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簡單結構的設計(第二課時)學科:通用技術 年級:高一年級 教科書:《技術與設計2》關鍵詞: 簡單結構設計 過程和方法 本課是蘇教版高中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第2課時。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課堂教學構思。一、教材分析 《技術與設計2》共分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四個部分,相對比較獨立。為了便于學生系統化學習,我對教材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分析。在充分遵守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參考的建議,保留教材設計的欄目,更改其允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改的欄目內容,提出以統一的設計案例貫穿于教材四個部分的教學設想。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教參建議用3課時,我把簡單結構的設計方案構思過程和方法單列1課時,一是為了讓學生能在實例中更好地理解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這也是簡單結構設計方案構思的第一步;二是盡力給學生設計構思的時間,并能進行構思方案的簡述與答辯。這有利于學生對結構設計要素的生動理解。本節課內容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的第二部份――簡單結構的設計案例。它是在上節課學生學習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后,以簡易相片架的設計作為案例,通過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結構設計中應考慮各主要因素,也是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再上升到理論的一個認識結構設計的反復過程。 結構設計和技術設計一樣,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方案的多元性和創新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多方案的形成和強調設計的創新。 運用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從而初步體驗結構設計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增加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設計相片架的內容,讓學生親歷簡易相片架設計過程,加強學生對結構設計方法的體驗。 二、學情分析 雖然結構無處不在,但結構設計往往涉及較復雜的數學、科學的知識和原理,而且學生初次接觸結構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由于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具有多元性,而且這些因素都不可缺少。在一個具體的結構設計過程中,如何在全面考慮的基礎上確定側重哪些主要因素,就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選擇結構簡單而且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另一方面通過案例討論、實物演示和動手實踐等活動,要加強設計目的的明確性,要仔細分析結構的功能,同時需要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比較,分析和權衡,才能正確地把握側重因素。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簡易相片架設計和制作,讓學生親歷結構設計的過程,把握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2.通過對簡易相片架的多方案中幾個主要因素之間的分析、比較和權衡,學會對影響結構設計中側重因素的選擇,并能做出模型。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式相片架、相片若干張、相片架學具等 五、教學組織形式: 每6個學生為一小組,進行討論、設計和制作活動 六、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展示照片:用PPt展示幾張在云南麗江拍攝的照片。(激發設計相片架的興趣) 點題:今天我們就為這幾張照片制作相片架,初步體驗簡單結構的設計。 (二)方案構思 方案一:相框的幾何形狀采用長方形,相片取放采用抽取式。(1)相框的設計從所準備的硬紙板上截取2片16cm*12.5cm的紙板,其中一片中心裁去12.5cm*8.5cm紙板,作相框顯示相片用,再分別裁取2條11cm長、寬1.5cm,一條16cm的紙板條,膠在相框三個邊上,留下一邊作為抽取相片用,然后把另一紙板覆蓋膠接在相框上,作后蓋板用,同時也增加了相框的強度。最后再貼上你喜歡的包裝紙和裝飾物點綴上去。(2)支架的設計從所準備的硬紙板上裁取比相框稍小尺寸的紙板一片,折成U字形,膠接在相框的后蓋板上,然后把U形兩支撐點分別按15 左右的斜線方向沿著框底邊剪去一小角,使相框有一定的斜度,重心落在支撐面內,保持其穩定性。方案二:相框的幾何形狀采用長方形,相片取放采用抽取式,帶有筆筒功能的相框。(1)相框的設計從所準備的硬紙板上截取2片16cm*12.5cm的紙板,其中一片中心裁12.5cm*8.5cm紙板,作相框顯示相片用,再分別裁取2條11cm長、寬1.5cm,一條16cm的紙板條,膠在相框邊上,留下一邊作為抽取相片用,然后把另一紙板覆蓋膠接在相框上,作后蓋板用,同時也增加了相框的強度,最后把你喜歡的包裝紙和裝飾物點綴上去。(2)支架的設計材料可用高度低于相框的紙杯或飲料罐,把杯口或罐口折制成2/3的圓形,膠接在相框的后背紙板上即可做成帶有筆筒功能的相框。方案三:相框的幾何形狀采用長方形,相片從后蓋板取放。(1)相框的設計從所準備的硬紙板上裁取2片16cm*12.5cm的紙板,其中一片四邊各保留1.5cm的寬邊,中心部分作相片取放后蓋板,用刀片劃穿三邊,另一邊只劃破紙板厚度的2/3作為相框與后蓋板間的鉸連接用,再分別裁取2條長11cm、16cm,寬各是1.5cm的紙板條,膠接在相框四邊。另一片中心裁去12.5cm*8.5cm紙板,膠接在上述相框上作顯示相片和增強強度用,最后把你喜歡的包裝紙和裝飾物點綴上去。(2)支撐架設計:從所準備的硬紙板上裁取一片與相片后蓋板尺寸相當的紙板。要使紙板有一定角度的轉動,形成幾何形支撐面保持相框的穩定性,在其中的一邊2.5cm處劃一道裂縫,深度約紙板厚度的1/2,為了增加使用壽命和增強裂縫的抗拉性,在裂縫上再貼上透明膠布,然后把2.5cm這一邊并有裂縫的這面與后蓋板膠接。 ⑴ 先分析相片架的結構中的構成(通俗地講組成): 先出示幾個典型的相架,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一般相架的結構組成: 框架、玻璃面板、底板、支架等組成(其中相框與支架這兩個是結構設計中最重要的部份,接下來就分別就相框和支架分別展開討論) ⑵分析相框的結構設計(主要是強度) 在取放相片時,相框的構件需要承受一定的外力,所以在相框結構設計中,需要考慮相框的強度。 一般相片都是長方形,所以見到的長方形框架為最多,但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即強度較差,容易變形。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什么方法?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第27頁上面彩圖與方案A,討論方案A的設計者是如何解決的(在解決過程中可能會影響相片架美觀的問題,這兩者是有關聯的,有一個相互制約的問題。分析彩圖中相框是如何妥善解決的:綜合考慮,在框架連結處加了一個小三角,既增加了強度,又不影響美觀。 提問:如何增加強度,你有何高見?(讓學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老師展示方案B相框與底板鑲嵌結構,增加了強度。 ● 展示無框架相片架!(觀察實物和圖片) 這一展示引起一番議論。老師就應抓住機會,強調創新是設計的本質。無框相架是一種創新!設計沒有框架的相架的關鍵是采用了一種新的連接方法:采用了有彈性的金屬夾(見附照片),把玻璃和底板夾住。結構設計上有改進,往往可以形成相片架的創新。(展示幾個無框相片架及材料創新的學生作品——牙簽相片架) ⑶分析支架的結構設計(主要是穩定性) 在講支架時,通過可以展示實物或PPt圖片幾種支架的結構。 ○討論支架的功能(支架的作用在于能支撐起相框并使之不易翻倒) ○要增加支架的擺放穩定性,用什么方法?(這里組織學生討論,得出:降低重心的位置、增大支撐面或改變結構的形狀。) 小試驗:給相架一個大小相同的力F,看下面哪個相架容易倒。 結論:改變形狀、降低重心可以增加穩定性。 ○展示新型的支架。(實物和圖片) 先出示一只支架。問:這象什么?(實物長板凳相片架) 再出示一個支架的相框,將相框放在支架上 教師旁白:其實它就是一個支架。這是一個很巧妙的組合,不僅支架有創意,而且它還是一個無框相片架。 ○最后展示一個有人文特色的作品(眼睛相片架) (4)相框與支架之間的連接 根據不同的設計方案,相框與支架間可以是鉸連接,也可以是剛連接,或是其它連接方式。 (三)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設計要求和設計分析,構思一個簡易的相片架方案,提出設計要求: 【設計要求】 1、能方便地取放相片 2、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強度。相框不易變形,支架不易松動;相框與支架連接牢固。 3、具有一定的裝飾性。 4、能裝一張五寸照片(13cm*9cm),相框形狀不限。 (四)小組交流評價 小組交流與評價要求: (1)功能的實現; (2)如何滿足強度和穩定性的要求; (3)有何創新之處? (4)合作的感受…… (五)小結、布置作業 老師小結:相片架的設計最側重的是功能、強度和穩定性。在一個具體的結構設計過程中,側重考慮哪些主要因素,必須在全面考慮的基礎上才能確定。 作業:請你利用身邊的材料,如:紙板、木條、竹子、牙簽、貝殼、椰子殼等,制作一個相片架。時間2周。(附參考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