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pdf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pdf版

資源簡介

1
六年級科學下冊重點復習提綱
基礎知識部分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中,眼睛能獲得比其它感官更豐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
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
2、(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大大擴展了我們的視野。
3、(放大鏡)是人們常用的觀察工具之一。
4、應該怎樣正確地使用放大鏡呢?
使用放大鏡的方法,一、眼睛和觀察物體不動,放大鏡上下來回運動。
二、眼睛和放大鏡不動,觀察物體上下來回運動。
共同特點:眼睛不動
5、放大鏡又叫(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
看到(更多的細節)。
6、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
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發明了放大鏡。(放大鏡)在我們的生活、工
作、學習中被廣泛使用。。
7、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邊緣較薄)。只要具有放大
鏡片透明、中間較厚的結構(比如加滿水后的燒杯、燒瓶,圓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裝上
水),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水滴也有放大的功能。
8、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
(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體放大倍數最大。
9、放大鏡下的物體不僅放大了,而且有些細節都看到了,如報紙上的圖片、計算機和電視
機的屏幕,原來是由許多(小點)組成,而看到的點狀物由(紅、綠、藍)三色組成的。
10、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
(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11、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通過(放大鏡)能觀
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翅膀上布滿的
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12、科學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比
人的鼻子靈敏得多。
2
13、像螞蟻、蝗蟲、蠶蛾這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
三對足的叫(昆蟲)。
14、昆蟲有許多特殊的構造和本領。像蜻蜓、蒼蠅、蝴蝶的眼睛都是(復眼)。
15、常見昆蟲的觸角
蝴蝶 (棒狀) 蠶蛾(羽狀) 螞蟻(膝狀)
天牛 (鞭狀) 蝗蟲(絲狀)
昆蟲觸角的作用:感觸物體、嗅到氣味、平衡身體。
16、蚜蟲的天敵是(草蛉)蚜蟲吸食植物的(汁液),在10倍的放大鏡下能看清蚜蟲的肢
體。
17、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
常見的晶體有:白糖、食鹽、味精、堿面
非晶體有:玻璃、松香、琥珀、珍珠
晶體的特征:?有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
晶體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見,小的則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鹽、白糖的晶體都是(立方體),味精的晶體都是(柱狀),水晶的晶體像(金字
塔),維生素C的晶體像(一簇簇的針),雪花的晶體是(六角形)。
18、制作晶體常用(蒸發)法,如將食鹽水加熱蒸發,制作大的晶體用(結晶)法。
19、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做簡易的顯微鏡要用兩
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
20、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顯微
鏡),發現了(微生物)。
21、(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
界)。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我們在顯微鏡中看到的像與標本上
下左右都是顛倒的。
22、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制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
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23、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
24、物體的微細結構必須制成(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清楚。制玻片標本的切
片必須是(薄而透明的)。
3
25、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概括為:安放—對光—上
片—調焦—觀察。
(1)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
著光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轉動轉換器,將低倍物鏡轉到鏡筒下;
(3)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
一個亮的光圈;
(4)調節粗焦螺旋將鏡筒抬起,使低倍物鏡離載物臺
大約2—3厘米。將想觀察的標本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
壓片夾夾住,要使標本恰好在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
(5)調節準焦螺旋,降低鏡筒,使低倍物鏡恰好在載
玻片的上面;
(6)從目鏡往下看,調整準焦螺旋,將鏡筒慢慢地抬升到標本要出現在視野里為止,調
整光線使你能盡可能地看清標本;
(7)慢慢移動載玻片,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注意移動的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方向正
好相反。
26、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降低鏡筒時,眼睛看(物鏡);移動載玻片的方向和從目鏡中看到的方向是(相反的)
雙眼睜開,左眼注視目鏡,右眼幫助記錄;
27、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洋蔥表皮細胞的形態像磚墻、像(一個個小房
間)。
28、一切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9、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
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
30、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魚缸里的水發綠是(綠藻)的
作用。
31、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我們可以在先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
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
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運動。
4
32、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鼓藻、船形硅藻
等。
3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3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
應、能繁殖等。
35、人類(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
然界的許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放大鏡(能看清小于1/5毫米的肉眼看
不清的東西)→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電子顯微鏡(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
的原子、分子)。
36、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
改善。如:(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
酒、發面、制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37、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38、人類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39、微生物對人類(不都是有害的),有許多微生物不僅對(人體有益),而且我們還
離不開它們呢!
40、(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一般只有植物才有葉綠體,
(氣孔)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41、觀察洋蔥要求:做成切片標本,并且薄而透明;
取材:洋蔥的內表皮
制作步驟:擦---滴---取---放---蓋---染----吸
鑷子——夾取實驗材料,培養皿——盛放多余的洋蔥片,
滴管——吸取少量液體,載玻片——放置切片標本,碘酒——染色,
燒杯——盛放液體,裁紙刀——切割洋蔥,吸水紙——吸取多余水分。
在蓋蓋玻片的時候要將蓋玻片一邊先接觸到載玻片,然后斜45度角向下蓋好,這樣可
以防止有氣泡產生。
42、近視眼鏡是凹透鏡,起到縮小的作用,老花眼鏡是凸透鏡,起到放大的作用。
43、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44、光線強的時候,使用小光圈和凹面鏡,光線弱的時候,使用大光圈和凸面鏡。
45、在使用顯微鏡時,我們一般先使用低倍鏡,后使用高倍鏡,先調節粗準焦螺旋,后
調節細準焦螺旋。
46、在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要將物體的像調到中間來,如果觀察物體出現在視野的哪個
5
方位,則就向哪個方向移動載玻片。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還會發生(變化)的,物
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2、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產生了
(新的物質)。
3、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另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4、在變化中(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
我們稱為(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中一定產生了新的物質。
5、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后沒有明顯變化;易拉罐被壓扁,沒有變
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像火柴燃燒、鐵釘生銹,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
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了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
6、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
了新的物質)。
7、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
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8、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但物理變化過程中一定沒有化學變化。
9、(米飯)含有淀粉,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變得有甜味。
含有淀粉的食物:谷類、面類、馬鈴薯、芋頭、地瓜,南瓜、蓮藕、豌豆、綠豆、紅
豆、胡蘿卜(含有少量淀粉)等。
不含有淀粉的食物:蘋果、西紅柿、菠菜、洋蔥、橘子、菜花、白蘿卜、白砂糖等。
9、(淀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
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0、用毛筆蘸淀粉調制的液體,在白紙上寫下字,晾干后為了讓白紙上的字顯示出來,
辦法是:在紙上涂上碘酒,淀粉遇到碘酒就會在紙上顯示出藍紫色,就可以讀出白紙上的字。
11、小蘇打的特點:白色的、弱堿性的細小晶體。白醋的特點:無色透明有刺激性酸味
的液體。
12、(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氣
體),這樣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混合后用手觸摸玻璃杯外壁,有(變冷)的感覺,屬
于(吸熱反應)。
6
13、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現象:(1)大量氣泡即二氧化碳產生;(2)白色固體沉淀
在下面;(3)有新的透明的液體產生,不是小蘇打也不是白醋。
14、(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1)無色透明的氣體;(2)不支持燃
燒;(3)比空氣重。(4)能少量溶解在水里。
將燃燒的細木條伸進玻璃杯中,觀察到火苗馬上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把
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蠟燭的火焰上,火焰馬上熄滅,這又說明(這種氣體比空氣重)的特點。
通過以上兩個現象還不能證明這種氣體就是二氧化碳。
15、二氧化碳存在于:(1)我們喝的一些飲料中,如打開汽水瓶蓋時,冒出的氣泡就是
二氧化碳;(2)我們呼吸時呼出的氣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3)蠟燭燃燒也有二氧化碳氣
體產生。(4)空氣中也含有二氧化碳等等。
16、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鐵銹的特征
是(紅褐色)、(有空隙)、(沒有光澤)、(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粗
糙)。
17、鐵片和鐵銹比較記錄表:
顏色 光澤 表面 吸引磁鐵 導電性 空隙
鐵片 銀白色 有 光滑 吸引磁鐵 能導電 沒有
鐵銹 紅褐色 無 粗糙 不吸引磁鐵 不能導電 有
18、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19、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20、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防止鐵生銹的辦法有:如
刷油漆、電鍍如鍍鋅、銅、鉻、鎳、做成合金、擦干后放在干燥處、烤藍(在表面生成一層
致密的氧化層)、涂油處理。
21、把鐵釘放在硫酸銅溶液中,硫酸銅溶液(變淺)鐵釘上生成一種紅色的物質,這就
是(銅),這個反應是(化學變化) 因此,我們一般不用(鐵制容器)裝硫酸銅溶液。
22、(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如:(改變顏色)如淀粉遇到碘酒變成藍紫色;
(發光發熱)如蠟燭燃燒、煙花爆炸等;(產生沉淀物)如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會產
生不溶于水的碳酸鈣沉淀、(產生氣體)如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產生二氧化碳,根據這些現象
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3、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變化有兩類:(物
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變化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
的過程中一定發生了(物理變化)。
7
24、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
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2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化學變化),才
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26、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產過程包含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先將
(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勻,再經高溫煅燒、研細,最后變成
了(水泥)。
27、制作檸檬汽水:在一杯水中,加入兩勺糖、少量的檸檬酸,再加入一小勺小
蘇打,做成的飲料會冒氣泡,這就是檸檬汽水。這是運用了檸檬酸和小蘇打發生了化
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
28、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這跟古代的(煉丹術)有關
29、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減緩鐵制品生銹的速度?
(1)制成合金;(2)鐵制品表面涂防護層(油漆、油、鍍上其它金屬等);
(3)保持鐵制品表面的潔凈和干燥。
30、從鐵釘在空盤子、水盤子、菜油盤、鹽水盤子、干燥的瓶子里且蓋上蓋子等
處生銹情況的對比實驗中,
我們得出以下結論:○1鐵生銹需要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
②在不同的環境里,鐵生銹的速度有快有慢;
③鐵在鹽水里生銹的速度快;
④鐵生銹的時候會發生顏色變化。
20、生活中的物理變化:水結成冰,冰融化成水,水蒸發,水沸騰(物體的三態變
化)壓扁折斷磨礪摔破融化(溶化、熔化)揮發、晾干、溶解、汽化、液化、電燈發光、
輪胎爆炸、積沙成塔、海水曬鹽、沙和豆子
生活中的化學變化:燃燒、發霉、腐敗、小蘇打和白醋、鐵生銹、米飯和碘
酒、淀粉和碘酒、變酸變餿、火藥爆炸、百煉成鋼、白糖加熱、石灰巖遇到鹽酸、煙花
爆炸、鐵和硫酸銅、石灰水里吹二氧化碳
21、
物質的變化 伴隨的主要現象 變化特點 什么變化
水結冰、水蒸發 狀態變化
不產生新物質 物理變化
易拉罐壓扁 形狀變化
彎折鐵絲 形狀變化
混合沙子和豆子 基本不變
火柴、蠟燭的燃燒 發光、發熱 產生新物質 化學變化
加熱白糖 狀態變化→顏色改變 不產生→產生新物質 物理→化學變化
8
米飯、淀粉和碘酒 顏色改變 產生新物質 化學變化
小蘇打和白醋 產生氣體 產生新物質 化學變化
鐵生銹 顏色改變 產生新物質 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 顏色改變、產生沉淀 產生新物質 化學變化
22、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時,茶葉中的物質溶解到熱水中;利
用物質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溫度計,這些都是人們對物理變化的應用。

第三單元宇宙
1、太陽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衛星)
2、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運行。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1/6)。月球的質量
是地球的(1/80),月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1/4),月球晝夜溫
差達310攝氏度,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38萬千米)。
3、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阿姆斯
特朗)留下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足跡。
4、月球的基本概況:
①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
②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環形山,環形山分布沒有規則,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環形山形成的原因有撞擊說、火山說、地震說,但公認的是撞擊說。
③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在月球上看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在月球上看不到流星,聽
不到任何聲音,月球上沒有風,雨,雪等天氣現象。但是仍有高原和山地。
④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同一個物體在月球上要比地球上輕得多。
例如體重為60千克(在地球上稱)的人,在月球上稱只有10千克了。
在地球上可以跳1米,在月球上可以跳6米。
5、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
種(形狀)叫做(月相)。
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初一”
稱為(朔),“十五”稱(望)。
6、月相變化是由(月球公轉)引起的。
變化周期為一個月(29.53天)。
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農歷一個月是從缺到圓,再從圓到缺。
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娥眉月---上弦
9
月——滿月——下弦月——殘月---新月的過程。月相變化
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
定規律的。月相變化一個周期大約是一個月,農歷上半月
(由缺到圓,亮面在右側,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至滿
月),下半月再(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亮面面積逐漸
變小,直至朔月)。
7、傍晚看到的月亮一般是農歷上半月,凌晨看到的月
亮一般是農歷下半月
上半月月亮出現在上半夜,月面朝西,西部天空;
下半月月亮出現在下半夜,月面朝東,東部天空
8、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
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
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10
8、日食形成的原因: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處于一條
直線上時,(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在地球上處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
太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看不到,于是發生了(日食)。
月食形成的原因: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陽和月球)之間,如果
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就發生了月食。
日食一般發生在(農歷初一)(朔),日食有三種:(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
月食一般發生在農歷十五(滿月、望月),月食有二種:(月全食、月偏食)。
我國遠在3000多年前就有觀察(日食)的記錄了

9、日食和月食
時間 種類 月相
虧損開始
的部分
日月地三者位置關系
日食 農歷初一
日全食日偏食日
環食
新月 西部 日---月---地
月食
農歷十五十

月全食月偏食 滿月 東部 日---地---月
10、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恒星),太陽的直徑約是(140萬)千米。
11、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
(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12、太陽系里有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地球的鄰居是金星和火星.....;
在地球公轉軌道內側是水星和金星。......
11
15、人們為了便于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
根據其形態想象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并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
分的區域就稱為(星座)。其中有一個星座的流星雨特別有名,這個星座就是(獅子星
座)。人們將天空總共劃分為88個星座。
16、隨季節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
化的。星座的特點:是(距離)各不相同、彼此沒有
聯系的(恒星)在天穹上的(排列圖像)。如果從不
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7、(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是(北斗七星),
形狀像勺子;小熊星座的主要標志是(北極星)
18、(北極星)可以幫助大家在夜間辨認方向,
北極星是一顆不太亮的星星。我們可以利用(大熊星
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
勺子前沿的兩顆星的連線延長,在大約相當于這兩顆
星距離的5倍處,有一顆比較亮的星,那就是(北極星)。
19、夏季是觀察星座的好季節,(“夏季大三角”)是由天津四,牛郎星,織女星組
成的。牛郎星(天鷹座)在河東,織女星(天琴座)在河西,天津四(天鵝座)在河中
20、(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北
斗七星也可以用來指示方向,一般情況下,晚上八九點鐘,春季時斗柄指向東方,夏季時
指向南方,秋季時指向西方,冬季時指向北方。(春夏秋冬對應東南西北)
21、南部天空還有一顆紅巨星,它是(心宿二),屬于(天蝎座)
2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膨脹)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23、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00億)顆恒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我們發
現銀河系以外還有類似銀河系一樣龐大的(恒星集團),我們把它叫做(河外星系)。目
前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 100億)個河外星系(仙女座星系、獵犬座星系等)。
24、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鐘30萬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
它是(距離)的單位。
25、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的古
籍上就出現了(“火箭”)的名稱。
26、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恒星誕生,同時也有很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運動。有些恒
星在膨脹和收縮,有些恒星在向外拋射物質。
27、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天文望遠鏡可以分為(光學望遠
12
鏡)和(射電望遠鏡)。我國現有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現在人們用天文望
遠鏡觀測到了距離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但是還沒看到宇宙的邊緣(宇宙沒有邊
緣)
28 我們可以利用活動星空圖來觀察星座,
使用注意事項:將活動觀星圖舉過頭頂觀察。將圖上的“北斗七星”和天空中的“北
斗七星”處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29、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恒星——燃料消耗殆盡,膨脹變成巨
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變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
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變成紅巨星——燃料耗盡而縮小變成白矮星——能量耗盡變成黑
矮星
30、范圍關系
宇宙---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宇宙最大,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屬于同一級別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地月系是太陽系
的一部分
31、黑洞并不是黑色的洞,而是具有極強吸引力的物質。
32、各種材料在月相模擬實驗中:一半涂黑的皮球代表被太陽照亮的月球;
舉著皮球繞場地走一圈代表月球繞著地球公轉;皮球黑色的一面始終背對著黑板代表
月球的亮面朝著太陽;黑板代表太陽;場地內的同學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
33、詩句和月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上弦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滿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殘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滿月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循逃----新月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滿月
月出驚飛鳥,明明春澗中---下弦月
34、中國歷史上首位飛上太空的人是楊利偉,他乘坐的是神舟五號宇宙飛船,我國發
射成功的第一顆探月衛星是嫦娥一號,是通過火箭發射上去的。我國發射的量子衛星叫
“墨子號”。
13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廚余垃圾:剩飯剩菜、果皮和蔬菜莖葉等廚房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屬制品、紙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還有橡膠、布類等。
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注射器、過期藥品(醫療
垃圾)等。
其它垃圾: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
3.家庭生活垃圾中的碎菜葉、蛋殼等食物廢料,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葉、雜草等
能通過自然分解,成為有用的有機肥料。通過堆肥法來減少垃圾,垃圾腐熟需要1-3個月
4.很多使用過的物品都可以回收利用,世界通用的可回收標志是
5.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填埋和焚燒
也會造成環境污染。
6、填埋場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種植
莊稼。
7、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是減小垃圾的數量。常用的方法:減少丟棄,重新使
用,回收利用
8、處理玻璃、金屬、紙和塑料垃圾最科學的手段是回收。回收金屬既可以節約能源又
節約礦石資源。
9.要有效地回收,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這是我們
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種方法來使用已用過的物品,它也
是減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0、美國化學家貝克蘭發明了合成塑料,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它的特點是:
不腐爛,不降解,質量輕,體積大,數量多。
11.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淀和過濾之外,這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
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
12、醫療垃圾要集中處理,否則會傳染疾病。
13、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面積上的土壤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
電池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
物質,電池里就包含三種:(汞、鉛、鎘)。如果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滲
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浸入土壤,污染地下水,進而通過食物鏈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14.多植樹種草,不僅能凈化空氣,還能有效防止“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酸雨
等多種環境問題。
14
15.由于人口迅速增長,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世界人均供水量持續下降。
目60%的大陸面臨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預計未來20年,全球人
均供水量還將減少1/3。
16.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染)、(工業污染)、(石油污染)、(農藥污染)、(養
殖業的廢物)等。
17.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我們可以用
(沉淀)、(過濾)等方法把污水中的雜質分離出來。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淀)和
(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 ,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
18.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物種滅絕速度
加快等。
19.我國人均淡水量并不豐富,是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
20.在垃圾填埋模擬實驗中,其中細石子模擬土層,清水代表地下水,浸過墨水的紙
巾模擬被填埋的垃圾, 噴水代表下雨。實驗現象:清水被染成了墨水的顏色 說明:填埋
垃圾會污染地下水。
21、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
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尸體。P82結構圖。
22.節約用水的好方法有:用洗臉水沖洗廁所,洗碗時用水池接好水再洗,用水時把
水龍頭開小一點等。
23.污水的處理過程:初步處理---沉淀、再處理---過濾、追加處理----天然凈化
(加化學劑--氯)
24.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溫度升高,產生了溫室效應。 由
于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增加,會導致酸雨。酸雨是指PH值<5.6的大氣降水。
25.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
于相應的環境保護方法。
26、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水源取自(水庫)、(湖泊)和(河流)。自來水是主要的
(飲用水),(飲用水源)不能洗澡。
27、減少廢氣和廢物排放是控制大氣污染最根本的辦法。近年來,我們推廣無車日(9
月22日)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
28、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我國的九寨溝、長白山、四川臥
龍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四川臥龍---大熊貓
29、人類的濫捕亂獵和過度開發利用加速了物種的滅絕,并使生物資源瀕臨枯竭。
30、1997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防止地球溫暖化京都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15
目的是為了防止大氣污染
31 合國于 1972年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
“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
32、 填埋和焚燒的優缺點:
清潔填埋的方法 焚燒的方法
優點
有效的減少垃圾對地下
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1)占地小,使垃圾減量(2)避免
污染地下水(3)產生的熱量可用來
發電。
缺點
(1)散發惡臭,污染空氣
(2)滋生蚊蠅,引發疾病
(3)造成土壤污染,影響
農業生產
(1)消耗大量電能(2)留下殘余物
(3)造成二次污染

33、垃圾填埋場各部分的作用:
襯墊:防止垃圾與土壤直接接觸;
過濾液收集池和處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
氣體排放管:把發酵生成的可燃性氣體和有毒氣體排走。
監測井:隨時監測垃圾填埋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
34.(土地荒漠化)已成為全球生態的“頭號殺手”。
35、請你制定一個家庭節水計劃:
答:1、洗手洗臉用水盆;2、淘米水用來洗碗;3、淋浴水用來沖馬桶;養魚水用
來澆花草;使用節水器具
36、什么是“白色污染”它的特點是什么?造成白色污染的來源主要有?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白色污染的特點是:不腐爛,不降解,質量輕,體積
大,數量多。
造成白色污染的物體主要是指:一次性塑料包裝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
減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
(1)用紙袋和布袋(2)提菜籃子上菜市(3)減少塑料包裝(4)用可降解塑料袋。
37、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和海洋環境的惡化,現有生物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
的1000倍。
38、臭氧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線。科學家證實氟利昂和哈龍是造成南極臭氧空洞的主要
原因。
冰箱在時候過程中會產生氟利昂,因此冰箱是屬于有毒有害垃圾。


16
實驗操作部分

(一)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加熱前 加熱后的變化 結論


白糖


白色晶體顆粒
首先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
成液體的白糖;然后繼續加熱,白糖
的顏色逐漸變深,直至全部炭化,如
果繼續加熱,黑色的炭還會燃燒。
加熱白糖的過程中,先
發生物理變化——白糖
的熔化,
隨后發生了化學變化—
—白糖的炭化。
在加熱白糖的過程中,蠟燭也在不斷地燃燒,它也同時發生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蠟
燭熔化是物理變化,蠟燭油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學變化。

(二)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變化
小蘇打的特點:白色粉末或細微結晶,無臭、味澀,易溶于水。
白醋的特點:無色的液體,聞上去有一股酸味。
(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現象:
產生大量氣泡,用手觸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覺比原來涼了一些。
(2)探究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發生化學變化時伴隨的現象.
探究的問題: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了什么氣體?
我的假設:可能是二氧化碳氣體。
實驗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燒的細木條,觀察發生的現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蠟燭的火焰上觀察發生的現象;
(以上實驗還不足以證明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3、將產生的氣體導入一個裝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觀察澄清石灰水的變化。
實驗現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燒的細木條,火焰立刻熄滅。
3、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蠟燭的火焰上,蠟燭火焰熄滅。
3、將氣體導入澄清的石灰水時,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分析和實驗結論:
產生的氣體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發生化學變化。小蘇打和白醋混
合后,產生看一種新物質————二氧化碳,這種變化屬于化學變化。
17
(三)鐵片和鐵銹比較記錄表
顏色 光澤 空隙 手感 敲擊 導電 磁鐵
鐵片 灰白色 有 無 光滑 較韌 能導電 能吸引
鐵銹 紅褐色 無 有 粗糙 較脆 不導電 不能吸引
通過觀察比較,我們得出了什么結論嗎?鐵生銹是化學變化?
答:通過觀察比較可以確定,鐵銹和鐵不是相同的物質,即鐵銹是一種新生成的物質,
所以鐵生銹是化學變化。

(四)鐵生銹與空氣的關系
研究的問題:鐵生銹與空氣有關嗎?
我們的假設:鐵生銹與空氣有關。因為我們發現鐵釘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已經生銹,鐵
釘在木板中的部分沒有生銹。
實驗材料:3個同樣大小的盤子,3枚同樣的鐵釘、水、菜油實
驗方法:
1、用同樣大小的盤子,其中兩個分別裝上水、菜油。
2、把一枚鐵釘放在空盤子中與空氣接觸,另一枚鐵釘完全浸沒在菜油里,還有一枚鐵釘
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觀察記錄一次。
4、觀察到的現象
時間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盤子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有點生銹
水盤子 水變色 生銹 銹多了 繡更多了
菜油盤子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實驗結果:鐵釘在空盤子里是會生銹的,但是生銹的速度很慢;鐵釘在菜油盤子中沒有
生銹;鐵釘在水盤子中生銹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銹的量也很多,現象很明顯。
原因分析:鐵生銹與空氣有關,并且鐵生銹是空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


(五)鐵生銹與水和空氣的關系
研究的問題:鐵生銹與水和空氣都有關嗎?
我的假設:鐵生銹與空氣和水有關。因為暴露在空氣中的鐵釘會生銹,在潮濕地方的鐵
釘容易生銹。
18
實驗材料:三個同樣大小的試管,三枚同樣的鐵釘,水、干燥劑、棉花
實驗方法:
1、甲試管中把鐵釘放在一團濕的棉花球上;
2、乙試管中把鐵釘放入后注入經煮沸(趕走空氣)快速冷卻的水,將鐵釘浸沒后在水面
上加一層植物油。
3、丙試管中加少量干燥劑,再放一團干的棉花。
(說明:在甲試管中,鐵釘能夠和水與空氣充分接觸;,而在乙試管中,鐵釘只能和水
接觸,水面上的植物油能很好的防止空氣溶解到水中。丙試管中鐵釘只能和空氣接觸,因為
試管中的干燥劑很好的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實驗現象:
一星期后觀察發現,甲試管中的鐵釘銹蝕比較嚴重,而丙和丁兩個試管中的基本上沒有
生銹的現象。
實驗結論:
鐵釘生銹與(水)和(空氣)這兩個因素都有關系。


(七)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
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是一種(置換反應),所以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后,會把單質
(銅)置換出來,附在鐵釘上,同時一部分鐵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亞鐵)。其反應的
現象:
浸入溶液的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附著),這就是從硫酸銅溶液中被置換出來的單質
(銅),淺藍色的溶液會(逐漸變淺)。


(八)鐵生銹的快慢
研究的問題:鐵生銹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我的假設:鐵釘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生銹的速度是不同的。
實驗材料:培養皿3只(或試管3支)、鐵釘3支、吸水紙若干、清水200ML鹽水
200ML
實驗方法:
1、三只相同的培養皿里,其中兩個分別放入同樣多的清水、鹽水
2、把一個鐵釘放在空培養皿里,另一個放在清水里,再一個放在鹽水里,
19
3、每天對這三個鐵釘進行觀察并記錄
觀察到的現象: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空培養皿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有銹點
清水里 無變化 無變化 無變化 有銹點 銹面增大 銹面又大
鹽水里 無變化 有銹點 有銹點 銹面增大 銹面占半 幾乎全銹
實驗結論:我認為在有水有空氣的環境里,鐵釘要生銹,越是腐蝕性強的,鐵釘生銹越
快。

(九)填埋垃圾模擬實驗
設計目的:通過實驗模擬垃圾填埋場對環境的影響,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材料:廣口瓶、鑷子、噴壺、滴管、河沙、細石子(每組若干)、紙巾(每組2-3張)、墨

過程和方法:
(1)廣口瓶中放入干凈的細石子約3厘米厚
(2)在瓶中加入清水,使水剛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3)在石子上鋪上2厘米的河沙
(4)用鑷子往瓶中靠瓶壁放入幾團浸過墨水的紙巾,用沙埋住
(5)慢慢往瓶中噴水,觀察現象
現象:向瓶中噴水后,紙巾中的墨水會隨著水流滲入沙中。
注意事項:浸墨水時注意不要濺到衣服和桌上
1、填埋模擬實驗,它模擬的是(垃圾填埋場在雨水的浸泡下發生的變化-----------污染
地下水)。實驗中的細石子代表(土層)、清水代表(地下水)。浸過墨水的紙巾代表(被填
埋的垃圾 )。慢慢往上面噴水模擬(下雨)觀察到的現象是(埋在細石子中的墨水紙巾經過噴
水后把原來瓶底的清水弄弄成墨水色了),實驗說明:(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東西仍
會浸濾出來污染地下水。)
2、除了污染地下水,真正的垃圾填埋場還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哪些危害?
答:源源不斷運來的垃圾要散發出惡臭,污染空氣;滋生蚊蠅,引發疾病;還會造成土壤
污染,影響農業生產。
3、為了更好的保護環境,在建垃圾處理場時還應采取哪些措施?
答:(1)用不透水的襯墊把垃圾屋與周圍土層隔開;
(2)建過濾液收集池和處理池把從地面滲入垃圾屋并被垃圾污染了的水收集起來進行處理;
20
(3)安裝氣體排放管把發酵生成的可燃性氣體和有毒氣體排走。、
(4)建監測井隨時監測垃圾填埋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

實驗題補充
一、模擬月相變化
實驗方法:
1、在教室或一塊空地的一端墻面上貼上太陽,在場地中間畫上兩個圓圈。幾個同學站在小
圓上,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一名同學舉一個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圓轉動一圈,
表示月球繞地球運動一個月。
2、讓“月 球“亮面始終朝著“太陽”,表示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陽照亮。當“月球”分
別運行到1---8的位置時,畫下我們所觀察到的月相。
實驗現象:
“月球”亮面始終朝著太陽。隨著“月球”的運動,觀察到的月球的亮面大小、方向不同。
實驗結論:
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
月相變化的規律: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面;農歷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
左面。亮面始終朝向太陽的方向。

二、設計一個實驗,研究環形山的直徑大小、環形山的深淺與什么因素有關
我的推測:因為目前公認的“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
月球后遺留下的痕跡。所以我推測,環形山直徑大小與撞擊物體的大小有關,環形山的深淺與
撞擊的速度有關。
實驗材料:泥沙、大小不同的皮球或其它圓球。
實驗方法:
1、用大小不同的撞擊球以相同的速度撞擊泥沙,觀察撞擊結果。(說明:要讓撞擊以相同
速度撞擊泥沙可以讓撞擊球從相同高度自由落下。)
2、用大小相同撞擊球以不同的速度撞擊泥沙,觀察撞擊結果。
我的結論:環形山的直徑大小環形山的深淺與(撞擊球的大小)(撞擊的速度)有關,它
們對環形山的影響:撞擊球大,環形山的直徑較大,撞擊球小,環形山的直徑相對較小;撞擊
速度快,環形山相對較深,撞擊速度慢,環形山相對較淺。

三、日食、月食成因模擬實驗
21
探究的問題:日食、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我的推測:當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
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發生了日食;但月球轉到地球的后面背著太陽,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
被地球擋住了,于是就發生了日食。
實驗材料:手電筒、玻璃球、乒乓球
(手電筒代表太陽,玻璃球代表月球、乒乓球代表地球,用玻璃球繞乒乓球一周表示月球
繞地球一周)
實驗過程:在電筒光的照射下讓玻璃球圍繞乒乓球逆時針方向轉動。注意三者之間的位置
關系,觀察發生的現象。
實驗現象:
1、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者正好處于一條直線上時,我看得到“地
球”上有“月球”的影子。
2、當“月球”轉到“地球”后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我還看到了“月球”上有
“地球”的影子。
實驗結論:1、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于同一條直線時,(月球)
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
于是就發生了(日食)。
當(月球)運動到地球的后面背著太陽,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于地球的
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四、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探究的問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我的推測:洋蔥表皮細胞的樣子,和羅伯特?胡克發現的細胞結構應該是相同的。
實驗材料:顯微鏡1臺、小刀1只、鑷子2把、培養皿1只、 燒杯1只、
碘酒10ml、 載玻片2片、 蓋玻片2片 、滴管1支
實驗過程:
一、制作洋蔥表皮標本裝片
1、把洋蔥從中間縱切兩半,取其中一塊,在內表皮上,用小刀劃“#”字,用鑷子撕取“#”
字中間的表皮;
2、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中央,展平,從一端放置蓋玻片,把氣泡排出,
3、在標本的邊緣滴上稀釋的碘酒,并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水。
二、將做好的洋蔥表皮裝片放到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觀察
22
1、把標本裝片放到載物臺上,使標本正好處于通光孔中央,
2、調節顯微鏡的準焦螺旋,使標本圖像達到最清晰,
3、左右移動載玻片,可以觀察到標本的各個部分
實驗現象:
洋蔥表皮細胞,放大100倍時,好像排列的磚墻,放大400倍時,我們就清晰地看到了細胞
的結構,內部的細胞質、液泡等都能看得較清晰。
實驗結論:我認為細胞的結構太奇妙了,肉眼觀察不到的細胞竟如此復雜,包括:細胞壁、
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水| 丰镇市| 江津市| 佛坪县| 高陵县| 凤山县| 合阳县| 巨鹿县| 吉木乃县| 木兰县| 杭锦后旗| 泊头市| 安康市| 隆子县| 六安市| 盐山县| 永仁县| 温州市| 安新县| 枝江市| 姜堰市| 湾仔区| 珠海市| 吉隆县| 河东区| 玉林市| 抚松县| 胶州市| 石首市| 浏阳市| 苍山县| 利津县| 蒙城县| 七台河市| 佳木斯市| 贵溪市| 镇巴县| 方正县| 光山县| 洛隆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