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屆高考政治《生活與哲學》常見誤區澄清。[誤區1] 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點撥: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誤區2]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相對運動和絕對靜止的統一。點撥: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誤區1] 物質決定意識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問題。點撥: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問題。[誤區2] 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神話、傳說是人創造出來的。點撥:無論是正確意識還是錯誤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誤區3] 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點撥: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誤區4] 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存在取決于反映者的想象力。點撥:本觀點夸大了想象力這個主觀因素。[誤區1] 人的意識能夠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客觀事物。點撥:意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客觀事物。[誤區2] 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點撥:不同的意識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誤區3] 意識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點撥:實踐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誤區1] 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點撥: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誤區2] 認識和改變規律是克服困難的條件。點撥:規律是客觀的,可以認識利用但不可以改變。[誤區3] 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和基礎。點撥: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誤區1]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點撥:實踐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現實性改造活動。[誤區2] 認識的不斷完善決定著實踐的不斷深化。點撥:實踐決定認識,實踐的發展決定著認識的深化發展。[誤區3] 通過實踐總能把觀念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點撥:實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通過實踐并非一定能將觀念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誤區1] 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才具有真理性。點撥:真理是客觀的,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只有一個,并非多數人認同的認識就是真理。[誤區2] 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點撥: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誤區3] 原有的真理性認識常常在新的實踐活動中被推翻。點撥: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向前發展。[誤區4] 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點撥: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誤區1] 實踐活動可以割斷不利于人的聯系。點撥:實踐不能割斷聯系,聯系具有客觀性。[誤區2] 事物聯系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點撥: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系。[誤區3] 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整體功能總是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點撥: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當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誤區4] 要著眼于事物的要素進行系統優化。點撥:應著眼于事物的整體進行系統優化。[誤區1] 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一種發展。點撥:并非任何運動和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才是發展。[誤區2] 事物的發展是周而復始的循環。點撥: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前進與上升。[誤區3] 善、惡的積累必導致相應的質變。點撥:量變不一定引起質變,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誤區4] 事物發展的狀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點撥:量變與質變強調的是事物發展的狀態,前進性與曲折性是事物發展的趨勢與道路。[誤區1]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發展。點撥:矛盾是客觀的,不能制造,人為制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誤區2]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點撥: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誤區3]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點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誤區4]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點撥: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誤區1] 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抓主流,不忽視支流。點撥: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抓主流,不忽視支流。[誤區2] 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點撥: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誤區3] 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會自然解決。點撥: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會迎刃而解,但不會自然解決。[誤區4]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點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誤區1] 辯證否定是事物之間的相互否定。點撥: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事物之間的相互否定。[誤區2] 創新就是對既往的否定和對現實的肯定。點撥:創新是“揚棄”,是既肯定又否定。[誤區3] 創新是人們思維的產物。點撥:創新離不開人的思維,但創新歸根到底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誤區1] 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如影隨形。點撥: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社會存在的變化不是完全同步的。[誤區2] 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點撥: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誤區3] 反映時代客觀要求的觀念可以支配社會的發展。點撥: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但非決定作用,社會存在處于支配地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誤區4]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等同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點撥: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誤區1] 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點撥: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誤區2]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點撥:只有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誤區3]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點撥: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動力。[誤區4] 科學理論源于社會實踐反過來又決定社會發展進程。點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誤區1] 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點撥: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誤區2] 勞動群眾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創造歷史。點撥:勞動群眾創造歷史必須尊重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誤區3]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點撥:生產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誤區1] 價值觀對人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點撥:價值觀有正誤之分,只有正確的價值觀對人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誤區2] 價值觀是衡量價值判斷正確與否的尺度。點撥:衡量價值判斷正確與否的尺度是是否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誤區3] 人的各種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形成的。點撥:人的各種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誤區4] 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消除價值判斷的差異和沖突。點撥:價值判斷的差異和沖突是客觀存在的,不能消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