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唯物主義主觀題知識要點及專項訓練1.第一類:宏觀大設問——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的有關知識答題要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總趨勢+人民群眾+價值觀+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人生價值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于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社會意識。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5、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這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6、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7、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8、我們應該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2第二類:中觀設問(一)請你運用歷史觀(尋覓社會的真諦)的有關知識答題要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總趨勢(含對改革的認識)+人民群眾(二)運用價值觀的有關知識答題要素:價值觀的含義+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三)運用實現人生的價值的有關知識答題要素:含義+特點+評價+價值觀導向作用+實現途徑典型例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他 28 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 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沒有留過洋,卻也成為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在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他毅然服從國家? 需要,開始從事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工作。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他并不接受。“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他曾經直言,“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他是于敏。他用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堅定地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之際,于敏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結合材料,運用“實現人生的價值”的知識說明于敏是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的。參考答案:①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導向。于敏立志報國,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實現了人生價值。②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于敏隱姓埋名,默默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為民族自立和國家強盛作出了貢獻。③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于敏正確處理了個人追求與國家需要的關系,在獻身國防、報效國家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價值。(四)運用群眾觀的有關知識答題要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價值觀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選擇的標準(五)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知識答題要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發展總趨勢(含對改革的認識)典例:全面深化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是重點之一。隨著形勢發展變化,現行財稅體制已經不完全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與財稅體制不健全有關。建立科學的財稅體制將為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運用“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知識,說明我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原因。(8分)參考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針對現行財稅體制存在的弊端,我們作出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決定。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促進作用。通過落實決定精神,深化改革,建立科學的財稅體制有利于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等提供制度保障。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遵循了這一規律,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六)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知識答題要素: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典型例題: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要求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更多地轉向改革與創新驅動,以市場改革開路,激發創新活力,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又要運用法治規范政府與市場行為,牢固樹立市場主體“法無禁止不可為”、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法治思維,激發創新活力。結合材料,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知識,說明“以市場改革開路”與“樹立法治思維”是如何激發創新活力的?(12分)參考答案: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通過市場改革開路,激發創新活力。(4分)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通過市場改革開路,突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4分)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樹立法治思維,嚴格規范政府與市場關系,激發創新活力。(4分)3.第三類:微觀設問(注意: 該種類型的題屬于只考某一個原理的題型, 答案要點一般在3- 4點,要求觀點要具體詳細,要點要展開)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5.社會歷史的主體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8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真題體驗1[2014?山東卷]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為進一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全國人大常委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修改環境保護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中“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闡明修改環境保護法的哲學依據。真題體驗2(2016·全國Ⅰ卷,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棟梁。近年來,有的人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顛覆英雄、歪曲歷史、消解崇高。如胡謅“黃繼光堵槍眼不合情理”“‘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董存瑞炸碉堡為虛構”等。凡此種種混淆是非的謠言借助網絡等傳媒隨意傳播,一些網民盲目跟風、隨手轉發。這種抹黑英雄形象的謠傳引起了一些人歷史認知混亂和價值觀迷失。還原歷史、守護英雄、捍衛崇高,就是守護良知、正義和精神家園。戰場上多次負傷的志愿軍老戰士李繼德動情地說:“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當年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云始終一動不動”。董存瑞的生前戰友郅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護之下……結合材料,運用價值觀的知識,對否認英雄的錯誤言論加以批駁。真題體驗3(2017?全國卷Ⅰ?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節期間,大型文化類競賽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成為陪伴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為己任,僅僅抓住受眾的中國詩詞文化情結,在賽制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大膽創新。比賽詩詞涵蓋《詩經》、楚辭、唐宋詩詞、毛澤東詩詞等,主要選自中小學教材,聚焦愛國、仁義、友善等主題。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有學生、教師,有工人、農民、公務員,有海外華人、外國留學生。嘉賓現場點評,或分析詩詞的深刻內涵,或發掘詩詞的道德價值,或講述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賽會設置競猜、“飛花令”等環節,啟用水霧臺、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設計,應用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術手段,打造出一場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節目的播出,引起強烈的反響,總首飾觀眾超過11億人次,引發新一輪中國詩詞熱。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明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中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參考答案1.(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進一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要求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要求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2.(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抹黑英雄人物的謠傳,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做到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因此是錯誤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這些抹黑歷史英雄人物的行為顯然受到了錯誤價值觀的影響,歪曲了歷史,遮蔽了真相,導致人們歷史認知思想的混亂和價值觀迷失。(3)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中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先鋒,為國家、社會、人民創造了價值,做出了貢獻,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抵制歪曲英雄的言論。3.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歷史創造者;樹立人民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的意識;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現實價值;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傳承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