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學科學 六 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 實驗名稱 :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實驗目的 :通過顯微鏡觀察水樣,知道水中有微生物。 實驗器材 :載玻片、 蓋玻片、 滴管、顯微鏡 、草履蟲培養液、 USB電子顯微鏡 。 實驗步驟 : 1. 教師預先利用滴管取一滴 草履蟲培養液(也可取池塘水) 滴在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調節清楚,用于學 生分組觀察。 2. 簡要介紹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 (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放大倍數更大的顯微鏡) ,在老師調好的顯微鏡下看 一看,一滴水里有什么。強調細心、耐心,不要讓顯微鏡震動,以及使用顯微鏡應注意的事項。必要時,可 指導學生微調螺旋和反光鏡,使圖像更清晰。 3. 教師可提供寫有問題的觀察記錄表,幫助學生觀察:( 1)你觀察到了什么?( 2)它是什么樣子的?( 3) 它是否在運動? 4. 還可以借助 USB電子顯微鏡觀察,具體操作方法:( 1)將電子顯微鏡的 USB接口插入電腦的 USB接口。( 2) 登陸網站: http://www.hvscam.com,選擇簡體中文,下載文件 HiViewSetup for windows 并安裝。( 3)打 開軟件,選擇打開顯微鏡,調整顯微鏡的的轉輪至成像清晰。 5. 簡要介紹一滴水的生物:鼓藻、草履蟲、釣鐘蟲、水蚤、輪蟲等。 注意事項 : 教師要事先做好實驗,保證圖像的清晰。 . 實驗名稱 :做酸奶。 實驗目的 :學會自己動手做酸奶。 實驗器材 : 白糖、溫度計、 酸奶機或自備 保溫容器 、酵母粉(酸奶專用)或自備酸奶、 鮮牛奶 (自備) 、課 前講解酸奶制作方法 、黃豆、紙杯 。 實驗步 驟 : 1. 要充分發揮做酸奶活動對探究活動的引發作用,盡可能在上節課上就利用一些時間介紹制作的方法:( 1) 將所用容器進行沸水煮沸消毒。( 2)在鮮牛奶中加入 1- 2 勺白糖,煮開幾分鐘。( 3)待牛奶冷卻 35- 40℃ 時,加入兩勺酸奶,仔細攪勻。( 4)再倒進消毒過的保溫容器里,蓋上蓋子。( 5)保溫 5- 6 小時后,牛奶 變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 6)也可以利用酸奶機和酵母粉制作酸奶。 讓學生在課前制作酸奶,并帶著自 己制作的酸奶來上課。 2. 制作酸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消毒、加蓋。保溫時間幾小時即可,不宜過長,也不能過短。制作好 后可 以放進冰箱保存,防止變質。 3. 上課時,可以分組匯報制作的情況,也可以讓學生品嘗,但要注意衛生。 4. 學生匯報、交流完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引發下面的探究活動。 5. 利用黃豆、紙杯模擬體驗細菌繁殖的速度:在 1 號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細菌。在 2 號杯中放兩 粒豆子,代表第二代細菌,表示一個細菌分裂成了兩個。以此類推,第八代細菌有多少個? 注意事項 : 注意酸奶的保存,變質的酸奶一定不能食用。 . 實驗名稱 :研究發霉的條件。 實驗目的 :探究霉適宜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生長繁殖(對比實驗) 。 實驗器材 :新鮮饅頭 (自備) 、 干燥劑 、 自封袋 等。 實驗步驟 : 1. 提出問題:在哪些條件下,饅頭容易發霉?積極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相關條件及相對應的條件。 2.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對比實驗研究物體發霉的條件;分析在每一組對比實驗中,相同的實驗條件和不 同的實驗條件分別是什么,以便控制實驗的變量。 3. 盡可能讓學生提出的可行方案都付諸于實踐。(溫暖 +干燥,溫暖 +潮濕、寒冷 +干燥、寒冷 +潮濕等) 4. 應明確觀察要求,提醒做好觀察記錄。 5. 分析記錄,知道霉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易發霉。 注意事項 : 注意強調變量的 控制。 . 實驗名稱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和人體表皮細胞。 實驗目的 :識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差異。 實驗器材 :顯微鏡、洋蔥表皮切片和 動物 體表皮裝片。 實驗步驟 : 1. 制作洋蔥表皮觀察切片時,先用鑷子從洋蔥內側切口處撕下一小片洋蔥表皮,將洋蔥表皮平放在載玻片 上。出現褶皺時可用牙簽小心展平。用滴管在洋蔥表皮上滴一小滴水,用鑷子夾起蓋玻片,先讓蓋玻片一面 接觸水滴邊緣,再慢慢放下蓋玻片。注意不要有氣泡。 2. 如蓋玻片下水分過多,可在蓋玻片側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水。教師要在事先制好切片標本,并 調好顯微 鏡供學生觀察。 3. 動物 表皮裝片制作可參照洋蔥表皮切片制作的方法,人體表皮簡易裝片可用紅墨水染色。 4. 也可用現成洋蔥表皮切片和 動物 表皮裝片在調好的顯微鏡上讓學生觀察,邊觀察邊畫圖,并引導學生分 析洋蔥表皮切片和人體表皮裝片的異同。相同點:都很微小。不同點:洋蔥表皮是由許多個近似于長方形的 格子組成的,細胞之間的界限清晰,人體表皮是由許多不規則的細胞構成的,細胞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兩種細胞的形狀、大小不完全一樣,不同的細胞有著不同的形狀和功能。 注意事項 : 切片要清晰,可以調好顯微鏡給學生觀察。 蘇教版小學科學 六 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我們的地球 . 實驗名稱 :模擬帆船的進出港。 實驗目的 :觀察“進港的帆船”,論證地球的形狀。 實驗器材 :地球儀 、小帆船 。 實驗步驟 : 1. 出示 一只帆船,讓船在地球儀上模擬航行。觀察船出港,你有什么發現?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擬航行。 兩次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注意觀察者眼睛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2. 觀察后,引導學生討論:人們看到“進港的帆船”現象后,會對地球的形狀做出怎樣的假設? 3. 引導學生總結:在讓小船沿著球體做“進港的帆船”的模擬實驗中,可以看到首先出現的是“桅桿”火 柴棒 ,然后才是船身。出港時相反。而在桌面上做同樣的實驗沒有這樣的現象。 4. 還可在地球儀上用小船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 注意事項 : 觀察的角度要正確。 . 實驗名稱 :制作地表模型。 實驗目的 :制作并交流地表模型。 實驗器材 :托盤、沙、泥土、石塊、小樹枝、苔蘚 等 。 實驗步驟 : 1. 全班先進行些討論 :我們可以做哪些地貌模型?然后 在教師的協調下進行分工,盡可能多地呈現不同類型的地貌。 2. 讓學生先談談各自制作的地貌模型的特點,然后再將自己的地形地貌用平面圖畫出來。 注意事項 : 要留個學生充分討 論的時間。 . 實驗名稱 :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實驗目的 :制作地球構造模型。 實驗器材 :各種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僅限教師使用) 。 實驗步驟 : 1. 制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該有多厚。讓學生算一算:如果內核做成 1 厘米的小球,那么外核厚度 為 1.7厘米,而地幔厚度約為 2.2厘米,最外面地殼只要薄薄一層。 2.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3. 制作完成后,展示并講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構造模型。 注意事項 : 要引導學生明確各個圈層的厚度。 . 實驗名稱 :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目的 :模擬火山噴發。 實 驗器材 :鐵盒子、黏土(或土豆泥)、番茄醬、 火柴 、 三腳架、 酒精燈(自備) 。 實驗步驟 : 1. 出示實驗器材,啟發學生說一說每樣物品代表什么,如黏土(或土豆泥)相當于什么?番茄醬相當于什 么? 2. 在鐵盒子里放一些黏土(或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黏土(或土豆泥)中間挖一個小洞。往洞里倒 入一定量的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黏土(或土豆泥)封住洞口;將鐵盒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 察受熱后的變化以及番茄醬的外溢現象。 3. 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經常會有火山噴發,有的地方卻沒有?突出火山噴發的稀少性 以及 與地質構造的關系。 注意事項 : 不能碰到加熱的鐵盒子。 . 實驗名稱 :模擬地震。 實驗目的 :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并能根據地表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判斷。 實驗器材 :紙箱 (自備) 、木塊 (自備) 、記號筆 (自備) 。 實驗步驟 : 1. 在紙箱上面畫出街道的圖形。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用小木塊壘成樓房。請一個同學在紙箱底部敲擊, 使樓房倒塌。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2. 此模擬實驗至少應進行兩次,其中,一次為低震級的震動,找震中;另一次為高震級的震動,找震中。 注意事項 : 選擇易倒、較輕的小物品當高 樓,這樣的效果明顯。 . 實驗名稱 :冷暖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實驗目的 :發現冷暖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實驗器材 :酒精燈 (自備) 、裝有水的容器 (自備) 、小石塊、鑷子、火柴。 實驗步驟 : 1. 用鑷子夾住一小片石頭,在酒精燈火焰上燒一會兒,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著再燒,再浸入冷水中。 反復幾次,觀察石頭的變化。 2. 石塊要小,盡量選用易產生明顯現象的巖石,如頁巖、石灰巖等。冷水溫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注意事項 : 注意安全,不能碰到加熱物體。 . 實驗名稱 :模擬流水的搬運作用。 實驗 目的 :發現流水的搬運作用。 實驗器材 : 帶孔的塑料盆、噴壺、沙土、尺子(自備) 。 實驗步驟 : 1. 將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盤的一側。 2. 用尺子 把混合物抹平,保證混合物各處的厚度相同。 3. 將 尺橫放在沙盤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盤和木尺之間。 4. 沙盤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 往水杯中加水 (或用灑水壺中倒入等量的水用灑水壺模擬降水) ,在課堂上展示現象,過一段時間后,沙 盤里的沙子和泥土出現了什么變化?讓學生描述結果。同時思考沙盤的坡度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什么影響。 蘇教版小學科學 六 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 物質在變化 . 實驗名稱 :對蠟燭的加熱、燃燒實驗。 實驗目的 :認識物質的兩大類變化。 實驗器材 :蠟塊、 蠟燭、火柴、澄清的石灰水、 瓷勺、 干抹布 、 酒精燈 (自備) 、蒸發皿或金屬片 (自備) 、 干燥的燒杯(自備) 。 實驗步驟 : 1.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盡可能多地說出蠟燭的特點。 2. 提出問題:加熱時,蠟塊有什么變化?冷卻后,又有什么變化?實驗前,先組織學生預測:蠟塊在加熱 時和冷卻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然后設計實驗并驗證。實驗不必花太多的時間,要注意引導學生用恰當 的語言描述。如蠟塊加熱時,由固體(蠟塊) 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冷卻后,熔化的蠟燭沒有變少, 又慢慢地變回了固體。 3. 取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點燃蠟燭的火焰上方,注意不能集中加熱燒杯的一個地方,要轉動燒杯,使之 均勻受熱,以免燒杯爆裂。最好要抹布包住燒杯以免被燙傷。注意觀察現象 (燒杯壁出現水珠,說明蠟燭燃 燒產生了水) 。 4. 將另一只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燒杯,重新罩在點燃蠟燭的火焰上方,觀察現象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 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 。 5. 將一只瓷 勺 (片)蓋在蠟燭火焰上方,過一會兒取下 瓷 勺 (片),觀察它的底部 (底部出現了黑色物質, 這是石蠟不完 全燃燒時釋放的游離碳) 。 6. 引導學生總結物質的變化分成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如蠟燭受熱熔化;另 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這類變化常常可以從顏色的改變、產生沉淀或氣泡、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出來, 如蠟燭燃燒。 注意事項 : 石灰水需課前配置好,用火時需 注意安全,防止燙傷。 . 實驗名稱 :探究鐵釘生銹的實驗。 實驗目的 :認識鐵生銹的原因。 實驗器材 :無銹鐵釘、試管(或礦泉水瓶、透明塑料袋)、干燥劑、涼開水 (自備) 、 滴管、 植物油、砂紙等 。 實驗步驟 : 1. 由于影響鐵釘 生銹的因素很多,先讓所有學生選定影響鐵釘生銹的某一個因素后,再分組設計實驗方案。 2. 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分組,提醒學生參考課本的計劃,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制定本組的研究方案。實 驗方案應包括:問題、假設、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結論等。 3. 由于學生的經驗不足,對實驗的器材選擇;有水、無水的環境創設;有氧、無氧條件的考慮等往往不周 到,教師要在學生初步完成設計的基礎上,利用分組匯報、互相補充等教學方式完善學生的實驗方案。然后, 利用課前準備的涼開水、植物油、砂紙、無銹鐵釘、礦泉水瓶或透明塑料袋、干燥劑、細線 繩等組裝實驗器 材,以便課后觀察研究。 注意事項 : 注意變量的控制。 . 實驗名稱 :制作紫甘藍水試劑。 實驗目的 :做指示劑。 實驗器材 :紫甘藍 (自備) 、溫水 (自備) 、 塑料袋、燒杯 (自備) 。 實驗步驟 : 1. 將紫甘藍(約 50克)撕成小碎塊,裝入厚的透明塑料袋中。盡量選擇紫甘藍的薄葉,少用梗。紫甘藍葉 要撕得越小越好。 2. 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溫水(約 50- 60℃),握住袋口,反復擠壓菜葉 3- 5分鐘,直到流出帶色的水為止。 用手反復搓揉菜葉時,動作要輕一些,不要把塑料袋弄破。搓揉的時間以汁液變紫為準。 3. 將紫甘藍汁倒入小燒杯中,用滴管在待檢測物體中滴入兩三滴紫甘藍汁,觀察顏色的變化。 4. 如果沒有紫甘藍,可以用紫色的牽牛花、紫心水蘿卜、莧菜代替也行。做法是:把牽牛花的花冠切碎, 放在溫水中浸泡,過一段時間,水就變成紫紅色了,這是因為花青素從細胞里滲出進入水中。 注意事項 : 用紫甘藍汁做指示劑只能初步檢測物質的酸堿性,要想得到準確結果,還可以用試紙等進行檢測。 . 實驗名稱 :比較洗滌用品的效果。 實驗目的 :了解不同洗滌用品的洗衣效果差異。 實驗器材 :燒杯 (自備) 、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調制好 的濃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沾有“污物”的布料 ( 壓縮 小毛巾 )、 攪拌棒 。 實驗步驟 : 1. 先讓學生猜猜:哪一種污物,用哪一種洗滌用品效果好?并將猜測的結果填寫在記錄單上。 2. 組織學生探討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如布條上污物的大小、水量多少、肥皂或洗衣粉用量……通過討論明 確:在這個實驗中,其他條件都要一樣,只有洗滌的用品不一樣。 3. 往 2個裝有同樣多水的大燒杯里分別放入一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別攪拌 3 分鐘。 4. 每組選擇一種污物,并把 2塊帶有同樣污物的布條分別浸泡在 2種溶液中。 5. 觀察布條上污物的變化 ,填寫實驗記錄。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注意事項 : 注意變量的控制。 蘇教版小學科學 六 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探索宇宙 . 實驗名稱 :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 實驗目的 :模擬月球環形山的形成,認識其成因。 實驗器材 : 塑料盆 、細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電筒、環形山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 實驗步驟 : 1. 利用圖片展現月球環形山與地球隕石坑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為在地球環境 下模擬月球環形山奠定基礎。 2. 在一個盤子里鋪上約 3 厘米厚的細沙,從不同的高度往沙盤里丟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再從同一高度 丟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用手電筒光直射和斜射 細沙上的石子坑,觀察石坑影子的變化 3. 在把沙子倒入盤子后,應輕輕搖晃,使沙子成水平狀,以便在實驗中成坑明顯。 4. 引導學生確定模擬對象,即沙面模擬月面,石子模擬流星或隕石,手電筒光模擬陽光,丟石子的動作模 擬流星或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行動,以保證模擬實驗目的明確,觀察有效。 5. 做這個實驗時,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子從同一高度落下,再做同樣大小的石子從不同高度落下,分別 測量沙坑的深度。 6. 如條件允許,在遮光條件下用手電筒照射石子坑,看到的現象會更加明顯,也更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 環形山。 注意事項 : 注意變量的控 制。 實驗名稱 :觀察太陽直射、斜射的差異。 實驗目的 :從天文學的角度認識四季變化的成因 。 實驗器材 : 數顯溫度計 、信封。 實驗步驟 : 1. 在兩個一樣的信封中分別插入 數顯溫度計 。一個平放,一個斜靠著,都放在陽光下。過幾分鐘,觀察 數 顯溫度計 溫度 的差異。 2. 插入 數顯溫度計 平放的信封是為了讓太陽光斜射(越斜越好)在上面 ,另一個插入 數顯溫度計 斜放的信封 是為了正對著太陽光讓陽光直射在上面 ,教師要指導學生調整好角度 ,信封與陽光的夾角成 90為最佳。 3. 在展現地球公轉 ,陽光照射地面角度變化時 ,可用地球 儀圍繞燭光轉圈的方法來進行模擬,注意:地軸必 須始終對著一個方向。 注意事項 : 注意信封傾斜的角度。 實驗名稱 :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有什么關系。 實驗目的 :認識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越遠,行星的公轉周期越長 實驗器材 : 行星儀、 橡皮塞、繩子、塑料管、 螺母 、 計時器 、合適的場地。 實驗步驟 : 1. 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 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度塞,一頭拴上砝碼。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 動。注意:使 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 20厘米、 40厘米、 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 同運轉周期。 3. 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 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 不變時,說明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 4. 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 20厘米、 40厘米、 60厘米的位置, 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5. 要 求學生每次轉 10圈,然后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 10,要至少重復 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周期。 6. 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合作分工。可通過小組討論,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 順利進行。 注意事項 : 注意安全,實驗時需要在空闊地散開進行。 . 實驗名稱 :尋找北斗七星和北極星。 實驗目的 :了解星座,學會尋長星座。 實驗器材 : 星 座 圖。 實驗步驟 : 1. 有條件的話,可利用音像資料或文學資料補充介紹一些星座的知識以及有關星座的神話傳說。 2. 在星座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是大熊長長的尾巴,斗勺的四星是 起來大熊的身軀,另一些較暗的星構成大 熊的頭和腳。 3. 北斗星圍繞北極星運轉,尾巴 (斗柄 )指東是春季,斗柄指南是夏季,斗柄指西是秋季,斗柄指北是冬季。 4. 要告訴學生:北斗七星勺口的兩星向勺口方向延長線的 5倍距離位置就是北極星的所在。 注意事項 : 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星座圖 。 蘇教版 小學科學 六 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假設與實驗 . 實驗名稱 :“誰先落地”的假設實驗 。 實驗目的 :懂得假設依靠的經驗未必可靠。 實驗器材 :兩張一樣重的紙、一個小球 。 實驗步驟 : 1. 提出問題:把一張紙和一個小球同時從高處丟下,為什么球先落地?如果用兩張一樣重的紙,其中一張 揉成 團,同時從高處丟下,誰先落地? 2. 在此實驗中,第一個活動會誘發學生從重的物體下落得快對現象進行解釋。從而獲得錯誤的經驗認識。 此時,教師不必去糾正,以便讓學生在下一操作中認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的經驗。 3. 此實驗中的第 2個活動,不必采用人人動手的形式,只需讓一個學生在樓上丟,其他學生在樓下看即可。 4. 實驗結束后,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結果產生的原因,并與學生在第 1 個活動中做出的假設進行比較,以便 學生認識到經驗的不可靠性。 注意事項 : 在動手之前先引導學生動腦。 . 實驗名稱 :探究鹽溶解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目的 :知道對比實驗的條件之一是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的公平性。 實驗器材 :攪拌棒、燒杯 (自備) 、鹽。 實驗步驟 : 1.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2. 指導學生思考如何控制變量:攪拌的力度、攪拌劃圈的大小、攪拌器的同一、攪拌器在器皿中的深度; 攪拌器在攪拌時的垂直狀況等。 3. 可以提醒學生,實驗中的“公平”值得非常苛刻地加以控制,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精確的結論。 4. 學生實驗,并嘗試如何嚴格控制變量。 注意事項 : 必須嚴格控制變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