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①成立興中會(1894年11月,美國檀香山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②籌備廣州起義:陸皓東等人被捕犧牲,起義失敗。③成立同盟會④提出三民主義⑤領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⑥成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同盟會成立①思想基礎: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②組織基礎:華興會和光復會③時間:1905年 地點:日本東京 總理:孫中山 機關報:《民報》 政治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④性質: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⑤意義: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發展3、三民主義: “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 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第9課?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1、政治派別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是孫中山;政治主張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奮斗目標是推翻清朝統治,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2、辛亥革命(或武昌起義)前,在同盟會領導下革命黨人發動的四次武裝起義:有萍瀏醴起義、安慶紹興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①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領導人是劉道一和蔡紹南,劉道一犧牲;②安慶起義中徐錫麟遇難;在紹興被捕遇難的女革命黨人是秋瑾。③廣西起義的領導人是孫中山和黃興。④黃花崗起義的領導人是孫中山、黃興和趙聲。犧牲的革命黨人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孫中山稱“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是指黃花崗起義,因為此次起義革命黨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3、武昌起義(辛亥革命)①時間:1911(辛亥年)年10月10日 ②主力:傾向革命的新軍③結果: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④影響:各省紛紛響應,一半以上宣布獨立,清政府土崩瓦解⑤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最大的功績),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4、為什么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①終結封建帝制②創建資產階級共和制③引發社會生活巨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一、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1、1911年12月,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中華民國建立的時間、地點和人物: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3、中華民國成立的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4、規定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 時間換算公式:民國×年=公元×年—1911;公元×年=民國×年+1911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2、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提出三個條件: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任大總統到南京就職;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的標志: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機構,目的:1912年3月,參議院 ,孫中山目的: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共和制度。2、約法的內容:⑴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主權在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平等);⑵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⑶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三權分立)。3、約法頒布的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步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四、辛亥革命的結果(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成功(成果):推翻清朝統治;推翻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失敗(遺憾):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五、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六、辛亥革命的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第11課?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一、二次革命(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1、導火線:宋教仁遇刺2、領導人和斗爭目標:孫中山和黃興;目標是反袁3、結果及失敗原因:失敗;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袁世凱復辟帝制1、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表現或活動:(共5點,選擇題)1、刺殺宋教仁2、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3、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4、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以無限期的連任,可指定繼承人5、接受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2、中華民國名存實亡的標志是(選擇題):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修改總統選舉法3、“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a、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b、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c、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d、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二十一條”對中國的影響:損害中國主權,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斗志,加劇中日矛盾,主張日本的侵略氣焰。4、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三、護國戰爭1、背景:袁世凱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維護共和制度2、時間:1915年; 3、領導人和開始標志:蔡鍔、李烈均、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討袁。3護國戰爭結果:袁世凱的獨裁統治被推翻,被迫取消帝制4、袁世凱復辟帝制迅速失敗的根本原因(即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啟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袁世凱復辟帝制逆潮流而行,不得人心,必然失敗。5、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局面: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江蘇江西等省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這北京政權,控制安徽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滇系軍閥唐繼堯控制云南貴州;桂溪軍閥陸榮廷控制兩廣。危害: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軍閥割據混亂對中國社會的不利影響: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