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8課 百家爭鳴歷史故事孔子拜七歲神童項橐為師項橐(tuó),是中國古代的神童。年僅7歲就當了孔子的老師。孔子周游列國,四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車趕路,發現有三個小孩正在玩,其中一個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這個小孩就是項橐。車被城擋住了,走不了了??墒沁@個小孩仍然在玩著,興致勃勃,就像沒有看見一樣??鬃酉萝?,微笑著說“你怎么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項橐這才抬起頭來拿起大人的口氣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那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小孩如此能言善辯,而且象成年人一樣鎮定自若??鬃訉@個孩子產生了興趣,決定要考考他,就問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沒有石頭?什么水中沒有魚?什么門關不上?什么牛沒法生牛犢?什么馬不能生馬駒?什么刀上沒有環?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樣的男人沒有妻子?什么樣的女人沒有丈夫?什么時候白天短?什么時候白天長?什么樹不長杈?什么樣的城沒有使者?什么人沒有孩子?”孔子一口氣提了40多個問題。項橐認真聽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門,泥牛,木馬,砍刀,螢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樹,空城,小孩?!边@些問題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現象,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內容廣泛,項橐都能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連說六個“善哉”!項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人們所尊敬的孔子,就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鬃訃@道:“后生可畏??!老夫愿拜你為師。”?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咱們賭一盤吧?!闭l知項橐一本正經地拒絕,振振有辭地說:“我不賭博,天子好賭,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諸侯好賭,就無心思治理國家;官吏好賭,就會耽誤處理文案;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莊稼的好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詩書禮儀,小孩子好賭博,該挨揍。賭博原來是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么?”孔子聽了這些話,由贊賞變成了敬佩,他拜項橐為師。七歲的孩子從此名聲遠揚,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贊。孔子盡禮詩曰:至圣孔子,老聃是師,事君盡禮,溫恭威儀。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出生時頭頂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鬃邮侵袊鴼v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鬃拥牡茏蛹s有三千人,其中非常優秀的就有七十二人。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孔子小時候就十分崇尚禮制,他聰明好學,富于模仿性,年僅五歲就能組織兒童模仿祭祀禮儀。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開。孔母經常給孔子講故事:從盤古開天地、女媧煉石補天,講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跡而有周,又講了堯舜禪讓,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許許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聽母親講了周公吐哺、制禮作樂的故事,非常認真地攥著小拳頭說:“周公太好了,娘,我長大了也要當周公那樣的人!”他曾到洛陽,在老子那兒問禮,后來在魯國做司寇,代理著相國的職務,他服事君王,非常盡禮。上朝時,和上大夫交談,態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談,態度和樂輕松。進入國君的宮門時,低頭彎腰,態度恭敬;快到國君面前時,小步快行,態度端謹。走進周公的廟里,每一種事情的禮儀,都要向人詢問。www.21-cn-jy.com有一次,孔子同魯國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魯君違背禮制,沒有將祭品分給大夫們共享,孔子覺得他們無禮,沒等脫下禮帽來,就離開了魯國,到別的地方去了。路過宋國時,他曾和弟子們在樹底下習練禮節。21cnjy.com孔子在平常沒有事的時候,他的容貌很舒暢,神色很愉快,外表雖然溫和,卻仍舊帶著嚴肅;外表雖然威嚴,卻不流于剛猛;外表雖然恭謹,心里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當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不吃飽;在這一天里哭過,就不再唱歌??梢姷檬ト藢τ谛⌒〉氖虑?,也是不肯茍且的。www-2-1-cnjy-com一天,魯國的樂師襄子來拜訪孔子,孔子和他談起了音樂。襄子善于彈琴,孔子想請他指導自己彈琴,襄子答應了。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認真地學習。十天以后襄子覺得孔子彈得不錯了,就對他說:“這支曲子你已經彈得很好了,再學一支吧!”“不,”孔子誠懇地說,“我剛會彈,對旋律還不熟悉,讓我再練幾天吧。”說著,孔子又專心致志地練了起來?!境鎏帲?1教育名師】幾天后,襄子又說:“你對這支曲子的旋律已經很熟,可以學別的曲子了?!笨鬃尤匀徊煌?,說道:“雖然旋律彈熟了,但我還不太清楚這支曲子的意思,讓我再琢磨幾天吧?!边@樣,孔子又練了起來。過了幾天,襄子又催孔子學習新的曲子??鬃诱f:“我現在知道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還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再給我幾天時間,讓我想想好嗎?”襄子被孔子認真學習的態度感動了,就不再勉強他。又過了幾天,孔子興奮地跑到襄子那里,告訴他:“這支曲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遠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還能是誰呢?”襄子驚嘆道:“你說得一點兒不錯,我學這首曲子的時候,我的老師好像說過,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br/>孔子認真學習音樂,收獲很大。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三千多首,他晚年整理古代詩歌,取其精華,選了三百零五首,都能一首一首地彈唱出來,編成了《詩》,后人稱為《詩經》。他一生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經典的編修工作??鬃右赃@些經典為教材,精心傳授學生,培養了大量的卓越人才。孔子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很大影響,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體現在:1.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鬃硬粌H自己如此,他的學生們也深受影響。有一次,顏回跟孔子到北方去游玩農山,同子路、子貢辯論著各人的志愿,顏回說:“我愿意遇見一個賢明的君王,幫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親的教訓子女要有義方、做母親的要慈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做弟弟的要恭謹、做兒子的要孝順,并用禮樂去化導人民,叫百姓們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溝池,家里的人沒有離散的愁恨,過了千百年也沒有戰爭的患難,這樣說來,那么子路的勇敢,沒有地方可用了;子貢的口才,也沒有地方可施了?!笨鬃勇犃怂囊环挘芘宸卣f:“顏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費錢財,不害百姓,不勞口舌,顏家的兒子具備了這幾種美德?!币虼?,孔子和他的學生終生倡導用禮法而非暴力治理國家。2.倡導“五倫”孔子六十三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九個年頭,他的宗旨是倡導“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各守本分,建立國家社會秩序。施行仁政,以德服民。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3.安貧樂道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鬃右苍f:“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5.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边@是老子對孔子善意地提醒,應學會韜光養晦。同時指出孔子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身材高大,約兩米左右,人們都叫他“長人”,少年時就體魄強健,他曾為救一玩伴而將公牛搏敗,力大無比,這和他注意體育鍛煉是分不開的。他喜歡爬山,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喜愛射箭和駕車,將“射” “御”列入“六藝”之中教誨弟子??梢娍鬃拥捏w育教育除了能強身健體,還能陶冶性情,這是和禮樂的美育教育結合在一起的。總而言之,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終生教育”領域的貢獻是難以磨滅的。他一生抱著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講學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的教育經驗,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對于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無疑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孔子將美育思想和道德觀念密切結合,使“美”也成為“德”的一部分。他所說的“美”實際也包含了我們現在所講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例如,“智、仁、勇”結合心靈美,“詩教”結合語言美,“文質彬彬”結合行為美,“席不正不坐”結合環境美,這種把美的觀點與道德觀點連為一體的教育實踐,對現在仍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開始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并能學以致用,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經歷和觀察了不同人事的因果,而能真正守住善道,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乃至一切動物、植物等,七十歲就連壞的念頭都不起,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禮制的范疇。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故事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老子則是道家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時代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歷代不知有多少人考證過老子的姓名、字號。 按照《老子內傳》的說法,他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所以號為“老子”。 《神仙傳》說,老子的母親是在李樹旁生下他的,當時指樹為姓,所以就姓李。 概括地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去世后追謚(shì)為聃(dān)。也有人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dān)或老萊(lái)子。 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到他這里查閱資料,并向他請教許多問題。 有一天,孔子又來拜會老子,問道:“我研究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非常精通了。可是我周游列國,用這些學問去游說諸侯,誰也不采用,這是什么道理呢?” 老子謙遜地說:“也許你的學問不合時宜吧?” 孔子道:“是的,我也經常在想一些問題:谷子種在田里會長成禾苗,雞蛋可以孵(fū)出小雞;母親懷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不投入變化,怎么去變化別人呢!” 老子點點頭,似乎表示同意,隨后露出微笑,向孔子張開嘴,問他:“你看,我還有牙齒嗎?” “沒有了?!笨鬃踊卮鹫f。 “你再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在的?!?br/> “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您的意思是說:硬的容易掉,軟的卻能保留?” “你很聰明,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崩献诱f。 “那您不是更有學問,可以更有作為嗎?”孔子說。 “不。你有為,我無為。道不相同。你走向朝廷,我走向山野?!?br/> 后來東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便決定退隱,丟下官職走了。 老子經過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認出了他,熱情地把他請到關上。尹喜親自打開城樓上的大廳,請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個不停。 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見黃土平原延伸到天際,蒼蒼茫茫,沒有盡頭。函谷關地勢險要,關外左右都是土坡,夾著中間一條路。路上人來車往,一目了然。 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學生仰慕您的道德學問,想拜您老為師?!?br/> 老子道:“我已老了,肚子里的那些貨色也很有限,而且說話又七顛八倒的,怎么好意思開口教人呢?” 尹喜見他推脫,便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您滿腹經綸,如果不留下些東西來,恐怕很難走出這個函谷關的。” 老子知道無法推脫,便接過尹喜遞上的筆,一口氣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下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后世稱為《老子》的一部書。因為這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 尹喜拿起老子剛寫好的書稿,認真地拜讀起來。老子連忙提醒道:“時候已經不早,請您放我出關?!?br/>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幾天,見他不答應,只得馬上放行;可心里有些遺憾,因為自己還沒有讀懂老子的這部書稿,正想慢慢請教呢! 老子終于出了函谷關,騎著青牛揚長而去,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道教創立后,奉老子為尊神,稱作“帝君”、“太上老君”。到了唐代,道教在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說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說法。這樣,太上老君也就被稱為“道德天尊”,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組合在一起,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唐代皇帝姓李,便尊老子為李氏祖先,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又加號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子的神化過程,完全是一個學派的傳人變化為教派的祖師的過程;也是道教形成、發展,然后逐漸趨于統一的過程。老子從人到神、從太上老君到太上玄元皇帝,他的地位的變化,可以看做是道教發展的縮影。從前每逢農歷二月十五日老子誕辰,不少道教徒都會去道教廟觀奉祀一番;連一些銅匠、鐵匠以及燒窯的盆碗匠人等,也會在這一天用酒食祭祀老子。這是因為道教有煉丹之術,相傳太上老君煉丹有方,便被后世以燒煉為業的匠人奉為祖師爺了。曾參養志曾子名參(shēn),字子輿(yú),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與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優秀學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順承親意、養父母之志的孝行,成為后世普遍贊美和效仿的典范。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飯的時候,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并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肴。父親曾點深受圣賢教誨的熏陶,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親。對于父親的這個習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后,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這一次余下的飯菜該送給誰。在曾子的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愿。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會在外出時盡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所以從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有一次,曾子到山里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里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于是,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沒有再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兒子曾元從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曾元長大成人之后,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但是曾子并未答應。他告訴兒子說:“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指導子女、輔佐丈夫?!庇纱丝梢?,曾子極其重視孝道。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又怎能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怎能盡到一個兒媳、母親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會有損于家風,導致家門不修,也會影響到后世子孫。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又有一次,曾子路過一個叫“勝母”的地方,他很避諱這個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孔子知道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將“孝道”的學問傳述給他。在《孝經》當中,孔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他囑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揚光大。由此可見,曾子的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曾子不但對于奉養父母的身體非常重視,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謹慎,惟恐有辱父母養育之恩,擔心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同時,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導自己的學生,時刻以自己的修身來做學生們良好的行為典范。所以,他的學生“子思”繼承了他“養志”的精神,不僅使自己成為了賢人,他的學生“孟子”后來則成為“亞圣”。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則孝,出則悌”,還做到了“謹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這些德行流傳于后世,培育他的學生。而由他所傳述的《孝經》,也流傳千古,直至今日。期間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與朝代。縱觀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然而,“功名利祿”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學問”才算真有成就。韓非發憤著書韓非出身于韓國貴族家庭,他拜儒家代表人物荀況為師,與他一同求學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李斯。他們兩個是荀況眾多弟子中學問最好、名聲最大的。2·1·c·n·j·y戰國末期,社會局勢異?;靵y,各國諸侯為鞏固或擴大自己的地位,展開了頻繁的明爭暗斗,有的恃強凌弱,對弱小的國家實行武力兼并,百姓流離失所,深受其苦。韓非清楚地認識到,在這種局面下,儒家“仁政”的觀點、“仁者愛人”的主張已經完全推行不下去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他提出了法治的思想主張,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跟著變化,復古的主張已經行不通了。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提出了一整套“法、術、勢”相結合的中央集權的法治理論。21教育網韓非見韓國日益削弱,屢次上書勸說韓王,韓王都不肯采納他的建議。這讓他十分痛惡韓國的治國者不能任用賢能的人,在國家太平的時候,就寵愛徒有虛名的士人;在戰爭不斷時候,就任用只會打仗的勇士。平時蓄養的,都不是真正能依靠的;真正能依靠的,就不是平時所蓄養的。韓非還為清廉正直的人不被奸邪不正的權臣所容而悲哀。由于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余言。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政所賞識,秦王覺得韓非是個人才,曰:“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于是,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為了國家的安寧,韓非遠離故土為他國賣命。秦王急于實現他的稱霸野心,他認為韓非能幫助他盡快完成統一大業。于是,他發兵加緊攻打韓國。韓王看到情勢危急,不得不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了秦國,秦王非常高興,以貴賓的禮節招待他,并多次與他交談,傾聽他的變法主張。韓非上書勸說秦王:“現在秦國領土方圓幾千里,軍隊號稱百萬,號令統一,賞罰分明,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得上的。我冒死請求覲見大王,向您陳述破除六國連橫的計策。大王依從我的主張,推行以后,如果各國聯盟沒有破除,趙國沒有攻下,韓國沒有滅亡,楚、魏不來臣服,齊、燕不來依附,秦國不能稱霸,四鄰不來朝拜,大王可以殺了我,并在秦國示眾,用以警告為您出謀劃策都沒有盡力的人?!鼻赝趼犃撕芨吲d,但他害怕韓非是韓王派來游說的,并沒有任用韓非,而是準備再觀察幾天。韓非非常振奮。他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卻冷不防背后射來了暗箭,更沒想到這一箭竟然來自于昔日的同窗手足——李斯。原來,李斯在跟隨荀況學習治理國家的辦法之后,急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他認為秦王打算吞并天下,霸氣十足,在秦國自己一定能大展身手。于是,他辭別老師,投奔秦王,果然得到了秦王的重用。現在他看到秦王對韓非十分賞識,生怕韓非一旦得勢,會把自己排擠掉于是,他鼓動上卿姚賈一起面見秦王,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大王企圖吞并諸侯之心天下人都知道,韓非現在來向您獻計,恐怕他最終目的是為了韓國,而非秦國,這畢竟是人之常情嘛。大王如果不重用韓非卻將他留在秦國,這恐怕會給自己留下無窮后患,還不如趁早加以罪名,依法處死他,以免后患?!鼻赝蹼m然十分贊賞韓非的變法主張,但他遲遲沒有重用韓非,因為他對韓非是否真的忠心于自己并不能肯定。而李斯的一番話更加重了他的疑心。李斯見秦王有些被自己說動了,又火上澆油:“大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還請大王趁早決斷!千萬不要因這個人而誤了大王的統一大業啊!”秦王覺得有道理,就把韓非交給獄吏治罪。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服毒自盡。韓非想向秦王申述,卻又見不到秦王。后來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韓非,但韓非已經服毒身亡。秦王采用了韓非的法治思想,這對他統一六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起了重大作用。后人把韓非的諸多著作集中編成了《韓非子》這本書。孫武嚴格治軍伍子胥想幫助吳王闔閭訓練軍隊,但是他知道自己畢竟是個楚國人,怕吳王不放心,于是,他就向吳王推薦了一個叫孫武的吳國人。孫武本來在羅浮山,也就是現在廣東東江北岸隱居,專門研究兵法,吳王讓伍子胥從羅浮山把他請了出來。【來源:21cnj*y.co*m】一天,吳王要孫武講解兵法,孫武說,光講不具體,最好由他直接指揮軍隊來演習給他看。吳王有點為難,一下子從哪去哪調演習的軍隊呢?可是孫武說:“沒關系,請大王從后宮里,挑選一些宮女出來就可以了。”吳王以為他在開玩笑,說:“先生,你太迂了,女子怎么可以披甲操戈演習作戰?”孫武說:“請大王調三百宮女給我,我若操練不出能夠作戰的軍隊,甘當欺君之罪?!眳峭蹙驼娴恼伊巳倜麑m女,由他的兩個愛姬帶隊,讓孫武帶到教場里操練,吳王就坐在臺上觀看。孫武把三百宮女分成了兩隊,讓她們戴盔穿甲,手持武器,耐心的教她們步伐,列隊以及聽鼓點進退等等基本的要領。一開始,宮女們覺得很新鮮,列隊也還整齊,練了一會,那些宮女便開始嘻嘻哈哈,不以為然了。21·世紀*教育網孫武下令軍隊:“全體臥倒?!比缓笮?,聽好鼓聲—— 一鼓全體起立,;二鼓一隊左轉彎,二隊右轉彎;三鼓兩隊挺劍作戰。然后他一揮手,鼓手“咚”地擊了第一下鼓。那些宮女聽到鼓聲,有的人就坐在地上沒動,用手捂著嘴呲呲的笑,有的站了起來,卻你擠我擁,歪歪斜斜。2-1-c-n-j-y孫武見了,命令隊長,約束部下,否則要拿隊長治罪。然后,他又重新一揮手,下令再擊鼓。那些宮女雖然都站了起來,卻仍然嬉笑推搡,不成隊伍,孫武只得再從申了一次紀律和命令,并且揎起袖子,跑上去親自擊鼓,宮女看見了孫武那副發急的樣子,更笑得直不起腰來,連兩個隊長也跟著笑,孫武大怒,圓掙雙眼,厲聲問到:“執法官在哪里!”執法官走到孫武的面前跪下說:“在?!睂O武問:“隊伍三次不聽軍令,隊長不加約束,按軍法如何處置?”執法官說:“按軍法當斬。”于是孫武下令:“將兩個隊長斬首示眾。”兩名隊長立刻被武士綁了起來,吳王在臺上看了,慌忙派大夫嚭,趕去對孫武說:“我知道你練兵的本領了,兩位是我最喜歡的妃子,請將軍赦免了她們把?!睂O武說:“軍中無戲演,將軍在指揮軍隊的時候,有時候國君的命令可以不接受?!?br/>他硬是把兩個隊長斬了,然后在下令擊鼓操練,這時隊里鴉雀無聲,宮女們隊列整齊,隊伍進退自如,枉然有序,嫣然是一支很有戰斗力的軍隊了。吳王見孫武不顧自己說情,殺了他的兩個愛妃,心里很不高興,想不用孫武了,伍子胥連忙對他說:“要訓練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必須執法如山,不講情面,再說兩個美女很容易得到,一個良將,大王可不能輕易失去啊。”吳王闔閭終于聽了伍子胥的話,拜孫武為上將軍,并封他為軍師,由他統率吳國的軍隊。孫臏智斗龐涓秦孝公重用衛鞅,魏惠王也跟著學樣,用重金高位招攬人才。他拜本國的龐涓(juān)為大將,攻打衛、宋。墨子的學生禽滑釐向魏惠王推薦龐涓的同學孫臏,魏惠王讓龐涓寫信給孫臏。龐涓忌妒孫臏,又不敢得罪主子,就寫了一封裝做熱情洋溢的信,讓魏惠王派人到鬼谷去請孫臏下山。孫臏懷著感激龐涓推薦的想法,拜別師傅鬼谷子來見魏惠王。魏惠王樂壞了,想拜孫臏為副軍師,跟龐涓一塊兒執掌兵權。龐涓知道孫臏比自己有軍事才能,對自己不利,就在背地里挑動魏惠王讓孫臏為客卿??颓錄]有實權,孫臏還是把龐涓的推薦之情掛在心上。21*cnjy*com大約過了半年,龐涓就叫人寫了一封信,假托是孫臏的叔伯哥哥孫平和孫卓寫的,叫孫臏回齊國老家去幫齊國做事;龐涓又叫孫臏寫封回信,托龐涓收買的一個名叫丁義的人帶回齊國,接著龐涓派人搜查出了孫臏的回信,交給魏惠王。龐涓還甜言蜜語勸孫臏寫個奏章向魏惠王請假回齊國去上墳。這一連串的事兒讓魏惠王起了孫臏背叛魏國、私通齊國的疑心,叫左右把孫臏押到軍師府交給龐涓審問。21·cn·jy·com龐涓假惺惺地對孫臏說:“大王要辦你死罪,我再三再四地磕頭求情,大王才免了你的死罪,可是得把你的膝蓋骨剜掉?!?br/>孫臏哭著說:“你這么出力幫忙,我這輩子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就這樣,孫臏的臉上被刺了字,兩塊膝蓋也被剜去,傷口好了,只能爬行。有一天,龐涓叫孫臏把祖宗孫武的十三篇失傳的兵法憑記憶寫出來。龐涓跟孫臏一塊兒在鬼谷師傅那兒學習時,知道鬼谷先生從吳國得來的十三篇兵法傳給了孫臏,讓孫臏背熟了。孫臏為報答龐涓的救命之恩,開始默寫著。有一天,伺候孫臏的人告訴孫臏,龐涓的手下人說,龐涓為了得到兵書才留著孫臏一條命的,兵書寫完孫臏的命也完了。孫臏這才如夢初醒。他把寫好的兵書簡片抽出一部分燒掉,就假裝瘋了。禽滑釐把孫臏的冤屈告訴了齊威王。齊威王打發淳于髡到魏國去請孫臏,由禽滑釐配合著,偷偷地讓孫臏化了裝,抱到車上帶回齊國。齊威王兩次拜孫臏為軍師出征。一次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上齊國去求救。齊威王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孫臏對田忌說:“目前魏國的兵馬已經把邯鄲圍上了,咱們此刻去救邯鄲已經晚了,不如在半道上等著,傳揚出去說是去打襄陵。龐涓聽到了,一定得往回跑。咱們迎頭痛擊把他打敗。”果然,龐涓聽說齊國派田忌打襄陵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到了桂陵碰上齊國的兵馬。兩下里一開仗,魏兵就敗了。龐涓正在心慌意亂的時候,忽然瞧見一面大旗,上面有個“孫”字!龐涓大叫一聲:“這瘸子果然在齊國,我上他的當了?!边@一嚇,他差點從車上摔下來。龐涓逃了,可是損失了兩萬多兵馬。另一次在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龐涓為大將,把全國大部分的兵馬都交給他去打韓國。龐涓帶領大軍要打到韓國的都城了。韓國接連不斷地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重新拜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發兵五萬去救韓國。孫臏不去救韓國,直接去打魏國。龐涓得到了本國告急的信兒,只好退兵趕回去。等到他趕回魏國的邊境,齊國的兵馬已經進去了。龐涓察看齊國軍隊扎過營的地方,叫人數了數地下做飯的爐灶,足夠供十萬人吃飯用。龐涓想:“齊國有十萬大軍進了魏國,一時怎么也不能把他們打出去。”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到了齊國的軍隊第二回扎過營的地方,又數了數爐灶,只有夠供五萬來人用的了。第三天,到了齊國軍隊第三回扎過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也就剩下兩三萬人了。龐涓笑著說:“齊國人都是膽小鬼。我三次數了他們的爐灶,就明白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了一大半。”他吩咐大軍日夜不停地按著齊國軍隊走的路線追去。他們一直追到馬陵,正是天擦黑時。馬陵道在兩座山的中間,旁邊是山澗。這時候正是十月底,晚上沒有月亮。龐涓吩咐大軍頂著星星趕,趕不多久,前面的山路給木頭堵住了。龐涓指揮大伙兒一齊動手把木頭搬開,看見路旁的樹木全部砍倒了,只留著一棵最大的沒砍。他奇怪為什么單單留著這一棵呢,細細瞧去,那棵樹一面刮去了樹皮,露出一條又光又白的樹瓤來,上面影影綽綽好像還寫著幾個大字,看不清楚,龐涓就叫士兵拿火來照。龐涓在火光之下,看到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此樹下!”龐涓心里一急,連忙說:“哎呀!又上了瘸子的當了!”回頭對將士們說:“快退!快……”第二個“退”字還沒說出,也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就像下大雨似的沖他身上射來。原來孫臏成心天天減少爐灶的數目,引誘龐涓追上來,早就算準了龐涓到這兒的時辰,左右埋伏著五百名弓箭手,吩咐他們說:“一見樹下起了火光,就一齊放箭?!?br/>一會兒,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全是齊國的士兵,把魏兵殺得連山道都變成血河了,一直鬧到東方發白,齊國的軍隊才帶著俘虜和戰利品從原道回去。魏惠王打了個大敗仗,只好打發使者向齊國朝貢。扁鵲起死回生有一次,扁鵲路過虢(guó)國,看見全國上下都在舉行祈禱,一打聽,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從告訴他,虢太子清晨雞鳴時突然死去。扁鵲問:“已經掩埋了嗎?”侍從回答說:“還沒有。他死了還不過半日哩!”扁鵲請求進去看看,并說虢太子也許還有生還的希望。侍從睜大了眼睛,懷疑地說:“先生,你該不是跟我開玩笑吧!我只聽說上古時候的名醫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領。若你能像他那樣倒差不多。要不然,連小孩兒也不會相信的?!?br/>扁鵲見侍從不信任自己,很是著急,須知救人要緊哪。他靈機一動,說:“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話,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還在扇動,他的大腿內側一定還是溫暖的。”侍從半信半疑地將話告訴了國王。國王十分詫異,忙把扁鵲迎進宮中,痛哭流涕地說: “久聞你醫術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兒子的命就算完了?!?br/>扁鵲一面安慰國王,一面讓徒弟子陽磨制石針,針刺太子頭頂的百會穴。一會兒,太子竟漸漸蘇醒過來,扁鵲又讓弟子子豹用藥物灸病人的兩肋,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來!經過中藥的進一步調理,二十來天就康復如初。這事很快傳遍各地,扁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說:“他就是使死人復活的醫生?。?br/>扁鵲聽了,謙遜地笑著說:“我哪里能使死人生還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證,本來就沒有死,我只不過是使他蘇醒過來罷了?!?br/>屈原投江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現在陜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愿意跟咱們和好,怎么能推辭人家呢?!?br/>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后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來源:21·世紀·教育·網】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景鏅嗨校?1教育】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br/>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br/>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無限的深情。后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杰出的愛國詩人。同學們,讀完了本章的歷史故事,哪位歷史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個歷史事件讓你感悟至深?請寫在下面的雙金字塔里,下三角的5%寫故事名,上三角的95%寫你印象深刻的原因及你的感悟。在右邊的螺旋圖中,下螺旋寫故事內容關鍵詞,上螺旋故事給你的啟發,你從中得到了什么收獲等。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