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簡單結構的設計案例說課教師:黃少芝說教材:本節課內容為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第三節《簡單結構的設計》的第二部分。本章內容總的思路為: 認識結構——探析結構——設計結構——欣賞結構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點的內在提升和應用,通過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深化對結構穩定性和強度的理解。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結構設計過程,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設計中去。真正做到學于致用,體現通用技術課程注重動手實踐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① 熟悉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② 學會對設計對象進行結構的分析,繪制草圖,制作出模型或原型。2、過程與方法: ① 親歷一個簡單結構(相框)的設計過程,掌握簡單 結構設計的過程和基本方法 . ②通過設計的交流與評價,發展學生的技術表達與 交流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體驗結構設計的樂趣,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② 激發學生勇于創新、敢于競爭的意識;教學重點:運用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體驗結構設計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結構,以及測試、評價,理解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和側重選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說教法:為充分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完成教學目標。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情景導入——討論探究——親歷實踐——評價測試——優化拓展這一模式,積極引導,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說學法: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常見結構,探索了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分析了結構和功能的關系,但認識較淺,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架構,對真正的結構設計的思考和自我創作缺少經驗。另一方面,高中學生在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學習完《技術與設計1》模塊后,學生對通用技術表現了極大的熱情,樂于自主探究,具有強烈的創造沖動和較大的創造潛能。學生學習技術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不斷拓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針對學生的學情,本節課教學過程指導學生采取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本節教學主要使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1)運用已知知識解決具體問題(2)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說教學程序(流程圖)情 境 引 入討論探究,明確要求和方案親 歷 實 踐評價、測試知識建構,優化拓展一、情境引入,初識相框的組成和結構 (時間:3分鐘)給學生欣賞一組精美的相框圖片,激發學生設計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熱情熱情。教師實物展示相框,提出問題:相框由哪些部分組成?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回答,明確相框的基本組成。 (框架、玻璃面板、底板、支架)二、討論探究,明確設計的要求、確定設計方案 (時間:10分鐘)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合格的相框應該是怎么樣的?讓學生以相框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討論這一問題,逐漸總結出相框的設計基本要求:美觀,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強度。 相框不易變形,支架不易松動;相框與支架連接牢固。取放照片方便。相框的尺寸、比例適度。1、明確設計的要求任務一: 請各小組同學展開的討論,根據所給的材料和工具,多方案的解決問題,把設計意圖通過草圖表達出來。任務二: 請各小組同學對這些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優的方案。任務三:請各小組代表把設計方案送上講臺,通過投影儀來展示各小組的設計草圖。2、確定設計方案三、親身實踐 (20分鐘 )任務:請各小組同學利用所給的材料和工具,在二十 分鐘內,動手制作一個相框。實踐活動中,明確要求和任務,既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又給學生獨自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或疑問,所有安排都指向學習目標,確保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在各小組設計制作全過程,用幻燈投影展示活動任務和相框設計要求。巡視指導,給出激勵機制,提醒學生注意操作安全、把握好時間。評價、測試(時間:7分鐘)任務一:各小組選派代表展示和簡要介紹本組設計的相框。任務二:學生互評,給出評價結果,教師總評。 表揚做得好的小組,鼓勵做得不太好的小組,對設計、實踐過程 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給予充分肯定。 任務三:教師進行簡單技術實驗測試,與學生共同挑選出符合設計要求的作品。強調要把穩定和強度的因素運用到結構設計之中,重視技術試驗。評價環節,給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課堂注意力;教師通過測試演示,強化學生對強度和穩定性的理解,使學生更加重視技術試驗測試,不斷優化設計。知識建構,優化拓展(5分鐘)此次相框的設計制作,用厚紙板作為制作材料,能否使用其它材料?如果能,還能用其它什么材料?使用其它材料后,制作過程會有什么變化?能否在現有相框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其它的功能?如何實現?展示一些制作精良、造型獨特具有多種功能的相框圖片。用幻燈片逐一展示以下問題,從材料選取、功能拓展、啟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優化作品。典型相框的圖片展示,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問題的提出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相框進行優化創新的強烈愿望。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總結: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布置課后作業:請同學們課后在對自己設計的相框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優化建議和要求: 1、運用生活中能獲得的各種材料 2、對相框功能進行拓展 3、讓相框的造型更有創意、更具有裝飾性 4、時間為2周課后作業作為課堂的延伸,給學生進一步創作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謝謝觀摩指導!優秀作品欣賞教師巡視,個別輔導,強調工具的安全操作,規范使用。提醒學生合理分工、把握好時間。在劃分小組時,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合理搭配。引導學生要進行技術試驗,提升作品的性能。為提高學生的工作效率引入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做得好的作品收入學校通用技術作品展室。 小組間展開競爭,比賽看誰做得即快又好。板書設計:相框設計需考慮的因素功 能造 型強 度穩定性成 本安 全個性化的需求課 后 反 思:這節課是以“相框”為載體,學生通過親歷實踐并從中總結結構設計的主要因素。之所以選擇相框,是因為相框貼近學生的生活,對相框既熟悉又有使用的需求,這樣學生設計的積極性和興趣度也就更高。考慮學生個人能力有限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我把學生每六個人劃分為一個小組,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設計。我用幻燈片展示活動任務和設計需求,巡視指導、全程參與學生設計過程,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作出相框。這堂課,教師的教授時間不足十分鐘,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則起主導啟發的作用,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但是,這種教學方式給老師提出極高的挑戰和要求,比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引導方式及課前材料和工具的準備,特別是課堂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能力。 課堂上,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設計中來,體驗設計的樂趣,總體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時間稍緊,制作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制作的相框質量不高。如果讓學生課前完成相框材料準備和草圖的繪制,然后在課上展示,討論選取制作方案,再進行相框設計,學生的課堂內設計時間將會更充裕,作品質量和創意也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