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唐詩三首124《石壕吏》 杜甫杜甫:《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唐詩三首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反思現實的生存狀態對于人生存狀態的關懷學習目標①②品味詩歌寫法、語言等方面的精彩之處。③01.字 ,自號 。別于杜牧,稱“老杜”。02.詩風 ,語言精煉傳神,后世尊其為 。03.其詩作反映了 , 的變化進程,號稱為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沉郁頓挫“詩圣”唐朝由盛而衰“詩史”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LOGO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安祿山、史思明 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石壕( )吏( )háolì老翁逾( )墻走婦啼( )一何苦三男鄴( )城戍( )老嫗( )力雖衰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如聞泣幽咽( )yútíyèshùyùyìchuīyè敘事詩疏通?研讀1.文章開頭四句寫了幾個人幾件事?哪句預示有 一場災難降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著夜色來抓人。老頭(聽到聲音)便越墻逃跑了,老婦走出屋去應門。2.為什么要夜晚來捉人?開端差役叫得多么兇狠,老婦啼哭得多么痛苦。疏通?研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1.差役的形象是怎樣的?※ 2.這段話在構思上有何巧妙之處?(表現手法)發展暗示手法反襯差役的面目猙獰。換韻的辦法顯示老婦思想情感的變化。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疏通?研讀(我)聽到老婦走上前說:我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最近戰死了。活著的不過是茍且活著,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個還在吃奶的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所以)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可是)出出進進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請讓我今晚跟你們一起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服役,還能夠(趕上)準備(明天)早晨做飯。到了深夜,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有人)低聲哭泣。1.老婦的致詞分為幾個層次?說了哪些苦楚?喪子之苦→困窘之苦→應征之苦發展、高潮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等到)天亮登程趕路時,只有同那個老頭告別了。疏通?研讀1.“如聞泣幽夜”是指誰在哭?暗示了什么?2.在這苦難的現場,杜甫有何作為?聽最顯著的藝術特色:避免主觀色彩,不發抽象議論。故事本身足以令人動容,任何直接的議論和抒情都顯得多余。蘊含在敘述 中的復雜情感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結局1.全詩圍繞哪兩個字展開?是以什么順序和線索展開敘述的?歸納總結捉人時間順序詩人的行蹤為線索暮→夜→夜久→天明2.板書:時間順序 線索:詩人的行蹤 《石壕吏》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的控訴。主旨鞏固拓展1.保留原詩神韻,如精彩的描寫、真切的抒情等。2.抓住敘事線索,展開合理想象,適當補充情節。視角的轉換1.多多讀,直到會背會默寫這首詩讓你開心:2.最好讓另外兩首詩到達同樣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石壕吏.pptx 石壕吏動畫.mp4 石壕吏范讀.mp3 石壕吏音樂.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