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二《經濟與社會》1.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也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生產資料是創造物質財富和價值的條件。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2.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4.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5.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6.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7.港澳臺地區在內地(大陸)的投資參照外資經濟。8.區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看是否雇工。9.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10.計劃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11.市場機制:價格、供求、競爭。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弊病。12.宏觀調控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13.宏觀調控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14.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5.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實現人民幸福。16.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17.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18.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19.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0.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社會救助(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社會福利(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社會優撫(對軍人)、其他社會保障形式。21.社會保險(“五險”):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