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年高考 三輪復習 山東長島中學唯物主義歷史觀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難點突破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年高考 三輪復習 山東長島中學唯物主義歷史觀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難點突破 學案

資源簡介

山東長島中學唯物主義歷史觀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難點突破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其一,經濟基礎屬于社會的物質關系,但不包括生產力,也不是所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不包括不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
其二,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系。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采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別一說到“制度”,就認為是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包括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兩個基本部分。
上層建筑可以分為兩大部分:思想(或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點。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又稱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設施。
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它的核心。
自然科學、思維科學、語言學、邏輯學、某些管理科學是沒有階級性的,不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而屬于非意識形態(見《文化生活》P6文化的定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首先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產生、性質和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變化發展及其方向。其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這一規律也是我們觀察和研究社會歷史的一把鑰匙,對于每一歷史時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都可以從社會的經濟基礎中得到科學的說明。
另外注意:
1、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都屬于社會存在(物質的),只有上層建筑屬于社會意識。
如:下列不屬于物質與意識關系范疇的是( A )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 ? ? ? B.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C.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 ? ?D.存在與思維
2、上層建筑只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3、如何辨別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關鍵是把握內涵!)
生產力=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
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如何分配+在生產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常見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
上層建筑:常見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但需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修改都是上層建筑范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這是屬于生產關系里的“分配”改革,所以得看法律修改完善的內容而定。
(小試牛刀.訓練)單項選擇題
1、在社會生活中,上層建筑對于社會發展的性質取決于( ? )
A.國家政權的階級屬性 ? ? ? B.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C.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 ? ? ? D.社會生產力的性質
【解讀】本題考查對唯物主義歷史觀部分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中上層建筑反作用性質的觀點的理解。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不取決于自身的性質與狀況,而是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如果所服務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是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如果不適合則起阻礙作用。【答案】B
2、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是否起促進作用,取決于( ? ?)
A.它是否適合于各種經濟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C.它是否能保護廣大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D.它所維護的經濟基礎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上層建筑反作用的理解。關于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二是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反作用。本題是說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上層建筑直接反作用經濟基礎,并通過經濟基礎對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發展起作用。這就決定了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是由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的先進與落后所決定的。因此,本題的四個選項中,ABC項都不符合題意,應排除,只有D項才是正確答案。解答本題,有的考生會由于對題干含義沒理解,而誤選了B項。【答案】D
3、(多項選擇題)在下列社會現象中,屬于上層建筑的有( ? ?)
A.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 ?B.政治法律制度
C.國家政權 ? ? ? ? ? ? ?D.社會意識形態 ? ? ?E.社會風俗習慣
【解讀】本題考查對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關于“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意識和社會心理等概念的區別”的掌握情況。經濟基礎是指同一定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同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設施,國家政權是其中的核心;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式中包括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
在掌握上述概念含義的基礎上,逐項進行審視,A屬經濟基礎,B、C、D是上層建筑,E屬社會心理,故B、C、D為正確選項。【答案】BCD
4、(多項選擇題)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并于8月1日正式實施。1982年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被廢止。這一變化體現了
A.政治文明的進步 ? B.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
C.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 ? D.上層建筑不斷變革完善的要求
E.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解讀】 ?本題屬歷史唯物史觀的內容,考查政治上層建筑含義、作用、觀點的靈活運用,綜合知識的掌握,特別是中共十六大關于政治文明建設的有關論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報告都強調要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權。回答此題,很明顯的是管理辦法不是生產關系,E不符合試題需求,采用排謬法加以排除,就能正確回答。【答案】ABCD
5、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之所以高度重視改革,是因為改革(  )
①能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 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
③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 ④能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 ? ? C.①④ ? ? ? ?D.③④
【解析】 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是大力發展經濟,故②錯誤;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故③錯誤。【答案】 C
6、(2018年湖北省4月調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后五次對1982年憲法作出修改。憲法修改的過程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光輝歷程,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發展成果,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從哲學上看,憲法修改( ? )
①堅持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②堅持了理論基礎上的實踐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統一
③體現了實現人民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最高價值追求
④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
A.①③ ? ? ?B.②③ ? ? ? C.①④ ? ? ?D.②④
7、(2011浙江文綜29)2011年初以來,社會動蕩席卷中東、北非眾多阿拉伯國家,一些國家甚至出現政權更迭和內戰。其原因有失業率居高不下、財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等。這表明( ? )
①經濟狀況影響社會的政治制度和設施
②意識形態對社會變化起重要作用
③適合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推動生產力發展
④生產關系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八)。該修正案首次將飆車、醉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據材料回答23-24題。
8、(2011山東卷·24)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
A.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 ? ? ? ?B.政治制度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
C.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 ? ? ?D.社會意識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解析】刑法(這類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堅持與時俱進,體現了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要求的哲學道理,故答案為C。A項不符合題意;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制約其立法工作,但從根本上決定立法工作的還是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故B項應排除;D說法錯誤,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9、(2011天津卷·9)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 ? )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④社會意識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
A.①② ? ? B.②③ ? ? C.①④ ? ?D.③④
10、(2011江蘇卷·32)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從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時期是社會結構平衡難度加大的階段。這就要求在該階段尤其要注重:
A.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 ? ? ?B.解決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矛盾
C.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 ? ? ?D.變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環節
11、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從哲學上看符合( ? )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 ?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 ?④價值判斷決定價值選擇
A.①② ? ? ?B.①③ ? ? ? ?C.①④ ? ? ? ?D.③④
【解析】 B . 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體現法律思想這一社會意識要反映社會存在,也反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律制度),①③入選;不涉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②不符;④觀點錯誤。
12、[2014·福建卷]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下列選項能正確反映社會基本矛盾運行規律的是()
①充分發揮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重要作用
②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③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設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A.③→②→④ ? ?B.②→①→③ ? C.④→③→① ? ?D.①→④→②
[解析]A 本題考查社會基本矛盾運行規律。在人類社會的矛盾運動中,按順序應為“生產力---社會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加快科學技術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是生產力當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體現了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要發展生產力還必須變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上層建筑,其運行順序應該是: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調整上層建筑。因此排序正確的是③→②→④。①只涉及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不符合。故選A。
13.(河北衡水中學模擬)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6月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會見企業家代表時指出,國際上一些領域出現產能過剩,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很多國家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一個結果。在消化過剩產能方面,中國為自己的結構性改革作出了努力,也為國際社會作出了努力。下列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有( ? )
①結構性改革是基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有助于解決我國當前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產能過剩,表明社會意識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④改革有利于促進收入分配模式的創新,推動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A. ①② ? ? ? ? B. ①④ ? ? ? ? C. ②③ ? ? ? ?D. ③④
【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國通過結構性改革成功消化過剩產能,這既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的要求,也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的要求,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的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①錯誤,②正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帶來了產能過剩,這體現了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③正確;創新收入分配模式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而且材料沒有涉及收入分配模式的創新,④錯誤。故答案選C。
14、(河北衡水中學模擬)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這一要求的理論依據在于( ? )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 ? ? ?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③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 ?④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A. ③④ ? ? ? ? ? ?B. ①② ? ? ? ? ? ? C. ②④ ? ? ? ? ? ? D. ①③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社會基本矛盾的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求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因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要適應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實際,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③④正確,①②與題意主旨不符。答案選A。
15、(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實際社會發展狀況的需要,2016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這就意味著,2016年元旦以后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從唯物史觀看,上述材料體現了(  )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
③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具有決定性作用
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反作用。
A.①③ ? ? ? ? B.②④ ? ? ? C.③④ ? ? ?D.②③
【答案】D【考點】題目考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解答】①不符合題意,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論,題干要求從唯物史觀角度回答,排除;②說法正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是為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實際社會發展狀況的需要,體現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故入選;③說法正確,我國現在的社會實際發展狀況決定我國必須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入選;④不合題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兩層意思:一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二是社會意識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會存在發展,材料都沒體現,故排除.
16、(2017屆廣東省廣州市高三12月模擬)2016年10月,中央出臺《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為原則的“三權分置”改革,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三權分置的改革( ?)
①作為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先導,可保障我國農產品有效供給
②抓住“三農”發展主要矛盾以解決其它問題,開辟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新路徑
③符合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客觀規律,一定能促進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
④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展現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持久活力
A.①③ ? ? ? ? B.①④ ? ? ? ?C.②④ ? ? ? D.②③
【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農村土地實行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改革,抓住了“三農”發展主要矛盾以解決其它問題,是開辟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新路徑,②正確;三權分置的改革調整的是生產關系而不是上層建筑,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展現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持久活力,④正確;若上層建筑適應先進的經濟基礎,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③表述錯誤;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先導,①說法錯誤。正確答案為C。
17、(遼寧東北育才中學模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10月30日發布《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意見指出,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這說明( ?)
①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
②黨和國家制定政策應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意愿為出發點
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
④農村改革是人民利益與社會規律性的內在統一的要求
A. ①④ ? ? ? ? ? B. ①③ ? ? ? ? ? C. ②③ ? ? ? ? ? ?D. ③④
【答案】D
18、(云南曲靖一中模擬)根據《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后,央企負責人薪酬水平將不超過央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7—8倍,薪酬差異12倍降至7—8倍。上述制度改革是基于( ?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 ? ②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③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 ? ④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A. ①② ? ? ? ? B. ③④ ? ? ? ? C.②③ ? ? ? ? D. ①④
【答案】C【解析】①選項表述與題意無關。④選項錯誤,題目中表述的是分配問題,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而不是上層建筑。題目中,改革后,央企負責人薪酬水平將不超過央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7—8倍,該改革是基于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故②③入選。選C。
19、(遼寧本溪高中模擬)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明確,對于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護照等法定身份證件能夠完全證明的9類事項,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予認可,不得要求群眾開具證明。該法規的出臺( ? )
①體現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能夠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③能夠緩和現階段我國對抗性的社會基本矛盾
④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 ? ? ? ?B. ①④ ? ? ? ? C.②③ ? ? ? ? ?D.③④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該法規不屬于經濟領域的法規,不屬于調整生產關系,②題肢與題干無關,不選。我國的社會矛盾是非對抗性的,③題肢錯誤,不選。①④題肢符合題意,入選。
20、(遼寧省實驗模擬)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和收儲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關鍵在于完善體制、創新機制。新一輪農村改革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制度創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再一次推動農村生產力大釋放。從而確保改革紅利最大釋放并用之于農。這表明( ? )
①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是農村改革的先導
②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決定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③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上層建筑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④農村產權改革要堅持主觀能動性與遵循規律的統一
A. ①② ? ? ? ? ?B. ①③ ? ? ? ? C.②④ ? ? ? ? ?D.③④
【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改革的意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①題肢錯誤,不選。上層建筑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這個經濟基礎(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③題肢錯誤,不選。②④題肢符合題意,入選。
21、(天津耀華模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這一“民事權利宣言書”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現了許多亮點。例如:首次在法律上正式確認隱私權,將個人信息明確為新的民事權利,胎兒也享有民事權力,8歲孩子可以“打醬油”(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降至8歲并受法律保護),“QQ幣”等網絡虛擬財產享有法律保護等。這就是說:
①社會意識形態是生產方式的反映 ? ? ? ②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③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發展 ? ? ? ④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A. ①② ? ? ? ?B. ③④ ? ? ? ? C. ②④ ? ? ? ? ?D. ①③
【答案】D【解析】題目中表述的是我國法律制度的改革,故屬于上層建筑的內容,而不是生產關系。故③入選,排除②。題目中,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這一“民事權利宣言書”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表明了社會意識形態是生產方式的反映。故①入選。④選項表述與題意無關。選D。
22、(重慶八中模擬)目前,個人所得稅改革備受關注。個稅起征點在過去提高過三次,由800元一路調高至3500元再到5000元。提高起征點不再是這次改革的重點,重點應該是改革征收模式,解決個人所得稅公平程度不夠的問題。據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①個稅改革遵循了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②個稅改革新舉措體現了價值觀的主題差異性特征
③個稅改革有利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④推動個稅改革堅持了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主體地位
A. ①② ? ? ? ?B. ①④ ? ? ? ?C.②③ ? ? ? ?D. ③④
【答案】D【解析】①選項表述錯誤,個稅改革屬于對生產關系中分配的調整,故排除。②選項表述與題意不符。題目中,提高起征點不再是這次改革的重點,重點應該是改革征收模式,解決個人所得稅公平程度不夠的問題,這說明了個稅改革有利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同時推動個稅改革堅持了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主體地位。故③④入選。選D。
23、(大慶實驗沖刺卷模擬)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意見》指出,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這說明( ? )
①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③價值判斷是作出正確價值選擇的基礎,制定政策應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意愿作為出發點
④農村改革是人民利益與社會規律性的內在統一的要求
A. ①④ ? ? ? ? ?B. ①③ ? ? ? ? C.②③ ? ? ? ? D. ②④
【答案】D【解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 “三權”分置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其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是人民利益與社會規律性的內在統一的要求,②④適合題意;①材料沒有體現,排除;價值判斷是作出正確價值選擇的基礎,制定政策應堅持維護人民群眾的意愿,把客觀實際作為出發點,③是錯誤的;故本題答案選D。
24、(山東省鄆城實驗中學)2017年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央企業公司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組織形式,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必要條件,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革是基于( ? )
①有利于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
②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運作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激發國有經濟的話力和創造力
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的要求
④有利于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A. ②④ ? ? ? ? ? B. ②③ ? ? ? ? C. ①② ? ? ? ? ? D. ③④
【答案】A
25、(2015·課標Ⅰ卷,16)從唯物史觀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  )
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上層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③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由自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
④我國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由不適應走向適應的標志
A.②④ ? ? ? ? ? ? ? ? ? ? ? ? B.①③ ? ? ? ? ? ? ? ? ? ? C.①② ? ? ? ? ? ? ? ? D.③④
【答案】C【解析】我國推進依法治國是對上層建筑改革的要求,①符合題意;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國也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措施,②也符合題意;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不斷在加深,但并不是由自發到自覺轉變的標志,故③錯誤;“我國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由不適應走向適應的標志”提法也是錯誤的,故排除④。故選C。
26、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情況,2017年新通過的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從2年延長至3年,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標準從十周歲調整為八周歲。這些調整有利于國家治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材料表明( ? ?)
①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可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②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③社會意識只有超前于社會存在才能引領社會發展
④社會意識內容的變化根源于社會生活實踐的變化
A. ? ?①② ? ?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27、(2018年高考江蘇卷政治33)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段講話蘊含的哲理是
A. 必須尊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B. 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C. 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D. 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體現要尊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答案為A。
28、 [2013·江蘇單科·T18]近十年來,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圖3所示的這一變化有利于
①解決市場調節失靈問題
②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③優化政府管理,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④促進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A.①③ ? ? ? ?B. ①④ ? ? ?C. ②③ ? ? ?D.②④
【解題指南】本題以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視角,考查政府職能及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解答本題要從“解決市場失靈”“均等化”兩個詞語上入手。
【解析】選D。
選項 具體分析 結論
① 市場調節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無法徹底解決,且行政審批改革是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與題意不符。 排除
② 減少行政審批利于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 入選
③ 優化政府管理,以利于提供公共服務,但不可能實現均等化,題肢本身錯誤。 排除
④ 行政審批制度屬于上層建筑,其改革能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符合題意。 入選

29、(2015屆江蘇省蘇北四市高三期末)新一輪農村改革,將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正式提上農村土地制度和產權改革層面,通過制度創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再一次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從而確保改革紅利最大釋放并用之于農。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表明( C )
①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是農村變革的先導
②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③經濟基礎一定要適應上層建筑狀況
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A.①② ? ? ? ? ? ? ?B.①③ ? ? ? ? ? C.②④ ? ? ? ? ? ?D.③④
30、(2010江蘇徐州模擬)201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材料體現的唯物史觀道理是:B
A.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B.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D.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31、為推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出臺政策調整了農村土地制度,允許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C ?)
A.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發展程度
B.只要調整生產關系就一定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D.生產關系的調整必然引起經濟基礎的根本變化
32、(2015年宜賓高中三年級第二次診斷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做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審慎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試點。無論財政多困難,惠農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農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表明( C )
①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是農村變革的先導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③經濟基礎一定要適應上層建筑狀況
④要把群眾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A.①② ? ? ? ? ? ? ?B.①③ ? ? ? ? ? ? ? ? ? ?C.②④ ? ? ? ? ? ? ? ? ? ?D.③④
33、(成都七中高2015屆高三“一診”)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正在試點撤銷街道辦事處,將街道辦事處原有的社會管理、服務事務等職能下放到社區居委會。只要是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情,社區都最大限度地遵照老百姓的選擇,讓老百姓參與進來自主決定。有專家表示,“這是城市管理中革命性的一種變革。”這種變革( D )
①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基層的國家政權組織
②創新了社會管理模式,發展了基層民主
③讓政府和社區共同承擔社會公共管理職能
④會使上層建筑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A.①② ? ? ? ? ?B.①③ ? ? ? ? ?C.③④ ? ? ? ? ? D.②④
34、(江蘇省宿遷市重點中學2015屆高三下學期期初開學聯考)33.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環球時報和環球網聯合發起關于“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公眾意見調查,了解公眾的關注焦點。下表是兩個主要年齡段的居民關于熱點話題前三位的統計情況。
20—39歲居民 40—59歲居民
熱點話題 得票率(%) 熱點話題 得票率(%)
反腐和司法改革 56.4 經濟發展 41.6
社會平等 40.1 收入分配 35.9
民主建設 25.1 文化生活 34.5

結果顯示,不同對象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不同,其原因是( ?A ?)
①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 ? ? ?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
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 ? ? ? ? ? ④經濟基礎決定于上層建筑
A.①② ? ? ? ? B.①③ ? ? ? ? ? ? ? C.②④ ? ? ? ? ? ? ? ?D.③④
35、(2018屆湖北武漢市高三4月調研考)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其目標是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 ?)
①應在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框架下進行
②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歷史性、目的性
③作為上層建筑的深刻調整將規定經濟基礎的發展方向
④其根本目的在于優化反腐資源配置,提高行政監察效率
A. ? ①② ? ? ? ? B.① ③ ? ? ? C.② ④ ? ? ? ? ? ? ? ?D. ③④
【解析】A,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哲學知識對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進行解讀。由題干第1句話“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必然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項層設計指導下進行,因此可順理成章地推導出題肢①的結論,該題肢的設計較好考查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監察體制改革屬于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社會歷史性與能動性是實踐的基本特征,材料(包括題組導言)也對改革的背景、目的、目標進行了明確說明,故②正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③的表述夸大了上層建筑的反作用。④表述錯誤,依據材料介紹,監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整合反腐資源,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而“根本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不能將“目標”(對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側重于回答“活動要怎么樣”)與“目的”(活動的主觀依據、原因或出發點,側重于回答“為什么活動”)混為一談;監察體制改革將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納入監督范圍,不僅僅是行政監督,后半句也不正確。
36、(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2018屆高三5月押題)環境治理,作為政府治理的重大民生問題,在2018年兩會依然備受關注。通過梳理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治理環境污染依然是各地的重要議題,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湖長制”等成為關鍵詞;而對于民眾最關心的空氣質量問題,各省也著重筆墨,做出了結合當地污染情況的“答卷”。這說明( D )
①以人民為中心是各主體行為的出發點
②生產關系能反作用于社會生活
③上層建筑能反作用于社會生活
④價值選擇應堅持人民立場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37、(2012全國考研政治)2011年4月,耶魯大學出版了《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書中列舉了當前西方社會10個典型的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藝術、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簡單地視為經濟的反映,對人類歷史錯綜復雜的本質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上述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思想的嚴重歪曲,其表現為( ?)
A.把社會歷史發展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歪曲為單一因素決定論
B.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歪曲為機械的單向作用
C.把經濟作為社會的“基礎”所具有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歪曲為唯一決定作用
D.把意識形態對社會歷史始終具有的積極能動作用歪曲為消極被動作用
【答案】 ABC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中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點。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西方學者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割裂開來,把社會歷史發展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歪曲為單一因素決定論,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歪曲為機械的單向作用,把經濟作為社會的“基礎”所具有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歪曲為唯一決定作用。這些提法最最大的錯誤是否定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因此,該題的正確選項是ABC。
不選 D的理由是:上層建筑的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西方學者沒有提到上層建筑中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
38、胡錦濤同志的十八大報告中86 次提及“改革”二字,其中政治體制改革逐漸提上日程,中國改革步入深水區。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我國繼續深化改革的唯物史觀依據是( ? C )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 ? ? ②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 ? ? ? ④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A.②③ ? ? ? B.②④ ? ? ? ?C.①③ ? ? ? D.③④
39、(2016江蘇)某地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正在逐步完成從“確權到人”到“確權到戶”的制度轉變,從而更好地讓集體土地入市流轉,使農戶更好地分享工業化收益。這一做法表明( ?)
A.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B.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C.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D.改革的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分配制度、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關系,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土地”屬于生產資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產關系的改革,生產關系改革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此AB和材料無關;D的說法錯誤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目的,正確答案是C。
40、(天津卷)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也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科學整理、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這說明( C )
①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④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有規范和引導作用
A.①② ? ? ? ? ? ?B.③④ ? ? ? ? C.①③ ? ? ? ? ? ?D.②④
41、(2017江蘇卷)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面面最大、圖像數量最多的涂繪類巖畫。花山巖畫主要描繪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和劍、鐘、銅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體圖形,記錄了古代先民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材料表明( D )
A.生產方式制約社會發展進程 ? ? ? ? B.生產關系是對生產力的反映
C.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 ? ? ? D.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解析】 D 繪畫藝術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不屬于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內容,故A、B項均不選;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是指使經濟基礎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材料中沒有體現這一點,C項不選;花山巖畫記錄了古代先民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這說明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故本題答案選D.
42、環境治理,作為政府治理的重大民生問題,在2018年兩會依然備受關注。通過梳理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治理環境污染依然是各地的重要議題,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湖長制”等成為關鍵詞;而對于民眾最關心的空氣質量問題,各省也著重筆墨,做出了結合當地污染情況的“答卷”。這說明:D
①以人民為中心是各主體行為的出發點 ? ②生產關系能反作用于社會生活
③上層建筑能反作用于社會生活 ? ? ? ? ④價值選擇應堅持人民立場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43、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會見了洪秀柱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習近平強調,民族復興大勢不可擋,兩岸同胞都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獲益者。只要國共兩黨胸懷民族復興理想,廣泛團結兩岸同胞,就一定能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光明的前景。這說明( ? )
①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 ? ? ②上層建筑應適合經濟基礎
③意識活動引領社會進步 ? ? ? ? ? ? ? ?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A. ①③ ? ?B. ①④ ? ?C. ②③ ? ?D. ②④
【答案】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屬于體現類試題。體現類的題目需要對題中材料進行詳細解讀,針對每一部分信息提煉對應教材的相關理論即可,解答時排除錯誤選項和無關選項,得出正確選項。
【考點定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44、(2011安徽高考)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A ?)
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
②生產方式變革決定社會性質的變化
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
④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A. ①③ ? B. ①④ ? C. ②③ ? D. ②④
45、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因為( ?B )
A.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C.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
D.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46、(2016屆南充一診)2015年3月15日,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立法法》的修改曾三易其稿并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其中備受關注的莫過于稅收法定原則,二審草案中刪除這一原則引起了廣大民眾的熱議,最后終審稿將該原則寫人法律并獲得通過。《立法法》的修訂( A )
①是調整上層建筑以適合經濟基礎的客觀需要
②是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狀況的體現
③尊重了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④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A.①③ ? ?B.②③ ? ? C.①④ ? ?D.①②
47、(南充市2016-17期末統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要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人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這意味著被視為財稅體制改革“最難啃骨頭”的央地財政關系改革將全速推進。我國之所以全速推進央地財政關系改革,是因為( ?C )
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
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
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A.①② ? ?B.②③ ? ? C.②④ ? ? D.③④
主觀題
(2013·四川)14.(24分)創新社會管理,共建活力中國,共享和諧社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加快,社會結構日益復雜,社會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從管控到服務,成為社會管理的必然趨勢。
兩年前,T市將市區街道辦全部撤銷,將人、財、物等資源下沉到社區。社區居委會由居民依法選舉產生,社區內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會議或居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管理人員的業績考核權也交給了居民。社區內設立了公共服務大廳,將適宜社區辦理的多項行政職能分解到就業、救濟等服務窗口,并有專人負責各片區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門服務。社區黨組織協調各方將黨員、干部、志愿者等組織起來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政府引導下,社區基金會、個性化調解室等社會組織發展起來,成為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平臺。
兩年來,該市社區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居民幸福感顯著上升。
(1)聯系材料,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的知識,說明T市是如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12分)
答案:①把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適應社會轉型要求,推進社會管理創新;3分
②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調整上層建筑,進行機構改革,促進社會發展;3分
③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發展社區自治,培育社會組織,推動社會進步;3分
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民服務,實現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2014·山東卷]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材料二 為進一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全國人大常委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修改環境保護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
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中“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闡明修改環境保護法的哲學依據。
[答案]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進一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要求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要求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請運用唯物史觀解讀我國人口政策的演變。(6分)
[答案] .(1)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不斷變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應調整。(2分)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口政策的演變,體現了我國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對人口問題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變化。(2分)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人口政策的調整,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楚县| 体育| 新蔡县| 兴义市| 诏安县| 津市市| 天津市| 阿克苏市| 抚远县| 凤庆县| 安国市| 崇明县| 阆中市| 武川县| 旌德县| 澄江县| 江山市| 滨海县| 凤阳县| 韶山市| 张家界市| 深水埗区| 庄河市| 遵化市| 宜良县| 莱州市| 商南县| 缙云县| 安宁市| 黄梅县| 汉阴县| 北票市| 嘉定区| 安陆市| 五华县| 博白县| 沂水县| 鹿泉市| 三台县| 巴彦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