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來自微生物的威脅九年級下冊第二課時傳染病 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特點。傳染性——傳染病的病原體可以經過一定的途徑,從病人、其他動物或帶有病原體的物體傳給健康人。流行性——由于傳染病的病原體在適宜條件下可廣泛傳播,使一定地域內同時出現(xiàn)較多的病人。免疫性——人體在患過某種傳染病痊愈后,常對該病產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是指使人或動物發(fā)生傳染病的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細菌與病毒 1、為什么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比起感染細菌的傳染病更棘手? 2、細菌和病毒在結構上有什么區(qū)別?病毒的結構蛋白質外殼內部的遺傳物質(無細胞結構)病毒的典型結構保護核心和將病毒的核酸物質注入其他生物的細胞內。DNA/RNA片段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 無細胞核(有遺傳物質)細菌的結構傳染病的傳播條件1、什么叫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2、流感等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什么要素?思考1.空氣、飛沫傳播2.水傳播3.土壤傳播4.飲食傳播5.蟲媒傳播6.接觸傳播傳播途徑傳染源易感人群 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和動物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 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流感等)(甲肝等)(蛔蟲病等)(腸道傳染病等)(乙型腦炎等)(狂犬病等)李醫(yī)生在醫(yī)院里遇上了沒有防護措施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小吳,小吳不停的咳嗽、打噴嚏,7天后,李醫(yī)生也出現(xiàn)了小吳的癥狀。根據以上事實,回答:(1)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的病原體是____。(2)從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考慮,“沒有防護的小吳”屬于____,“小吳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屬于___(3)李醫(yī)生患病前屬于____,患病時成為___。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傳染源傳染源傳染病患者(攜帶病原體)咳嗽飛沫懸浮于空氣中散播健康人打噴嚏傳染病的傳播: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傳染病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控制切斷保護控制傳染病的措施2.對感染動物及時處理(1)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進行隔離治療,屬于哪項措施?(2)為什么我們應該養(yǎng)成勤洗手的習慣?戴口罩消滅媒介動物(蠅蚊蚤虱) ,加強衛(wèi)生、水源和糞便管理;預防接種; 不與傳染源接觸、合理膳食等1.對病人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等體育鍛煉、生活用具消毒; 病原體病毒 細菌真菌個體微小,形態(tài)多樣。沒有細胞結構化學組成簡單(蛋白質.核酸)細胞內寄生,不能獨立生活原核生物小結:特點: 傳染性、流行性、免疫性流行環(huán)節(jié) 1、傳染源2、傳播途徑3、易感人群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傳染病引發(fā)寄生蟲微生物定義: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 傳播的疾病。3.下列生物屬于傳染源的是 ( ) A、蛔蟲 B.血吸蟲 C.甲肝病毒 D、患狂犬病的狗4.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是 ( ) A、糞-口傳播 B.飛沫傳播 C.性接觸傳播 D.母嬰傳播1.病毒和細菌在結構上最大的區(qū)別是它沒有____。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__生活2.傳染病流行三環(huán)節(jié):___、____和____。 細胞結構寄生 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 DB練習5.下列傳染病不是由飛沫傳播的是 ( ) A、流行性感冒 B.非典型肺炎 C.肺結核 D.甲型肝炎D6.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03年4月16日宣布,經過全球相關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終于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異體是非典型肺炎的( ) A、傳染病 B、病原體 C.傳播途徑 D.易感者B7.炭疽熱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1)炭疽熱的病原體屬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2)炭疽熱的傳染途徑可能有____ 。 ①通過食物傳播; ②通過空氣傳播; ③通過接觸傳播; ④通過血液傳播。(3)在佛羅里達州被發(fā)現(xiàn)的第1例炭疽熱患者,他屬于( ) A.病原體 B、傳染源 C、傳播途徑 D.易感人群C ①②③ B8、下列屬于傳染源的是 。 A、混有炭疽桿菌的白色粉末 B、艾滋病患者 C、按蚊 D、肝炎病毒B9、下列動物屬于病原體的是 。 A、蚊子 B、瘋狗 C、蛔蟲 D、帶細菌的鼠C10、以下不是預防流感傳染的方法是 。 A、常帶口罩 B、隔離流感病人 C、消滅蚊子 D、接種流感疫苗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下《來自微生物的威脅》第二課時.pptx 來自微生物的威脅第三課時.mp4 病毒和細菌.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