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第15課 北伐戰爭黃埔軍校的建立及招生黃埔軍校是近代中國一所著名的軍事學校,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人才。從1924年到1949年底,黃埔軍校在大陸開辦了23期,培養了一大批著名將領。黃埔軍校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人民解放軍培養大量軍事將領。21世紀21世紀教育網有21cnjy.com廣州市內有條路,83年前叫南堤路。83年前的2月6日,南堤2號的門前掛出黃埔軍校籌備處的牌子。與此同時,市內的大街小巷也貼出了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招的學生要求“明白主義”,學歷上要求中學或相當于中學畢業,而身體上則要“強健”、無眼病、無肺病和性病。考試要筆試口試,考的內容是作文、政治和數學。黃埔軍校招生雖說是全國性的,但實行起來困難很大。在國民黨有一定影響的幾個省份和地區,當然可以在《民國日報》上登幾則啟事。但在軍閥盤踞的多數省份,卻不能公開招生,甚至有的省份的軍閥竟下令學生不得出省一步!當時的國民黨組織松散,對全國招生如何進行無能為力。眼看著各地報考工作要落空,孫中山焦急萬分。廖仲愷急忙找到中共總書記陳獨秀,陳獨秀召集在國民黨中任職的中共黨員譚平山和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決定以中共中央和共青團中央名義向各地組織發電,沖破軍閥障礙、挑選優秀分子赴廣州應試。21cnjy.com21·cn·jy·com幫助黃埔招收人才最不遺余力的還有毛澤東。31歲的毛委員精力過人、膽大心細。當年3月,由他出面在軍閥孫傳芳眼皮底下的上海秘密組織了一個黃埔軍校分考場。所謂分考場是指整個長江流域各省份的考生先到這里集中,經過篩選,再赴廣州參加總考。毛澤東在這里給多少人發放了路費和證明,送他們登上南下的火車和輪船,已無法統計,但這些熱血青年卻還記得,在送別時刻,毛澤東都會說一句“讓我們相約在廣州”,都會記得毛澤東在碼頭上那清瘦的身影和真誠的祝愿!21世紀教育網21-cn-jy.comwww.21-cn-jy.com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巴山蜀水、贛江南北、三晉大地、齊魯故鄉、荊州東西、陜北高原、黃河兩岸、長江首尾、浙閩兩廣的文武俊秀紛紛云集廣州。“到黃埔去!”一時成了革命青年最熱烈的向往、最執著的心聲!2·1·c·n·j·y2·1·c·n·j·y許光達臨行前作詩一首:“誓要去,上刀山。……男兒氣短,豪情無限”。雖說這詩叫《無題》,但誰都看得出許光達當時已經有了明確與堅定的人生選擇。徐向前投考黃埔的第一步是他在《新青年》看到了《招生簡章》。這個因為在學堂上大講雪恥救國故事而被迫辭職的小學教師,從此立下宏愿,要到黃埔去做一番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他從山西到上海,從上海奔廣州。在黃埔軍校,一向訥于言敏于行的徐向前雖然受到蔣介石接見,卻沒有給這位校長留下什么印象。然而幾年之后,徐向前就成了威震中國的紅軍將領,成了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第四方面軍的總指揮。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真為書生必投筆,從來志士皆從戎。出身書香門第的杜聿明和他的要好同學閻揆要、關麟征、張耀明也是從《新青年》上知道黃埔招生的,便從陜西匆匆趕來。然而,考期已過,多虧了同盟會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舉薦,才獲準補考。否則,在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會少了一位閻揆要中將,在后來的長城抗戰中國民革命軍里也就少了一位關麟征師長,昆侖關大戰則會少了一位杜聿明軍長。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胡宗南與黃埔軍校胡宗南號稱“西北王”,是蔣介石最為器重的國民黨高級將軍之一。胡宗南從小讀書用功,但是喜歡惹事。為了讓兒子安分守己地過日子,1924年,胡宗南的父親逼迫他結婚成家。【來源:21cnj*y.co*m】www-2-1-cnjy-com胡宗南選擇了逃婚。恰逢此時黃埔軍校在上海招生,胡宗南初試合格,再到廣州復試。胡宗南在上海初試時順利過關,但在廣州體檢復試,卻碰上了麻煩。黃埔軍校第一期招生,立即引來了全國各地的有志之士。為了挑選優秀的軍事人才,教官讓報考者排隊檢查身高。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一下子就被拎了出來。胡宗南從小到大沒有怕過誰。他一心一意前往廣州報考軍校,滿懷豪情而來,結果因為身高被淘汰,內心一急,不由號啕大哭。教官對他說:“你個兒太矮,不是當兵的料。”胡宗南哭哭啼啼地說:“個子矮怎么了?拿破侖的個子也不高,你敢說拿破侖也不是當兵的料嗎?現在中國急需人才,你怎么能以個子長短來衡量人呢?”胡宗南和教官的爭吵,恰巧被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聽到了。廖仲愷認為胡宗南說的有理,就說:“這位同學,我批準你參加考試。”【出處:21教育名師】胡宗南拿著廖仲愷寫給他的一張紙條,順利參加了文化考試,成為黃埔軍校一期的一員。這名教官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差點被淘汰的小個子,日后會成為國民黨最著名的戰將之一。【版權所有:21教育】2-1-c-n-j-y陳賡在黃埔軍校陳賡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陳賡和胡宗南都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對于胡宗南來說,他這輩子與無數對手過招,最難忘的一位可能就是陳賡了。陳賡是名愛國青年,他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于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5月,陳賡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是青年軍人聯合會成員,而胡宗南則加入了孫文主義學會。這兩派經常因為思想和立場的不同發生沖突。胡宗南雖然天不怕,地不怕,但一碰上陳賡,卻怎么也占不了上風。有一天,胡宗南在一次集會上公開與陳賡唱反調,以陳賡為首的同學和以胡宗南為首的同學針鋒相對地吵了起來。陳賡一時火起,操起一只板凳追打胡宗南,胡宗南的那派最后狼狽而逃。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21*cnjy*com陳賡因為救過蔣介石的命,是蔣介石手下的一名愛將。但是,陳賡看不慣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最終走上了共產主義救中國的道路,成為一名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于右任寫信推薦杜聿明杜聿明是陜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干將領。一天,杜聿明無意間看到了《新青年》上刊登的黃埔軍校招生廣告,決定棄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21*cnjy*com【來源:21cnj*y.co*m】1924年3月,杜聿明約了許多有志同鄉去報考黃埔軍校。他們坐車先到北京,然后從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輪南下廣州。杜聿明等人到達廣州以后,住在陜西會館。第二天,杜聿明等人就上街打聽招生情況。當他們聽說已經有1000多個青年報考了黃埔軍校時,杜聿明意識到這次報考的難度。為了能夠順利錄取,杜聿明決定先給國民黨元老、原陜西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先生寫信,請求于右任先生推薦,這樣就能穩操勝券了。于右任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又是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與蔣介石交情深厚。于右任也是杜聿明父親的同窗好友,他看到杜聿明一表人才,很是愛惜,當即替杜聿明寫了一封信,讓杜聿明把推薦信直接交給校長蔣介石。蔣介石拿到推薦信,找來負責錄取的工作人員當面交代說:“于先生送來的學生理應全部收下!”從此,黃埔多了一位將軍。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鄭洞國“冒名頂替”進黃埔鄭洞國早在學生時代就參加過“五四”運動,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鄭洞國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門縣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他幼讀私塾,17歲入石門中學,在校期間,曾考取湖南陸軍講武學堂,后講武堂因故停辦,返石門完成中學學業。畢業后,他在家鄉當了半年小學教師,又考取湖南商業專門學校。鄭洞國多次想投筆從戎,但都沒有成功。1924年春天,當鄭洞國聽說黃埔軍校招生時,正在長沙商業專門學校讀書的鄭洞國立刻去找同鄉王爾琢商議。沒想到,王爾琢已先走一步。鄭洞國馬上趕往廣州報考,可是,等他一路艱辛地趕到廣州時,報考軍校的日期已經超過了。【出處:21教育名師】這可怎么辦呢?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正巧有一位叫黃鰲的湖南老鄉,當他聽說鄭洞國為錯過報名日期而心急如焚時,就把自己的名額讓給了鄭洞國。原來,黃鰲看到報考人太多,為了多一些勝算,他就報了二個名額。他把一個名額讓給鄭洞國,自己還有一個名額。更巧的是,鄭洞國和黃鰲都被錄取了,而且真假黃鰲都被編在第二隊。在點名出操的時候,假黃鰲終于被發現。區隊長把假黃鰲上報給蔣介石,蔣介石弄清原委后,對鄭洞國為報效國家而冒名頂替也沒有深究,只是把鄭洞國的名字改了過來。【版權所有:21教育】黃埔老人的“懷念”生我的是父母,育我的是黃埔1984年6月21日,黃埔軍校60周年慶典那天,宋希濂、李默庵、宋瑞珂等來自五湖四海的黃埔老將軍聚首長洲島。90歲高齡的黃埔軍校一期生、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李仙洲坐著輪椅,由我推著。闊別60年,故地重游,老人激動地走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他告訴我,黃埔同學會在北京成立時,他正在山東老家養病,校友們沒有邀請他參加成立大會。他知道后,執意要家人陪著到了北京。這次大慶,他又拒絕勸說,坐汽車轉火車,不遠千里南下。李仙洲老先生說:生我的是父母,育我的是黃埔!21*cnjy*com二、把黃埔的土帶去德國有一次,一位棄武從商多年的黃埔老人,千里迢迢從德國回來重訪母校,在軍校大門口與我一起重溫往事,老人指著門前的大榕樹說:“年輕人,請幫我扯一支帶根須的枝葉下來。”我照辦了。老人顫巍巍地彎腰在門旁捧了一把土,用手絹包好,說:“這是黃埔的根,黃埔的土,我要把它們帶到德國去。”三、鄭洞國老淚縱橫1986年秋,83歲高齡的黃埔一期生鄭洞國攜孫子登黃埔島拜祭東征陣亡烈士墓,我陪同。沒有花圈,幾個人就用樹枝、野花和野藤蘿,扎了兩個花環。隨后,鄭洞國捧著花環步履蹣跚地來到旁邊的蔡光舉陵墓前,喊了句:“蔡大哥,我們看你來了!”老淚縱橫。當年黃埔學生軍東征時,蔡光舉是營黨代表,鄭洞國是連黨代表,淡水戰役中,兩人一起參加攻城敢死隊,蔡不幸犧牲。以后幾十年,鄭一路升遷,蔡卻長眠地下。念此怎不感懷?黃埔軍校的生活十分困難蔣介石在日記中記述:“我于(1924年)四月二十一日到廣州,三十六日入校視事,積極籌畫,到五月五日,第一總隊學生進校,時間非常倉卒,又投考學生在廣州者一千二百多,在上海者五百名,因此為愛才起見,及增學額五百五十名,較原預算幾多一倍;至今日第二總隊學生又進校,合計學生一千二百名,連教職員多至一千五百六十名,較原預算多至四倍以上;校舍不敷,欲擴充,又為地域所限,乃分住省城講武與海軍校舊址,以致管教都不方便,生活一切,十分困難,實屬無法可想。務以耐凍、耐餓、耐熱、耐痛,振起強毅精神,便什么都不怕矣。十一日,總理令新軍改稱黨軍,并任公為軍事秘書。十三日,總理為召開國民會議,啟程北上,午過黃埔,入軍校周視一過,檢閱學生演習戰術實施,閱畢,謂公曰:‘嗟乎!本校學生能忍苦耐勞,努力奮斗,如此必能繼續我之生命,實行本黨主義,今我可以死矣!’言已,不勝悽嘆!公聞之,駭痛無已!”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由此可見,黃埔軍校創造時,正如校長蔣介石所記述,不僅校舍不足,連學生的吃穿都很成問題,但由于軍校的成立凝聚著國共兩黨,中蘇兩國,共產國際代表的心力,由于他們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難,把黃埔軍校辦得有聲有色,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革命軍人,盡管后來軍校的“領導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們卻在同一個院墻里為中國革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何應欽與黃埔軍校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孫中山命廖仲愷、蔣介石等籌辦黃埔軍校,四處延攬人才。何應欽聞訊趕赴廣州,他是同盟會的老成員,又和蔣介石有過同學兼同事的經歷,又當過貴州講武學校校長、云南講武堂教務長,在軍校教育方面頗有點名氣,于是被蔣介石邀請參與了軍校的籌建。黃埔軍校成立,何應欽被授予少將軍銜,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不久后就升任總教官。1924年10月,黃埔軍校以教官和學生為骨干(教官為團營干部,學生為連排干部),以招募各地革命青年為主體組建了教導團。不久教導團擴編為兩個團,并改稱“黨軍”,人們則更多稱之為黃埔學生軍,由蔣介石任總指揮,而何應欽則是教導第1團的團長。1925年4月,“黨軍”擴編,何應欽升任第1旅旅長兼教導第1團團長。1925年7月,國民黨成立軍事委員會,取消“黨軍”,正式組建國民革命軍。原來的“黨軍”則整編為第1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第1軍第1師師長。第1軍后來就逐漸發展成蔣介石的中央系,而第1師則是黃埔學生軍的純粹血脈,更是嫡系中的嫡系。北伐開始,后蔣介石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第1軍軍長就由何應欽接任,何應欽在黃埔系中的地位也由此可見。何應欽與黃埔軍校學員合影北伐戰爭中的“鐵軍”葉挺獨立團1924年11月,中共在取得孫中山先生同意后,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主持,先組建了“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一年之后,在鐵甲車隊的基礎上擴建為獨立團,葉挺擔任團長。獨立團屬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實際上由中國共產黨掌握。團長和營長都是共產黨員,連一級干部大部分也是黨員和團員擔任,并在獨立團內從上到下建立了黨的組織。為了建設一支革命軍隊,從1925年11月到1926年5月在肇慶駐軍期間,部隊初步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開展了政治教育。周恩來曾指示:政治工作的任務是使“革命軍隊確實有革命觀念”,使官兵懂得“革命軍是黨的軍隊,革命軍的行動要依靠著黨的政策”。www-2-1-cnjy-com葉挺獨立團根據中共指示,在干部中進行反貪污、反打罵的斗爭,給士兵上政治課,宣講革命道理,引導士兵認識國內外的政治形勢,懂得革命軍隊同舊軍隊的根本區別。1926年5月底,中共通過廣東革命政府,派遣獨立團負擔北伐先遣隊的重任,先期開赴湖南前線。獨立團官兵肩負著中共囑托,出師后接連在湖南、湖北打了許多硬仗,其中有四個戰役對于促進北伐戰爭勝利,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來源:21·世紀·教育·網】由于獨立團勇猛善戰,所向披靡,連戰皆捷,被人們譽為“鐵軍”。當年武漢粵僑聯歡社同仁敬贈的一塊牌上稱贊“鐵軍”是“摧鋒陷陣,如鐵之堅;革命抱負,如鐵之肩。功用若鐵,人民依焉;愿壽如鐵,垂憶千年”,充分反映了人民對“鐵軍”的愛戴和期望。四·一二政變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背信棄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反革命政變,對中國共產黨舉起了屠刀,一時間血流成河,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殘酷殺害。中共早期工人運動的杰出組織者、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領導人之一汪壽華,也于政變前夕被與蔣介石勾結的大流氓杜月笙殘酷殺害,成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犧牲的第一位共產黨人。21教育網汪壽華皇姑屯事件1926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發動以推翻北洋政府軍閥統治為目的的北伐戰爭。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浩大,相繼消滅了孫傳芳和吳佩孚兩大軍閥。1928年4月5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對以張作霖為首的北方舊軍閥舉行“第二次北伐”。9日,第一集團軍發起全線進攻。30日,各路蔣軍對濟南發起總攻。這天夜晚,張作霖的手下張宗昌率殘部棄城北逃。5月下旬,蔣軍已逼近京津地區。盤踞北京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在6月2日發出“出關通電”,宣布退出北京回東北。而此時,張作霖的后臺日本卻對他日益不滿。張作霖早年在日俄戰爭中曾為日軍效勞,后在日本的扶持下逐漸擴大勢力,最后當上奉軍首領。隨著日本在東北勢力的膨脹,其侵略野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張作霖與英美國來往密切,讓英美國在東北享以種種特權,試圖逐漸擺脫日本人的控制。這次張作霖回東北,日本提出了最后通牒,脅迫他同意日本擴大在東北權益的要求,張作霖卻仗著自己手里還有幾十萬軍隊,不肯松口。于是,日本關東軍四處調兵遣將,抓緊控制東北各戰略要地,決定在張作霖回東北的路上除掉這個眼中釘。1928年6月4日清晨,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孔橋時,北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后,于當日死去。因發生在皇姑屯火車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21·cn·jy·com21教育網同年12月,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發表通電,宣布東三省及熱河省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史稱“東北易幟”。至此,南京國民政府基本統一中國。2-1-c-n-j-y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