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對中國的訪問,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雖然中美最高層已有重大的信息交流,尼克松和基辛格本人對這次訪問還不是很有信心,是把它當作一次必需的冒險來進行的,此行以“波羅行動”為代號,意即像七百年前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那樣冒險。6月30日,白宮發言人齊格勒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尼克松總統將派基辛格博士前往南越、泰國、印度、巴基斯坦進行為期十天的訪問。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7月1日,基辛格啟程,兩天后到達西貢,同南越總統和美國大使晤談,眾多記者緊盯著基辛格的一舉一動,《紐約時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了他的活動。第二天到了曼谷,記者不多,渲染也少些。6日抵新德里,反戰示威者迫使他從邊門溜出飛機場。8日抵巴基斯坦新首都伊斯蘭堡,只有三個記者跟著,他很高興。按既定日程,他需要在巴基斯坦停留四十八小時。他先去總統府拜會葉海亞·汗總統,在美國大使館同大使共進午餐,然后出席葉海亞·汗總統特意為他舉行的便宴。在宴會達到高潮時,基辛格突然手捧腹部,連叫難受。南亞地區那時流行德里痢疾,基辛格突然肚子疼是不會令人奇怪的。葉海亞·汗總統大聲說,伊斯蘭堡天氣太熱,會影響基辛格恢復健康,要他到北邊群山中葉海亞·汗的別墅去修養。基辛格正在遲疑不決,巴基斯坦總統堅決而且懇切地說,在一個穆斯林國家,要依主人而不是客人的意志作決定。基辛格手下的一位特工,馬上派他的一個同事到山口別墅那里去打前站,了解情況。宴會結束,基辛格正在賓館休息,打前站的特工打電話回來說,那里的別墅不宜于居住。基辛格只好請巴方把那位倒霉的特工扣留在山中,因為這只是一出戲,基辛格并不是要去那里,而是要去中國!21教育網第二天,7月9日,伊斯蘭堡的凌晨3∶30時,基辛格在賓館起床,吃早飯,4時同他的隨行人員乘坐巴基斯坦外交秘書蘇爾坦·汗駕駛的軍用汽車去機場,帶上一頂大檐帽和一副墨鏡,以免偶然路過的行人把他認出來。在機場,一登上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飛機,就看到從中國來迎接他的外交部美大司司長章文晉和其他中國官員。沒想到的是,也在機場的一位巴基斯坦籍的倫敦《每日電訊報》記者認出了基辛格,問巴基斯坦官員基辛格要去哪里。回答是要去中國。這位記者連忙回到辦公室,向倫敦報社發了一條報告這條重要消息的急電,幸好倫敦的值班編輯“槍斃了”這條消息,罵這位記者準是喝醉了,基辛格怎么會去中國?真荒唐!21cnjy.com7月9日北京時間正午12時,基辛格等六人乘坐的巴基斯坦專機抵達南苑機場,下榻于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從7月9日下午至11日下午1時,周總理同基辛格進行了六次會談,地點在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周總理按照中國尊重客人的習慣請基辛格先談。基辛格拿出了一本足有七公分厚的文件夾,讀起他同尼克松一起起草的一篇很長的講稿。基辛格讀完后,周總理說:“交談嘛,何必照著稿子念呢?”基辛格說:“我在哈佛教了那么多年書,還從未用過講稿,最多擬個提綱。可這次不同,對周恩來總理我念稿子都跟不上,不念稿子就更跟不上了。”基辛格的幽默把大家都逗笑了,會談的氣氛也輕松了許多。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恢復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兩國運動員、官員的私下接觸中,美國方面頻頻表示訪華意愿。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官員反復向國內請示是否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4月4日,美國第三號乒乓球員科恩幸運地與中國球員梁戈亮練了10多分鐘球后,無意中搭上中國球員的交通車,莊則棟主動贈送一幅繡有黃山風景圖的杭州織錦給科恩,并合影留念;科恩后來回送莊則棟一件帶有和平標志的運動衫。這一戲劇性事件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毛澤東主席直到美國隊即將離日的最后一天(4月7日)才決定同意邀請其訪華,實現了中美兩國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民間交往,“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21·cn·jy·com美國乒乓球代表團15人、4名記者,4月10日至17日訪問北京、上海、廣州,受到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接見。尼克松總統隨即表聲明,宣布了向中國人發放訪美簽證等五個改善中美關系的新步驟。www.21-cn-jy.com儀仗隊迎接尼克松訪華1971年9月,中美雙方商定,美國總統尼克松將于1972年5月前訪問中國。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專機到達北京,開始了與中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晤。為迎接這次震驚世界的來訪,共和國三軍儀仗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尼克松訪華前夕,在周恩來的親自領導下,我方準備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著。作為直接擔負司禮任務的三軍儀仗隊官兵,是尼克松踏上中國國土后目睹的第一批中國人。因此,周恩來專門派人到儀仗隊傳達他的指示并做了動員工作。周恩來派來的人解釋說:“以禮相待,就是要在機場懸掛兩國國旗,黨政要人到機場迎接,在機場檢閱三軍儀仗隊,軍樂隊奏兩國國歌。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員既要表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尊嚴,不自卑,又要熱情,不失禮節,充分顯示我們從來就是禮儀之邦。不冷不熱,就是不組織群眾歡迎,但要加大儀仗隊陣容。”稍停,他又強調:總理決定,儀仗隊人員要按照接待國家元首的最高規格和最高禮儀派出。你們要按照總理的指示,把準備工作做好做細,尤其是面對尼克松時所持有的表情和傳達的眼神要恰到好處……外交部的同志又專門找到儀仗營營長周建恒,要求一切活動都要一絲不茍,必須保證萬無一失!當晚,儀仗營的營部里,黨委班子開始研究任務。大型的儀仗任務,總理的高度重視,特殊的政治意義,使營領導肩頭的擔子很重。不組織群眾歡迎,也就意味著偌大的首都機場只有這一支孤零零的隊伍,如按正常的歡迎儀式,總統規格是150人,有點小氣。“加大儀仗隊數量!”周建恒一語中的。由150人的方隊變成371人,排面由原來的50人延長到120人,難度加大,僅看齊都不容易,更何況要考慮當時的大風天氣,371人能否全部聽見執行隊長的口令,也是問題。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執行隊長的口令是標準有力了,但371人的動作卻很難一致。因為執行隊長身處排頭位置,在長達一百米的隊伍里,隊員聽到口令的時間卻有先有后,尤其是排在隊尾的空軍,動作整整比陸軍慢了一個節拍。只有三軍的整齊劃一,才能體現出軍威國威。他們臨時規定:聽到口令后,陸軍過2秒鐘做動作,海軍過1鈔鐘做動作,空軍馬上做動作,時間的調整彌補了因聲音在空間傳播產生的誤差。通過數千次的演練配合,終于解決了這一難題,全隊動作整齊劃一、節奏明快。接下來的問題是眼神和表情,這個“恰到好處”可難壞了儀仗隊的小伙子們,鍛煉表情也成了儀仗隊官兵的一項“特殊”任務。“嘴角再低一點!”“眉毛再聳立一些!”“笑容太過!”“面部肌肉還要放松!”……操場上,周建恒帶領連長一個一個地糾正隊員們的動作。走下操場,到處是兩個人對著練的、一個人照著鏡子練的……儀仗營簡直成了戲劇學院的表演系。2月21日11時許,在《星條旗永不落》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尼克松從三軍儀仗隊面前走過。371名中國士兵目光炯炯地注視著他,這目光里透著尊嚴、友好、不卑不亢。每一張年輕的面孔充滿朝氣和活力。那剛毅無畏、泰然自若的表情,永恒地銘記在這位總統的腦海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