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技術與設計1》第三章第 二節教材分析一、教材中給出的教學目標1.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2.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之間存在3.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關系。初步學會用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評價某個產品。本節教學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能制定符合一般設計原則和相關設計規范的完整設計方案 。二、對教學目標的解讀本節教學要使用學生認識到設計的一般原則是設計的規范,又是評價的尺度。在本章的第一節中,學生已學過“設計的一般過程”,在制定“設計方案”這一環節中,需要進行“設計分析”和“方案的構思”,在這些過程中就需要用到這些原則去綜合考慮和分析設計中的問題。針對本節的教學目標1,在這里的教學要求是比較高的,要達到“理解”的水平。教材中共介紹了七個原則,在此基礎上,教材中還要求有一定的拓展(P67)。就教材介紹的七個原則,應在教學中有所側重,不應平均用力。針對教學目標2,很明顯的是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要把各個原則割裂開,只顧講授各個原則的基本含義,而不讓學生去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如何把這些內容融入每個原則的教學中,是教學設計的難點。特別重要的是,這一教學目標也體現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看待和分析問題。針對教學目標3,就是要求學生要“學以致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自覺去運用所學的設計的一般原則的基本知識來分析些簡單的問題或案例。這里,要恰當地把握尺度,不能作過高的要求。三、教學建議1.創新原則教材中關于創新原則主要表達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創新”的含義作了一般的陳述,是廣義的創新,比較抽象。二是對創新的重要性作了表述——創新是設計的核心,是產品生命力的源泉。三是技術產品創新的一般途徑和方法。對創新的含義,教學中只要學生理解“行行業業”都有創新。可舉一些簡單的例子,比如,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就是一個方法和理論的創新,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教材P30的“鐵鍬作業效率”的案例,就是一個生產中組織管理的創新;一個產品廣告創意和策劃就是一個商業方式的創新等。對教材P57——P58案例,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詳盡的分析。事實上,學生對洗衣機了解的并不多,這個案例中,可以從洗衣機洗滌原理、結構、技術、材料、工藝等方面挖掘素材,讓學生理解創新的方法和途徑。雙缸半自動洗衣機討論:(1)洗衣機的誕生和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改變?(2)比較相鄰形態洗衣機的發展變化,并填寫下列表格。手工洗衣手搖洗衣機單缸單洗洗衣機單缸全 自動洗衣機全自動滾 筒 洗衣機比較 手工洗衣與手搖洗衣 手搖洗衣機與單缸洗衣機 單缸洗衣機與雙缸半自動洗衣機 雙缸半自動洗衣機與單缸全自動洗衣機 單缸全自動洗衣機與全自動滾筒洗衣機主要 變化機械部分代替手洗省力機械完全代替手洗以電為動力能定時能依衣物選擇洗滌強弱能漂洗能甩干依需要設定洗衣過程按設定完成洗衣全過程洗衣量大能自動烘干波輪洗衣機 加熱功能 :不能加熱,如果冬天水溫太低,會影響洗衣粉的溶解水量及洗 相對來說,用水量和消耗和洗衣粉,比滾筒洗衣機滌劑用量要多磨損度 因機械力作用大,易使衣物纏繞和打結,磨損度較大。洗滌時間 :洗衣時間較滾筒洗衣機要短。壽命 :大多零部件為塑料制成,時間長了會老化,易松動,壽命有限。 滾筒洗衣機 加熱功能 :可選擇加熱溫度,能激活洗衣汾中的生物酶,清除頑漬,洗凈度高水量及洗 洗滌時水位為波輪洗衣機的1/3,洗滌劑用量減少滌劑用量 為波輪洗衣機的1/4磨損度 屬拍打式洗滌,衣物不纏繞打結磨損度小,適合洗滌真絲等高檔品。洗滌時間 :洗滌時間相對較長。壽命 :大多零部件為不銹鋼,堅固耐用使用壽命較長綜合起來看,無論從衣物的洗靜度,對衣物的磨損度、使用壽命,還是各方面能耗的情況,滾筒洗衣機都要優于波輪洗衣機。2.實用原則教材中從四上面進行了闡述,即產品的實用性表現為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我們在教學中,應多聯系學生生活中熟悉例子來講解。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實用原則的真正意義。物理功能,是產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半導體收音機,是用來聽廣播,它的可靠性表現為收音是否穩定;效率精度表現為能否準確調臺、抗擾能力;構造表現為外形結構和內部電路構造;性能表現為耗電量、音質、工作環境和條件、使用壽命等。生理功能,可從人機關系的知識去理解。心理功能,是指在使用技術產品時,都不僅僅是使用產品的基本功能,同時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朗聲打火機的設計,使用時的動作和清脆的聲音,會使人感到有派頭,這就是在產品使用機理上的一種設計;日本市場上出現的電子寵物和會跳舞的音樂播放器,其主要作用就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3. 經濟原則從教材內容看,主要讓學生知道經濟原則的基本含義,了解有關成本的一些常識。若條件成熟,可補充講解如下容:近期成本和遠期成本。比如節能燈,其總的制造成本比白熾燈高,但在使用壽命內,總的成本可能會比白熾燈低。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十七在開過后,強調建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貫徹科學發展觀。國家對企業的考核中將增加環境成本、資源成本的考核。讓企業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價值優化原理:功能成本比=功能/成本。教材P60的案例分析,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完成這個案例中,雖然比較簡單,但學生未必能說得清,因為木桶對他們可能已是很莫生的了,這個案例的基本作用是讓學生了解成本構成的一些常識。4. 美觀原則教材中關于美觀原則強調了三點:(1)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美的需求日益增高,已成為技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實現產品美的設計途徑。(造型、大小比例、材料、色彩搭配、裝飾圖案等。);(3)美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審美標準及對美的感受是不同的。教材P61馬上行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一個小型信息調查,以活動形式使學生體會美是多元化的。而對于P62思考,應讓學生在課上“說一說”,學生的表達只反應學生的感受,沒有什么優劣之分。問題是,我們教師怎樣表達?你能在學生面前作出表帥嗎?5.道德原則教材中對道德原則強調了以下三個方面:(1) 技術產品的設計要有利于維護、完善社會倫理道德,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比如賭博機、ATM機密碼盜取器的設計。)(2) 以人為本,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環境保護;(教材P63案例“給瓜子美容”)(3) 設計中要遵循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不盜用和抄襲他人的設計成果。(國內出版物盜版盛行。)6.技術規范原則教材中主要強調兩點:技術規范的含義:“有關開發生產技術的知識、領域、方法和規定的總和。”這句話很抽象,可作如下解釋:技術設計是一個創造過程,開發一項技術,需要多學科的知識,需要涉及多種領域,需要一系列方法,在人類長期的技術實踐活動中,人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所要遵循的一般規律、規定、法規、制度等。這就是技術規范。教材中P63有兩個討論題,教學中應讓學生說一說、講一講。第1題,教材中已作了陳述,只是讓學生聽過老師講解后,復述所講內容的要點。第2題,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去引導學生:a.“安樂死”是一種讓人無痛苦地死去的技術,發明這種技術,可用于無法醫治而又忍受病痛的病人,也可用于死型犯人。你認為違反道德原則嗎?b.“核武器”是一種軍事技術的創新,你認為違反道德原則嗎?c. 前不久,市場上出一種“考試作弊筆”,很新穎,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教師最后總結,創新是在遵循道德原則上的創新。由于技術的兩面性,使用技術的過程中,也要遵循道德原則。(2) 技術規范的標準。有強制性標準和推薦使用標準。這里需要學生理解“標準”是一種評價體系,對技術產品起著監督和管理作用。另一方面企業生產技術產品,需要通過國家或國際有關部門和機構依據一定標準進行的認證。所謂認證,就是生企業要通過資質審查。先由企業申報,再由相關部門或機構進行審查、現場檢驗等確定生產企業資質水平。市場經濟是自由競爭的經濟,更是法制經濟,“標準”的認證,可以說是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沒有經過認證的企業產品,就可能不被市場接受,甚至是違法的。同時,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標準”認證也被用來限制和約束產品進口,成為經濟競爭中的一種手段。教材中展示了一產品認證標志的圖片,只要讓學生瀏覽下即可,不必作多的解釋。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教材中展示了一產品認證標志的圖片,只要讓學生瀏覽下即可,不必作多的解釋。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可多講一下質量安全認證標志和“三C”認證標志(強制性安全認證標志)。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國首先在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麥粉、醬油和醋五類食品行業中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食品生產許可證制度。生產食品企業必須獲得國家頒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否則不得生產食品。二、強制檢驗制度。生產食品的企業對其產品必須自檢,檢驗合格方可出廠,質監部門對獲證企業產品實行定期監督檢驗,對檢驗不合格的產品實行加嚴檢驗。三、QS標志制度。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在產品包裝上使用QS標志。QS標志只是實行食品市場準入制度的一個方面,它代表三個內容:企業聲明。該企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該產品經過國家核定,有市場準入資格。企業證明。這個產品是經過檢驗合格的產品。企業承諾。食用該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企業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只要購買加貼有QS標志的產品,就是獲得國家認定的放心食品。設計的一般原則——技術規范原則1.無公害農產品2.有機產品認證3.綠色食品4.食品市場準入5.純羊毛6.國家免檢產品7.中國強制認證8.中國名牌產品9.中國質量環保產品認證10.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認證11.原產地認證12.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13.定量包裝商品計量保證能力合格14.采標標志你能辨認這些標志嗎?電磁兼容(EMC)電磁類兼容電磁類兼容電磁類兼容志認證標志安全認證標志消防類認證標志安全與電磁兼容標志7.可持續發展原則在這一原則中,教材主要強調在技術設計中,要考慮技術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給生態、環境、資源帶來的不利影響。這里有一個非常生動和富有哲學意義的問題: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各種技術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使自己過得更好、更舒適,但同時又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的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人類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人類能解決好所面臨的這一切問題嗎?我們每個人應怎樣做?能做些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提高認識,使這一教學內容內化為他們的一種訴求和情感,內化為他們的一種素質。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立“生態文明”,若沒有社會中每個人技術素養的提高,是難以實現的。我想,這也就是通用技術這門課所要產生的教育價值吧!教材P65安排發一個“閱讀”,應讓學生閱讀后去討論和分析一些問題。比如,你若碰到這種豪華包裝的產品,你買不買?在現實生活中,應追求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你在生活中,發現哪些資源浪費現象?讓學生談一談,是很有必要的。本節最后,教材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七個原則間的相互關系。這里怎樣進行更好的教學設計?如何利用這一內容更好地挖掘內在的教育價值?很值得探討。但有一點是明確的,若照本宣科,全由教師滔滔不絕,可能教學就大為遜色了。教材P66“馬上行動”,我覺得應在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聯系一些實例去認識和分析后,再嘗試用圖的形式予以表示,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很直觀和精煉。而對于P67“討論”,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設計的一般原則是開放的,正如教材中所講,七個原則是到現階段技術實踐的總結,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總結出新的設計原則。就教師的教學中,對這個討論可以作如下補充:兼容性原則;誠信原則;科學原則;國際化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