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奧林匹克不僅是競技,是拼搏“奧林匹克不僅是競技,是拼搏,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博愛情懷。”這是鄧亞萍在一次媒體采訪中的話。正是這種生活態度和情懷,使她不僅僅滿足于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奧運冠軍。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當她還是運動員的時候,鄧亞萍積極參與公益和愛心事業,用自己的力量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1992年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她勇摘女單、女雙兩枚奧運金牌,在省政府為河南奧運健兒舉行的慶功會上,她將5萬元人民幣交給時任河南省副省長范欽臣,成為中國奧運健兒捐助社會公益事業的第一人。21·cn·jy·com1996年12月,鄧亞萍又從亞特蘭大奧運會冠軍獎金中拿出5萬元人民幣,捐給山西省繁峙縣建立一所“希望小學”。她還和隊友共同資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失學兒童、發動中國乒乓球隊向佤族兒童捐獻“希望書庫”。她還不止一次的向中國乒乓球訓練基地河北省正定縣、向河南省境內捐款10萬余元人民幣修復文化古跡、貧困地區小學,向香港弱智人群獻愛心。www.21-cn-jy.com退役后,她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愛心慈善活動中。“蒲公英計劃”是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啟動的第一個慈善計劃,其中一項內容是向北京朝陽區的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捐贈一批體育器材。在與打工兒童子女見面的時候,鄧亞萍發現那些孩子眼神迷離,不敢與別人對視。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她了解到,這些孩子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本地的孩子不同,父母都是農民工。于是鄧亞萍決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改變這些孩子的想法,幫助他們走出自卑心理。【來源:21·世紀·教育·網】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在鄧亞萍的帶領下,除了上面提到的蒲公英計劃之外,還陸續開展了針對殘疾、殘障青少年的“心靈之光”慈善計劃、針對失足青少年的“攜手明天”慈善計劃以及資助貧困學子恢復視力的”光明行”。鄧亞萍在百忙之中,為慈善事業奔走,為中國的體育慈善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1cnjy.com鄧亞萍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來激勵他們,告訴他們要靠勤奮和知識改變命運。她還激勵孩子們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與智慧。鄧亞萍希望孩子們能象她一樣要有一股狠勁,不服輸、不怕苦。21·世紀*教育網在一封寫給鄧亞萍的信里,一位學生寫到:“以前,我害怕說自己的父母是農民工。但是現在我不害怕了。我走在馬路上不再貼著墻根走,不再害怕別人看我的眼神。因為我知道只要我努力,長大后我也會成為像您一樣的運動員,拿冠軍!。”看完這封信后,鄧亞萍流下了眼淚,她知道這些孩子中的某一個在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冠軍,他們的生活很可能會因此而變得不同。每次她都會對我們說:“不僅物質上的幫助對這些孩子是必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和關心。”www-2-1-cnjy-com鄧亞萍曾經預支了5萬元比賽獎金,使河南省數百名失學兒童可以重返課堂。她邀請一名河南農村的小女孩來到北京,帶她游覽了北京并參觀了自己的訓練中心。這個小女孩之前到過最大的城市就是有柏油馬路的縣城。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可以來到首都北京。更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鄧姐姐還帶自己還參觀了自己的訓練基地。離開北京的時候,小姑娘對鄧亞萍說:“這里是我在夢里才來過的地方。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把我的家鄉也變成象北京這樣。”這意味著,一次不尋常意義的旅行可以換來一個夢想。21*cnjy*com鄧亞萍的愛心行為,源于自己的博愛情懷,那是對祖國的熱愛、對別人的愛。國家和體育曾經給了她現在的一切,現在她正在用自己的博愛情懷去回報。正如她所說的:“我個人的力量也許是有限的,但我愿意貢獻自己一點點力量給貧困和弱視孩子們一點溫暖,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在這暖融融的愛心中成長,最終回報社會。我更愿意和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愛和幫助這些弱視群體的孩子們,讓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夢想。這樣的事情我將會一直做下去,永遠做下去。【來源:21cnj*y.co*m】第22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兩位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折射改革開放30年歷史農民楊國強:能走出國門看一看,以前連想都不敢想農歷大年初二,江蘇南通的楊國強一家踏上了去歐洲的旅途。這已是老楊第三次帶著家人出境旅游了。2007年,老楊經營的紡織加工廠利潤增長了30%,心情格外舒暢:“現在我們生活這么好,還能走出國門看一看,以前真是連想都不敢想啊,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老楊家祖祖輩輩務農,回想起30年前,他說:“改革開放前,農村吃的是大鍋飯,田地里種什么、怎么種,農民都沒有自主權,每天起早貪黑還掙不到兩毛錢,大家生產沒有積極性,遇到收成不好的年頭連飯都吃不飽。”21教育網“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在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收入也提高了。”老楊說,“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很多人在農業生產之余搞一些副業,有的人開始進城打工。”2·1·c·n·j·y老楊的紡織加工廠就是那時辦起來的。一開始只是一個家庭小作坊,農閑時做些活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床上用品、家居飾品等需求也多了,小作坊生意越來越好。“國家對我們這樣的家庭工廠很扶持,不僅給政策、還給貸款,廠子的規模也一天天擴大。”“現在社會變化太快了,競爭的壓力也更大,我們這一代人正在經歷很多過去從沒經歷過的事情,需要不斷給自己充充電。”老楊爽朗地笑著說,“相信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國家會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2-1-c-n-j-y從工人到個體戶的隋國宏: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這樣的人農歷正月初一。一家人剛吃過晚飯,隋國宏就打開窗戶,盡管遼寧丹東很冷,但他“喜歡呼吸鴨綠江邊的空氣,因為它新鮮又自由”。【出處:21教育名師】46歲的隋國宏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沒離開過印刷行業,但1992年卻是他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此前他是國營單位的工人,此后成了一個“個體戶”。他常常這樣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這樣的人。”【版權所有:21教育】1980年,隋國宏接父親的班,成為遼寧省丹東市一個印刷廠的工人,上班第一個月他領到的工資是37元,這個數字固定不變地伴隨了他好多年,“37元的工資干得好也不會多,干得差一點也不會少”。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1992年的元旦,隋國宏和愛人度過一個不眠之夜。他至今仍無法忘記妻子的鼓勵:“只有出來自己干,你才更有希望,更有出路。”隨后,隋國宏辭職“下海”。他首先去沈陽進了一批掛歷批發給丹東的商場,一下賺了幾千元。談及此事,他至今仍很興奮。“你說改革開放好不好?你說共產黨好不好?”他反問記者,“1999年我搬出筒子樓,住進了丹東鴨綠江邊的兩室兩廳的商品房。2006年,我又買了一輛車。至于冰箱、彩電等已經不用提了,想買就買、想換就換。”“還有加入世貿組織這件事。”他說,“雖然我說不清楚,但我知道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變,東西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便宜。我是為國內出口企業做配套印刷的,他們的生意這幾年越來越好,我的收入也跟著不斷上升。改革開放,形勢肯定是越來越好。”他(鄭恒亮)與高鐵共成長2007年,24歲的鄭恒亮不會想到,7年后,他在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已經成長為網絡控制系統的專家和編寫者。他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的見證者和實操者。 那時鄭恒亮剛從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化專業畢業,也就學過基礎的C語言,別說編程序了,連程序都看不懂。憨憨的他總說,是自己運氣好,趕上公司發展的機遇,趕上了高鐵從“國產化”到“自主化”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中,讓鄭恒亮快速成長的主要是參與了“高鐵之心”和“高鐵之腦”的研發。什么是“高鐵之心”和“高鐵之腦”? 牽引電傳動系統就是“高鐵之心”,猶如人的心臟,是列車的動力之源,決定高鐵列車能否高性能高舒適地運行;網絡控制系統則是“高鐵之腦”,決定和指揮著列車的一舉一動。因此,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是高鐵列車最核心的部分。 能否實現這兩大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是衡量高鐵列車制造企業是否具備核心創造能力的根本性指標。 2004年,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合作,引進時速200公里CRH5型高速動車組。為了盡快掌握高鐵核心技術,2007年初,長客股份公司決定,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全面進行動車組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的自主創新,力爭盡早掌握高鐵的“心”和“腦”。 也就是在這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鄭恒亮遇見了他的老師常振臣,開始了他與高鐵共成長的道路。 成長的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首先的阻力來自于外方在技術轉讓中設置障礙。“合作之初,由于外方在技術轉讓中有所保留,我們只能在人為的技術壁壘面前自己去摸索”,現任長客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的常振臣打了個比方:就如同一款電子游戲,作為用戶,咱們只覺得程序編得特別好,但不知道這個程序到底是怎么編的,人家軟件開發商不告訴你。 在常振臣的帶領下,鄭恒亮和一群年輕人一起,探索從“游戲用戶”到“游戲開發者”的創新之旅。但研發高鐵的“大腦”和“心臟”可比開發電子游戲復雜多了。 起初,帶隊的常振臣想,我們引進了國外的技術,先讀懂外方設計理念,再做我們的就容易些了。 可當拿到外方的邏輯圖后,長客的研究團隊全都傻了眼——厚厚一摞圖紙,全是意大利文,“團隊里沒有一個人懂意大利文!”常振臣說。21*cnjy*com 知道是“硬骨頭”也得啃!鄭恒亮他們從零開始,一個詞一個詞地查字典,一個短語一個短語地翻譯,然后再通過一步步試驗去解析。“沒有捷徑可走。那陣子,晚上通宵達旦工作是家常便飯,人手一本辭典,啃著干巴巴的面包,眼睛盯著邏輯圖紙,成為研發組里一道別致風景。”常振臣很為這群年輕人驕傲。就是靠著這股子百折不撓的拼勁兒,團隊硬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3000多頁邏輯圖準確無誤地翻譯了出來。研發的路在一步一步艱難地走著。就在長客股份公司與聯合開發單位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實現CRH5型動車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國產化的過程中,2007年4月18日上線運營的CRH5型車,陸續出現了一些令人頭痛的問題。“遠的不提,就說軸溫顯示系統軸溫頻繁跳變現象。”鄭恒亮回憶說,“每次出現跳變,都要停車進行人工檢測軸溫,短則5分鐘、8分鐘,長則20多分鐘,嚴重影響車輛正常運營秩序。可問題反饋給阿爾斯通,對方回復、解決這個問題至少需半年以上時間,而且要收取一大筆費用。” “要等半年?那怎么行!與其被動等待,不如我們自己動手解決!”憑借幾年來在自主研發過程中的技術積淀,研發團隊決定向這家世界頂級公司“叫板”。 “要糾正外方技術缺陷,比自己寫程序難度還大!”團隊成員莫不感覺壓力很大:“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的程序異常復雜,一個指令不對,就會影響整個計算機讀取數據,而要在上萬行源代碼中查找這樣一個問題,猶如大海撈針!” 山高人為峰。團隊經過無數次跟車檢測和在地面實驗臺的反復同步試驗,1個多月后,終于在繁復浩雜的程序里準確“揪”出了罪魁禍首,找到了那個制造麻煩的時間參數,并通過軟件重新設計,徹底解決了CRH5型車軸溫跳變導致的軸溫誤報警問題。 對軸溫顯示系統的自主改進,只是自主研發中遇到的一個小困難。在團隊的努力下,通過一次又一次艱苦攻關,CRH5型動車組的總體故障率大幅度下降,不僅保障了在線CRH5型動車組的平穩運行,而且使公司得到了同類車型的后續市場訂單,客戶的反映也很好。 2014年11月25日,對于常振臣和鄭恒亮兩人來說意義非凡。由他們參與研制的、裝載“中國創造”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的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研制的CRH5A型動車組,正式進入“5000公里正線試驗”的最后階段。 專家告訴記者,這是國內首列實現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完全自主創新的高速動車組,標志著中國高鐵列車核心技術正實現由“國產化”向“自主化”的轉變,中國高鐵列車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現在的高鐵,在看得見的器件上,實現了中國設計、中國制造和中國材料;在看不見的控制軟件中,則奔騰著中國語言、中國邏輯和中國思維。 回憶起過去的日子,鄭恒亮告訴記者,伴隨著高鐵技術的研發,7年的時間里,自己由一個連程序都看不懂的、剛畢業的大學生,成長為網絡控制系統的專家和編寫者。也是在這7年的時間里,中國第一代高鐵人開發出了中國第一批“高鐵之心”和“高鐵之腦”。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北車“高鐵之心”和“高鐵之腦”成功植入高速動車組后,將更有利于中國標準化動車組的推動和中國高鐵“走出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