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手工工場)1.租地農場:(1)建立背景:農村的變化:①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土地面積之間擴大。墾殖者成為這些地區的新主人,這些新開發的地區仿效城市,成為具有獨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②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過程中,農民也逐漸獲得對自己剩余產品的支配權。③在一些地方,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2)建立: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3)特點:富裕農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農產品和畜產品、商品得以進入市場。2.手工工場(1)建立原因:這一時期,手工業也不斷發展,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更多是為市場而生產。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從事手工生產。農村出現分散的手工工場。(2)特點: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集中的手工工場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3.影響: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1.農村:形成原因: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大多數貴族不重視或沒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將其抵押或變賣,以償還債務或應付開支;形成:富裕農民、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控制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2.城市: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富商巨賈還投資鄉村、置辦田產,采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他們與貴族聯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其政治權利也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資本主義產生的思想文化基礎)一、文藝復興(發現“人”:14世紀——16世紀,意大利)1.根本原因:工商業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3.人文主義的主要主張: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3.性質: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4.方式: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有繼承,更有創新。5.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6.代表人物(成就)(意大利:但丁、達·芬奇)①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長篇詩作《神曲》。但丁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②達·芬奇:藝術大師,最大的成就是繪畫,其作品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他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文藝復興“美術三杰”。③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巨匠,其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啟示:思想解放促進社會進步。第15課探尋新航路(資本主義產生的經濟基礎)一、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發現“世界”)1.原因:①根本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②直接原因:《馬可·波羅行紀》的傳播,激起歐洲人向往東方的財富,歐洲社會出現了關注東方的熱潮。③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2.條件:①歐洲地理學的發展,地圓學說流行②指南針用于羅盤導航技術傳到歐洲③歐洲造船技術進步。?3.主要代表(成就)葡萄牙支持:①迪亞士:1487年率船隊出發,第二年到達非洲的好望角,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②達·伽馬: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西班牙支持:③哥倫布(意大利航海家):1492年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④麥哲倫:麥哲倫船隊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麥哲倫成為第一個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4.影響: 積極:①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②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消極:西歐國家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啟示:重視海洋開發,加強海防建設。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產生的經濟基礎)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1.原因與條件: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便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奪。2.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 葡萄牙的殖民重點: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與商站。4.葡萄牙的殖民重點:16世紀,西班牙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橫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稱“無敵艦隊”。西班牙憑借這支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5.殖民方法:建殖民地,掠奪財富,奴役和屠殺當地人民二、英國的殖民擴張1.原因: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英國手工業尤其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英國位于海上貿易航道的要沖,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展。2.殖民擴張:①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②17世紀,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種植園,生產英國工業所需要的棉花、煙草、藍靛、蔗糖等原材料。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3.三角貿易:殖民者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出程:從歐洲出發去非洲,中程:把非洲黑奴運往美洲,歸程:從美洲回到歐洲,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4.影響: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三、荷、法、英殖民爭霸1.荷蘭:有“海上馬車夫”之稱。進入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掠奪者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和錫蘭;一度強占了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2.法國:17世紀下半葉崛起,也加入了殖民爭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3.?荷、法、英殖民爭霸: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荷蘭、法國與英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戰爭。4.結果18世紀下半葉,英國憑借強大的實力最終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日不落帝國”。5.早期殖民掠奪的影響:①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②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③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