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3課 盛唐氣象文成公主入藏唐朝的貞觀之治使國家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周圍的少數民族非常向往,紛紛派使者前來修好稱臣納貢。許多少數民族首領都來求親,以能夠與唐朝宗室聯姻為榮。唐太宗為了確保邊疆太平,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也制定并推行和親政策。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陽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從而建立了唐朝和突厥、吐谷渾之間的友好關系。當時西南地區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個強盛的吐蕃政權。它的贊普松贊干布,于634年派使者到長安,希望跟唐朝建立友好關系。松贊干布從小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很有文化素養,會寫詩歌,吐蕃人十分愛戴他。在他父親去世不久,吐蕃貴族發動叛亂,企圖奪取政權。年輕的松贊干布鎮靜地面對復雜的形勢,憑著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松贊干布派使者到長安,一方面是想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向唐皇室求親。但唐太宗沒有馬上答應。吐蕃使者擔心回去后會被松贊干布怪罪,便撒了個謊,于是鬧出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雙方打了幾仗,又坐下來和平談判。www.21-cn-jy.com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隊伍,由聰明能干的宰相祿東贊帶隊,準備了許多金銀珍寶,再次到長安求親。2·1·c·n·j·y祿東贊在唐太宗接見時,轉達了松贊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愿,巧妙地提出了年輕的國王希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唐太宗對祿東贊的言談舉止很贊賞,并從他那里對松贊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選了一位文化素養較高、美麗而又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許嫁給松贊干布。【來源:21cnj*y.co*m】祿東贊能完成求親的使命,確實很不容易,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當祿東贊勝利解答了一道道難題,最后,唐太宗要他從二千五百名美麗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來。祿東贊以他敏銳的眼光,一眼就認出了儀態大方的文成公主。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隨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還有許多侍女和工匠廚役。在文成公主豐盛的嫁妝里,不僅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還有吐蕃所缺少的糧食、蔬菜、水果種子和藥材、蠶種等,以及許多儒家經典和農業、醫藥、天文、歷法、科技等方面的圖書。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備了禮物和交通工具來接送。松贊干布按照唐朝禮制,從吐蕃都城邏些趕到柏海,親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舉行了婚禮。他與李道宗相見,是以兒子女婿這種晚輩的身份,以表示敬意。隨后,松贊干布帶著文成公主回邏些。這年藏歷4月15日,邏些百姓像過盛大節日似的,載歌載舞,迎接文成公主進城。松贊干布非常寵愛文成公主,還按照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邏些專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宮殿。至今在拉薩的大昭寺及布達拉宮中,都供奉著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塑像。松贊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繼續為漢藏兩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聯系作著不懈努力。當時去印度學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還受到文成公主的熱情接待。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為發展藏族經濟作出了貢獻。她讓隨從人員向當地百姓傳授耕種方法,還親自指導青稞等谷物的試種。她要求唐朝選派優秀工匠入藏,幫助吐蕃人民建設。自從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大大加強,她也成為民族情誼的象征,因而直到現在還被當地人民所深深懷念。松贊干布以后的幾個贊普,繼續保持與唐朝的友好關系。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公元729年,吐蕃贊普派使者來見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為一家人,讓天下百姓永遠過太平日子,表達了漢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以前的文章并不都是通俗易懂的,以前都是文言文,我們現在說的話也是直到新文化運動時胡適提倡白話文才逐漸通俗易懂的。21*cnjy*com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壇興起了一種講究對仗、聲律和詞藻的文體叫“駢文”,這是全篇以上下對稱的雙句為主,每句四個字或六個字相間的文體,所以也稱“四六文”。但駢文發展到后期,越來越講究聲韻對仗的工整,追求華麗的詞藻,運用的典故晦澀難懂,而文章的內容還很空洞,有時甚至讓人不知所云。對于這種靡麗、不健康的文風,當然很多有識之士都很反感,他們提出改革文風。隋朝時,隋文帝甚至下詔要求匡正文風;初唐的魏徵等人,在編寫《隋書》等史書時,都沒有用駢文,相反還在著作中批評了六朝時期的文風。他們主張使用“古文”,就是恢復秦漢以前那種自由、質樸、實用的文風。但這時期中并沒有產生什么令人信服的佳作,所以他們的主張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擁護。直到唐德宗時期,著名文學家韓愈、柳宗元以他們優異的散文創作成就和理論主張,使唐代的“古文運動”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的文學改革。韓愈,字退之,是河陽人,也就是現在河南孟縣人。他還自稱昌黎人,因為韓家曾是昌黎地方的望族,后人則稱他為韓昌黎。韓愈小時候生活挺悲苦的韓愈。他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長兄韓會撫養。可不久韓會又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小名為十二郎。韓愈叔侄是由寡嫂鄭氏撫養長大的,他們過著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生活,韓愈從小開始學習,很勤奮刻苦,他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就能寫文章。二十歲時他到京師應考,可考了三次都沒考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了進士,那年他已經二十五歲了。十年后,他才得到國子監四門博士這一職位,第二年又和柳宗元等人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本以為他從此可以輕松,不用過凄苦的生活了。可他只注重事實,什么也不管,在上了《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奏本后,馬上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韓愈在官場上雖然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學上的成就卻越來越大,寫下了《雜說》《師說》等傳誦千古的好文章。在《雜說四》中,他以“伯樂相馬”的典故,批評當政者不懂得識用人才。他們埋沒、摧殘了人才卻又哀嘆世上沒有人才。文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已成為精辟的警句和名言。韓愈的文章有內容、有深度,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他寫的《諫迎佛骨表》,還差點給他招來殺身之禍。那是唐憲宗在位時,佛教在我國廣為傳播。那是在憲宗即位后,于公元817年平定了持續三年的淮西節度使叛亂,他便以“太平天子”自居,幻想長命百歲。他聽說鳳翔的法門寺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手指骨,就派了一支人數眾多的隊伍,去法門寺迎取佛骨,放在宮中供奉。韓愈便針對此寫了《諫迎佛骨表》。他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凡長壽的都不供奉佛,供奉佛的大都短命。于是唐憲宗讀后大為震怒,要處死他。多虧宰相裴度和其他大臣求情,韓愈才免去一死,但被貶到潮州當刺史。www-2-1-cnjy-com韓愈一生寫了三百多篇優秀散文,同時又明確提出了“文道合一”的創作主張,這成為古文運動的核心理論。“文道合一”被后人解釋為“文以載道”,而“道”指的是孔孟之道,也可以寬泛地理解為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性。在這里,道是主體,是作文的靈魂;文是手段,是宣傳道的工具。韓愈曾四次進入國子監,從博士一直做到祭酒。他向青年學子們宣傳他的文學主張,倡導古文運動。在他的精心扶植下,一代文學新人被培養起來,古文運動的影響也大大擴展了。可以說韓愈在古代文學上是功不可沒的。李白斗酒詩百篇唐玄宗開元年間,也就是盛唐時期,是詩歌創作的鼎盛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名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和一名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后人稱他們為“大李杜”,李白更是被后人譽為“詩仙”,他們是在詩壇中閃閃發光的兩枚巨星。21·世紀*教育網李白出生在吉爾吉吉斯坦的北部,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的青蓮鄉,所以李白也號稱青蓮居士。李白從少年時便顯露了自己超人的天賦,十歲通詩書,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以詩文知名天下。其人的性格也十分的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數是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文。21cnjy.com李白在二十五歲那年,順長江中下,先到了江陵,拜訪了一名八十高齡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曾受到過三代皇帝的接見,在當時名氣很大,司馬承禎見了李白,對他大為贊賞,李白十分高興,于是回去后就寫了一篇《大鵬賦》,把自己比喻成氣概不凡的大鵬,《大鵬賦》很快傳開,李白的名氣也更大了。21·cn·jy·com后來,李白到了襄陽,拜訪了荊州刺史韓朝宗,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韓朝宗對李白自然是贊賞不已,而李白寫的自我推薦信,也就是《與韓荊州書》,現也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在天寶元年時,李白來到了京都,當時的大詩人賀知章還親自到旅社看望李白。李白進宮后,唐玄宗十分高興,據說曾親自走下臺階去迎接李白,出于信任,還讓李白參與起草昭書的工作。唐玄宗對于李白,只是希望他能做個宮廷詩人,為他的朝代增添些詩文點綴。但李白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初進宮廷時,李白對政治了解并不多,所以便寫了不少贊賞朝廷的詩文,但很快李白的思想就開始轉變了。漸漸的,朝廷政治已由盛轉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轉化成了昏君,朝廷中的有識之士都在擔憂會不會發生變亂。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詩人,李白的個性也是十分狂放,又十分喜歡飲酒,常喝的酩酊大醉,杜甫曾這樣在詩中形容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性格讓朝中不少權貴不待見李白,也得罪了不少人。朝中的權貴們在唐玄宗面前道李白的不是,漸漸的,唐玄宗也疏遠了李白。這時,李白發現自己最向往的還是云游山水的生活,于是,李白就向唐玄宗上書請求離京,很快,他的請求就被批準了,他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游山水間的生活。在安史之亂爆發的那段時間里,朝代格局改變很大,李白因為一些事情被判了死罪,但因郭子儀的相救,改判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朝廷又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當涂度過的。唐太宗繼位后,拜李白為左拾遺,但不幸的是,昭書還沒到,李白就離開了人世,那年,李白六十二歲,一直到現在,那個地方還留有李白的衣冠冢。李白現存的詩有一千多首,一些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文字經過他的渲染顯得大氣磅礴,出神入化,他還寫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擊黑暗社會的詩,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經過他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有磅礴的特色。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點。除了思想、性格和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李白十分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點。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就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張旭懷素狂草齊名追溯歷史,我國的書法可謂是風韻十足、濃厚悠遠。待所需用具都構成后,每個朝代都有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高度繁榮的時期,也是一個書法家輩出的時期。但有初唐“四大書家”之稱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基本上都是學習摹仿王羲之,沒有跳出晉代書法的框架。據說有一次,唐太宗練“戩”字,他先寫了左邊的“晉”,又讓他的書法老師虞世南寫了右半邊的“戈”,然后給也擅長書法的魏徵看。魏徵仔細看完了以后,對唐太宗說:你這次寫的“戩”字,左邊很一般,但右邊大有進步,已經非常接近王羲之的風格了。唐代書法完全擺脫漢字的實用功能,完全使書法跳出框架成為一門純藝術的創作,主要歸功于兩人——張旭和懷素。 張旭是唐代開元年間人,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人,曾擔任過金吾長史等職,所以后世又稱他為“張長史”。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共稱“三絕”。他為人風流狂放,喜好書法,尤其是他的草書在當時可稱得上數一數二。據說他寫字前總要先喝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揮筆書寫,有的時候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故有人稱其為“顛張”。 張旭非常注意從自然界和生活中汲取養料、激發靈感。日月群星、鳥獸蟲魚、花開花落、雷霆閃電、音樂歌舞等的運動變化,都被他吸收到書法里面去了。有一次他和朋友去看雜耍,看到一個叫公孫大娘的舞女在舞劍,那上下翻飛的劍影,變化多端的舞姿,讓張旭看得入了迷。他突然聯想到了書法,一時靈感就像泉涌一般,正是這種觸類旁通、善于學習的方法和精神,使得張旭的草書最終出神入化,被后世尊為“草圣”。 懷素是一位出家人,俗姓錢,湖南零陵人。十歲那年,他忽然起了出家為僧的念頭,父母怎么也阻止不了,只好讓他出家。 懷素一直喜歡書法,尤其是草書,學習非常刻苦。據說因為窮買不起紙,就做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漆板練字。他在上面寫了擦,擦了寫,結果把盤、板都寫穿了。他用過的筆也不計其數,屋里堆放不下,就埋到山下,還在上面題了“筆冢”兩字,作為紀念。 懷素的草書,也從自然造化中受益不小。據說有一次懷素出門,看見天空中一朵朵浮云,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輝。它們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大鵬,一會兒像奇峰,變化無窮。他忽然想:“我為什么不能把這些云彩的變化運用于草書之中呢?”從此,懷素的草書藝術有了一個飛躍,并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風格。 懷素在四十歲的時候,千里迢迢來到長安,向顏真卿求教。顏真卿也是張旭的學生,他把張旭教的“十二筆意”和自己的一些心得傳給了懷素,懷素的草書造詣得到了升華。當他把自己的草書作品拿給顏真卿看的時候,顏真卿高興地說:“‘草圣’的絕技終于有傳人了。”因懷素繼承了張旭的癲狂豪邁,謂稱“狂素”。這兩人因狂而出名,拉開了草書的藝術,將中國書法推入了一個新的時“藥王”孫思邈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為求醫買藥耗盡了家產,于是孫思邈立志學醫。他孜孜不倦地鉆研醫術,終于成為了一位醫德高尚并且醫術精湛的名醫。孫思邈還以他的臨床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千金藥方》。《千金藥方》分科敘述了各個疾病的診斷治療的方法,內容極其豐富,以前各朝的醫學書都無法與它相比較,這本書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對我國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有一年唐太宗患了心口疼的毛病,御醫們治了好久都沒有治好,后來就把孫思邈招來為唐太宗治療,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唐太宗很高興的封了孫思邈為“藥王”。“藥王”孫思邈不僅醫治了唐太宗,還醫治了很多民間百姓。有一次,“藥王”孫思邈在路上忽然聽到前面傳來了哭聲,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后邊還跟著幾個年輕人和一對老年夫婦,情景甚是凄涼。孫思邈連忙上去詢問,年輕人便哽咽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頭一胎遇到難產,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里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棺材停一下,我打開棺材看看,或許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人已經死了,怎么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孫思邈顧不上回答,連忙打開棺蓋,一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捕捉到了一絲輕易不能察覺的跳動。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扎了幾針。 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幾分鐘過去,產婦的胸口開始起伏,眼皮也跳動起來,高高隆起的腹部開始蠕動起來。隨著哇的一聲啼哭,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大家都驚呆了,過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連連向孫思邈道謝。孫思邈是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有一天,一個病人撒不出尿,尿脬快脹破了,痛苦異常。孫思邈冥思苦想,忽然見到鄰居小孩拿著蔥管在玩,孫思邈頓時想到了辦法。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去尖的一頭,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世界上第一個導尿管也從此問世。孫思邈為我國古代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高尚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一直受到世人的尊敬,因此他晚年隱居的山被稱為“藥王山”,山上還有一座“藥王廟”。他還寫出了比《千金藥方》更完善的《千金翼方》。不僅如此,唐朝還編纂出了我國醫學史上的第一部國家藥典《新修本草》,唐朝的醫學技術和設備都越來越完善了。孫思邈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是當之無愧的“藥王”白居易寫《琵琶行》白居易寫琵琶行唐朝在中晚期的時候,最著名的詩人是白居易。他寫下了古傳誦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山西太原,后遷居下邽(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這類的地方小官,他的祖母和母親都有一定的文化。在這樣的家庭中,白居易很早就識字了,五六歲時就開始學寫詩,八九歲已懂得聲韻。后來,他的父親調到徐州一帶,全家也隨著遷居符離(今安徽淮北)。這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興兵叛亂。為避戰亂,白居易被送到比較安定的浙江。但借居的親友家比較窮困,他們過著借米下鍋、討衣御寒的貧困而漂泊不定的生活。這使他對真實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困苦,有了感性的認識和了解,對他以后的創作有很大影響。十五六歲時,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去京都長安,拜見詩界前輩顧況。顧況為人很高傲,但讀到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后,大為贊賞。白居易的詩名便在長安傳開了。白居易直到二十八歲才考中進士,兩年后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一職。唐憲宗即位后,因器重白居易的詩名,提拔他當翰林學士,后又任諫議大夫。在這時期,白居易寫了不少諷諭權貴、反映人民疾苦的詩作。這些詩使他得罪了一批有權勢的人。公元815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刺客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裴度。當時白居易任左贊善大夫,按朝廷規矩,這個職務只管給太子講道德修養之類的道理,不得干預朝政。可白居易不管這些,憤而上書,要求捉拿兇手。這給那些心中懷恨的權貴們找到了口實,經過一番鼓動,唐憲宗下令把白居易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還沒到任,第二道詔令又來了,白居易被降為江州司馬。在江州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敘事長詩《琵琶行》。公元822年,白居易被授予杭州刺史一職,公元825年,又調任蘇州刺史。公元842年,他擔任了刑部尚書。他雖又被朝廷重新啟用,但碰到的穆宗、敬宗、武宗都是年幼的君主。晚唐時期的皇帝大多平庸荒唐,朝政一團糟,白居易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仍無法實現,他的意志逐漸消沉。晚年,他篤信佛教,常常一連幾個月不吃葷腥。他和香山寺的和尚如滿等來往很密切,不僅結成香火社,還出錢整修了香山寺,他自己也自號為“香山居士”。公元846年(唐武宗六年),白居易在一場重病后去世,終年七十五歲。白居易一生創作了二千八百多首詩,八百多篇散文。流傳最廣的是以《長恨歌》。那時在鄉校、佛寺、行旅中,僧侶、婦女都有人歌詠他的詩作。《長恨歌》是一首長達一百二十句、八百多字的敘事長詩,是他和友人游覽了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作者運用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藝術化地再現了當時的故事和人物,因而深受歡迎,廣為傳唱。【出處:21教育名師】與《長恨歌》同樣著名的,是他被貶江州時寫的《琵琶行》。這是一首長達六百多字的長篇敘事詩,記敘了作者在潯陽江送客時,聽到一位曾在長安紅極一時的歌女彈奏的琵琶曲,以及她“老大嫁作商人婦”的凄涼經歷,從而感慨自己被貶江州的遭遇。詩中既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樣極具表現力的詩句,描畫樂曲聲,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深沉委婉的句子,表達作者的感慨。這兩首長詩,不僅有詩的意境美、語言美,而且還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因而深受歷代的好評,成為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他也被譽為善寫敘事詩的巨匠。但白居易自己最為看重的,是他的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中的《輕肥》一首,題目取自《論語》中的“乘肥馬,衣輕裘”,概指權貴們的奢侈生活。詩中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宴時的驕橫和不可一世,而當時“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樂府是古代一種詩歌體裁,原本指樂府官署采集的民間樂歌,或樂府中的樂官們創作的樂歌。初唐時,詩人們大多按樂府的舊題進行創作,這類作品在李白、杜甫時得到了發展,如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等。而白居易則倡導了“新樂府運動”,發展了這種寫作方法,并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交錯運用。白居易十分推崇陳子昂、李白、杜甫,尤其看重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但仍認為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句子不過十有三四,所以他的《新樂府》五十首,大多反映了勞苦大眾的真實生活和社會矛盾,很有現實意義。其中較出名的有《杜陵叟》《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柳宗元被貶柳州柳宗元被貶到柳州去當刺史,他倒是很平靜的。這不能不歸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經歷。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所以人們也稱他柳河東。他從小就非常聰明,能寫一手好文章。十三歲的時候,他寫過一篇文章呈給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賞,大家都傳著看,都認為了不起。他在二十一歲的時候考上進士,在京城做官。后來因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關系,王叔文倒了臺,柳宗元受了牽連,跟劉禹錫一樣發配到邊遠地方去當刺史。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當刺史,心情一直不好。怎么樣才能使心情舒暢一些呢?他在公務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他非常喜歡,就在那里安了家。但是,給這個地方取個什么名字呢?他想來想去,還是取了個“愚”字:溪稱為愚溪,丘稱為愚丘,泉稱為愚泉,溝稱為愚溝。他覺得他是因為“愚”而被貶官的,所以得用這個“愚”來命名。他終究沒有讓自己高興起來。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柳宗元還游了小石潭,聽到流水的聲音,就像身上佩帶的玉環碰撞發出的丁當響聲,真叫人高興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魚,大約有一百條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動,陽光照著,影子落在石上,一動也不動。有時突然游得好遠,就好像跟柳宗元逗著樂似的。美景叫他流連忘返,他應該是很高興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貶,他又很痛苦。【版權所有:21教育】但是,柳宗元畢竟心里關切著百姓,常常到民間去考察百姓的生活。永州出產一種很毒的蛇,把它風干制成藥,可以醫治許多疾病。他特地訪問了一個姓蔣的以捕蛇作為職業的農民。那個姓蔣的農民說:“我的祖父因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我的父親也是這樣死的;我捕毒蛇已經有十二年了,差一點死去的次數也有好多次了……”他說著說著,臉色變得悲哀起來。柳宗元看他痛苦的樣子,非常同情,就說:“你既然怨恨捕蛇,那么我去跟當官的說一說,更換這個捕蛇差役,恢復原來的賦稅,怎么樣?”不料那個姓蔣的慌忙搖著手,更加悲傷了,他說:“您千萬別這樣!我雖然苦,但是比我的鄰居要好多了。我只要捕到蛇,還能太太平平過日子。我的鄰居們天天有死亡的危險啊!我就算因為捕毒蛇死了,也要比我的鄰居們死得晚一些……”21*cnjy*com柳宗元聽了非常有觸動,寫了一篇名為《捕蛇者說》的文章。他由衷地說:“官府的賦稅對人民的毒害原來比毒蛇還厲害啊!”柳宗元對當時社會的腐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除了寫游記外,還采用寓言的形式寫了不少作品進行諷刺。他的《臨江之麋(麋,鹿的一種)》,寫一只麋得到主人的寵愛,狗怕主人,所以只能跟麋玩但不敢吃它。三年后,麋外出,見到其它的狗還以為是同伴,結果被狗吃了。柳宗元借這個寓言諷刺那些依仗權貴得意忘形的小人。在永州,他還寫了不少其它寓言,有的諷刺貪官污吏,有的諷刺剝削人民的封建地主。他的寓言,大家都很愛看,流傳很廣。就這樣,柳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又回到長安。他當時還想為朝廷做點事。可是他怎么也看不慣那樣官僚只顧升官發財,拍馬奉承的壞風氣。不久又被排擠,貶到更遠的柳州(今廣西櫛州)。柳宗元已經養成了習慣,常常到民間走走,了解一些情況,為老百姓做一些好事。一次,他看到幾個兇橫的家伙抓住一個中年漢子,后面,這個中年漢子的妻子和兒女在悲慘地哭哭鬧鬧。一打聽,原來這個中年漢子欠了債,到期還不出,債主就把他抓去當奴隸。柳宗元實在看不過去,就下令全帶到官府去。經過審問,柳宗元才知道這是柳州的一種陋習,有許多奴隸和奴婢就是這樣失去自由的。柳宗元非常心痛,他決心要改變這種情況。他下令,所有的奴隸或奴婢一律可以由親人或朋友按原來所借的債還清贖回;要是因為貧困一時沒有能力贖回,可以為債主打工,等工錢和債務相當的時候,就應該解除債務關系。柳州的貧苦人民聽到這個消息,都高興得奔走相告。可是不久柳宗元就發現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有些奴隸或奴婢,已經失去勞動能力,他們沒有辦法打工,又怎么能贖回自己呢?看到這種情況,柳宗元心里非常悲痛。他拿出自己的俸祿,送到債主家里,把贖回的奴隸和奴婢送回他們的家中。柳宗元在柳州廢除了人身典押的陋習,對附近的州縣也有深遠的影響。柳宗元還引導人民發展生產、興辦學校。柳州人民怎么能不愛戴他呢!人們都親切地稱他“柳柳州”。公元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重去世。在唐代,柳宗元還跟韓愈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對改變當時只注意形式不重視內容的文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寫了不少寓言、傳記、政論散文,還寫了許多詩歌。有一首詩是我們熟悉的,其實也是他為人的象征: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吳帶當風”繪嘉陵在唐朝有這么一個人,他精通繪畫,得名“畫圣”之譽。又因為他畫的畫,衣紋飾帶似乎會隨風飄動,所以有稱“吳帶當風”。21教育網他幼時父母雙亡,跟著鄰居畫師學習繪畫,由于他天資聰慧很快就學到了這門技藝,不到二十歲便名滿天下。后被調任宮廷畫師。玄宗時期,玄宗因為思念家鄉,便派吳道子下嘉陵,畫嘉陵江三百里風景。吳道子接旨后,十分高興,滿懷欣喜就去了。在嘉陵江,吳并沒有作畫,整日游山玩水,盡看在眼里,卻記在心里,使他得到了不少感受。經過數月之后,吳道子重又返回了長安。當玄宗皇帝向他要畫時,他卻兩手空空,玄宗詫異地問:“愛卿去四川為生作畫,怎么赤手空探而回?”吳道子見問,并不驚慌,遂直截了當地說:“臣無粉本,均記在心。”玄宗沉著臉,指責道:“數月的感懷,憑心何能記全?”于是就命他在大同殿內數丈長的粉壁上,畫出全部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來,時間只限三個月。如果畫不出來,定要問罪。吳道子奉了旨意不敢怠慢,立即和好濃墨,配好色。當著玄宗和諸位大臣的面,不假思索、信筆揮灑,如風卷殘云。不到一天的時問,嘉陵江三百里的絢麗風光,就全部展現在大同殿上。畫面上,一座座奇峰峻嶺,猶如鬼斧神工、天然而成,又像畫家潑墨在紙上,云山煙雨攪成一片,分不清是景還是畫。使人仿佛融入山水當中。玄宗看得入迷,過了好一會才緩過神來,命人取出大畫家李思訓三月之作,仔細地比較兩幅圖,嘆道:“李思訓用幾個月畫的和吳道子用一天時間畫的都同樣的美妙啊!”吳道子一日作畫嘉陵江三百里風光圖,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后人無不贊嘆吳道子的精湛技藝。中國的畫基本可以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等,其中中國的山水畫已經可以追溯到漢末的壁畫,那時只是作為人物的陪襯。在唐朝,山水畫已經是空前繁榮了。比如大詩人王維就是山水畫高手,他創立了水墨山水畫,意態豪放。又如吳道子,他的山水畫總能將人帶入畫中,使人傻傻分不清——到底是景還是畫。2-1-c-n-j-y吳道子的技藝就是如此神奇,因而被贊為“畫圣”。顏筋柳骨傳天下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有五個節度使公開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兵力最強大。唐德宗聽信宰相盧杞的讒言,派太子太師顏真卿去叛軍中安撫。顏真卿當時已七十六歲高齡,但為了朝廷仍毅然前往。【來源:21·世紀·教育·網】顏真卿來到叛軍中,李希烈指使部將、養子一千多人,手持刀劍,圍著顏真卿又叫又罵,揚言要把他殺了,分而食之。顏真卿紋絲不動,面不改色。李希烈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他把顏真卿送到驛館里,用名利引誘他。李希烈稱帝前,讓朱滔等四鎮藩王勸顏真卿,在李希烈稱帝后去做他的宰相;李希烈稱帝時,又派人去問他稱帝的儀式。對此,顏真卿都嚴詞拒絕了。顏真卿早在擔任平原(治所在今山東平原西南)太守時,正逢安祿山反叛,他聯絡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抵抗。顏杲卿不幸被害。顏真卿此時身陷叛軍,一心想的是“學習堂兄的氣節,為國而死”。公元784年,百般無奈的李希烈派人將顏真卿縊死了。顏真卿不僅是大唐的忠臣,也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所創造的顏體方正渾厚,和他正直磊落的人格是完全一致的。顏真卿被譽為“唐代書法第一人”。顏真卿初學書法,也曾臨摹過王羲之父子,并受到“草圣”張旭的直接指點。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他以篆書的筆意寫楷書,將初唐四家的“瘦硬緊勁”風格,改造成豐腴雄渾、寬博舒張的風格,成為別具一格的顏體。今天能見到的顏真卿作品,楷書最多。其中《多寶塔碑》結構整密,點畫有法,是學書法的最好教材。其他如《顏勤禮碑》寬博魁偉,《李元靖碑》樸質蒼勁;而行書《祭侄文稿》,氣象非凡,被譽為是繼《蘭亭序》以后的“天下第二行書”。在書法史上,與顏真卿并稱“顏柳”的柳公權,也是一位對后世影響很大的書法家。柳公權從小聰明好學,無論是寫字、畫畫,還是寫文章,都一學就會。他還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因而能出口成章,對答如流。據說他曾在走七步路的時間內作詩三首,比大名鼎鼎的曹植更勝一籌。柳公權的書法,楷書尤其出名。最初他21世紀教育網羲之的字,后來又學歐陽詢、顏真卿,最后融合各家之長,創出了風格獨具的“柳體”。后人把他和顏真卿并稱為“顏柳”,說明他們的楷書藝術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不過,顏真卿的楷書雍容氣派,柳公權的柳書剛勁挺拔,因此又有“顏筋柳骨”的說法。柳公權的字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有名了。據說王公大臣死后,墳上的碑如果不是柳公權寫的,那么他們的子女就會被周圍的人看作是不孝順的。甚至連不寫漢字的少數民族,到京城來送貢品的時候,也要花重金來購買柳公權的墨跡。由于擅長書法,柳公權被唐穆宗封為翰林院侍書學士。有一次,唐穆宗問柳公權,怎樣才能達到書法的理想境界。柳公權心想,這位皇上處理朝政時常常隨心所欲,為什么不趁這個機會向他進言幾句呢?于是他回答道:“寫字的關鍵在于‘體正’,如果體不正了,那書法的最高境界就無從談起了。”唐穆宗又問怎樣才能做到體正。柳公權回答說:“寫字時,筆雖然握在手里,但筆要聽從心的指揮。心地端正了,那么筆法自然也就端正了。”從此,柳公權“心正則筆正”的說法流傳開來,他的為人和他的字,都成了后世的楷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