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開國大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么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杰(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杰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后,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后,各位領導先后進行發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21cnjy.com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他沒有馬上拍板。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21·cn·jy·com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遠不像后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準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莊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筑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于凌晨。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于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www.21-cn-jy.com開國大典禮炮為何鳴28響當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時,廣場上30萬人一齊脫帽肅立,抬頭瞻仰五星紅旗。 這時,大地震動,炮群長嘯,齊鳴28響。禮炮聲如同報春的驚雷,在天宇間回響激蕩,震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把開國大典上偉大、莊嚴、團結的氣氛進一步推向了高潮。 開國大典的禮炮隊來自一支英雄的部隊。1949年8月1日,聶榮臻代表中央軍委,把第一面八一軍旗授給了他們。 國外一些國家在舉行慶典活動時,一般都鳴禮炮21響,就是最高的禮儀。開國大典為何要鳴28響呢?這是毛澤東首先提出來的。 在政協一屆會議上,一位代表提出質疑:“在國外,最高禮儀是21響,我們為什么要鳴28響呢?”當時沒有人回應。 會議休息時,毛澤東見到負責開國大典籌備工作的華北軍區作訓處長唐永劍,話題很快進入開國大典的禮炮鳴放問題,毛澤東問小唐:“你說,放28響有沒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個文采橫溢、學識淵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澤東的用意,馬上說:“主席,我起草一個關于禮炮28響的說明吧。” 毛澤東微笑著默允了。 很快,簡明扼要的28響說明報告遞上來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橫空出世到1949年,剛剛28年。28響禮炮就是28年黨史的贊禮,這不是極有道理嗎? 毛澤東看到這份報告后,在上面用鉛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開國大典上,禮炮隊由108尊山炮組成,分為兩組,一組裝填,一組發射,輪流作業,以縮短每響之間的間隔時間。所以,人們習慣上仍稱54尊禮炮。108尊禮炮一字形擺開,背倚天安門廣場,靠在一截古墻邊,位置在前門附近。 兩分半鐘之內,28響無頭空炮全部送入空中。鳴禮炮時,站在觀禮臺上的華北軍區文工團團長劉佳與身邊的幾位代表興致勃勃地數著禮炮。40年后他說,不夠28響,有時兩發之間的距離很遠,有漏響的。 負責組織禮炮工作的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說,決不可能漏響,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兩發炮彈一起啞巴。 禮炮隊員們十分自豪,因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人民都聽到了他們代表新中國發出的吶喊。建國之后,在開國大典上鳴放過的山炮大部分銷毀,有兩尊被收藏到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陳列的文物了。五星紅旗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設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從全國各地的2992余件作品中選出,在兩次的精細篩選后,有38幅設計入圍,最后第32號曾聯松設計的紅地五星旗拔出,然而因為原方案的大五星中央鑲有鐮刀與錘子,一些人認為與蘇聯的國旗類似,中國作為主權國家應擁有獨特易識別的國旗圖案,經過幾番考慮后決定取出鐮刀與錘子的圖案,將設計改名為五星紅旗。21教育網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并于當年7月14日-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上發表征求啟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后,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于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革命人民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2·1·c·n·j·y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第四點規定:“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和政協主席團通過的制旗辦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征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征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四星較小,其外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于大星之右側,并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旗桿套為白色,以與旗面的紅色相區別。21·世紀*教育網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開國大典記錄片為何只有幾分鐘我們現在看到的開國大典原始記錄片只有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總共兩三分鐘的內容。為什么盛大的開國大典只有這一小段記錄?為了拍攝開國大典,中央政府特邀了攝制過前蘇聯歷次國慶活動的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攝影師隊伍。2-1-c-n-j-y10月1日這天,攝影師們多方位、多層面全過程拍攝了開國大典的盛況后,下榻于當時的西華賓館。次日凌晨5點過鐘,濃烈的膠片燃燒氣味將勞累的攝影師們熏醒,但此時再想搶救膠片為時已晚,數小時記錄開國大典的珍貴膠片基本都被燒毀,只搶救出幾分鐘長的一小部分。幸好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珍貴鏡頭被保存了下來。周恩來聽說底片都給火燒了,在“啊”了一聲之后,難受得有好幾分鐘都沉默著沒有說話。事發當天,周總理親自過問此事,并責成公安部迅速拿出調查結果。最終確認系二樓的客廳燃起,禍根是被丟棄的煙頭。21*cnjy*com據說,他們回國后受到了斯大林嚴厲的斥責與處分。唯一感到幸運的是,我們自己從延安來的經歷了戰火考驗的攝影師,拍攝了一部黑白紀錄片,里面保存了開國大典的珍貴場面。接著,斯大林又派了一個著名導演格拉西莫夫來重拍。周恩來有了教訓,這回讓中國電影工作者與蘇聯人合拍,由總政派出懂藝術的黃鎮將軍擔任顧問,這就是中蘇兩國合拍的大型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這部影片獲得了斯大林獎金。【出處:21教育名師】國旗國旗是每個國家的象征和代表,每個國家的國旗就是每個國家給人的第一印象,代表著國家的一張“臉”。所以在選國旗時一定是非常慎重的。中國在古代有過戰旗,卻沒有正式的國旗,知道后來鴉片戰爭后才有。那么國旗的來歷是什么呢?一起到民族文化來看看吧!國旗的來歷中國古代雖然也有過各種各樣的戰旗,卻從來沒有正式的國旗。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始和西方近代國家打交道。后來,洋務大臣李鴻章在同西方國家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旗,而大清帝國卻沒有一面自己的國旗,便奏請朝廷制定一面代表大清帝國的國旗。【來源:21cnj*y.co*m】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國的第一面國旗,也稱黃龍旗。旗面為黃色,是皇權的象征,旗面上繪飛龍戲珠的圖案,龍為青色,珠為紅色,龍頭向左上方昂起。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需要制定一面自己的國旗,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前,孫中山的好友陸皓東制作了青天白日旗,后來,孫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紅底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他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中,便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起義軍的旗幟。但是孫中山使用的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并沒有得到革命黨人的一致贊同,黃興就反對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未來的中國國旗,他認為青天白日旗有類似日本太陽旗之嫌,他自己設計制作了一面“井”字旗,象征古代中國的井田制度。孫中山則堅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未來的中華民國國旗,為此,他和黃興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甚至一度為此而不和。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后,急需制定國旗,當時的革命黨人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國旗,主要的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十八星旗象征漢族聚居的十八行省,含有狹隘的大漢族主義思想,而五色旗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故最后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尚在美國,等他回到國內,國旗之議已定,他雖然表示反對,但也無可奈何。【版權所有:21教育】1927年蔣介石北伐定都南京后,決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旗。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國政協籌備會議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并向全國發出征稿啟事。一個月內就收到國內外應征稿件1920件,圖案1992幅。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應征的國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陳嘉庚設計的國旗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國旗是兩個長條,象征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國旗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征晴朗的天空。www-2-1-cnjy-com這些圖案經過認真挑選,選出38幅圖案印發給政協代表,讓大家評議。最后確定其中的復字第32號圖案,經毛澤東審查通過并在9月27日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作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這面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經濟工作者。國旗的寓意是:中國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旗面為紅色,象征革命,星呈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征中國人民大團結。每顆小星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中心點,表示人民對黨的向心之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21*cnjy*com從此,五星紅旗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