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四、四肢骨(一)、上肢骨上肢骨由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組成。1、上肢帶骨 包括肩胛骨和鎖骨。(1)、鎖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內側端粗大為胸骨端,有關節面與胸骨柄兩側構成胸鎖關節。外側端扁平為肩峰端,與肩腳骨的肩峰相關節。鎖骨對固定上肢、支持肩胛骨、便于上肢靈活運動起重要作用。鎖骨中、外l/3交界處易發生骨折。(2)、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側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可分為3個緣、3個角和前、后兩面。上緣短而薄有肩胛切跡, 外側有喙突。外側緣肥厚又稱腋緣、內側緣薄而長又稱脊柱緣。外側角有關節孟, 上角平對第2肋,下角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前面為肩胛下窩,后面有肩胛岡和肩峰。2、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橈骨、腕骨、掌骨和指骨。(1)、肱骨:為典型的長骨。上端膨大, 有半球形的肱骨頭。頭周圍稍細的部分稱解剖頸, 肱骨頭外側和前方有大結節和小結節, 其下方稍細的部分, 稱外科頸。體后面中份有由上內斜向下外的橈神經溝。下端內側部有肱骨滑車、內上髁、尺神經溝, 外側部有肱骨小頭、外上髁。下端的后面有鷹咀窩, 前面有冠突窩。(2)、尺骨: 上端前面有滑車切跡,在其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 分別稱冠突和鷹咀, 冠突外側有橈切跡。尺骨下端稱尺骨頭。其后內側向下的突起,稱為尺骨莖突。(3)、橈骨: 上端稱橈骨頭, 上面有關節凹, 頭周圍有環狀關節面。下端內側面有尺切跡,下面有腕關節面,下端外側部向下突出稱橈骨莖突。骨體呈三棱柱形。(4)、腕骨: 8塊,近側列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口訣:手舟月骨三角豆,大小多角頭狀鉤(5)、掌骨: 5塊, 其近側端為底, 中間為體,遠側端為頭。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第1~5掌骨。(6)、指骨: 共14塊,除拇指兩節外, 余均3節。由近側至遠側依次為近節、中節和遠節指骨。每節都分底、體和頭三部分。(二)、下肢骨下肢骨包括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1、下肢帶骨即髖骨, 是不規則骨, 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者愈合而成. 在三骨愈合處的外側面形成深陷的髖臼。(1)、髂骨:位于髖骨的后上部, 分體和翼兩部分。髂骨翼內側面稱髂窩, 窩的后下方有一斜行隆起線, 稱弓狀線; 其后上方有耳狀面, 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髂骨翼上緣稱髂嵴, 其前端為髂前上棘, 其后端為髂后上棘, 髂前上棘向后5-7cm處向后外突起, 稱髂結節。(2)、坐骨:位于髖骨后下部, 分體和支兩部。坐骨體下份后部肥厚粗糙 ,稱坐骨結節。坐骨體后緣有坐骨棘, 其上、下方分別有坐骨大、小切跡。(3)、恥骨:位于髖骨前下部, 分體和上、下兩支.上支的上緣銳薄, 稱恥骨梳,向前終于恥骨結節。恥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內側, 有橢圓形的恥骨聯合面。2、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后三部合稱足骨。(1)、股骨:是人體最長最結實的長骨, 分為一體兩端。上端球形的膨大為股骨頭。頭的外下側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體交界處上外側的隆起為大轉子。下內側隆起為小轉子。下端形成兩個膨大, 稱內側髁和外側髁, 兩髁間有髁間窩, 兩髁側面的突起稱內、外上髁。股骨體呈圓柱形,后面有縱行的骨嵴, 稱粗線。體上部外側有臀肌粗隆。(2)、髕骨:是人體最大的一塊籽骨,位于膝關節前方, 包于股四頭肌腱內,略呈三角形,上寬下窄, 前面粗糙后面光滑。(3)、脛骨: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 兩髁上關節面之間的骨性隆起稱髁間隆起。上端與體移行處的前面有脛骨粗隆。下端膨大形成內踝, 下端下面和內踝外面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相關節。體為三棱柱形。(4)、腓骨:上端膨大稱腓骨頭,下端膨大為外踝。(5)、跗骨: 有7塊, 屬短骨,分成前、中、后三列。后列為跟骨和距骨, 跟骨后端有跟結節。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車。中列為足舟骨。前列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及骰骨。(6)、跖骨:有5塊,其后端為底,中部為體,前端為頭。(7)、趾骨: 共14塊,各節趾骨的名稱和結構均與手指骨相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