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9_2020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課件+學案(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9_2020學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課件+學案(4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48張PPT)
區別
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學習目標:1.懂得近代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歷史任務。2.結合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理解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重點、難點)3.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和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4.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前途、特點和指導思想。(重點、難點)5.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1.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
2.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
一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3.中國人民抗爭和探索
(1)近代中國人民的嘗試和斗爭
史實: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
結果: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2)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
這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帝國主義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中國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斗爭
(1)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2)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
(3)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4)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5)經過28年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2.新民主主義革命
(1)標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
(2)性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3)前途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兩個革命階段互相銜接。
(4)特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無產階級掌握了革命的領導權;二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三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5)指導思想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1945年4月至6月,中共召開的七大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終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欺凌中國人民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3)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陣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必要前提。(  )
[提示] 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設前提、開辟道路。
[答案] ×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和組織準備。(  )
[提示]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答案] ×
3.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
[提示] 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就有了主心骨。
[答案] ×
4.鴉片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
[提示]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答案] ×
5.中國革命的前途是先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再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
[提示] 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
[答案] ×



要點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情景]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但辛亥革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雖然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進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并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構建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數人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權力。在國際勢力干預下,辛亥革命成果最后為袁世凱所竊取。辛亥革命并沒有發動農民、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的力量,他們的生存條件并沒有因革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探究:結合史料,分析辛亥革命不能使中國成功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
提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特點,不敢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中國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社會 背景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歷史 任務 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探索 嘗試 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模式
結果 結論 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原因 分析 這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中國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典例1】 某位歷史學家曾這樣說道:“我們的落后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就已注定。英國人開向大清帝國的‘那一炮’,只不過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從事實上證明我們已經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那一炮”代表的戰爭對中國造成的直接影響是(  )
A.洋務派為挽救危局掀起了洋務運動
B.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C.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思維引導] 解答本題需要明確以下問題:
(1)英國人開向大清帝國的“那一炮”所代表的戰爭是什么?
提示:鴉片戰爭。
(2)鴉片戰爭的結果怎么樣?
提示:中國戰敗。
(3)鴉片戰爭失敗對中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提示:使中國由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答案] D

比較三次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戰爭 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 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 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下屬于辛亥革命重要成果的是(  )
①成立同盟會 ②提出三民主義 ③建立中華民國 ④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選項③④符合題意;1905年8月,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選項①②不屬于辛亥革命重要成果,可排除。因此只有選項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
[答案] D
2.有人認為甲午戰爭后,中國開始由“政策創新”轉向“制度創新”。這里的“制度創新”開始于(  )
A.戊戌變法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后”既是時間限定詞又是事件的限定詞,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僅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不能救國,因此開始向學習政治制度轉變,于是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由此可知,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洋務運動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開始于戊戌變法,學習的是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A項戊戌變法是中國人首次在政治制度上向西方學習,中國開始由“政策創新”轉向“制度創新”,符合題意;B項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物質技術,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屬于革命派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屬于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上的探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答案] A
要點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

[情景] 情景一 2019年是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情景二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探究:(1)結合情景一,說說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并概括五四精神的內涵。
(2)結合情景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有什么歷史意義?
提示:(1)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內涵: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2)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終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欺凌中國人民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比較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典例2】 由毛澤東主席撰文、周恩來總理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寫道:“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其中“三十年以來”所指的歷史階段是(  )
A.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思維引導] 解答本題需要明確以下問題:
(1)人民英雄紀念碑何時建立的?
提示:1949年。
(2)三十年以來所指的是哪段時間?
提示:1919~1949年。
(3)這一段時間處于什么歷史階段?
提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答案] B

正確區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導致知識分子“把從前讀過的經史子集統統置于高閣,開始鉆研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事件是(  )
A.百日維新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
[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不少知識分子開始走向工人群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所以C項符合題意;百日維新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維新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1924年,國民黨召開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國民革命開始。由此分析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
[答案] C
4.歷史學名著《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生在1911年,第三次發生在1949年。”對這三次“革命”的理解準確的是(  )
A.皇帝制度的建立、異族統治被推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B.秦朝建立、中華民國成立、新中國成立
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D.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解析] 滿洲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不是異族,排除A;秦朝建立、中華民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只是一個單純的結果,不能反映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的變化,B錯誤;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C錯誤;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不久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故選D。
[答案] D

課后作業(三)
一、選擇題
                   

1.反映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道路的迫切愿望的文獻是(  )
A.《資政新篇》 B.《天朝田畝制度》
C.《天演論》 D.《海國圖志》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洪仁玕寫了《資政新篇》,這反映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道路的迫切愿望,故A正確。《天朝田畝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田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故排除B項。《天演論》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的譯著,故排除C項。《海國圖志》是地主階級魏源的著作,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故排除D項。故選A。
[答案] A
2.從“自強求富”到“變法維新”,再到“民主共和”,再至“德先生”與“賽先生”,這展現了中國社會對近代科學文化的理解和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一以貫之的主題是(  )
A.否定儒家正統思想 B.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C.弘揚科學與民主精神 D.探索國家獨立與富強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否定儒家正統思想的是“德先生”與“賽先生”新文化運動,A不符合題意;“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與“變法維新”都沒有進行反封建斗爭,故B不符合題意;弘揚科學與民主精神的只有新文化運動,C不符合題意;不管是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還是新文化運動,目的都是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使得國家獨立和富強,D符合題意。
[答案] D
3.“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對聯中:“廢兩千年帝制”的革命是(  )
A.西安事變 B.南昌起義
C.辛亥革命 D.洋務運動
[解析] 依據題目中的“廢兩千年帝制”的信息,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廢除了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項符合題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項不符合題意;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B項不符合題意;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技術和設備,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答案] C
4.張謇說:“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過一朝一姓之變革而已。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孫中山之革命”的歷史意義有(  )
①政治上否定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經濟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④社會生活上有利于人民生活的近代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之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政治上否定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經濟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社會生活上有利于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故①②③④都是意義,故D符合題意。
[答案] D
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00年前一批青年學生為了追求民族的獨立,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那么關于這一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C.發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吶喊
D.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100年前一批青年學生為了追求民族的獨立,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可知,反映的是五四運動。最能反映五四運動的性質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發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吶喊的運動是一二九運動,所以這一運動的說法不正確,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均和五四運動有關,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
[答案] C
6.1923年,上海《晨報》公布了一次社會調查結果,對兩種社會制度的態度所占比例數據如下
贊成者 不贊成者
資本主義 27% 73%
社會主義 76% 24%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  )
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人對西方資本主義很失望
②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③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令中國人羨慕 ④資本主義強國日本發動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根據上述調查可知,1923年的社會民眾絕大多數贊成社會主義。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最早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中國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失望。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故①②符合題意。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令中國人羨慕是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的效果;資本主義強國日本發動侵華的“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年,③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故選A。
[答案] A
7.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前景。“光明的前景”指的是(  )
A.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B.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經過新民主主義實現社會主義
C.效法西方,實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D.推翻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與中國共產黨不符,故A不符合題意。B項符合中共新民主主義的綱領和政策,應入選。效法西方,實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是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的主張,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政黨,故C不符合題意。推翻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辛亥革命的意義,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答案] B
8.某歷史興趣小組的成員自制了一把歷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的奮斗歷程。你作為他的學習合作伙伴,請你為他提煉的關鍵詞把把關(  )

A.開天辟地錯誤 B.生死攸關錯誤
C.洗雪國恥錯誤 D.用詞全部正確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故“開天辟地”的說法正確。1935年遵義會議成功地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故“生死攸關”的說法正確。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故“當家作主”的說法正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方針,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故“偉大轉折”的說法正確。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中國在統一的事業上邁進了堅實的一步,故“洗雪國恥”的說法正確。綜上所述,圖中關鍵詞全部正確,排除A、B、C,所以選D。
[答案] D
9.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B.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C.走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
D.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和土地革命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故B項正確;A項是群眾基礎,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項是在中共正確領導下形成的,故排除。
[答案] B
10.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包括(  )
①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 ②壯大了世界和平和民主的力量 ③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 ④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辛亥革命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故①錯誤;結合所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的獨立、統一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故選②③④組合,故排除A、B、C,選D。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及其解決的道路,取決于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近代中國沒有按照正常的發展規律從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走上了屬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道路,這是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的結果。壓迫和阻止近代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東西,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中國的地主階級。——苑書義《論近代中國的進步潮流》
材料二 有人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先后經歷了三個階級的領導,這不失為一個顯著特色。三個革命階級前仆后繼有意或無意地圍繞著“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展開革命活動,最終使中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如圖: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題是什么?提出這一主題的依據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論述領導階級的變化對民主革命前途的影響。(要求:聯系中國民主革命的史實;觀點明確,史論結合,150字左右。)
[解析] (1)第一小問,由材料“壓迫和阻止近代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東西,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中國的地主階級”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題是反帝反封建。第二小問,由材料“而是走上了屬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道路”這一信息所體現的內容得出社會性質,這就是依據。(2)結合所學知識,從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歷史知識可知,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失敗了;從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可知,無產階級成功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
[答案] (1)主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依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2)1840年后,中國開始遭到西方的侵略,中國人民開始了民族復興道路的探索。農民階級率先發動了反抗,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政府和外國侵華勢力,但是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最終失敗了。伴隨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卻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者,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28年的努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來中國人先后做過“英國夢”、“美國夢”、“俄國夢”等眾多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
J.里夫金在《歐洲夢》一書中認為:“美國夢”代表著最大化的個人自由,最先進的物質進步和最豐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機會……“歐洲夢”則不然,它強調生活質量、可持續性、安定與和諧……
“19世紀……中國人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醒來,才發現‘天下’變成了‘世界’,……一敗再敗后,才有收拾舊山河的民族復興夢,引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流淚、流汗、流血。……所以,中國人不憚以矯枉過正的姿態否定傳統、學習西方。萬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趕路。洋務派、改良派、立憲派、國民黨、共產黨……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國人民站起來,中國夢的基礎牢靠起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一路走到1949年”使“民族復興夢”牢靠起來的?
[解析] 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從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角度組織答案。
[答案] 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領導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1
(共45張PPT)
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學習目標:1.懂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難點)2.了解過渡時期的總路線。3.理解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和重大意義。(重點)4.理解黨的八大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重點、難點)5.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1.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4.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5.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二、在艱苦探索中前進
1.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2.堅持原則: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3.八大啟航
(1)地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2)最重要貢獻: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4)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4.歷史飛躍
(1)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2)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5.歷史教訓
(1)出現過失誤,經歷了嚴重曲折。
(2)我們要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
[提示]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答案] ×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
[提示]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答案] ×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
[提示]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答案] ×
4.新中國誕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
[提示] 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勝利,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答案] ×
5.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
[提示]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總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答案] ×

要點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情景] 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國民經濟中,

國營經濟占32.2%,合作社經濟占54.4%,公私合營經濟占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占92.9%。
探究:情景表明了什么觀點,并說明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歷史意義。
提示:觀點:1956年,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意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社會主義改造的有關知識匯總
時間 1949年~1956年
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總路線、 總任務 一化三改:“一化”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歷史必 然性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偉大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典例1】 下列表格中的數據變化表明了我國(  )

A.一五計劃順利完成
B.為我國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
C.正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取得成效
[思維引導] 解答本題需要明確以下問題:
(1)數據的變化發生在哪段時間?
提示:1952年到1956年。
(2)根據圖表數據,概括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公有制經濟逐漸占據主體地位。
(3)綜合以上信息,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我國正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答案] C

解讀圖表的方法
(1)堅持從上到下解讀。(2)先讀圖表題目以明確圖表主題。(3)再讀數據,注意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弄清數據變動過程、趨勢和方向。(4)圖表有注解的,還要讀注解,進一步明確題意。(5)最后,綜合以上信息,對圖表信息作出歸納、判斷或推論。

1.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與“手工業合作社”“公私合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等關鍵詞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是(  )
A.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 根據關鍵詞“手工業合作社”“公私合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結合所學知識,我國的三大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手工業者加入生產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B符合題意;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規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與題意不符,排除A;“一五”計劃超額完成與“手工業合作社”“公私合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等關鍵詞無關,排除C;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與題干關鍵詞無關,排除D。故選B。
[答案] B
2.“這個改造用和平方式解決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對抗性矛盾,避免了大的社會震動;這個改造把經濟制度的改造與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個改造”指的是(  )
A.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D.國有企業實行經營責任制
[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用和平方式解決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對抗性矛盾……把經濟制度的改造與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可知,此內容與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歷了三個步驟:第一步主要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在私營工業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在私營商業中采取委托經銷、代銷等形式。第二步主要實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第三步是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創造性地開創了贖買政策,最終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結果,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故B符合題意;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有企業實行經營責任制與題干無關,故A、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
[答案] B
要點二在艱苦探索中前進

[情景] 情景一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情景二 

探究:(1)根據情景一分析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什么?確定這個任務的主要依據是對什么問題的正確認識?
(2)情景二反映的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出現過的哪兩次急躁冒進的嚴重失誤?你認為應該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提示:(1)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問題:國內的主要矛盾。
(2)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教訓:經濟建設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求快求純,不能忽視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

關于社會矛盾的表述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2.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
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4.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5.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典例2】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但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于(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開 D.“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思維引導] 解答本題需要明確以下問題: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指的是哪一段歷史時期?
提示: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
[答案] B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社會性質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向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確立,社會性質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我國開始改變工業的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始于(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1978年改革開放的實行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B符合題意。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1978年改革開放的實行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故A、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B。
[答案] B
4.中共十九大正確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建國后首次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的黨的代表大會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科學分析了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故C符合題意;中共七大、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
[答案] C


課后作業(四)
一、選擇題
1.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從此我國開始邁向社會主義。這次變革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計劃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從此我國開始邁向社會主義,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C符合題意;土地改革的完成、一五計劃的完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
[答案] C
2.“恒源祥”創始人沈萊舟曾對子女說:“現在我把廠都交給了國家,由國家經營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點心思收股息,這又有什么不好?”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運動
B.手工業合作化
C.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D.人民公社化運動
[解析] 依據題干“現在我把廠都交給了國家,由國家經營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點心思收股息,這又有什么不好”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正確答案為C。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
[答案] C
3.“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鼓勵和指導它們轉變為各種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資本家所有制。”這表明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實質是(  )
A.廢除資本家的剝削
B.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
C.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D.為農業、手工業改造提供范例
[解析] 依據題干“鼓勵和指導它們轉變為各種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資本家所有制”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選B。
[答案] B
4.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和。其中1952年和1956年我國糧食產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
A.實行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業合作化運動
B.實行土地改革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C.實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行土地改革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 根據題中“1952年”“1956年”,結合所學知識,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為國家財政經濟的根本好轉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A項符合題意;1958年全國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不足,產量下降,故B、C兩項不合題意;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提高,故D項不符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A。
[答案] A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進行了四次調整。關于這些調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土地改革 ②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和②分別涉及制度的廢除和確立
B.②和③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①和④農民兩次分田的“內涵”一樣
D.①和③都在農村實行集體勞動,統一分配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給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②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③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一次失誤,造成了經濟的嚴重困難,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給農民,但仍然實行的是公有制經濟。所以B、C、D項表述均錯誤,A項表述正確,故選A。
[答案] A
6.中共八大提出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  )
A.抗美援朝
B.開展土地改革
C.鎮壓反革命
D.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故正確答案為D。ABC均與中共八大無關,故選D。
[答案] D
7.中共八大的主要貢獻在于(  )
A.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的方針
B.提出了正確處理“十大關系”
C.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D.正確指出了國內的主要矛盾
[解析] 題干強調“八大”最主要的貢獻,A、C、D三項所說內容雖然都是其貢獻,但結合課本知識可知,后來出現“左”傾錯誤直至文化大革命正是由于對國內階級矛盾的錯誤估計所致,所以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應該是最主要的,A、C項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提出了正確處理“十大關系”不是中共八大的內容,B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
[答案] D
8.觀察下圖,從1949年至1980年促進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增加的因素有(  )

①土地改革 ②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②1953年到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①②④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C。③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的一次嚴重失誤,對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故③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③的A、B、D,故選C。
[答案] C
9.關于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貢獻,說法正確的是(  )
①找到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的有效途徑 ②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③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 ④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956~1966年這十年被稱為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探索,集中到一點就是提出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并對要建成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提出了初步的總體構想,②③符合題意。找到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發生在過渡時期,①不符合題意;“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來的,④不符合題意。
[答案] C
10.黨中央錯誤地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你認為由以下哪些原因導致的(  )
①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 ②缺少經驗 ③急于求成 ④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由于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破壞了我國的生產力,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給黨和國家造成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材料二 我國第一輛載重汽車誕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試制成功;我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建成投產……
(1)毛澤東在什么時期說的材料一中的這段話?這段話反映了什么問題?
(2)建國初期,黨和政府擔負起工業化建設的歷史重任。結合材料一二分析,20世紀50年代黨和政府在發展生產力和改造生產關系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舉措?對工業發展分別有什么意義?
[解析] (1)依據材料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可知,這是毛澤東在建國初期所說的;此材料反映了當時我國工業水平十分落后,工業基礎十分薄弱。(2)結合材料一說明當時中國工業面貌落后,結合材料二說明我國工業建設成就,根據材料并結合20世紀50年代我國經濟方面的決策和發展現實來組織答案。
[答案] (1)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問題:反映了當時中國落后的工業面貌。
(2)發展生產力方面:編制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意義:為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
改造生產關系方面: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意義: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適應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農業總產值 461 510 535 575 619

——《中國統計年鑒(1983)》
材料二 我國小麥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國小麥增產速度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沒有的,更是資本主義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美帝國主義者說我們人口多是“不堪重負的壓力”,我們要用更多的事實告訴他們,人口多,生產糧食更多。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人民日報》社論(1958年7月23日)
(1)據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國農業發展狀況如何?這一狀況的出現與當時在農村開展的什么運動有關?
(2)對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國農業生產情況你是如何判斷的?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哪兩次運動有關?這兩次運動導致的后果如何?
(3)綜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啟發?
[解析] (1)第一小問,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可知,1952~1956年新中國農業總產值持續增長;第二小問,這一狀況的出現與當時在農村開展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有關。1953~1956年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2)第一小問,由材料二“我國小麥產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了。……只要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糧食出來”可知,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國農業生產情況是不真實的。第二小問,這與當時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息息相關的。大躍進運動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關系的變革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挫折。(3)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定政策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經濟規律;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等。
[答案] (1)狀況:農業總產值持續增長(或農業不斷發展)。原因: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判斷:不真實。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后果: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
(3)啟示: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本國實際出發,制定農業發展政策。或者答:我們要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溪县| 大理市| 申扎县| 高雄县| 盐池县| 泸西县| 河源市| 磴口县| 许昌县| 上蔡县| 林西县| 洪江市| 揭东县| 宣化县| 通化县| 都匀市| 沐川县| 天门市| 商都县| 汉沽区| 正宁县| 宁河县| 仁怀市| 辽阳县| 盖州市| 徐闻县| 朝阳区| 高青县| 白银市| 吴堡县| 抚松县| 卢湾区| 崇义县| 建水县| 宜君县| 晋州市| 遵义市| 新宁县| 左权县| 兴文县|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