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 民族大團結1、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什么政策,有什么意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對于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政治制度。2、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在我國共有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3、漢族為主的各民族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籌建新中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政策。4、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5、新中國成立后, 我國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得到迅速發展。西雙版納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國第二橡膠基地。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出現了新氣象。第13課 香港和澳的門回歸祖國一、“一國兩制”的構想1、人物:鄧小平2、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3、意義:①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正確的道路,成為我國的重大的國策。②“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二、香港和澳門回歸1、1984年底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1987年4月中葡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3、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1、簡述中國政府對臺灣政策的發展變化①新中國成立后,明確提出解放臺灣。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③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④在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2、海峽兩岸的民間團體為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結果怎樣?(1)努力:①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②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③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2)結果: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3、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4、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2)元朝時,加強了對琉球的管轄。(3)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4)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5)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6)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7)1949年,國民黨退臺灣。(8)1950年,美軍第七航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臺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