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考點解讀必修三 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嗚”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意義(運用)1、原因①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崩潰。③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并得到統治者的重用。④思想文化上,由于私學興起,使得“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移。2、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當時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②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③影響深遠,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二.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韓非子所屬學派與主張(運用)(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主張: A、仁(思想的核心):“愛人”、“克已復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這是進步思想) B、禮:“克己復禮”(禮:西周的禮樂制度,體現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C、教育思想比較進步,主張“有教無類”,大力興辦私學(2)、孟子:儒家學派孟子的思想主張:A、政治:“仁政”。 B、民本:“民貴君輕” (“民貴”是就百姓在維護統治秩序過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經濟地位上“民”比“君”高貴) C、倫理觀:“性善論”(3)、荀子:儒家學派思想主張:A、政治:“仁義”、“王道” B、民本:“君舟民水”C、倫理觀:“性惡論” 三.老子、韓非子的所屬學派及思想主張(運用)1、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認為萬物的本源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希望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同時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是在不停運轉,有無、難易都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2、韓非子: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①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駛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群臣。②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③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④“今必勝昔”,主張變革。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理解)1、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2、為加強君權,宣傳“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3、為維護統治秩序,提出“三綱五常”;4、為限制土地兼并,提出“限田、薄斂、省役”。二.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及影響(理解)1、正統地位的確立①時間:西漢武帝時期②原因:新儒學適應了當時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因而被漢武帝采納。③措施:A漢武帝肯定董仲舒的儒學思想。B起用儒者參與國家大政,儒學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標準,儒學得以大興。C 規定儒家經典為教科書,教育被儒家壟斷。D興辦太學,用儒家經典教育學生,使得儒學走向官方化和制度化,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E命各郡縣設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使儒學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第3課:宋明理學一.宋明理學、心學的主要代表人物(識記)1、理學:北宋:程顥、程頤(被稱為“洛派”);南宋:朱熹(閩派、理學集大成者)、2、心學:南宋:陸九淵明: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二.“程朱理學”的主要內容(理解)1、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2、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就是天理;3、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朱熹)。4、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一.明清時期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張(理解)李贄:否定孔子權威;向正統思想挑戰;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顧炎武:“經世致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夫之:在世界本原上,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的變化有規可循。在認識論是,提出可知論。他還提出了靜止和運動的例題,具有辯證思想。第二單元: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及發展第5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識記)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柏拉圖①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②著有《理想國》一書,根據人的智慧品德把每個人明確分工,最具正義感和理性的人稱為“賢人”。③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①“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充分體現了人類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他是古希臘最博學的人。②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文藝復興首先出現在意大利的原因(理解)1、根本原因:14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發生在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世界觀的束縛。2、從歷史根源看:在意大利保留了較多的古代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傳統,因此意大利的文化遺產和人才結構也決定了它最早發生文藝復興運動。二.人文主義的基本含義(理解)1、含義: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人們追求現實的幸福生活,發展個性,崇尚理性和科學。2、評價:①積極:有利于打破封建神學的束縛,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②消極:過分推崇人文主義,容易導致人的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造成個人私欲的膨脹和社會的混亂。三.文學三杰(識記)但丁:詩人,《神曲》;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主張用“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作品《歌集》。薄伽丘:《十日談》。四、歐洲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及影響(理解)1、標志:1517,《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2、人物:馬丁·路德3、影響:A宗教改革后歐洲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新教各派,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掃除了精神枷鎖。B在宗教改革運動影響下,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與發展。五、新教三大教派(識記)主要有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第7課:啟蒙運動一.啟蒙運動興起的原因(理解)1、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2、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的壓迫。3、自然科學發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銳利武器。二.法、德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理解)伏爾泰:A抨擊天主教會;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C提倡“天賦人權”;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孟德斯鳩:A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強調權力的制約與平衡。B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奠定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盧梭:A天賦人權說。B人民主權說。C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財產私有制。D社會契約論。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康德認為:A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B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C相信主權屬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D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三.啟蒙運動的核心和意義(運用)1、核心:理性主義,即人的理性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反對任何外在的權威(教會或國王)。2、意義:①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封建專制統治。②在啟蒙運動影響下,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推翻了專制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③啟蒙運動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④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與發現一. 四大發明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運用)1、造紙術:西漢開始出現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傳入歐洲后,使廉價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2、印刷術:隋唐之際出現雕版印刷術;宋代出現彩色套印技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既經濟,又便捷,是印刷業的一大革新。印刷術傳入歐洲后,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3、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朝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靠冷兵器耀武揚成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4、指南針:戰國時發明了“司南”;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總之: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之后,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解體,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二.《九章算術》、《石氏星表》的地位(識記)《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它的問世,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三.《授時歷》(理解)《授時歷》由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訂,確定一年為365.2425日。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相差無幾;與今天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歷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歷早了三百年。《授時歷》取“敬授民時”之意,對指導農業生產大有幫助。四.中國古代四大農書(識記)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元朝王禎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五、《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作者和地位(識記)1、《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所作,書中提出了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2、《本草綱目》: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所作,是對16世紀以前的中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詩經》(理解)1、出現:春秋末年,相傳由孔子編寫。2、內容:收錄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3、特點: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容古樸,現實感強。4、地位: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被后世奉為儒家的經典。二、《離騷》(理解)戰國時期楚國屈原《離騷》,開創詩歌新體裁:楚辭 (浪漫主義)三.唐詩繁榮的條件(理解)①經濟繁榮;②國家統一;③社會開放;④科舉考試以考詩賦為主。四.宋詞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和元曲的代表人物(識記)文學形式派別代表人物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元曲關漢卿、馬致遠四、明清小說的代表作(識記)羅貫中:《三國演義》; 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游記》; 曹雪芹:《紅樓夢》;蒲松齡:《聊齋志異》;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一·漢字的演變脈絡(識記)1、起源:“圖畫文字”2、脈絡: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3、趨勢:由繁到簡二.楷書、草書、行書的主要特點(理解)1、楷書:筆畫詳備,結構形體嚴整,是規范化、標準化、楷模化的字體。具有實用價值。2、草書:筆畫簡約,勾連不斷,任情縱性,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3、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字體。它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三.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識記)東晉著名書法家,被稱為“書圣”。精通楷、草、行三種字體。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四.元明清時期文人畫特點及代表作1.特點①集詩、書、畫、印為一體;②強調表現個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2.代表作①元代王冕的《墨梅圖》②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③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六、京劇的形成(理解)1.條件:①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②統治者的重視;③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戲曲舞臺非常活躍;④徽、漢藝人的努力。2.過程:乾隆末年,徽班進京,風行一時;道光年間,湖北漢劇進京,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3.代表人物:程長庚、譚鑫培。4.特點①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②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③將唱、念、做、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第11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一.牛頓在經典力學方面的主要貢獻(理解)1、著作: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2、內容:①物體運動三大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②萬有引力定律3、意義:他把地球上的物體的運動和天體運動概括到同一個理論之中,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這一體系對解釋和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的意義。后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人們發現了海王星。標志近代科學的形成。二.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理解)1、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2、內容: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時間、空間、運動、質量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①狹義相對論: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即還會發生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②廣義相對論:空間和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結構和性質取決于物質的分布。3、意義:①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這一理論被后人譽為20世紀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②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地看待世界的途徑。③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三.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識記)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第12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一.法國人拉馬克提出早期生物進化思想(識記) 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來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原則,即“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開始形成。二.進化論創立的標志及意義(理解)1、標志: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確立了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基礎,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2、意義:生物進化論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達爾文被人稱作“生物學領域的牛頓”。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一.瓦特改良蒸汽機及帶來的影響(理解)1、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機。突破了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作為機器動力的局限性,能夠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強度的動力,在生產中廣泛應用,適用于各種工作機,因此被稱為“萬能蒸汽機”。2、影響:①推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②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機器大生產由此開始。③工廠制度興起;加快了城市化進程。④導致蒸汽輪船和火車機車出現,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徹底變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⑤造成了環境污染。二.法拉第的貢獻(理解)法拉第的貢獻: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三.互聯網的影響(理解)1、過程:①1946年,美國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②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進了互聯網的產生。③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2、積極作用①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信息的傳播更加便利,信息化社會開始出現。②打破了常規的空間與時間的界限,將世界聯系在一起,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③推動了“新經濟”的誕生(“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傳統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可借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和擴大市場),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④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和生活方式。3、消極影響①信息泛濫、垃圾信息、網絡安全和網絡犯罪等對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②全球各國圍繞互聯網的競爭日益加劇,造成世界更加動蕩不安。③虛擬社會及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會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戊戌變法一.“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識記)林則徐編譯《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步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林則徐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二.魏源和《海國圖志》(理解)1、內容:1842年,魏源受林則徐委托,根據《四洲志》編成《海國圖志》一書,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2、意義: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解)1、背景: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②清政府內部形成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2、含義:中國的傳統文化(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的綱常倫理)是立國的根本,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在當時主要是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是鞏固根本的手段。3、實質:在不動搖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鞏固清朝統治的目的。4、實踐:洋務派在19世紀60---90年代,發起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但隨著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5、評價①積極性:繼承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的主張并付諸實踐,邁出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②局限性:寄望于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達到強化封建制度、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注定了洋務運動的悲劇性結局。四.維新變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影響(理解)1、早期維新派①背景: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②代表:王韜、鄭觀應③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商戰;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④影響: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未付諸實踐。2、康、梁的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①代表:康有為、梁啟超、嚴復②主張: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學習西學。③特點:將西方的政治學說與傳統的儒家學說相結合,來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④實踐:1898年,戊戌變法⑤影響: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學西學,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主要代表人物(識記)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主要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理解)1、前期內容:①提倡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反對專制、愚昧。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當時,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響亮口號。“打倒孔家店”實質上是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的全面清算。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后期內容:宣傳馬克思主義小結: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是宣傳民主和科學,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學革命。3、意義(理解)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民主和科學的洗禮。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運動的爆發創造了條件。4、局限性:①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②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三.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大旗(識記)五四運動前:介紹俄國的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如《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五四運動后: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如《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是中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第六單元:20C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一.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和評價(理解)1.提出: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其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在《民報·發刊詞》上,孫中山將之闡述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2.內容①民族主義(前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進行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王朝的統治。②民權主義(核心):“創立民國”。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③民生主義(補充與發展):“平均地權”。進行社會革命,核定全國地價,現有的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3.評價:①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同時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②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③局限性: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二.新三民主義的提出及作用(理解)1.時間:1924年、廣州2.會議: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內容:①民族主義:舊三民主義突出“反滿”,矛頭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義則提出明確反帝目標。②民權主義:舊三民主義抽象提倡“自由、平等、博愛”,新三主義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③民生主義:舊三民主義“平均地權”,而新三民主義則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作用:①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推動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②局限性: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三.三大政策的內容(識記)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第17課 毛澤東思想一.“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理論的提出(理解)1、背景:①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時期;②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的三大起義失敗;③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2、時間: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6)3、內容:“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4、意義:①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②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③是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的標志。二.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識記)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標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三.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理解)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②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④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識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理解)1.內容①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中共十三大(1987):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③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是“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中共十四大(1992):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⑤中共十五大(1997):決定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⑥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等思想。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意義:①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②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小結: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新三民主義,國民革命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對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起了指導作用;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起了指導作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黨在新時期執政水平起了指導作用。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及意義(理解)1.過程①1964年,原子彈、導彈發射成功。②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2.意義①打破了美、蘇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②增強了我國的國防能力,且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③利用核技術為國民提供電力;④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和地位。二.“神舟”飛船飛行成功的意義(理解)1.過程:①1999年,正式開始了“神舟”號飛船的試驗;②2003年10月15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把宇航員楊利偉順利地送上了太空。2.意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中國的航天科技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三.袁隆平選育雜交水稻及其意義(理解)1.背景: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2.過程:1964年獲得發現;1973年培育出南優二號;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3.意義: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的饑餓問題。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雙百方針”的內容(理解)1、目的: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確立后,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為更好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2、提出: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3、含義:百花齊放指文學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即藝術上百花齊放,學術上百家爭鳴。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識記)1995年,國務院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堅持以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二.教育“三個面向”(識記)1983年9月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來。”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第22課 文學的繁榮一.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理解)1、背景:19世紀30年代以后,伴隨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2、特點: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批判社會的罪惡。以長篇小說為主要形式。二.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雨果法《巴黎圣母院》雪萊英《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海涅德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三.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海明威美《老人與海》貝克特愛爾蘭《等待戈多》(現代主義文學荒誕派的典型)第23課 美術的輝煌一.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的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大衛法《馬拉之死》《拿破倫加冕》(表現重大歷史題村)安格爾法《泉》(展現人體美與古典美的完美結合)二.法國浪漫主義美術的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導人民》(表現法國人民在反封建過程中的英雄主義精神)三.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的特點(理解)時間:19世紀中期,伴隨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特點:注重表現社會現實,強調藝術的時代特點,直接描寫當時的時代風貌和斗爭。如,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種者》《拾穗者》。俄羅斯畫家列賓滿懷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深刻展現了俄國的社會現實,對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寄予深切同情,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四.現實主義美術的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米勒法《播種者》《拾穗者》(反映農民生活和情感)列賓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展現俄國社會現實)五.19世紀印象畫派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莫奈法《日出印象》凡高荷《向日葵》(凡高由此被為“撲向太陽的畫家”)塞尚法擅長畫靜物,色彩反差強烈,立體感強,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六.現代主義美術的代表作及作者(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畢加索西《格爾尼卡》(控訴德國法西斯的罪行)第24課 音樂和影視藝術一.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識記)德意志音樂家,是繼承古典主義音樂,開啟浪漫主義音樂的“樂圣”式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二.約翰·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識記)人物國別代表作約翰·施特勞斯奧《藍色的多瑙河》,被譽為“圓舞曲之王”。柴可夫斯基俄芭蕾舞劇《天鵝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