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1、下列關于葉片結構和功能的表述中,錯誤的是( C ) A.柵欄層細胞比海綿層細胞含有的葉綠體多B.葉脈具有輸導和支持作用C.葉肉細胞和表皮細胞都含有葉綠體D.葉綠素需在光照下才能形成2、澳洲杏仁桉的高可以達15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樹木。澳洲杏仁桉把水由根尖運到樹的頂端的動力主要來自于( A )A.蒸騰作用 B.光合作用 C.輸導作用 D.呼吸作用3、如圖一表示某植物體,圖二表示該植物體葉肉細胞進行生理活動的過程,其中甲和乙表示細胞結構,①②③表示有關物質,請據圖分析回答:(1)圖一中,植物的根從土壤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 運輸到莖和葉,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是 。(2)若圖二中的甲為葉綠體,則①表示的物質是 。在乙中,細胞主要進行的生理活動是 ,該生理活動的主要意義是為植物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 。(3)由圖二可知,②③分別表示的物質是 和 。【答案】(1)導管;蒸騰作用;(2)氧氣;呼吸作用;為植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3)二氧化碳;水。 一、葉的結構1、葉的形態雖然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基本結構卻是相似的。一片葉是由葉柄和葉片組成的,葉片是由表皮、葉肉和葉脈等結構組成的。表皮分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大量無色透明的表皮細胞組成的,有利于光線的透過和葉內結構的保護。2、葉的結構(1)葉片的結構:①表皮: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由 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細胞構成,主要起保護作用。表皮上有成對的半月形細胞,叫做保衛細胞,保衛細胞的里面有綠色的顆粒――葉綠體。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氣孔,在進行蒸騰作用時,葉中的水以氣體形式從氣孔中散發出來。氣孔是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的開閉,由保衛細胞控制著。②葉肉:由大 量的葉肉細胞組成。葉肉細胞里含有許多個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③葉脈:分布在葉肉當中,具有支持作用。(2)結構如圖:二、蒸騰作用1、蒸騰作用: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2、植物的蒸騰作用實驗:(1)實驗操作:選取一盆正處于生長旺盛期的闊葉植物(如天竺葵等)用一透明塑料袋把幾片鄰近的葉片包扎起來。觀察塑料袋內有沒有水珠產生,如果沒有水珠產生,請把植物搬到室內使其快速冷卻。再觀察塑料袋上有沒有水珠。(2)實驗說明:選用生長旺盛的闊葉植物,以及“不要透氣、澆水后陽光照射”,都是希望蒸騰作用能加強,而使實驗結果明顯,易于觀察。(3)實驗現象:能觀察到水珠的產生。(4)實驗結論:葉片中確實有水汽散發出來 蒸騰作用的存在。(1)實驗操作:取一段帶葉的植物枝條。用刀將其削成平整的斜面。將枝條插入裝有紅墨水的燒杯中.置于陽光下照射。待枝條基部顏色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在枝條基部橫切枝條。橫切面上什么部位變成了紅色?縱切枝條.用放大鏡觀察縱切面,變紅色的部位位于什么地方,呈什么形狀?3、蒸騰作用的意義(1)降低植物體(葉片)的溫度;(2)促進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3)促進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4、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1)在春天的陽光下,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水銀柱會上升。因為在春天的陽光下,氣孔打開。且氣溫升高,蒸騰作用會加強。(2)放在烈日的陽光下,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夏天的烈日下,水銀柱幾乎不動。因為夏天的烈日下,氣孔會關閉,蒸騰作用基本停止。(3)放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陰濕的環境中,水銀柱會上升,但非常緩慢,甚至不易覺察。因為陰濕的環境中,濕度大,氣孔開放程度不大,蒸騰作用就弱。(4)用電吹風吹葉片,水銀柱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水銀柱會迅速上升,因為電吹風可以營造氣孔周圍的空氣流速加快,蒸騰作用會加強。結論:影響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有--氣溫、陽光、濕度等。一般情況下,氣孔周圍如果濕度大、氣溫低、光照弱.則蒸騰作用就弱;濕度小、氣溫高、光照強,則蒸騰作用就強。6、蒸騰作用的實際應用。(1)帶土移栽澆水,增強吸水功能。(2)剪去部分枝葉。遮陽,盡量在傍晚移栽減弱蒸騰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7、實驗探究:水是從葉的什么地方散發出來的呢?(1)實驗操作:選取一張生長旺盛的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用口向另外浸過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呵氣(或直接在濾紙上滴一滴水),觀察藍色濾紙發生什么變化。觀察貼在葉片上下表皮上的濾紙顏色的變化。哪一張紙先變色?哪一張紙的顏色會深一些?(2)實驗說明:①氯化鈷藍色濾紙:氯化鈷如果不含結晶水,則呈藍色,若含結晶水,則呈紅色。因此,向氯化鈷藍色濾紙呵氣,水汽會使濾紙變紅色。②實驗前要用濾紙將上下表皮上的水分吸干。否則會影響實驗效果。選用同一張葉片,目的是進行對照,因為葉片大小會影響實驗結果。(3)實驗現象:貼在葉表皮表面的氯化鈷藍色濾紙都會變成紅色。下表皮濾紙先變色,并且顏色會深一些。(4)實驗結論:水是從葉的上下表皮散發出來的,而且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8、葉表皮的觀察實驗(1)實驗操作: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撕取蠶豆葉片的下表皮,把它們放在載玻片上,用解剖針把它們展平,加蓋蓋玻片。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的表皮細胞。它們呈什么形狀?在臨時裝片上找一找有沒有半月形的細胞?換用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半月形細胞。它里面有沒有葉綠體?另外再取一片葉子,浸在盛有熱水(60℃左右)的燒杯中。仔細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哪一面多?為什么?(2)實驗說明:取材不能撕得太厚,否則會影響觀察效果。(3)實驗現象:①表皮細胞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保衛細胞呈現半月形。②保衛細胞里面有葉綠素。氣孔周圍的細胞壁較厚。③葉片受熱后,氣孔內的氣體會排出體外,在葉表皮表面形成氣泡。形成氣泡數目多,說明氣孔就多。(4)實驗結論:葉的表皮細胞是 無色透明的。對葉起保衛作用。表皮上有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兩個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氣孔。下表皮的氣孔數目比上表皮的氣孔數目多。9、水、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水從根部經導管運輸到葉;水從氣孔中蒸騰而出。根尖吸收一根、莖木質部中的導管一葉柄中的導管一葉肉細胞(利用或經氣孔散失)。10、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參加植物體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以外,絕大部分變成水蒸氣,通過氣孔散發到大氣中。植物能通過氣孔的開閉來調節蒸騰作用的快慢,使植物體內始終保持著適量的水分。1、蒸騰作用是指( A )A.葉片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B.氣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C.葉片排出二氧化碳和氧氣的過程D.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氣孔內散發出來的過程2、移栽植物的時候,適當剪除一些葉片有利于被移栽植物的成活。其主要目的是可以( D )A.降低呼吸作用對有機物的消耗B.避免蒸騰作用過多失水C.避免大風吹倒新栽的植物D.使移栽操作更方 便3、下列關于蒸騰作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 D )A.蒸騰作用利于有效地降低葉片溫度B.蒸騰作用對根部吸水產生動力C.蒸騰作用促進溶于水中的無機鹽運輸到莖、葉中去D.蒸騰作用能促進根對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4、灌溉不久的植物,氣孔開閉和蒸騰作用的情況應是 ( B )A.氣孔閉合,,蒸騰作用加強 B.氣孔張開,蒸騰作用加強C.氣孔閉合,蒸騰作用減弱 D.氣孔張開,蒸騰作用減弱5、移栽樹木時,往往要剪丟部分枝葉,且常在陰天或傍晚進行,其主要目的是 ( D )A.降低樹木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B.降低樹木的光合作用,減少水分消耗C.以利樹木生長,有利于 受損的根恢復D.因根毛大量受損。必須減少蒸騰作用6、葉片表皮細胞的特點是 ( A )A.無色透明,排列緊密 B.綠色透明,排列緊密C.無色透明,排列疏松 D.無色不透明,排列緊密7、關于植物體水分散失的意義,下列哪項是不正確的?( b )A. 促進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 B. 促進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C. 促進溶于水的礦質元素的吸收 D. 降低植物體特別是葉片的溫度8、如圖所示,將天平已平衡的實驗裝置放于陽光下照射3h后,發現天平明顯向右傾斜,產生此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分解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騰作用9、如圖是綠色植物生理活動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 )A. 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氣,則此過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 若a表示氧氣,b表示二氧化碳,它們都是通過氣孔進出葉片的C. 若c表示水分,則它在植物體內上升的動力主要來自蒸騰作用D. 若d表示有機物,則它通過木質部向下運輸10、如圖表示植物體內有關生理作用示意圖,其中①、②為相關氣體.請回答:(1)若②代表水蒸氣,則水蒸氣是通過 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的.葉片上氣體散失的“窗口”是 ,該結構主要分布在葉片的 表皮.(2)若該圖表示光合作用,則①代表的氣體為 ,②代表的氣體為 .若①代表氧氣,②代表 ,則該圖表示的生理活動為 作用.(3)某地區植被稀少,氣候干燥,空氣質量差.經大面積植樹造林后,預期該地區空氣濕度將會 ,空氣中含氧量將會 .(4)將葉片放酒精中隔水加熱,會看到酒精變成綠色,說明葉綠體中的 已經溶解在酒精中.【答案】(1)蒸騰;氣孔;下(2)二氧化碳;氧氣;二氧化碳;呼吸(3)上升;增多(4)葉綠素11、將兩株生長狀況相似的新鮮綠蘿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同時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圖所示。立即將甲裝置放在陽光下,乙裝置放在黑暗環境下,其它條件相同且適宜,都放置4小時。 (1)實驗后發現,兩塑料袋內壁都有小水珠,裝置內液面都下降。這主要是植年油:物的________作用引起的。 (2)實驗后,用儀器測定兩塑料袋內的氣體含量,發現氧氣含量較高的是 ________(填“甲”或“乙”)裝置。 (3)與實驗前相比,乙裝置中綠蘿的有機物總量會 ________。(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答案】 (1)蒸騰;(2)甲;(3)減少 12、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中,某研究小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該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繼出現了同位素14C(如圖甲,黑色部分表示檢測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據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過圖乙中 結構,進入到葉片中。(2)寫出14CO2在葉肉細胞中被合成有機物的文字表達式 。(3)葉片中的14C主要是通過莖中的哪一部分結構送到該植物的根部。 (選填“外樹皮”“木質部”“韌皮部”或“髓”)。(4)一段時間后,研究小組在容器A外的空氣中發現了14CO2,請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答案】 (1)氣孔;(2)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3)韌皮部;(4)該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氣孔被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