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材料一:文淵閣軍機處 明清故宮建于北京城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統治思想。在宮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材料二: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上述材料反應了什么?皇權強化與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 “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溏”盡入版圖。建立霸業后的煩惱戰火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和斗爭仍在繼續,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仍然企圖卷土重來;明政權中由于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揮使司( )三司的長官由中央任命民政財政司法軍務行中書省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地 方加強中央集權胡惟庸——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丞相中央 明朝丞相胡惟庸,開國老臣,位高權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謀反”之罪滅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廢除丞相,改革行政機構。朱元璋為什么殺胡惟庸?作用軍政大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訓》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中央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皇帝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擁被。 ——朱元璋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形成了內閣制度中書省①朱元璋設錦衣衛,負責監視、偵察臣民的言行。 錦衣衛印3.閱讀課文P22的閱讀卡,結合課本,說說你對廠衛特務機構了解。②后來,明朝皇帝又陸續建立了專門的特務機構東廠和西廠,由宦官負責,可以不經過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偵察、逮捕、審訊臣民。③設立“廠衛”特務機構“東廠”“西廠”“錦衣衛”相互監視相互制約明代錦衣衛東廠腰牌設立“廠衛”特務機構東廠、西廠與錦衣衛合稱“廠衛”。 官員如果違背了皇帝的意旨,就會在殿廷上挨板子。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君臣關系完全變成了主仆關系!設立“廷杖”制度皇帝太尉軍事御史 大夫監察郡守 縣令最高統治者丞相行政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秦朝)相權太大唐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皇帝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明朝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皇帝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殿閣大學士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秦代以來的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初,沿用明朝的官制,在中央設立內閣和六部,但保留了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嚴重阻礙了中央集權。清初最高國家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君主專制軍機處設立材料:(清人趙翼說)“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值)繕寫。” 材料中“軍需房”指清朝的哪個政治機構?它的設置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軍機處。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雍正皇帝時期職務:協助處理軍務到協助軍政要務完善:乾隆皇帝時期軍機處設立影響:軍機處的設立及其權力的擴大,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地位:其地位凌駕于議政王大臣會議之上,輔助皇帝處 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雖然軍機處地位顯赫,但沒有獨立決策的權力,只是皇帝行使大權工具。君主專制制度演變發展過程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郡縣制三省六部中書省明:廢丞相;設內閣清:軍機處(雍正)明清時期時代特征: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封建制度(明清)君主專制、封建制度隋唐 元 明清 君權強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積極: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統一。②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消極:①過度專制易造成腐化,導致政治制度的落后 。②制約了中國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③思想專制,扼殺人才發展,造成文化的落后。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 這也許是對明清歷史的最好寫照。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傳統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無限繁榮,只可惜已然落后于世界發展大勢。走進歷史的畫卷,去感受那古老帝國的彷徨。體味近代前夜中國的危機!結合書本P23的內容和下圖思考:清朝前期中國社會和世界發生了怎樣變化?中國還處于農耕社會,世界已悄然進工業時代19世紀早期,英國煤礦使用蒸汽機作為礦坑升降動力。①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重農抑商積極作用:古代社會的前期起積極作用為主: 消極影響:古代社會的后期起消極作用為主: 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它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世界發生了變化,中國人的觀念是怎樣的?利瑪竇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在明朝官員中應起了軒然大波,認為:第一,中國應處于圖的正中央;第二,中國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夜郎自大廣州十三行是唯一的清政府對外貿易機構明清統治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禁止同外國互通有無的一種對外政策。(2)閉關鎖國政策實行的原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要原因:夜郎自大的心態直接原因:防范自衛(防范倭寇;防范西方殖民者;防范明末抗清武裝)閉關鎖國(1)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馬克思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在這場戰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義,而最現代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一種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鄧小平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 ,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思考:閉關鎖國政策會產生哪些影響?積極影響: 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防衛作用。消極影響: 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它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導致了經濟的停滯和倒退;使中國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技術的交流,阻礙了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導致了中國的落后。 比較明清時期和隋唐時期的對外政策及其影響,由此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開放則興,閉關則衰 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念資料1: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居于世界先進水平;對外貿易長期出超(順差)。資料2:乾隆帝在答復英國使團通商的請求時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英使馬戛爾尼邀請大將軍福康安觀看自己隨行衛隊的歐洲火器操法,福康安卻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么稀罕!”(3)教材圖5-35透露了怎樣的信息?康乾時期中國實力強盛,傳統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經濟總量世界領先,對外貿易長期出超(順差)。統治者的狂妄自大心理清王朝周邊形勢險惡,西方殖民擴張的觸角已經伸向中國。(1)資料1說明了什么?(2)資料2說明了什么?社會危機清代人口數變化清代人均田地變化1、人口的迅速增長與田地的矛盾突出乾隆皇帝的母親皇60大壽,在皇太后自暢春園回宮路上,組織八旗官兵、太監仆傭等自西安門至紫光門,分列道旁。跪迎皇太后鑾駕,并對他們進行賞賜。僅此一項,就開銷白銀10.8萬余兩,緞布7萬余匹2、統治集團奢侈腐朽3、各族人民起義不斷課堂小結:社會危機閉關鎖國近代前夜的危機皇權強化清明地方 廢行中書省設“三司”中央 廢丞相、設內閣、組廠衛 、廷杖制度軍機處重農抑商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朝時,和中國通商往來的有十幾個國家,到唐朝時發展到70多個國家。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不許官吏加重他們的稅收。大批外商從陸路、海陸來到長安、洛陽、廣州等城市。材料二 (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需同外國互通有無,還害怕外國商人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因此,清政府嚴厲限制對外貿易,采取了閉關政策。(1)唐朝政府采取的是什么對外政策?(2)清統治者為什么采取“閉關鎖國”政策?(3)以上兩種政策導致的結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對外開放,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 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需同外國互通有無,還害怕外國商人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前者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高了唐朝在國際上的聲譽;后者阻礙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逐漸落后于世界其他各國。啟示:開放則興,閉關則衰。1、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中,與后來宦官專權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廢除丞相 B、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C、八股取士 D、地方設“三司”2、后金的建立者( ) A、努爾哈赤 B、皇太極 C、康熙 D、雍正3、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是( )A.廢丞相制度,設立內閣 B.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C.設立軍機處 D.設置理藩院 4、軍機處是誰在位時設立的?( ) A、努爾哈赤 B、皇太極 C、康熙 D、雍正練習 5、某思想家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為萬民,非為一姓也。。”他所反對的是( ) A. 民主共和制 B. 中央集權制C. 專制主義制度 D.君主立憲制C10、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中,與后來宦官專權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廢除丞相 B、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C、八股取士 D、地方設“三司”B練習篇 英國 中國 政治 資本主義制度(民主制度) 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經濟 工業革命機器生產 自然經濟手工生產 外交 殖民擴張 閉關鎖國 思想文化 自由民主平等 思想專制 比較中英兩國的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說說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有哪些?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穏當。——《明會典》卷二《皇明祖訓》 結合材料,分析朱元璋為什么要罷丞相?①丞相權力過大是秦速亡的原因。②各朝丞相多是專權亂政的根源。③相權過大,威脅皇權,為了強化皇權(根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