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 生活與哲學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選擇題)一、哲學是什么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1)區別:世界觀的含義: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人人都有,但自發形成的世界觀是不自覺、不系統,不等于哲學。(2)聯系: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1)區別: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2)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共性和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1)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的規律。哲學揭示整個世界最普遍的規律。(2)聯系: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4.關于哲學的表述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二、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1.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哲學的兩大陣營:唯物主義:存在決定思維;唯心主義:思維決定存在。(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思維能認識存在。不可知論:思維不能認識存在。)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基本形態: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本質上是正確的。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四、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基本形態:1.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當成世界的本原。2.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五、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1.哲學與時代精神(1)哲學來源于時代,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2)哲學反作用時代,是社會變革的先導。(3)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2)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感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產生后,第一次出現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堅持科學的實踐觀點。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辯證唯物論)重要原理*1.“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樹立正確的意識。*2.“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原理內容:(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方法論:要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1)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想,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4.“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原理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既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5.“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原理內容:自然界、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6.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如“萬物都在概念中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如刻舟求劍。)7.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其他知識點1.關于物質(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唯一性質:客觀實在性;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3)物質不等于物質的具體形態。2.關于規律(1)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注意:規律是一種聯系,但并非任何聯系都是規律。規律不等于現象和規則。規律只能認識、尊重、利用,不能改變、改造、創造。(2)規律的普遍性。如:天有常道,地有常數,君子有常體。(3)規律的客觀性。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舜亡。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是什么: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為什么:物質決定意識,規律是客觀的。(3)怎么辦: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4.關于意識(1)意識的本質:從意識的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a.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b.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純粹的動物心理不會形成意識。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形式——語言的產生。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在第一信號系統(具體事物的刺激)和第二信號系統(語言的刺激)基礎上產生的反映。從意識的內容(本質)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客觀存在是生成意識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2)體現意識的詞語(理解):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對策、計劃、方案、決定、體制、熱詞、動機、信仰、理想等主觀決策。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認識論)(一)重要原理*1.實踐的特點: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直接現實性*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原理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取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解釋: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體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解釋: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解釋: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解釋: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3.“認識反作用實踐”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會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4.“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原理內容: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原理內容:(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的過程。(認識的對象: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認識的主體:人類世代延續。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不斷發展。)(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向前發展。方法論: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其他知識點1.實踐:(1)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物質生產活動(最基本的形式),變革社會的實踐,科學實驗活動。(3)人的純粹的思維活動沒有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能成為實踐。2.真理(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征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對同一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強調橫向條件。)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強調縱向時間上。)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重要原理:(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聯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論: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主意:“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因為聯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普遍聯系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具體聯系時相對的、有條件的。二者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原理內容: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方法論1: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方法論2: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注意: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也稱“條件性”)原理內容:聯系具有多樣性。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4.“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1: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整體與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原理內容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方法論2:要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發展。(注意:整體的功能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要當部分以合理、有序、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才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5.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方法論: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二)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1)發展具有普遍性。(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滅亡。方法論: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2.“事物發展的前進行與曲折性統一”原理(發展的途徑/趨勢)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方法論: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困難,勇敢地面對挑戰。*3.“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發展的狀態)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方法論: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想質變)堅持適度原則。(不想質變)(三)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1.“對立統一”原理原理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矛盾的基本屬性)原理內容: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矛盾的同一性時相對的,斗爭性時絕對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所以,矛盾時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同時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內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的表現: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的統一。從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6.“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關鍵詞: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突出任務、核心問題、放在首要地位、重中之重、中心環節)*7.“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一個矛盾的內部)【原理內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時不可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常見詞:抓主流、識大局、評析、辨方向、主體、實質、判斷性質)*8.“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原理原理內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兩點論時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兩者辯證統一。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9.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重要意義: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10.矛盾分析法(四)唯物辯證法的辯證否定觀*1.“辯證否定觀”原理原理內容: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它的實質是“揚棄”,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方法論: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注意:把否定理解為外力作用的結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的否定觀。)*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原理內容】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方法論】要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3.創新的作用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注: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推動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生機的源泉。其他知識點1.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2.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內容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基本觀點):聯系觀和發展觀。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唯物辯證法是實質與核心、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觀點(對立統一規律)。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對立統一),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辯證法的本質: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辯證法的要求:樹立創新意識。3.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判斷是否是新事物的標準:不是形式的新舊 不是產生的先后 不是一時力量的強弱。其根本標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歷史唯物主義”,或稱“唯物史觀”)重要原理:(一)社會歷史觀*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方法論: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內容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原理內容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時,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3.“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原理原理內容: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4.“社會發展的動力”原理原理內容: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改革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原理內容: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二)人生觀、價值觀*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方法論: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2.人生價值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3.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性特征。注: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2)不同的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各不相同(主體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站的立場不同,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注意: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4.“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原理內容: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注意: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其他知識點:1.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活動2.人類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兩大基本規律是什么?(1)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2)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3.什么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