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填空題(1949年以后)1.豐富和發展(1)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從______轉移到______1949年《____________》發表為新中國成立奠定基礎(2)新中國成立后:①1953年,提出_______________,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道路。②1956年中共_______,正確分析中國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③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報告中,提出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______________、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答案】鄉村 城市 論人民民主專政 過渡時期總路線 八大 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毛澤東1949年《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為新中國成立奠定基礎。(2)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道路。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中國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報告中,提出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2.1952年底,________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答案】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建國后過渡時期的政策。土地改革從1950年到1952年底完成,標志著我國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故答案為(1)土地改革、(2)三大改造。3.________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答案】1957【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第一次系統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兩類矛盾的學說,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規定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發展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故答案為:1957。4.深遠影響(1)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_____________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3)毛澤東思想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基礎,是__________________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著巨大而深遠的指導作用。【答案】新民主主義 典范 中國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解析】【詳解】(1) 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 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3) 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5.________年,第一次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答案】1987【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規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故答案為:1987。6.中共十四大確立的改革目標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詳解】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會議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答案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點睛】知識型選擇題的題干與備選項基本上是重復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備選項的迷惑性、干擾性較大,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可能會被干擾所迷惑而選錯。解答此類選擇題的關鍵是扎扎實實地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7.“一國兩制”方針的前提是___________。【答案】一個中國【解析】【詳解】“一國兩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地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所以“一國兩制”的前提應該是一個中國。8.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________,宣布采用________方式統一祖國。【答案】《告臺灣同胞書》 和平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內容是向臺灣提出,統一中國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應盡快結束分裂局面,和平統一中國,于此,并提出了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9.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________。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在立法方面形成了以________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 法律化 制度化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并頒布,它的根本特點是,規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它規定,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 法和法律的特權,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與法律化。10.____________________,為國際社會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答案】香港澳門回歸。【解析】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導下,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7年中葡兩國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回歸,這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社會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范例。故第一空填寫“香港澳門回歸”。11.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________,________”的方針,得到各民主黨派擁護,政協會議成為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舞臺,它的主要職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長期共存 互相監督 政治協商 民主監督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針對社會主義條件下還要不要多黨合作問題,首次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其工作任務主要是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12.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________秘密訪華,同________舉行會談。隨后,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宣布美國總統________將訪問中國。【答案】基辛格 周恩來 尼克松 【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內容可知,1971年首先秘密訪華的是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基辛格訪華同周恩來展開了會談,隨后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3.1954年參加________是新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主要是解決印度支那和朝鮮問題。【答案】日內瓦會議【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主要是解決印度支那和朝鮮問題。14.1955年新中國派代表參加________(這是以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成功召開,形成“萬隆精神”。【答案】萬隆會議【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萬隆會議是以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15.________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________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推動我國外交出現新局面。【答案】1971 1972 【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推動我國外交出現新局面。16.新時期奉行的________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答案】不結盟政策【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時期奉行的不結盟政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7.“________”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答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18.___________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答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解析】【詳解】1953年,中國政府同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來該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也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19.填空題①紅軍長征中召開的使黨轉危為安的會議是_________。②“一國兩制”方針的前提是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④________________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⑤唐朝加強皇權的中央官制是____________。【答案】遵義會議 一個中國 杜魯門主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三省六部制 【解析】【詳解】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征中召開的使黨轉危為安的會議,它在關鍵時期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一國兩制”方針的前提是一個中國。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出臺宣告美蘇冷戰的開始。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唐朝加強皇權的中央官制是是三省六部制,它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20.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完整、________、________、平等互利、________。【答案】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內政 和平共處 【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內容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點睛】解題關鍵在于熟練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21.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中國開展以________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還積極參與________的外交活動;積極發展與________的睦鄰友好關系。【答案】聯合國 地區性國際組織 周邊國家 【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在外交上展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還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22.在亞非會議即將陷入僵局的時候,周恩來提出________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后來人們把萬隆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答案】“求同存異” 團結一致 保衛世界和平 增進各國友誼 【解析】【詳解】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的精神。23.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毛澤東把它形象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初期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被概括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24.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__________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答案】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經濟 【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是從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主要是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通過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5.1980年,國家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深圳、________、汕頭、________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答案】珠海 廈門 【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我國經濟特區,要求記住四個特區名稱,根據題目得出答案為珠海、廈門。26.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________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1995年,為解決中低收入的城鎮居民住房問題,國家啟動了“________”。【答案】小康 安居工程 【解析】【詳解】根據所學,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1995年,為解決中低收入的城鎮居民住房問題,國家啟動了“安居工程”。27.我國改革開放后,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__開發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答案】深圳 浦東 【解析】深圳作為最早的經濟特區,迅速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為一座現代化城市,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浦東開放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28.首先創辦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_________)、(_________)、廈門;1988年,(_________)。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開放(_________)、(_________)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活力。興辦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以后,將(_________)、(_________)、環渤海地區和閩東南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答案】 珠海 汕頭 海南 天津 青島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首先創辦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島。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開放天津、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強了中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活力。興辦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以后,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閩東南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29.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_________)、手工業和(_________)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三大改造。農業: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參加(_________),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手工業者也紛紛參加(_________);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_________)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_________)轉變為(_________)。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_________)在我國基本建立。【答案】 農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 農業合作社 手工業合作社 公私合營 私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制度【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三大改造。農業: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參加農業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手工業者也紛紛參加手工業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30.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答案】 大躍進 人民公社化運動【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58年的總線路的指導下,發動了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和以“一大二公”為特點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3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為中國________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答案】社會主義工業化【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指標,到1957年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所以橫線處應該填寫“社會主義工業化”。32.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___________轉變為近代社會。【答案】封建社會【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實現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33.交通①鐵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開平至_______鐵路②水運:1872年,___________成立,標志著新式水運業誕生。③航空:_______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答案】胥各莊 輪船招商局 馮如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是唐山開平至胥各莊的鐵路;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標志著新式水運業誕生。馮如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34.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是一種____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②_________與_________、本國封建勢力和___________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______發展。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________;同時也促使中國__________不斷壯大,為中國________的成立,提供了________基礎。【答案】新的 民族工業 外國資本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 獨立 經濟基礎 無產階級隊伍 共產黨 階級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從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看,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從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奠定經濟基礎;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35.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①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②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 ________,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答案】思想觀念【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點睛】聯系所學近代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的影響分析解答。36.報刊:《______》;維新派報----《中外紀聞》、《______》;同盟會機關報------《_____》【答案】申報 時務報 民報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872年創辦《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維新派創辦《中外紀聞》、《時務報》;《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點睛】聯系所學近代我國報刊業發展的相關史實分析解答。37.影視: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是《______》,中國第一部有聲片《_______》【答案】定軍山 歌女紅牡丹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是《定軍山》,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歌女紅牡丹》【點睛】聯系所學我國電影事業發展的史實分析解答。38.通訊①郵政:1896年,“____________”宣告成立,后設立郵傳部;1913年_________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萬國郵聯大會②電報:_______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答案】大清郵政局 北洋政府 1877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后設立郵傳部。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39.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①誕生和發展在________________,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②戰爭和________不斷,_____長期動蕩。(2)有利因素:①___________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__________;③__________運動的推動;④________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革命 政局 自然經濟 興辦實業 反帝愛國 實業家 【解析】【詳解】(1)不利因素:結合所學可知,首先是民族工業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三座大山的壓制,另外,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2)有利因素:結合所學可知,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民族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40.變化①服飾:__________與西服革履并行;_______和_______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②飲食:_______館;煙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發生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首開使用新工藝技術③住房:中西合璧的_______住宅④習俗:“斷發易服”、不纏足運動;社交禮儀----廢除______、_______等禮節,代之以_______、鞠躬;“______”“大人”稱謂被“________”“同志”被取代;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走向_________。閱讀_______、看_________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答案】長袍馬褂 中山裝 旗袍 西餐 里弄 跪拜 作揖 握手 老爺 先生 簡潔文明 報刊 電影 【解析】【詳解】近代以來我國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發生重大變化。服飾方面,長袍馬褂與西服革履并行;出現中西合璧的中山裝和旗袍。飲食方面,出現西餐館等。住房方面,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社會習俗方面,出現“斷發易服”、不纏足運動;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握手、鞠躬;“先生”“同志”取代“老爺”“大人”稱謂;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走向簡潔文明。閱讀報刊、看電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41.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①______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②仁人志士的推動;③民主思潮的促進;④近代_______的發展。【答案】西方 工商業 【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有: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仁人志士的推動,民主思潮的促進,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42.1909年,旅美華僑________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答案】馮如【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制成一架飛機,開創了人類交通事業的新紀元。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蓋大半個中國的航空網。43.________、戊戌變法、新中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大大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答案】鴉片戰爭【解析】【詳解】鴉片戰爭后,西方生活習俗開始傳入中國,隨后戊戌變法、新中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大大改變人們的社會生活。44.鴉片戰爭前的中國,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多沿襲傳統;________后,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答案】辛亥革命【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推動社會習俗改革,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45.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________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1958年,________開始試播,標志中國電視業的誕生。【答案】《定軍山》 北京電視臺。 【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電影事業在中國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進口片到國產片的發展歷程。1896年8月,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進行電影放映。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開始起步。據所學可知,電視自從20世紀30年代問世以來,極大地改變了民眾的生活,1958年5月1日,新華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它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46.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________的鐵路。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________,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答案】胥各莊 輪船招商局 【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的發展,中國的鐵路建設得以較快發展。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反映了中國對西方先進技術的認識不斷加深。據所學可知19世紀70年代初期,洋務派創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這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航運業,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47.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深刻反映出中國社會的變化和發展。________后,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觀,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新的內涵,社會風尚與民俗風情都在發生著變化。【答案】改革開放【解析】【詳解】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觀。48.醞釀——國民革命時期(1924年—1927年)(1)背景:在國民革命時期,共產國際和以______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妥協退讓,壓制______運動,放棄對革命的______,使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損失。(2)初創:毛澤東針對陳獨秀______錯誤,發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闡明_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_______的極端重要性。【答案】陳獨秀 工農 領導權 右傾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無產階級領導權 農民問題 農民斗爭 【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國民革命的失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國民革命時期,共產國際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妥協退讓,壓制工農運動,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使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損失。(2)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針對陳獨秀右傾錯誤,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闡明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的關鍵信息和填空部分,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毛澤東在國民革命時期的理論貢獻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49.表現(1)李大釗: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1918年發表《____________》和《庶民的勝利》等文章;1919年發表《____________》第一次較為系統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2)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一批具有__________思想的知識分子翻譯、出版社會主義著作的推動。(3)毛澤東:在湖南組織__________,創辦《________》,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答案】李大釗 法俄革命之比較觀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初步共產主義 新民學會 湘江評論 【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在1918年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和《庶民的勝利》等文章;1919年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系統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2)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翻譯、出版社會主義著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3)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在湖南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的關鍵信息和填空部分,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李大釗、毛澤東等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入手,即可得出正確答案。50.毛澤東思想的特點(1)毛澤東思想繁榮精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__________為基本原則,是馬列主義和__________________相結合的典范。(3)是中國共產黨___________的結晶。【答案】實事求是 群眾路線 獨立自主 實事求是 中國革命具體實踐 集體智慧 【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2)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以實事求是為基本原則,是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3)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51.背景: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響,中國的一些新文化人士開始介紹、宣傳_____________。【答案】俄國十月革命 馬克思主義 【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一些新文化人士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等文章,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大旗。52.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建立了____________,開展____________革命。【答案】中國共產黨 新民主主義 【解析】【詳解】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先進分子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53.形成——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1)背景:創建第一個農村根據地——___________根據地,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義:打破了___________模式,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結合的創舉,也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標志。(2)著作:《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井岡山革命 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俄國革命 中國革命具體實踐 毛澤東思想形成 井岡山的斗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詳解】(1)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創建第一個農村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打破了俄國革命模式,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舉,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主要標志。(2)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時期的著作有《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題干的關鍵信息和填空部分,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時期的理論貢獻入手,突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即可得出正確答案。5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________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果斷做出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以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答案】毛澤東 原子彈 導彈 人造地球衛星 【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果斷做出發展研制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決定。即“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55.我國在世界上被認為有助于解決人類饑餓問題的科學家是________;首次飛上太空的宇航員是________【答案】袁隆平 楊利偉 【解析】【詳解】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楊利偉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2003年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56.________年,我國第一部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________”)發射成功。【答案】1964年 “東方紅一號” 【解析】【詳解】1964年,我國第一部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7.“文革”結束后。教育界撥亂反正:_________年恢復高考,并建立教師參評高級職稱等制度。1983年,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戰略,即教育要面向_________,面向______,面向______(是新時期教育方針的指導方針)。【答案】1977、現代化、世界、未來【解析】結合所學知識,1977年冬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1983年,鄧小平提出了“三個面向”戰略,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58.危害(1)使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2)各行各業⑨___________缺乏。(3)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4)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答案】專門人才【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文革動亂影響到教育領域以及高考制度的被廢除,使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導致各行各業專門人才的缺乏,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并且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故⑨專門人才。59.90年代(1)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____________計劃。(2)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3)啟動?___________。(4)加大?__________教育發展的力度。(5)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答案】 “211工程” “希望工程” 西部地區【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95年正式啟動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1989年啟動“希望工程”;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故?“211工程”;?“希望工程”;?西部地區。60.作用(1)我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⑥___________。(2)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答案】國民教育體系【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經過黨和國家的努力,到1965年,我國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故⑥國民教育體系。61.表現(1)各地大中小學一度停課,教育戰線一片混亂。(2)1966年夏,⑦_________被廢止。(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__________,導致大學教育水平下降。【答案】 高考制度 “工農兵學員”【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文革動亂影響到教育戰線,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廢止;70年代初,“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導致大學教育水平的下降。故⑦高考制度;⑧“工農兵學員”。62.措施(1)會議①召開:1949年底,第一次①_________會議召開。②意義:建立了沿著②________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2)方針:毛澤東確定了③________的教育方針。(3)制定:建立起④_______學校教育和⑤_________的學校教育制度。【答案】 全國教育工作 社會主義 全面發展 全日制 半工半讀【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確立新中國的教育制度,1949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從此中國確立了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人民教育。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確立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1964-1965年,按照劉少奇“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教育方針,建立起全日制學校教育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故①全國教育工作;②社會主義;③全面發展; ④全日制;⑤ 半工半讀。63.80年代(1)提出“教育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_____。(3)中等教育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發展。①增設了一批新興邊緣學科專業。②建立了?_____________。③改革高校招生與分配制度。④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答案】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義務教育法》 學位制度【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83年鄧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制定了《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發展,除了增設了一批新興邊緣學科專業,還建立了學位制度。故?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義務教育法》;?學位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