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中考復習提綱:八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中考復習提綱:八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資源簡介

?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日本發動事變的借口:柳條湖事件
3.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態度: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
4.后果:東北三省淪陷。
5.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的事件是九一八事變。 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中國抗戰14年,1931-1945)
6、偽滿洲國: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日本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
7、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
東北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
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6年,東北各抗日部隊改編為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
二、一二·九運動
1.背景---華北危機(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
2.時間、地點、人物、領導人:1935年12月9日 北平的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3.口號:“打到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歷史意義: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三、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1.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侵略,中日矛盾上升,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以及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蔣介石堅持內戰
2.時間、發動者、目的: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目的:逼蔣介石聯共抗日
3.中共態度和努力: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
4.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6.歷史意義(即對抗戰局勢的影響):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
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時間:1937年7月7日
2.借口:日本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被拒后炮轟我軍防地。
3.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4.英雄人物:趙登禹、佟麟閣; 5.結果:平津相繼失陷。
※※注: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標志——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全民族抗戰的標志——七七事變?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1945年)
1、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
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
2、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 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正式形成。
※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三、淞滬會戰(正面戰場)
1.爆發: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
2.抗戰英雄:姚子青(寶山保衛戰)、謝晉元(四行倉庫保衛戰)
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會戰結束。
4.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殺
1、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南京大屠殺:30萬人以上, (每年的12月13日為國家公祭日)
2、戰爭給我們的教訓:銘記歷史,警鐘長鳴,反對戰爭,爭取和平。?
3、如何發展中日關系???日本要正視歷史,吸取教訓,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我們應牢記歷史,肩負責任,開創未來,謀求中日關系健康發展。?


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 (國民黨領導的抗戰)
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期,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意????????義
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 1938年3月 臺兒莊(指揮者:李宗仁)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保衛大武漢 (武漢會戰) 1938年6-10月 武漢(萬家嶺戰役) 先勝利后撤退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失敗 結果:國民黨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




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領導的抗戰)
1、平型關大捷:①時間:1937年9月。②指揮官:八路軍115師林彪。
③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陜甘寧等抗日根據地。
(2)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3)鞏固抗日根據地:措施:①政治: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②經濟: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
(4)影響: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
3、百團大戰,
①背景:日軍在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
②目的: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③時間、指揮者、地點:1940年,彭德懷、華北地域
④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⑤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百團大戰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4、敵后戰場的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抗日戰爭中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
戰役名稱 地 位(特點) 指揮者 黨派
平型關大捷 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林彪 共產黨
臺兒莊戰役 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李宗仁 國民黨
百團大戰 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彭德懷 共產黨









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
1.?廣州、武漢淪陷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改變策略日軍改變策略:①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②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③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國民黨積極反共:在日本誘降下,國民黨親日派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顧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變”。
3.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4.共同抗敵民族英雄:①在棗宜會戰中,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犧牲。②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
※5.中共七大:①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②內容:⑴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⑵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⑶選舉產生中央領導機關。⑷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七大制定的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毛澤東思想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
③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6.反法西斯國家援助中國的表現;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
7.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
8.14年抗日戰爭結束的時間和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4年抗戰)
9.抗戰勝利的原因:(1)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11.抗戰勝利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戰爭性質或地位)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南丹县| 泾源县| 呼玛县| 象州县| 玉龙| 东丽区| 建湖县| 信宜市| 杂多县| 灯塔市| 乳山市| 遂昌县| 武城县| 奈曼旗| 泾阳县| 益阳市| 龙井市| 睢宁县| 攀枝花市| 芒康县| 玉溪市| 连州市| 马边| 布尔津县| 海宁市| 济源市| 台江县| 兴宁市| 乐山市| 海门市| 全椒县| 绥芬河市| 凭祥市| 凌海市| 长武县| 鹿泉市| 乐至县| 枣强县| 友谊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