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課件35張PPT+教案+導學案+練習+視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課件35張PPT+教案+導學案+練習+視頻)

資源簡介

(共35張PPT)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部編版 八下
視頻導入:播放課件素材—1955年萬隆風云 力挽狂瀾
新知導入
左圖中的人物是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后,他在外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知導入
目標1: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
目標2:回顧建國初期國家面臨的局勢及觀看視頻,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認識到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重點、難點)
目標3:觀看視頻,說出萬隆會議召開前與會議中面臨的困難,理解“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歸納萬隆精神的內涵;分析概括新中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重點、難點)
學習目標
【自學識記】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
自主學習
政治:我國面臨的是無盡的屈辱和歷代反動政府留下來的許多不平等條約。
經濟:各行各業百廢待興,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安定民生,鞏固勝利。
1.回顧建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識讀《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形勢圖》,概括我國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
1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國內環境
新知講解
1

國際環境
建國初期美國對中國大陸軍事包圍示意圖
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實行軍事封鎖和禁運。
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禁運封鎖、軍事上武力包圍威脅
新知講解
閱讀材料,通過材料分析:回答新中國初期我國采取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摘自《共同綱領》
材料二 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毛澤東聲明


史料



政策和策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播放課件素材—影音資料: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外交方針






中蘇建交。
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成績






觀看視頻說出毛澤東采取了什么外交方針,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新中國成立后,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閱讀教材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哪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1950.2.4
日簽署《中蘇友好
同盟互助條約》
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閱讀教材及結合材料,討論歸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怎樣提出的?怎樣完善的?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于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1953年12月31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印方代表團,在談話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提出:1953年底
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完善:1954年
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應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安全的堅固基礎……
——《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閱讀教材82頁材料研讀,結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談談它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所起的作用。
材料研讀
1

內容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性,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

作用
它為實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提供了交往和溝通的基礎,有利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能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它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有人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過時了。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不對。(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在中國同印度政府關于西藏問題的談判中提出的,后經發展,由中、印、緬三國共同提出。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當今社會,新的政治秩序還沒有完全形成,霸權主義仍然存在,威脅著世界的安全,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仍然可以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指導原則。
合作探究

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和國外共締結過近1200個條約,基于“弱國無外交”這一基本叢林法則,這些條約基本都是不平等條約,涉及對中國的割地、賠款、租界、駐兵、關稅、法權、傳教權......









依據材料概括中國近代外交特點?
屈辱外交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要有獨立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
        ——周恩來《新中國的外交》

初露鋒芒日內瓦  周恩來舌戰群雄
1954年4月-7月,周恩來參加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經過周恩來積極的外交努力,最終就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緩和了亞洲及世界的緊張局勢,鞏固了中國南部邊界安全。周恩來所表現出的寬闊的政治家胸懷和高超的斗爭藝術,給與會者及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新中國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初露鋒芒。
知識拓展
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觀看教學視頻:萬隆會議。說出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在會議前、會議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新知講解

危機四伏的萬隆會議——“克什米爾公主號”空難事件
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中國代表團部分成員乘坐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亞。臺灣特務機關陰謀刺殺周恩來,在飛機上安置了炸彈,致使飛機中途爆炸墜毀,十余人遇難。周恩來因行程有變,未搭乘此飛機,幸免于難。中國代表團并沒有被這一破壞活動嚇倒,仍然參加了這次會議
萬隆會議會議前遇到的困難

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

一些國家在美國慫恿和蠱惑之下把矛頭指向了社會主義的中國。有的污蔑共產主義是一種“新形勢的殖民主義”有的提出“亞非國家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并要與美國聯合反對共產主義。
1.伊拉克代表首先發難
2.錫蘭總理節外生枝
3.中立國與結盟國家激烈
交鋒
萬隆會議會議中遇到的困難
1

萬隆會議
時間:
1955年
地點:
印度尼西亞萬隆
會議特點:
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會上,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面對所面臨的問題,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影響?這個方針中的“同”和“異”分別指什么?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
方針:求同存異
影響: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求同存異”中的“同”應如何理解? “異”指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萬隆會議7天,留給歷史這樣一組數據:168小時中,總理合計睡眠只有13小時,共參加了16次會議,進行了10次會談,舉辦了15次招待宴會
1955年4月24日萬隆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會議充滿了亞非世界團結勝利的喜悅。各國之間加強了了解,為后來許多國家建交創造了條件。
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美國記者
知識拓展
提出這個方針的作用及“萬隆精神”是什么?

作用



萬隆精神


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
合作探究
通過本節課學習,歸納概括新中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國家獲得獨立;
正確的外交政策;
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等。
合作探究

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弘揚萬隆精神,加強亞非合作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年 4月22日,亞非領導人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題為《弘揚萬隆精神 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講話
知識拓展
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用高超的外交智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
你能說出周恩來受到我國人民深切愛戴和尊敬的主要原因嗎?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一個深受人民愛戴的人?
以周恩來為榜樣,努力學習,增長智慧,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合作探究

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到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和引領者,中國一步一個腳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大國外交》


近代中國的落后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新中國建立后我國不斷探索適合本國的外交政策。周恩來同志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今天我們所學習的新中國的外交僅僅是個好的開始,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可謂是碩果累累。讓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中國的外交事業的發展。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處理國與國之間
關系的基本準則是 ( ) 
 A.求同存異原則
B.互不侵犯原則
C.平等互利原則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
課堂鞏固
2.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
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
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
國家間關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
A.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B.抗美援朝的勝利
C.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
D.與蘇聯建交
A
3.關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與蘇聯等17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C.美國等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與新中國
建立了外交關系
D.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
五項基本原則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年級 八年級
主備人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學習目標】
1、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2、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認識到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點、難點)3、理解“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歸納萬隆精神的內涵;分析概括新中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流程】
【學案自學 梳理知識】任務一:【自學識記】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的基礎知識。(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后,奉行 獨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環境: (1)新中國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蘇聯____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2)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 外交孤立 政策,對中國實行封鎖和 禁運 。 3.提出:1953年, 周恩來 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 4.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 互不干涉內政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 。5.發展: 1953 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 印度 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6.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 基本準則 。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 亞非 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2.典型——萬隆會議: (1)召開: 1955 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 萬隆 召開的亞非會議。 (2)地位:這是 第一次 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3)結果: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 周恩來 提出“ 求同存異 ”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4)意義: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__合作 _。【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任務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說出毛澤東采取了什么外交方針,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2.閱讀教材及結合材料,討論歸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怎樣提出的?怎樣完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任務三:【合作探究】 (1)說出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在會議前、會議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2)面對所面臨的問題,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這個方針中的“同”和“異”分別指什么? (3)提出這個方針的意義及“萬隆精神”是什么? 任務四:【合作探究】通過本節課學習,歸納概括新中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精講點撥 總結歸納】任務五:【動動手】動手制作本課知識結構圖。 【檢測提升 鞏固新知】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C ) A.改革開放政策 B.“一國兩制”政策 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2.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國家是( C ) A.印度 B.緬甸 C.蘇聯 D.美國 3.1954年12月,時任緬甸總理吳努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回訪中國時表示:“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很坦率地講,我們對中國很恐懼。但是周恩來訪問緬甸后,大大消除了緬甸人這種恐懼。”緬甸消除這種恐懼的主要原因是( B ) 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B.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美關系由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 4.“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的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猜疑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材料中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是( B ) A.孫中山 B.周恩來 C.毛澤東 D.鄧小平 5.周恩來倡導的“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是什么會議上提出的( B )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 C.聯合國會議 D.多哈會議 6.周恩來總理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作為新中國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他所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重要意義是( C ) A.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促成了“雙十協定”的簽訂 C.為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奠定基礎 D.為日內瓦會議的圓滿成功奠定基礎 7.1953年底,中國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內容是( A ) ①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內政 ④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⑤平等互利 ⑥和平共處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8.下列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說法錯誤的是( D ) A.是1953年我國首次提出的 B.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C.適用于不同制度的國家的關系 D.只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 9.201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活動,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中國在60年前的萬隆會議上作出的主要貢獻是( D ) A.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B.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準則 C.獨家提出“萬隆會議十項原則” D.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成會議順利進行 10.周恩來是我黨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某校舉辦周恩來事跡展,應選取的素材有( C ) ①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②領導南昌起義 ③領導秋收起義④參與解決西安事變 ⑤出席萬隆會議 ⑥提出“一國兩制”方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④⑤⑥
【課后思】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目標1: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
目標2:回顧建國初期國家面臨的局勢及觀看視頻,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內容,認識到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目標3:觀看視頻,說出萬隆會議召開前與會議中面臨的困難,理解“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歸納萬隆精神的內涵;分析概括新中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自學識記】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內容,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周恩來在會中提出的方針等基礎知識。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標導學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 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
1.回顧建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識讀《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形勢圖》,概括我國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







(國內環境:政治:我國面臨的是無盡的屈辱和歷代反動政府留下來的許多不平等條約。
經濟:各行各業百廢待興,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安定民生,鞏固勝利。)
(國際環境: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實行軍事封鎖和禁運。)
2.閱讀材料,通過材料分析:回答新中國初期我國采取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觀看視頻——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說出毛澤東采取了什么外交方針,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2.新中國成立后,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閱讀教材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哪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提示:蘇聯)
3.教師 ( 過渡 ) :作為一個新興的獨立國家, 新中國在積極主動展開外交活動的時候, 我們特別
重視搞好與鄰國的關系,并在此過程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外交原則,這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閱讀教材及結合材料,討論歸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怎樣提出的?怎樣完善的?

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完善: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
5.閱讀教材82頁材料研讀,結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談談它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所起的作用。

(內容: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性,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作用:它為實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提供了交往和溝通的基礎,有利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能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它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6.合作探究:有人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過時了。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不對。(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早是在中國同印度政府關于西藏問題的談判中提出的,后經發展,由中、印、緬三國共同提出。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當今社會,新的政治秩序還沒有完全形成,霸權主義仍然存在,威脅著世界的安全,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仍然可以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指導原則。)

目標導學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觀看教學視頻:萬隆會議。說出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在會議前、會議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會議前: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中國代表團部分成員乘坐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亞。臺灣特務機關陰謀刺殺周恩來,在飛機上安置了炸彈,致使飛機中途爆炸墜毀,十余人遇難。周恩來因行程有變,未搭乘此飛機,幸免于難。中國代表團并沒有被這一破壞活動嚇倒,仍然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議中: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
閱讀教材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特點?
(提示: 時間:1955年;地點:印度尼西亞萬隆;會議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3.會上,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面對所面臨的問題,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影響?這個方針中的“同”和“異”分別指什么?

(方針:求同存異;影響: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4.“求同存異”中的“同”應如何理解? “異”指的是什么?
(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共同的任務和要求:都面臨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都有維護和平的愿望。)
(異:各國的處境、發展道路、 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不同。)
5.提出這個方針的作用及“萬隆精神”是什么?
(作用: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
6.通過本節課學習,歸納概括新中國初期取得重大的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國家獲得獨立;正確的外交政策;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等。)
7.你能說出周恩來受到我國人民深切愛戴和尊敬的主要原因嗎?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一個深受人民愛戴的人?
(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用高超的外交智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
(以周恩來為榜樣,努力學習,增長智慧,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近代中國的落后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新中國建立后我國不斷探索適合本國的外交政策。周恩來同志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今天我們所學習的新中國的外交僅僅是個好的開始,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可謂是碩果累累。讓我們下節課繼續探討中國的外交事業的發展。


教學反思:
本節課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整合劃分, 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教學過程中首先使用萬隆會議視頻導入課堂,并借助大量文字材料充實課堂,輔助學生學習;其次,教師重點講解等多種教學方式,能夠緊扣歷史教學指導意見,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最后,補充周恩來總理外交成就的相關材料, 使學生認識到周恩來總理對中國外交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






視頻導入:播放視頻素材—1955年萬隆風云 力挽狂瀾

左圖中的人物是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后,他在外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建國初期美國對中國大陸軍事包圍示意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于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1953年12月31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印方代表團,在談話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訓練(解析版)
選擇題:
1.(2019年內蒙古赤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和原則是,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根據材料得出我國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異 D.全方位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這說明建國后我國實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面對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以B符合題意題意。ACD三項均不符合,故本題選B。
2.(2019年四川涼山州)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參加中印雙邊談判印度代表時,代表中國政府提出的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求同存異倡議 D.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12月,中印兩國就在西藏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基本準則。所以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
3.(2019年湖南岳陽)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是亞非獨立國家的一次盛會。下列對該會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B.會議主要討論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C.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
D.會址在印度尼西亞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選項ACD與萬隆會議的敘述是正確的,但是不符合題意;主要討論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的會議是雅爾塔會議,與萬隆會議不符,符合題意,故選B。
4.(2019年江蘇蘇州)“它取得了亞洲鄰國的信任,取消了緬甸、泰國等周邊國家對中國這個大國的‘恐懼’心理,與新獨立的亞非國家結成了戰略方陣,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天地。”與上述材料有關的史實是( )
A.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美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
C.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它取得了亞洲鄰國的信任,取消了緬甸、泰國等周邊國家對中國這個大國的‘恐懼’心理,與新獨立的亞非國家結成了戰略方陣,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天地。”可知,此內容反映的是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與印度、緬甸兩國總理分別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來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故A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中美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故B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A。
5.(2019年福建)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創造了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和平解決爭端的范例。這直接推動了(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廣泛交往
C.中國同歐洲國家關系的改善 D.中美兩國外交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首腦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這是第一次在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所以B項符合題意;A項最早提出是1953年,CD項與萬隆會議沒有關系。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6.(2019年廣東深圳)在2014年的一次演講中,緬甸總統吳登盛指出,“……不僅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且不斷與時俱進,成為國與國關系的指導原則”。該“指導原則”是( )
A.一個中國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四項基本原則 D.合作共贏原則
【答案】B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是,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在訪問印度和緬甸時,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在三國總理的倡導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B項符合題意;一個中國原則是處理海峽兩岸關系的原則,A項不合題意;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C項不合題意;合作共贏原則是國與國合作的目的。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B。
【點睛】“……成為國與國關系的指導原則”是解題的關鍵,據所學,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三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
7.(2019年四川廣安)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的聲音”。這一時期的中國外交活動是( )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萬隆亞非會議的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B.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納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C.美國在中美建交的《聯合公報》中承認臺灣是中國的部分
D.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成為國與國處理國際關系的而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萬隆會議圓滿結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納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在1971年;美國在中美建交的《聯合公報》中承認臺灣是中國的部分是在1979年;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在十八大以來。所以BCD項與題意時間不符,A項符合題意。故選A。
8.(2019年湖南常德)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蘇建立外交關系 B.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C.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 D.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答案】D
【解析】題干材料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的解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了這次國際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是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
9.(2019年云南昆明)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又稱萬隆會議,周恩來在這次大會上提出的方針是( )
A.不結盟政策 B.“求同存異” C.“非暴力不合作” D.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11.(2019年四川達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啟了與會各國合作共贏的新篇章。同樣是為了促進團結與合作,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在他的講話稿中,有可能出現( )
A.“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B.“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
C.“世界已分為‘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兩個敵對堡壘”。
D.“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為“一國兩制”的提出,由此可知,這句話是鄧小平所說;C選項是杜魯門主義的提出;D是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對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時說的,因此,ACD均不符合題意。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會議,會上有個別國家代表就意識形態問題攻擊中國,會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使萬隆會議圓滿結束,B選項正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內涵,故選B。
10.(2019年廣西賀州)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國同蘇聯、保加利亞、朝鮮、瑞典、丹麥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這表明,新中國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只注重與近鄰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B.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孤立封鎖
C.加強了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新中國建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保加利亞、朝鮮、瑞典、丹麥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B項符合題意。AC項表述不正確,D項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做法。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1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結束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以嶄新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請問20世紀5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的成果有(  )
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②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合法席位③萬隆會議④日內瓦會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了大會的圓滿成功,也促成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日內瓦會議召開于1954年。①③④符合題意,②不符合題意,故選C。
12.圖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剛同學在自主學習中收集到以下幾幅圖片,他為它們配上標題,恰當的是 (  )
A.?中國的外交成就?????B.?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C.?中國完成統一大業????D.?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
【答案】A
【解析】這幾幅圖片反映的一個主題就是外交事業的發展。
13.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提出者是(??? )
A.?朱德??B.?周恩來??C.?毛澤東??D.?陳毅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時與兩國總理共同倡導。故選B項。
14. 下圖是2015年亞非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以亞洲Asia和非洲Africa的首字母“aa ”組成“60”字樣。促使第一次亞非會議成功召開的方針是(?? )

A.?“一邊倒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D.?不結盟
【答案】C
【解析】2015年的60年前正好是1955年,因此這里的亞非會議指的是萬隆會議。標志中兩個a雖然造型不同,但卻有著交集,反映了亞非各國雖然社會經濟狀況不同,但是仍然能夠找到共同點,團結一致,共同發展,這與萬隆會議上周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的內涵一致,結合所學知識,在萬隆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底周恩來提出的處理我國外交關系的基本原則,“一邊倒”是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外交政策,不結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提出的對外政策。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15.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再次重申:“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與安全的堅固基礎,而現時存在的恐懼和疑慮,則將為信任感所代替。”由此可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A.?在中、印、緬之間達成基本共識????B.?消除了中、印、緬之間的矛盾
C.?已被世界各國接受???????? D.?已寫入《聯合國憲章》
【答案】A
【解析】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再次重申”“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根據所學可知,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準則。故選A。
1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新中國杰出的外交家周恩來最先提出來的,這些原則現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并成為現代國際法的重要內容。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則是在 (??? )
A.?1950年訪問蘇聯時 ?????B.?1953年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C.?1954年訪問印度時 ?????D.?1954年訪問緬甸時
【答案】B
【解析】分析題干,主要考查學生對和平共處五項則提出時間的準確掌握,聯系教材知識可知,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則是在1953年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而后,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緬甸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此原則作為處理他們之間關系的準則,此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深遠,此題答案為B。
17.(2018?濱州)如圖是建國以來我國外交成就示意圖,其中“突破”階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

A.參加萬隆會議 B.重返聯合國 C.尼克松訪華 D.中美建交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根據題目可知突破階段的外交成就是指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尼克松訪華都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參加萬隆會議的時間是1955年,處于20世紀50年代,不屬于“突破”階段的外交成就。故選:A。 
18.(2018?杭州)2018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下列能夠反映周總理外交風采的史實是(  )
A.參加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
B.參加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
C.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D.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正式建交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萬隆會議相關知識的掌握。據題干“2018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故選:C。
19.(2018?海南)周恩來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國棋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外交大 棋局中縱橫捭闔,談笑風生,使新中國外交突破重圍,朋友遍天下。下列與如圖相符的周恩來外交語言是(  )

A.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
D.各國之間一定能找到共同點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萬隆會議。圖片反映的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時的情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萬隆會議(或亞非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針對亞非各國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異”,推動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故選:A。
20.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規定了在發生與第三國沖突時互助的義務。在理論上,條約規定中國有義務在全球范圍內馳援蘇聯;而實際上,也意味著如果中國周邊地區的潛在危機加劇,中國將得到蘇聯的安全保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 保障了中蘇雙方的國家安全 B. 實踐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 宣告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破產 D. 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條約規定中國有義務在全球范圍內馳援蘇聯、也意味著如果中國周邊地區的潛在危機加劇,中國將得到蘇聯的安全保障”可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保障了中蘇雙方的國家安全。A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A。

二、綜合題:
21.學習歷史,不僅要有家國情懷,還要有國際視野。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技術革新、學習借鑒,離不開政策調整、開放包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
——周恩來在某國際會議上的發言
(1)據材料,概括周恩來提出外交方針,并據此判斷這次“國際會議”的名稱。

(2)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什么?

(3)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你怎樣理解萬隆精神?


【答案】(1)求同存異;萬隆會議。
(2)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各國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理念大力推動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促進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實現;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等。
【解析】(1)在1955年的亞非會議上,中國、亞洲、非洲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總統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萬隆精神就是各國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理念大力推動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促進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實現;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使各國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時代,更好的發展進步。

22.閱讀下列材料
??? 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痛苦和災難中找出共同基礎,我們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請回答:
(1)亞非會議召開于何時何地?

(2)這次會議的特點是什么?

(3)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對本次亞非會議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4)這次會議形成了一種什么精神?

(5)建國初期,周恩來為我國外交事業做出了哪些重大貢獻?
【答案】
(1)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2)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3)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4)萬隆精神
(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日內瓦會議。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4月18日─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史稱萬隆會議。
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行召開的會議。會議討論了國際形勢和有關亞非國家人民共同利害關系的 問題,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反帝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依據所學知識答出“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即可。消除了各國對中國的誤解,保證了會議的正常進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會議形成了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增強各國人民友誼的萬隆精神。
(5)依據所學知識歸納列舉即可。1953 12月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 年訪問印度和緬甸,使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同年,周參加了瑞士的日內瓦會議,是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周恩來曾滿懷義憤地指出: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1)造成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辦外交”的狀況在何時得以根本改變?建國初期我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這一時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動?

(3)從舊中國“跪著”辦外交到當前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說明了什么?
【答案】(1)經濟落后;政治腐敗;外國侵略。
(2)新中國成立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蘇建交;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亞非萬隆會議。
(3)弱國無外交;國家主權獨立、國力強大是提高國際地位的根本保證。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是清政府統治的時代,由于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清政府經濟落后,政治腐敗,再加上外來侵略,中國屢屢戰敗,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此時的中國外交是屈辱外交。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跪在地上辦外交”的狀況得以根本改變,建國初期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較好的外交成就,例如中蘇建交;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亞非萬隆會議。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舊中國“跪著”辦外交到當前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說明了弱國無外交;只有國家主權獨立、國力強大,國家在國際上才有自己的地位,由此可知,綜合國力是提高國際地位的根本保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同步訓練(原卷版)
選擇題:
1.(2019年內蒙古赤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和原則是,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根據材料得出我國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異 D.全方位外交
2.(2019年四川涼山州)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參加中印雙邊談判印度代表時,代表中國政府提出的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求同存異倡議 D.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3.(2019年湖南岳陽)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是亞非獨立國家的一次盛會。下列對該會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B.會議主要討論組建聯合國的有關問題
C.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
D.會址在印度尼西亞
4.(2019年江蘇蘇州)“它取得了亞洲鄰國的信任,取消了緬甸、泰國等周邊國家對中國這個大國的‘恐懼’心理,與新獨立的亞非國家結成了戰略方陣,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天地。”與上述材料有關的史實是( )
A.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美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
C.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5.(2019年福建)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創造了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和平解決爭端的范例。這直接推動了(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廣泛交往
C.中國同歐洲國家關系的改善 D.中美兩國外交系的建立
6.(2019年廣東深圳)在2014年的一次演講中,緬甸總統吳登盛指出,“……不僅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且不斷與時俱進,成為國與國關系的指導原則”。該“指導原則”是( )
A.一個中國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四項基本原則 D.合作共贏原則
7.(2019年四川廣安)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的聲音”。這一時期的中國外交活動是( )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萬隆亞非會議的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B.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納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C.美國在中美建交的《聯合公報》中承認臺灣是中國的部分
D.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8.(2019年湖南常德)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蘇建立外交關系 B.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C.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 D.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9.(2019年云南昆明)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又稱萬隆會議,周恩來在這次大會上提出的方針是( )
A.不結盟政策 B.“求同存異” C.“非暴力不合作” D.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1.(2019年四川達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啟了與會各國合作共贏的新篇章。同樣是為了促進團結與合作,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在他的講話稿中,有可能出現( )
A.“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B.“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
C.“世界已分為‘極權政體’和‘自由國家’兩個敵對堡壘”。
D.“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10.(2019年廣西賀州)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國同蘇聯、保加利亞、朝鮮、瑞典、丹麥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這表明,新中國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只注重與近鄰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B.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孤立封鎖
C.加強了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結束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以嶄新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請問20世紀5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的成果有(  )
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②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合法席位③萬隆會議④日內瓦會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圖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剛同學在自主學習中收集到以下幾幅圖片,他為它們配上標題,恰當的是 (  )
A.?中國的外交成就?????B.?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C.?中國完成統一大業????D.?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
13.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提出者是(??? )
A.?朱德??B.?周恩來??C.?毛澤東??D.?陳毅
14. 下圖是2015年亞非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以亞洲Asia和非洲Africa的首字母“aa ”組成“60”字樣。促使第一次亞非會議成功召開的方針是(?? )

A.?“一邊倒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D.?不結盟
15.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再次重申:“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與安全的堅固基礎,而現時存在的恐懼和疑慮,則將為信任感所代替。”由此可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A.?在中、印、緬之間達成基本共識????B.?消除了中、印、緬之間的矛盾
C.?已被世界各國接受???????? D.?已寫入《聯合國憲章》
1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新中國杰出的外交家周恩來最先提出來的,這些原則現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并成為現代國際法的重要內容。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則是在 (??? )
A.?1950年訪問蘇聯時 ?????B.?1953年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C.?1954年訪問印度時 ?????D.?1954年訪問緬甸時
17.(2018?濱州)如圖是建國以來我國外交成就示意圖,其中“突破”階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

A.參加萬隆會議 B.重返聯合國 C.尼克松訪華 D.中美建交 
18.(2018?杭州)2018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下列能夠反映周總理外交風采的史實是(  )
A.參加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
B.參加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
C.參加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D.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正式建交
19.(2018?海南)周恩來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國棋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外交大 棋局中縱橫捭闔,談笑風生,使新中國外交突破重圍,朋友遍天下。下列與如圖相符的周恩來外交語言是(  )

A.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
D.各國之間一定能找到共同點
20.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規定了在發生與第三國沖突時互助的義務。在理論上,條約規定中國有義務在全球范圍內馳援蘇聯;而實際上,也意味著如果中國周邊地區的潛在危機加劇,中國將得到蘇聯的安全保障。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 保障了中蘇雙方的國家安全 B. 實踐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 宣告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破產 D. 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

二、綜合題:
21.學習歷史,不僅要有家國情懷,還要有國際視野。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技術革新、學習借鑒,離不開政策調整、開放包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
——周恩來在某國際會議上的發言
(1)據材料,概括周恩來提出外交方針,并據此判斷這次“國際會議”的名稱。

(2)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什么?

(3)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你怎樣理解萬隆精神?


22.閱讀下列材料
??? 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痛苦和災難中找出共同基礎,我們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請回答:
(1)亞非會議召開于何時何地?

(2)這次會議的特點是什么?

(3)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對本次亞非會議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4)這次會議形成了一種什么精神?

(5)建國初期,周恩來為我國外交事業做出了哪些重大貢獻?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周恩來曾滿懷義憤地指出: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1)造成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辦外交”的狀況在何時得以根本改變?建國初期我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這一時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動?

(3)從舊中國“跪著”辦外交到當前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說明了什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沂市| 巴中市| 嘉黎县| 稷山县| 大姚县| 黔南| 外汇| 土默特右旗| 皋兰县| 宁夏| 喜德县| 海门市| 虞城县| 宜阳县| 平陆县| 科技| 佛山市| 镇康县| 化州市| 东兴市| 丁青县| 九江市| 堆龙德庆县| 克什克腾旗| 城固县| 吉木乃县| 卓资县| 蚌埠市| 赣州市| 万年县| 南汇区| 通河县| 唐山市| 威宁| 扶绥县| 五家渠市| 双鸭山市| 汝阳县| 乐业县| 楚雄市|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