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第11課?古代日本一、6世紀前的日本1.大和國:5世紀初,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基本實現統一。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2.貴族與部民: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從事農業的稱為“田部”,從事海洋捕撈的稱為“海部”等等。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二、大化改新(646年開始,仿效唐朝)1.背景: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推動日本進行改革2.前提: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3.?主要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頒給公民,每隔6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4.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5.啟示:改革創新是強國之路;要學習先進國家的文化、制度等。三、幕府統治1.形成原因:①日本莊園經濟: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建立莊園。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②武士和武士團: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小的武士團再組成大的武士團。2.形成: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影響:①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了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②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一套展現武士階層道德與行為規范的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3.幕府與天皇的關系: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4.武士道實質:忠誠、勇敢、犧牲精神第12課?阿拉伯帝國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伊斯蘭教的誕生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大多過著游牧生活,各部落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2.伊斯蘭教的創立:7世紀初,在麥加,?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信徒:穆斯林(順從者)3.促進阿拉伯半島的統一:①622年穆罕默德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管理措施: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②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二、阿拉伯帝國1.對外擴張:北——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鋒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西——在西線,他們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2.結果: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廣泛傳播。三、阿拉伯文化1.哈里發重視知識:原因:①哈里發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②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學者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表現:①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②為延攬翻譯人才,哈里發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2.成就:數學:①改進了古印度人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拉伯人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醫學:②《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文學:③《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3.阿拉伯人的作用: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擔當角色例如: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4.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古代國家: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5.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正確看法:東西方文化應該相互學習交流,汲取精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