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月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是學生了解從古到今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指導學生認識月球的一般情況。2.能力、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意識。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探究月相變化的規律,初步形成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指導學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自己學習能力的探究意識。【教學準備】學生搜集有關月球的資料;教師準備有關月球的錄像資料。【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每當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抬起頭,總會看到一輪明月。你知道那些有關月亮的傳說嗎?現在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嫦娥奔月》。1.播放配樂故事《嫦娥奔月》。2.談話:月亮上真有玉兔和嫦娥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月球。(板書課題)二、新授:1.思考質疑(1)提問:你們向探究月球的秘密嗎?你們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方面呢?(2)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如:月球距離地球有多遠,月球上面有什么,月球上的陰影是什么,月球上有多熱等等。2.學生交流匯報、答疑。(1)談話:現在,我們開一個“月球知識知多少”的讀書交流會吧!看看那個同學了解的月球知識多。(2)學生知識搜集到的有關月球的基本概況,把自己搜集到的有關月球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其他同學可以補充。3.教師補充。(1)教師播放有關月球的錄像(最好是學生的匯報中沒有提及的內容),是學生在共享性的學習活動中共同構建知識。(2)對于沒有解答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課下想方法,繼續尋求答案,激發他們課下繼續學習的欲望,是學生的科學探究不因教學的結束而終結。【作業布置】 1.觀察月球的外形變化2.每隔兩天觀察一次月球的外形,堅持觀察一個月,用鉛筆把觀察到的月亮表面和外形畫在書中的記錄表中。3.思考:月亮外形的變化有什么規律?月亮的什么時候為“一輪明月”?月球(第二課時)【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月球與地球的關系。2.知道月相的變化的原因。(二)過程與方法1.連續一個月對月相變化進行觀察,把數據記錄下來分析。2.根據實驗能用實驗原理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3.收集資料,了解更多關于月球的知識。(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愿意與同學合作與交流,互相配合完成實驗任務。2.尊重實驗證據和事實,對認識科學現象充滿興趣。【教學重點】通過課本的模擬實驗,知道產生月相變化的原因。【教學難點】月相變化的原因。【教學準備】一個一半黑一半白月球模型,粉筆、太陽圖案。【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你知道月球嗎?新課講解:一、活動一:觀察月相的變化。1.連續一個月對月相變化進行觀察,把觀察的月相記錄下來。2.可以畫圖記錄月相。3.分析觀察記錄,找出月相變化有的規律。4.小結: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變模樣,有時像圓盤,有時像鐮刀。二、活動二:月相變化的原因。1.先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代表月球軌道,再在墻上貼一幅太陽的畫。2.一位同學手舉一半黑一半白的月球模型,沿著“月球軌道”移動。3.移動時月球白的一半始終對著太陽圖案,另一位同學則站在“地球”的位置觀察。作業:查找資料,了解月相變化的原因。三、活動三:登陸月球。1.月球在引力、表面物質組成等方面與地球存在巨大的差異。2.如果你有幸成為宇航員,你會帶什么東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