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十大經典抗戰歌曲抗戰時期,承受著深重苦難的中華民族發出了抗爭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戰歌在戰火中誕生。鏗鏘戰歌,鮮血譜就。這些響徹神州的歌聲是沖鋒的號角,是奮戰的鼓聲,激勵著中華兒女與日寇血戰到底。直到今天,每每聽來依然令我們熱血沸騰。21世紀21世紀教育網有一、《松花江上》:唱盡東北血淚史《松花江上》是抗戰時期救亡歌曲中的經典之作,它如訴如泣、壯烈低回的情韻,激勵著人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東北,一批批東北人背井離鄉。西安街頭有大批東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執教的地下黨員張寒暉耳聞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慘經歷,激起創作歌曲的沖動。他將北方女性的哭聲藝術化,譜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調。這首愛國曲、思鄉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陜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隨后很快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二、《大刀進行曲》:最解恨的抗戰歌《大刀進行曲》歌詞中最后一個“殺!”字,充分表現了中國軍民對日軍的刻骨的仇恨。1933年,日軍侵犯長城各口,宋遠哲率領29軍奮起抵抗。由于武器裝備遠遠落后于日軍,29軍成立了“大刀隊”。在與敵短兵作戰中,“大刀隊”重創日軍,名聲大振。七七事變爆發,守衛盧溝橋的29軍又以大刀顯神威。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麥新被“大刀隊”所深深震撼,于是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寫完歌詞,又譜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進行曲》由此誕生。21·cn·jy·com21教育網三、《義勇軍進行曲》:歌聲響徹共和國田漢詞,聶耳曲,創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表現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前仆后繼抗日的不屈精神。21世紀教育網21-cn-jy.com21cnjy.com田漢在被捕前,將歌詞寫在一張包香煙的錫紙上,后由夏衍交給聶耳,聶耳很快將歌曲譜完,以《義勇軍進行曲》為歌名發表在《中華日報》上。隨著《風云兒女》的上映,這首震撼人心的戰歌迅速傳唱全國。后來,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羅伯遜演唱并錄制了唱片,更使這首戰歌載譽全球。2·1·c·n·j·y21·cn·jy·com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將這首歌定為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將其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來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四、《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詩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后,著名詩人光未然從陜西壺口東渡黃河,途中親歷了黃河的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目睹了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悠長、深沉的船夫號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創作出長篇朗誦詩《黃河吟》。同在延安的音樂家冼星海聽后觸發了創作靈感,寫就了這部千古絕響——《黃河大合唱》。www-2-1-cnjy-com一批又一批抗日將士和愛國學生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了抗日戰爭的最前線。五、《八路軍進行曲》:軍歌嘹亮六十載1941年5月的延安,人們被旋律鏗鏘而優美的《八路軍進行曲》所激動。《八路軍進行曲》由音樂家鄭律成譜曲、公木作詞。解放戰爭時期被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經黨中央批準,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以它氣勢雄偉豪邁,展現了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威武雄風。六、《游擊隊之歌》:游擊健兒逞英豪1937年,賀綠汀隨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北上做抗日宣傳,年底到達山西臨汾。在老鄉土炕上的油燈下,他寫出了《游擊隊之歌》。這首歌在臨汾劉莊八路軍總部首演時,只有口哨充當伴奏,但仍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2-1-c-n-j-y2·1·c·n·j·y《游擊隊之歌》是一首具有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旋律輕快,易于傳唱。1938年,這首歌在山西洪洞縣八路軍高級將領會議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劉伯承、賀龍、任弼時等的一致贊揚,從此在全國軍民中得到廣泛的流傳。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七、《歌唱二小放牛郎》:一個動人的故事“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這首旋律悠揚的敘事民歌,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1942年,年僅13歲的王二小在反“掃蕩”中,故意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被敵人槍殺。當時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動,根據報道,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傳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八、《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奮戰的號角1943年夏天,在晉察冀邊區工作的盧肅和牧虹,編寫了一部反映減租減息斗爭的小歌劇,《團結就是力量》是這個歌劇的幕終曲。【版權所有:21教育】www-2-1-cnjy-com《團結就是力量》后來在北平、重慶等地的學生中流傳開來。學生們在國統區游行示威時,他們就挽起臂膀,高唱這首歌,勇往直前。新中國成立后,這首歌一直是激勵人們團結奮戰的號角。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出處:21教育名師】《團結就是力量》流傳到今天,已經70多年,現在不論在城市、農村,男女老少仍然喜歡唱它,成為久唱不衰的“流行曲”。21*cnjy*com【來源:21·世紀·教育·網】九、《延安頌》:延安精神的象征《延安頌》在抗戰時期曾經響徹延安,傳遍各抗日根據地,并傳到國統區和海外,一直傳唱至今。歌曲由鄭律成作詞,莫耶作曲。1938年,一個夏日的傍晚,魯迅藝術學院的學生鄭律成在延安城北門外的山坡上,眺望著英姿勃勃的抗大隊伍,激發起創作靈感。他打算譜一首曲子,并鼓動文學系的莫耶寫出了《歌頌延安》。后來這首歌被更名為《延安頌》,當時許多國統區的青年正是唱著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頌》由此成為延安精神的象征。21教育網21*cnjy*com十、《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唱出人民的心聲這首歌由曹火星作詞并譜曲,創作于1943年9月。1942年,蔣介石發表了《中國之命運》一書,狂言“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延安的《解放日報》針鋒相對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為題發表社論,予以駁斥,指出中國共產黨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在平西根據地創作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1950年,毛主席建議在“中國”前加了一個“新”字,歌詞“他堅持了抗戰六年多”也改為“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老兵的故事一、鮑鴻海的故事汽車沿著陜西省銅川市一片繁華的商業街慢慢行駛,街道并不寬闊,樹木倒很茂盛,道路兩邊密密麻麻排列著商場、餐廳,突然轉進臨河的一個普通小區,獲得了片刻的寧靜。抵達93歲老兵鮑鴻海的家時已是中午時分。他靜靜坐在沙發上等候,面前的茶幾上放著一個小鐵盒,里面裝有他此生最珍貴的東西——幾張泛黃的證書和一枚閃閃發光的勛章。“這枚勛章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國家給頒發的,我爸爸可寶貝它了。”鮑鴻海的小女兒鮑易君說。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打開盒子的瞬間,老兵也打開了一段塵封的記憶。鮑鴻海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二十七師的一名文書,參加過著名的臺兒莊戰役等。戰爭使他的耳朵受到損傷,聽力一直不好。80歲的老伴兒李偉珍坐在丈夫身邊,時不時伏到他耳邊說話,充當“翻譯”。兩個人攜手走過了六十多個年頭,甘苦與共。鮑鴻海還能清楚地回憶起臺兒莊戰役的一些情景。“白天陣地丟了,晚上我們就再去奪回來。夜里敵人的大炮、飛機使不上,我們肉搏,連長死了排長補上,排長死了班長補上。送飯的、炊事班的、通訊班的都用上了。”老兵每說一段都會停下來沉默好久,雙目下垂,陷入深深的思考。象征榮譽的勛章靜靜地躺在茶幾上,歷史的時鐘滴答滴答回響,仿佛濃縮進了數十年時光。“500個敢死隊隊員背著大刀,每人配備了兩個手榴彈,連槍都沒帶就沖進敵營,最終奪回了東門。我聽說最后只剩幾十人。”鮑鴻海說,他的聲音有些顫抖。客廳里掛著的“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幾個字是老兵一生最好的寫照。鮑鴻海的大兒子鮑玉龍說,父親的三個哥哥都參加過抗戰,全部犧牲在戰場上,除了自己,他沒有對任何人說起過。【出處:21教育名師】二、文生明的故事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寶劍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小院里,掛滿了耙子、鐵鍬等各種農具。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坐在藤椅上,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眼睛卻很有神。90歲的抗戰老兵文生明還能記起許多戰友的名字。他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三十八軍獨立46旅的一名戰士,參加過中條山的望原會戰等。【來源:21cnj*y.co*m】“當時不知道害怕,人一害怕就不行了,”文生明說,眼眶里閃著淚花,“一起抗戰的,有回來的人,有沒回來的,孫塬鎮就活著我一個。”文生明也有一枚勛章,上面寫著“敬獻給為我中華獨立自由抵御外敵的民族英雄”。這是關愛抗戰老兵公益組織頒發給他的。因為經常拿出來看,每次拍照都會戴上,勛章的漆已掉了大半,別針也壞了,只能用一根鐵絲別在衣服上。對老兵來說,現在已是風燭殘年,別無他求,清貧一生過得并沒有怨言。2016年7月,民政部重申有關政策,并表示將不斷提升包括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在內的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的保障水平。參與“尋找老兵”的志愿者說,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2萬余人,目前尋找到的不到1/10,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大多數生活在偏遠農村。志愿者劉寬利2009年開始自發組織找尋抗日老兵線下活動系列報道。他說:“抗戰老兵成仁取義的民族精神足以震撼我們。在他們面前,我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勛章代表的不僅僅是榮譽,而是他們希望被時代記住的心聲”。章乃器抗日救國二三事章乃器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經濟學家和收藏家,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中國資信業第一人。20世紀30年代,章乃器曾組織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在抗戰爆發前后積極宣傳抗戰、駁斥悲觀投降論調、積極配合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本文所記述的,就是當時的幾個小故事……章乃器一、“非攘外無以安內”1928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在濟南制造了著名的“五三慘案”。章乃器在他主辦的《新評論》半月刊上連續發表文章,大聲疾呼:“完全為著民族的生存起見,不能不向日本帝國主義者宣戰!”結果,《新評論》在同年10月被查禁。在以后幾年中,又接連發生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章乃器于1933年間發表《現階段的對日問題》等文章,抨擊“剿共”內戰政策,提出“全國槍口一致對外”“移剿共之師以抗日”。他質問國民黨當局:“‘攘外必先安內’這是什么話?依照現階段的形勢,我們應該說‘安內必先攘外’,或者‘非攘外無以安內’”。為實現這一政治主張,章乃器在一二八事變后和上海文化界人士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李公樸、周新民等組成了一個10人小組,以聚餐會的形式進行活動,這個組織就是“救國會”的前身。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長征途中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吳玉章等同志從法國把一批印有《八一宣言》的《救國時報》寄給章乃器,章乃器讀后深為贊賞,立即進行散發,并利用各種途徑大量翻印,廣為傳播。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進一步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1935年12月,一二九運動爆發,章乃器等人在原秘密小組的基礎上,公開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不久又組成了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章乃器任常務委員,主持日常會務和宣傳。1936年5月31日,全國18省60多個救亡團體的代表在上海集會,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全救”),選出宋慶齡、何香凝、馬相伯、沈鈞儒、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樸、王造時、沙千里、史良、孫曉邨、曹孟君、何偉、張申府、劉清揚為常務委員。大會通過了章乃器起草的組織章程和《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明確提出了組織救國陣線、促成“統一的抗敵政權”等政治主張。二、痛斥“唯武器論”有一次,章乃器見到素有蔣介石“智囊”之稱的黃郛,黃認為日本軍事裝備的優勢無法戰勝,還舉鐵路運輸為例說:日本的火車節數、容積與軍事單位的人數、士兵背包體積成標準比例,動員起來十分迅速。現在空談抗日,拿什么去抗呢?甚至說,要救國先要拜日本為師,把抗日救國會改為“師日救國會”。面對這套荒謬絕倫的亡國理論,章乃器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他說:背包、車廂、機車合于一定標準,這就叫做標準化,但首先軌寬要標準化,這就需要全國統一。而全國統一首先要趕走日本侵略者,否則便不可能是我們的鐵道標準化,而是“滿鐵”的鐵道標準化。21*cnjy*com黃郛當場被駁得啞口無言。后來,章乃器就創出了“唯武器論”這個名詞,用以形容那種迷信“武器萬能”,專以武器裝備優勢推斷戰爭勝負的亡國理論。1935至1936年間,他寫了《我絕不悲觀》《辟一套亡國論——唯武器論和唯武器史觀》《四年間的清算》等文章,感情充沛,語言犀利,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中有很大的號召力。救國會的各種文件、宣言,也絕大部分出自章乃器的手筆。他文思敏捷,倚馬可待,起草宣言時常常是大家邊聚餐邊討論,吃完飯他的文稿也寫好了,略加修改即送發表,因此博得了“宣言專家”的雅號。三、毀家紓難“全救”成立后,團結抗日的主張日益深入人心,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嚴重不安。蔣介石曾出面在南京召見鄒韜奮,后來又召見并宴請了沈鈞儒、李公樸和章乃器,以示籠絡,但沒有見效。不久,上海市長吳鐵城又換上硬的一手:設下“鴻門宴”,當場扣留了沈、章、鄒、李四人,強令解散“全救”。吳還用嘲笑的口吻說:“你們要做民族英雄嗎?那就讓你們嘗嘗民族英雄的滋味吧!”4人威武不屈,據理力爭,堅決拒絕解散“全救”。他們針鋒相對地質問吳鐵城:“國難深重,市長不嘲笑漢奸賣國賊,而嘲笑民族英雄,這使我們感到吃驚!市長難道怕民族英雄太多嗎?民族英雄有什么罪過?!”吳鐵城理屈詞窮,不得不將他們釋放。【來源:21cnj*y.co*m】2-1-c-n-j-y吳鐵城以為只要把主持會務的章乃器制服,就可以瓦解救國會。“鴻門宴”后不久,浙江實業銀行受到吳鐵城的壓力,不許容留章乃器。章乃器認為救國會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事業,既然救國與事業不能兩全,便當場辭職。章乃器早已下定了毀家紓難的決心,為了支付救國會的活動經費,他用光了所有的積蓄,又賣掉了洋房。【版權所有:21教育】四、救國無罪1936年11月23日凌晨,救國會領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王造時、李公樸、沙千里、史良在上海被捕,這就是轟動一時的“七君子事件”。章乃器等被捕后不久即由租界移至上海羈押,不久又解赴蘇州高等法院看守所。在上海羈押時,沈鈞儒和章乃器遞出一張字條,轉交給職業界救國會的周肇基,上面寫著:“肇基兄:我們的死生不在乎,卻不能使救國運動有絲毫損失,請注意。”七君子在獄中威武不屈,英勇斗爭,堅決拒絕寫有損人格的悔過書以換取自由,他們義正辭嚴地宣告:“自問無罪,天下亦盡知其無罪,為國家民族前途計,亦終認救國無罪四字應令永留于史冊。”在“蘇州審判”中,七君子在國內著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配合下,同檢察官進行了唇槍舌劍的交鋒,把法庭變成了抗日救國的講壇。“七君子事件”激起了國內人民和海外僑胞的極大憤慨。周恩來在西安同蔣介石、宋子文等談判時,代表中共提出了釋放七君子的要求,并提名宋慶齡、杜重遠、沈鈞儒、章乃器四人在抗日聯合政府中擔任職務。中共中央于1937年4月12日發表宣言,要求立即釋放七位愛國領袖和全體政治犯,徹底修改《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宋慶齡、何香凝等發起“救國入獄運動”,聲明“如救國有罪,則與沈鈞儒等同受處罰”。宋慶齡等還親赴江蘇高等法院,請求與七君子一同羈押,使司法當局大為狼狽。國際知名人士杜威、愛因斯坦、孟祿、羅素、羅曼·羅蘭等均致電國民黨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形勢下,七君子于1937年7月31日獲釋。五、與共產黨人的合作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后,章乃器轉赴香港。抵港后不久,章乃器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之邀,前往安徽前線工作。途經武漢時,章乃器到中共辦事處與周恩來長談。周恩來勉勵他:到安徽后徹底執行釋放政治犯的方針,搞好同新四軍的合作。當時的安徽省由桂系的李宗仁擔任省主席,共產黨員周新民、張勁夫、陳國棟、狄超白以及進步人士朱蘊山、朱子帆、余亞農等都在這里工作。李宗仁原擬請章乃器擔任省政府秘書長,因蔣介石不同意,遂改任為省動員委員會秘書長,不久又任命為省政府財政廳長。章乃器上任之日,即大刀闊斧地清除積弊陋規,懲辦貪官污吏,改革稅收、發行輔幣,短短三個月內,財政就變得收支平衡而略有盈余。他十分重視與共產黨的合作,大膽任用李人俊、范醒之等黨的干部,并以統一稅收的名義,每月補助新四軍3萬銀元。董必武到大別山時,還特別去同他長談,就統一戰線問題交換意見。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