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2)為南北經濟的恢復、交流和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3)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4)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發展。2.元世祖忽必烈在政治上是如何改革的?有何影響?(1)改革:元世祖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在地方上建立了10個行省,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元政府還把臺灣、西藏置于中央的管轄之下,拓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業。(2)影響: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它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后代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一直保留到今天。3.西周、秦朝、西漢、北宋、元朝分別在地方上采取什么方式治理?為加強對地方上的管理,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西漢頒布“推恩令”,北宋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三年一換。元朝實行行省制。1.觀察下圖,判斷這是哪個朝代疆域圖(局部)(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2.元朝建立后,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掌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機構是( )A.御史臺 B.樞密院 C.宣政院 D.中書省3.元朝時軍民大小事務公文中出現宣政院印章次數最多的地方應該是( )A.新疆 B.西藏 C.臺灣 D.云南DDB4.(2019東營)“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臺灣府 B.宣政院C.澎湖巡檢司 D.臺灣省C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全國的政權。為了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區歷代王朝統治的經驗,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逐步加強中央集權。注意農業生產,多次下詔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采取一些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的措施,使農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在中央設立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呈現以中原傳統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1)根據材料一,歸納元朝的統治政策。(不得照抄原文)答案:建立行省制度;注意農業生產,禁止圈占農田作牧場;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設立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 ——摘編自《元史·地理志》(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答案: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材料三 元朝時各族人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民族差異逐漸縮小。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與漢族逐漸融合,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到中國。他們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3)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三中“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是哪一少數民族?(4)元朝統治者對遼闊的疆域實行有效的管理,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回族。答案: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鞏固與提升】1.(2019齊齊哈爾)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也是疆域最大的王朝。建立元朝的少數民族是( )A.女真族 B.契丹族 C.鮮卑族 D.蒙古族2.它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它”是( )A.西漢 B.唐朝 C.北宋 D.元朝3.泉州地區出現多處回族村莊,對回族的評述錯誤的是( )A.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例B.信仰伊斯蘭教C.中國人與歐洲人通婚交融的產物D.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DDC4.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他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這一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縣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國制5.元朝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這些機構的職能分別是( )A.行政 軍事 監察 B.行政 外交 軍事C.財政 監察 外交 D.財政 軍事 監察CA6.(2019梅州大埔模擬)元朝在澎湖島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管轄( )A.西藏地區 B.嶺北地區C.新疆地區 D.臺灣地區7.(2019北京豐臺模擬)下圖是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總結的史實摘要,據此推測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A.唐朝的統治 B.唐朝對邊疆的管轄C.元朝的統治 D.元朝對邊疆的管轄DC摘要1 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摘要2 創立行省制度摘要3 設置宣政院摘要4 設置澎湖巡檢司【啟示與感悟】8.元朝的大統一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也為中國此后六百多年的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馬背上的征服】材料一 在元朝以前,盡管也有邊疆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權,卻從來沒有能夠統治整個中國。但蒙古人崛起以后,經過了70多年的軍事征伐,終于把中國的絕大部分統一起來,形成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元帝國。(1)“蒙古人崛起”與誰有關?談談他在歷史上的功績。(2)“疆域空前遼闊的元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是誰?你從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結論?答案: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答案:忽必烈。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文明下的統治】材料二(3)材料二中的示意圖反映的是元朝實行的什么政治制度?這一政治制度對我國有什么影響?(4)舉例說明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元朝印象】(5)綜合以上探究完成填空:元朝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國家。?答案:行省制度。影響: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意思相近即可)答案: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設置北庭都護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如:統一;疆域遼闊;民族融合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6張PPT)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典圖解讀]關漢卿是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代表作是《竇娥冤》,元曲四大家之一。[微點撥]★宋代人民的社會生活體現了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經濟繁榮、文明發達的時期。【自主學習】一、繁華的都市生活1.都市:宋元時期有很多大城市,如北宋的① 、南宋的② 、元朝的③ 都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城市。?2.瓦子: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④ 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開封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作“⑤ ”。其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⑥ ”。?3.雜劇: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⑦ ,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在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興盛起來。?4.節日:宋朝時,⑧ 、⑨ 、⑩ 等受人們重視,一些節日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開封臨安大都市民階層瓦子勾欄雜劇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二、宋詞和元曲1.宋詞(1)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在 時已經出現,到 成為最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2)人物:北宋 的詞風豪邁奔放;兩宋之交的 的詞風委婉、細膩、清秀;南宋 的詞氣勢磅礴,震撼人心。?2.元曲(1)元曲包括 、 和 ,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2)元代最優秀的劇作家是 ,其代表作是 《 》。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是關漢卿、 、鄭光祖和 。?唐朝宋代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散曲雜劇南戲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白樸三、司馬光和《資治通鑒》1.概況: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 體的通史巨著。 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2.地位:《資治通鑒》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司馬光和司馬遷被稱為“史學兩司馬”。編年【釋疑解惑】1.如何看待瓦子?(1)從起源上看,瓦子的產生,是宋代城市繁榮、商業發展、市民階層隊伍擴大的結果。(2)從內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質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3)從趨勢上看,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趨勢有商業化(以營利為目的,有專門以此為生的藝人)、通俗化(內容接近百姓生活)、大眾化(市民參與的普及性)。2.詞的含義、特點及發展。(1)詞的含義及特點:是一種新體詩歌,是詩的特殊形式,具有詩的一般特點但又有別于詩,有它自身的特點:①詞的句子長短不一,適于吟唱,又叫長短句。②詞因為有樂曲相配,故每一首詞都有與其相配合的詞調,詞調的名稱又叫詞牌名。③填詞:必須依詞譜的相關規定,如句式、字數、押韻的位置、對仗位置、平仄規定等去“填”上適當的字,而不是隨意地去寫。(2)詞的興起與發展:詞源于民間,興于五代,盛于兩宋。五代十國時期,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詞最負盛名。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詞的創作達到鼎盛階段。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是兩宋詞人的著名代表。1.宋元時期有很多的大城市,不僅在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發達,而且在社會生活方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這些著名的大都市不包括( )A.北宋的開封 B.南宋的臨安C.元朝的大都 D.西夏的興慶2.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城市出現了許多娛樂兼商業的場所“瓦子”。這種熱鬧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現在( )A.秦朝 B.宋朝 C.隋朝 D.漢朝DB3.詞是一種新體詩歌,是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當時杰出的詞人有( )①關漢卿 ②蘇軾 ③李清照 ④辛棄疾A.①②③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人們常用“比竇娥還冤”來形容一個人的悲慘遭遇。塑造竇娥這一藝術形象的作者是( )A.蘇軾 B.關漢卿 C.辛棄疾 D.黃庭堅5.史學地位與《史記》比肩,書名來源于“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這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是( )A.《漢書》 B.《三國志》C.《資治通鑒》 D.《左傳》CBC【鞏固與提升】1.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時期,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也反映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開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 )①每月多次去廟會買東西 ②元宵節期間欣賞皇家樂隊演奏 ③和朋友們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子欣賞各種表演節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2019貴安模擬)南宋都城臨安的市民李剛干完了一天的活計,吃過晚飯,他換上干凈的衣裳,搖著蒲扇,去看戲聽書了。他所去的場所應該是當時的( )A.市 B.瓦子 C.勾欄 D.市舶司AB3.(2019山西)《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50余座……瓦中多有貨藥、賣卦、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這一現象說明了宋代(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達官貴人的需要C.城市商業的繁榮 D.海外貿易的興盛4.(2019連云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慶祝的節日就是今天的( )A.清明節 B.端午節 C.中秋節 D.春節CD5.(2019安徽模擬)下列三幅圖片中的內容共同反映了我國北宋( )圖一 宋代大相國寺 圖二 河南禹州宋代 圖三 《清明上河圖》 墓葬歌舞散樂壁畫A.城市的快速發展 B.商品經濟的繁榮C.對外交往的頻繁 D.市民生活的豐富6.“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作品描繪了秋天旅人漂泊異鄉的愁緒。在文學形式上,它屬于( )A.漢賦 B.唐詩 C.宋詞 D.元曲DD7.元朝是我國古代戲劇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名作迭起。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是( )①馬致遠 ②關漢卿 ③白樸 ④鄭光祖⑤辛棄疾 ⑥王實甫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8.《資治通鑒》因“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下列史實能夠收錄其中的是( )A.貞觀之治 B.澶淵之盟C.靖康之恥 D.岳飛抗金AA【啟示與感悟】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大相國寺,場地寬闊,可容萬人,每月舉辦多次廟會。寺廟內外人流如潮,進行各種商品交易,還有傀儡戲、舞劍、雜技等各種表演。(1)大相國寺位于北宋的哪一都市?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答案:開封。都市繁華。材料二說書 猴戲 木偶戲(2)材料二中的圖片反映的是什么場所?這種場所出現的背景是什么?答案:場所:瓦子。背景: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材料三 宋代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3)材料三中宋朝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傳承下來?你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節日?答案:節日: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看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因而,我們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高度重視、加以保護,并使其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共17張PPT)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典圖解讀]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對后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微點撥]★四大發明中直接促進文化傳播的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為航海活動提供條件的是指南針,改變作戰方式的是火藥。【自主學習】一、科學技術1.活字印刷術(1)發明:北宋時,① 發明;元代的王禎發明② 。?(2)影響: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指南針(1)發明:戰國時人們制成③ ;宋代人們制成④ 。?(2)應用:⑤ 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3)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⑥ 技術的發展。?畢昇轉輪排字法司南羅盤北宋遠洋航海3.火藥(1)發明:⑦ 時,發明火藥。?(2)應用:⑧ 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用于戰爭。?(3)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⑨ 的變革。?二、發達的中外交通1.概況(1)宋代:由于⑩ 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2)元朝: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進入鼎盛時期。?2.影響: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唐朝唐朝末年歐洲社會航海技術海上絲綢之路【釋疑解惑】1.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2)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3)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4)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法,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2.宋元時期重大科技成就出現的原因。(1)繁榮的隋唐文化為其奠定了基礎。(2)宋元時期各民族的融合為文化繁榮提供了條件。(3)宋元時期局部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4)中外交往的頻繁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5)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3.宋朝海外貿易及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原因。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為海外貿易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宋朝與西方陸路交通受到阻礙,促使通過海路與外國發展貿易關系。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除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能夠進行遠洋航行。宋朝政府實行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調動了中外商人的積極性。1.如圖是小涵同學的學習筆記,其中括號內的內容應是( )A.雕版印刷術 B.造紙術C.活字印刷術 D.突火槍2.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對文化傳播起重大作用的是( )①造紙術 ②火藥 ③印刷術 ④指南針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B3.(2019綏化)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 )A.羅盤 B.指南針C.司南 D.磁石4.(2019南充)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 ——宋高宗(1)材料一中這段話是什么意思?說明了政府的什么態度?BD答案:意思是:海外貿易獲利最豐厚,如果經營得當,可以獲得上百萬的收入。說明宋朝政府重視和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材料二 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南宋海外貿易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3)根據所學的知識和上述問題的回答,總結宋元海外貿易及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原因。答案:宋朝時期,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答案: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為海外貿易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宋元時期有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除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能夠進行遠洋航行。宋朝政府實行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調動了中外商人的積極性。(意思相近即可)【鞏固與提升】1.(2019達州)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奉獻給世界的偉大成果。中國人的“書”從竹木簡演化為精美的圖書,主要得益于下列表述中的哪些重要發明( )①北宋時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發現新大陸提供了重要條件 ②東漢蔡倫改進了技術,掀起了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③唐朝煉丹家在煉制“仙丹”的過程中發現,改變了人類的作戰方式 ④畢昇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2019合肥46中模擬)“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的詩句是對哪項科技應用的描述( )A.造紙術 B.印刷術 C.火藥 D.指南針BD3.(2019南充)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對歐洲社會的變革和作戰方式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的是( )A.活字印刷術 B.指南針C.火藥和火器 D.造紙術4.(2019天津濱海新區模擬)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中說:“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此物質文化出現在( )A.西漢 B.唐朝 C.宋朝 D.元朝CC5.(2019姜堰質檢)右圖是歷史遺存“雞鳴驛”,曾經見證了( )A.唐朝對外交往的頻繁B.宋朝驛站的較大規模C.元朝陸路交通的發達D.元朝外貿的較大范圍6.(2019濰坊安丘模擬)唐中期后,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加之兩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而海路又遠比陸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的主通道。這段材料說明( )A.兩宋時期海路貿易發達的原因B.陸上絲綢之路在貿易中的作用C.唐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D.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產生的影響CA7.(2019沈陽)元朝有眾多的海外貿易港口和細密的管理規章,使運載貨物更多,來往更便捷。當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40多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上述材料說明了元朝( )A.民族關系融洽B.科學技術發達C.對外貿易繁盛 D.軍事實力強大C【啟示與感悟】8.宋元時期,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處于當時世界文明的高峰,不但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慶歷(宋仁宗年號)中,有布衣畢,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一印,火燒令堅……” ——沈括《夢溪筆談》(1)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畢昇生活于什么時期?從沈括文中記載并結合所學知識來看,畢昇的發明有什么進步意義?答案:北宋。既經濟又省時。材料二 據史書記載,唐末起義軍在大風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軍營”,死者約三百人。 ——北師大七年級下冊《歷史》(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什么發明?此發明何時開始應用于軍事上?答案:火藥。唐朝末年。材料三 見圖(3)材料三所示圖片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你知道它是什么嗎?對歐洲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4)宋朝時期我國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你認為原因有哪些?答案:指南針。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答案:經濟繁榮;對科技的重視。第二單元復習與拔高 【知識整合】1.經濟重心的南移(1)原因和表現(2) 歷程(3)啟示: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持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宋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科技 活字印 刷術 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泥活字),到元代中期出現了銅活字印刷 指南針 北宋時,人們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火藥 ①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 ②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元朝發明了火銃文化 宋詞 杰出代表是蘇軾(北宋)、李清照和辛棄疾(南宋) 元曲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最優秀的戲劇家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史學 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他們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1.(2019青島)《中國通史》中記載:“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該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 )A.藩鎮割據 B.宦官專權C.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2.(2019北京)右圖是北京通州遼代墓葬出土的醬釉馬鐙壺。該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雙孔,便于穿繩攜帶。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遼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B.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D.蒙古的崛起與元朝的統一3.(2019山西)歷史上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詩詞中的“胡”所指的少數民族分別是( )唐詩 宋詞《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滿江紅》 【作者】岳飛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4.(2019鹽城)南宋時,臨安城周圍有一批具有衛星城功能的市鎮。這些市鎮各具特色,如湖州是著名的米市,其他還有水市、菜市、柴市等。由此可知當時( )A.文化發達 B.手工業興旺C.商業繁榮 D.海外貿易發達5.(2019大慶)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到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 )A.海河流域 B.淮河流域C.長江流域 D.錢塘江流域6.(2019包頭)根據下表中的史實,可知哪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時期 史實西漢 歸屬會稽郡,稱夷洲三國時期 孫權派萬人船隊到達夷洲隋朝 隋煬帝派人三赴流求;《隋書》中有對流求的專門記載元朝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A.新疆 B.南海 C.臺灣 D.西藏7.(2019大慶)下列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后,為新大陸的發現和環球航行提供重要條件的是( )A.造紙術 B.印刷術 C.火藥 D.指南針8.(2019陜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圖A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形勢圖(1111年) 圖B 南宋與金對峙形勢圖(1208年)圖C 元朝疆域圖(1330年)(1)由圖A到圖C表明這一時期政治局面上呈現 趨勢;圖B中,南宋與金議和劃定的西段邊界是 (填字母);圖A、B出現的遼、西夏、金三個少數民族政權中,存在時間最短的是 。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元朝時民族交融空前加強。?(2)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①北宋定都于何處?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關系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是如何解決的?②元朝何時統一全國?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創?元朝在交通和對外貿易方面有何發展?(3)綜合上述材料,從國家觀和民族觀角度,談談你得到的啟示。第二單元復習與拔高拔高訓練1.D 2.B 3.B 4.C 5.C 6.C 7.D8.答案:(1)政權并立走向統一 C 金(2)①開封。問題:遼占據幽云十六州或遼建立后,不斷向南擴張。解決方案:北宋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給遼歲幣。②1279年。政治制度:行省制。發展: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海外貿易繁榮。(3)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要堅決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中華民族發展呈現多元一體化趨勢。(任意一點,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pptx.ppt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pptx.ppt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pptx.ppt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pptx.ppt 第6課 北宋的政治.pptx.ppt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pptx.ppt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pptx.ppt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pptx.ppt 第二單元復習與拔高.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