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私有制確立。奴隸社會主要矛盾: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封建社會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奴隸社會: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封建國家的顯著特征:君主專制、等級森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基本條件: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和大量貨幣資本。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來源:空想社會主義歷史前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由理論變為現實:十月革命 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相互銜接。黨在過渡時期(1949--1956)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共八大,提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標志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標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1984年,開發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至此,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部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我國加入WTO,標志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這表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夢的本質: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偉大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四個偉大”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偉大工程。共產黨是主心骨和領導核心。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下簡稱“習思”)核心內容:“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八個明確”是習思最為核心關鍵的組成部分,是支撐習思的“四梁八柱”。每個“明確”都具有原創性。“十四個堅持”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是對黨的治國理政重大方針、原則的最新概括,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和“方法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列毛鄧三科的繼承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仍將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變,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變。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