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第七單元 解放戰爭第23課、內戰爆發一、重慶談判:1、時間:1945年8月;2、蔣介石的目的是: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毛澤東的目的: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3、談判結果: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二、政協會議召開:(1946年1月;:重慶);內容:討論建立聯合政府等問題,確定了和平建國方針;意義: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三、內戰爆發:1、內戰開始(爆發)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2、全面進攻: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3、重點進攻:1947年3月,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4、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①論斷: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②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③自衛反擊:解放軍軍民經過自衛反擊戰,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在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粉碎敵人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山東孟良崮消滅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抗戰勝利后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土地改革時間:1947年;2、依據::①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分配土地。②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3、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戰略進攻:①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開辟大別山根據地。②意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三、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1、遼沈戰役指揮者:林彪、羅榮桓,參戰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結果:解放東北全境,關門打狗:門是指錦州----切斷敵人向關內的退路;淮海戰役指揮者: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參戰部隊:中原解放軍與華東解放軍,結果: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戰役參戰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與華北人民解放軍,采用了分割包圍的戰術,北平國民黨守軍總司令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結果: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淮海戰役與平津戰役幾乎同時進行的;4、三大戰役的意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5、三大戰役戰略戰術特點:遼沈戰役——關門打狗,決戰東北;??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分段殲敵;平津戰役——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甕中捉鱉。四、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時間:1949年4月,結果:南京解放,意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①國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蔣介石打內戰失去民心。②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作戰英勇。③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課、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代表人物:張謇、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2、發展過程:①產生于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②甲午中日戰爭后: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走上“實業救國”道路。③辛亥革命后: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原因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原因是: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一時期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⑤一戰后:發展再度受挫;原因是: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落后受阻的原因: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摧殘。(即三座大山的壓迫);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點:①總體來說比較落后,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而重工業薄弱,③地區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1、近代交通事業: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傳入中國。??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是在辛亥革命后,具體變化有剪辮、易服、禁纏足、改禮節、改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②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3、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總體上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中國自主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詹天佑主持設計和修建的京張鐵路,設計的路軌:“人”字形。第一座雙層公路鐵路兩用橋是茅以升設計和修建的錢塘江大橋。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1、新式教育:①洋務運動時期: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新式學堂;②甲午戰爭后:北洋西學堂、南洋公學;③百日維新期間:京師大學堂;④1905年廢除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開始興辦學堂,頒布章程,統一學制。新聞出版業:①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報紙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②民國時期著名的報紙有《大公報》《新聞報》《解放日報》③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是《東方雜志》、陳獨秀的《新青年》、鄒韜奮的《生活》④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⑤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⑹共產黨在解放區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是新華書店。3、文學作品:無情的批判封建禮教,成為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是魯迅的《狂人日記》;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是魯迅的《阿Q正傳》; 此外有名的作品還有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 在毛澤東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下,屬于解放區的文藝作品有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4、繪畫: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 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5、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音樂作品有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6、20世紀初,西方照相和電影傳入中國:①第一部無聲電影是《定軍山》;②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