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鑒真東渡日本在唐代,有這樣一個和尚,他出生于揚州,他十四歲時就出家當了和尚,二十歲起到長安,洛陽游學,跟隨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師學習,在名師的熏陶下,勤奮好學的他很快就學成,于是成為了江淮地區有名的高僧。他的弟子當中有三十多人,在當時是非常有名氣的,他還建造了許多的寺院和佛堂,寫了三部大藏經,聲名遠揚。他就是唐代著名高僧----鑒真。那時,唐朝的經濟文化繁榮發達,吸引鄰國日本派了許多遣唐使來學習唐朝文化。日本遣唐使負有一個使命,那就是邀請精通戒律的中國高僧前往日本傳授佛法。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鑒真正在揚州大明寺講授佛法,遣唐使榮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專程從長安趕到揚州,參見鑒真,并恭恭敬敬地請他前往日本傳法。當時的日本佛教界,希望請中國高僧去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國一樣,嚴格控制當僧人的資格。著名的律宗僧人鑒真,真是他們聘請的理想對象。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鑒真認為日本是一個有緣之國,他詢問哪位弟子愿意前往。弟子們低頭不語,半天也沒人吭聲。鑒真剛要再次詢問,有個弟子站起來說:“大唐與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這……實在是太危險了。”21教育網鑒真聞言,滿臉怒容,大喝:“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們不去,我去!”那時鑒真已經五十五歲,他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卻毅然決心東渡傳法。弟子們感動了,他們紛紛表示愿意跟隨師父一同到日本傳法。21·cn·jy·com東渡之路卻十分艱苦。風吹日曬,海浪拍打。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當時唐朝政府海禁較嚴,再加上海上自然環境惡劣,經常遭遇風浪,他一連四次渡海都以失敗告終。公元748年,鑒真第五次東渡,那時候的他已經六十出頭了,他們從揚州崇福寺出發,船才駛到周三群島,便遇到了風暴,停泊了約兩個月才繼續出發,誰知第二天又遇到了颶風的襲擊,船只在波浪中顛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泊了十四天,糧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鑒真和弟子們都饑渴難耐,疲憊不堪,可他們沒有動搖傳法的決心,經歷了無數險阻,船只終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自己已經漂流到了海南島的鄭州,太久的旅途勞頓,嚴重的損害了他們的健康,日本僧人榮瑞不幸患病身亡,鑒真悲痛萬分,再加上旅途的辛勞,就眼病突發,雙目失明。后來,他的得意弟子祥晏又病死在船上。然而,無論是風浪還是病魔,都無法阻止鑒真東渡的步伐。www.21-cn-jy.com公元753年,鑒真已經是六十六歲的高齡,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開始了第六次東渡,由于這一次做了周密的安排,所以要比前五次順利的多,次年一月,鑒真到達日本九州島,歷經十多年的東渡,終于獲得了成功!2·1·c·n·j·y到達日本后,鑒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重和愛戴,天皇下詔書對他表示慰問和歡迎,請他在東大寺設立講壇傳授戒法,并且授他為“傳燈大法師”。【來源:21·世紀·教育·網】到達日本后,鑒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熱情接待,天皇下詔書對他表示慰勞和歡迎,請他在東大寺設立講壇,傳授戒法,并且授他為傳燈大法師。21·世紀*教育網 63年,鑒真在日本奈良逝世,被安葬在唐招提寺。鑒真的弟子還為他塑造了一尊干漆坐像,至今仍存放在唐招提寺里,成為日本的“國寶”。21cnjy.com鑒真東渡,對促進中日關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懼病魔和危難勇敢的東渡日本,為中日的友好關系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玄藏西行取經玄奘是唐朝的一位和尚。他精通佛教經典,出家前叫陳祎,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洛州人。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做過官,他父親也一度做過官,后來搞起佛學研究。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隨他二哥開始拜佛念經。后來,他深深感受到佛學的各家學說差別太大,決心去佛學的發源地——印度看一看。 公元629年,北方發生了嚴重的災荒,朝廷允許百姓、僧人自行謀生。玄奘選擇乘機西行,他從長安出發,經過涼州時被士兵發現,涼州都督打發他回長安。后在當地的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偷偷地混出了玉門關。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送了他一匹十五次往返伊吾國的老馬。玄奘單人匹馬在關外的沙漠上前進。哪知一失手,水都撒在沙土上了。沒有水,怎么越過沙漠呢?玄奘本想折回去取水,但是想起臨走的時候,他曾經立下誓言,不到達目的地,情愿死去。于是,他調轉馬頭,繼續朝西前進。玄奘在沙漠里接連走了四夜五天,沒有喝一點兒水,終于支撐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半夜,一整涼風把玄奘吹醒。他又站起來,繼續往前走,多虧老馬識途終于找到了水,擺脫了困境走出了沙漠,經過伊吾到了高昌。www-2-1-cnjy-com高昌王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聽說大唐高僧玄奘的到達,立馬請他來講經說法,并懇請他留下來。玄奘不肯,高昌王只好送他黃金一百兩,白銀三萬兩,又派二十五人,隨帶三十匹馬護送;他還寫信給沿路各國的國王,請他們保護玄奘過境。高昌王只和玄奘約定,取經回來要先在高昌講經三年。玄奘帶領人馬,爬雪山越冰河,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來到印度。玄奘在天竺游歷各地,朝拜圣跡,向高憎學經。拜爛陀寺的戒賢為師。花了五年攻讀佛經以及許多古印度重要的文獻。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在印度開講佛經并撰寫了《會宗論三千頌》溝通了佛教、儒家、中觀三家學派。在一次大會中,大家對玄奘的演講無人不敬佩,玄奘從此名震全印度。2-1-c-n-j-y在回到長安后,玄奘百折不撓的取經事跡,轟動了長安城。唐朝皇帝對玄奘的壯舉十分贊賞,親自召見了玄奘。在那以后,玄奘就在長安的大慈恩寺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和弟子們一起,編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里,他把親自到過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聽到過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都記載了下來,對研究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古代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后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于唐僧取經的神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做了藝術加工,寫成優秀的長篇神活小說《西游記》。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