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6 短文兩篇 4課時課件(91張PPT)+教案+導學案+同步檢測+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6 短文兩篇 4課時課件(91張PPT)+教案+導學案+同步檢測+素材

資源簡介

(共92張PPT)
陋 室 銘
劉禹錫
飛入尋常百姓家
舊時王謝堂前燕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烏衣巷
情景導入

1 、理解本文的主題。
2、了解銘文的特點。
3、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4、朗讀、背誦全文。
學習重點: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懷
和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目標
16 短文兩篇
陋室銘
第1課時
劉禹錫故居
安徽和縣劉禹錫的陋室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曾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貶為地方官。
作者簡介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文體簡介
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成安徽和州刺史。
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里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
寫作背景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苔 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 /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讀課文
(xīn)
(hóng rú)
(tái)
(dú)
點我朗讀
譯:山不在于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仙:
這里指仙人。
名:
出名,有名。
靈:
靈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 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斯:
這。
惟:
只。
馨:
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映入。
譯: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
上:
名詞作動詞,長到。
入:
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譯: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
鴻儒:
博學的人。
鴻,大。
白丁:
指佛經。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譯:可以在陋室里彈琴,瀏覽佛經。
調素琴:
彈琴。調,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譯:沒有世俗的樂曲來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絲:
指弦樂器。
案牘:
指官府文書。
勞形:
竹:
指管樂器。
形,形體,軀體;
勞,使動用法,
使……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何陋之有:
有何陋?倒裝句。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本文幾乎通篇押韻,請找出韻腳字。
明確:名、靈、青、丁、經、形、亭。
本文幾乎通篇對偶,請找出。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調素琴,閱金經。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重點字詞
1.一詞多義:
名:有仙則名( )
并自為其名( )
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
重點詞語
詞句驗收
重點字詞
1.一詞多義:
名:有仙則名(出名)
并自為其名(名字)
之: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
(賓語前置的標志,無意義)
重點詞語
重點字詞
2.積累詞語: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
往來無白丁
( )
無案牘之勞形
( )
重點詞語
重點字詞
2.積累詞語: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長到;映入)
往來無白丁
(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無案牘之勞形
(官府的公文;使……勞累)
重點詞語
16 短文兩篇
陋室銘
第2課時
1.讀一讀,記一記。
(1)有仙則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 )
(4)談笑有鴻儒( )
(5)可以調素琴( ) ( )
(7)無案牘之勞形( )
(8)何陋之有( )
出名


香氣,這里
指品德高尚

彈奏
不加裝飾的
使……勞累
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課前復習
2.下列句中紅色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①有仙則名 ②并自為其名
B.①斯是陋室 ②逝者如斯夫
C.①可以調素琴 ②風調雨順
D.①無案牘之勞形 ②不勞而獲?
3.翻譯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2.作者是否從一開始就寫陋室?文章從何入筆?起何作用?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樣?
5. 作者從哪幾方面寫“陋” 室不“陋”,表現了 室主人品德高尚?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賢名室?
文中哪一句話,進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7. 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3.作者筆下的陋室環境如何?
內容探究
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否從一開始就寫陋室?文章從何入筆?起何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 水
仙————名
龍————靈
德馨
不陋
(主人)
(陋室)
類 比

3.作者筆下的陋室環境如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環境之雅)
草色入簾青
苔痕上階綠


環境寧靜
4. 陋室主人的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樣?
交往之人: (交往之雅)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日常生活 :(情趣之雅)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談笑風生,縱情暢懷。
-- 怡然自得,高雅脫俗。
談 笑 有 鴻 儒
往 來 無 白 丁
對比
襯托自己
的“德馨”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高雅脫俗
不慕富貴
5. 作者從哪幾方面寫“陋” 室不“陋”,表現了室主品德高尚?
一是自然環境清幽。(景)
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人)
三是生活情趣高雅。(事)
陋室不陋
景(景色之雅)——環境優美
人(交往之雅)——交友高雅
事(情趣之雅)——情趣高雅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賢名室?文中哪一句話,進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諸葛廬
子云亭
7. 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引孔子的話,再次表明 自己的觀點態度,是畫龍點睛之筆。
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
政治上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文學上萬古流芳的高遠志趣
遠大抱負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作者把“陋室” 與古賢的居室做比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證明“陋室”,意在以古代明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賢的志趣和抱負。
課文研讀
結尾為什么說“何陋之有”?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這個“陋”字徹底翻過來,達到了“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課文研讀

作者身居陋室卻不覺其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陋室


安貧樂道高潔傲岸
陋室銘
設喻引題






陋室
德馨
環境清幽(景)
情趣高雅(事)
古賢自喻
反詰點題
人物不俗(人)
手法:托物言志 虛實結合 駢散結合
修辭:對比、對偶、比喻、比興、反詰、用典、借代
安貧樂道 高潔傲岸
何陋之有
陋室不陋
課堂小結
不必因出身貧寒而自卑
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
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就能擁有充實的人生!
本文緊緊扣住“陋室不陋”立意。開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隱喻陋室具有“名”、“靈”的性質。接著以“ ”一句統領全篇。下文則用“ , ”寫室外環境之幽雅,用“ , ”寫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 ”寫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結尾再用“ ”予以強調,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隨堂訓練
仿照《陋室銘》的文體,為我們的教室,為你的書房、課桌、鉛筆盒等寫一篇《 銘》的銘文,可寫文言文,也可用現代文。
要求: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布置作業



復習檢查《陋室銘》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寫出“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熱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
學生銘
天賦不高,有志則行,成績不佳,發奮則靈。斯是求學,唯苦唯勤,讀書破萬卷,求知憑悟性,談笑添學問,思辯助長進,可以明事理,冶性情,無世俗之亂耳,有墨香之賞心。學海巧為舟,書山行捷徑,吾輩云:“何樂不為?”
詩句導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李白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樂府民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培養認知文言文知識的能力。
2.了解“說”及作者周敦頤。
3.朗讀并翻譯全文。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謚號元公,著名的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們稱他為濂溪先生。
走近作者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愛蓮說》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關于文體
注音
周敦頤 (yí) 可愛者甚蕃 (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漣(lián)而不妖
不蔓(màn)不枝
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花之隱逸(yì)者也
噫(yī)
陶后鮮(xiǎn)有聞
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節奏。
2、速度舒緩一些。
3、注意抑揚頓挫,要有高低起伏
(駢句,散句結合)。
4、讀出感情。
注意朗讀節奏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初讀文本
點我朗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 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
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
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





予 獨愛蓮之 出淤泥而不 染,



濯 清漣而不 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 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無實義,不譯
表轉折
沾染
(污穢)
洗滌
清水
美麗而不莊重
蔓延
長枝節
更加
聳立的樣子
樹立
表轉折
親近而不莊重
句末語氣詞

我只喜愛蓮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卻并不顯得妖艷;莖梗中空外直,不蔓延,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挺潔凈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它。
予謂菊, 花之 隱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
蓮,是花中的君子。
認為,以為

隱居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噫! 菊之愛, 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唉,
喜愛菊花的,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幾個人呢?喜愛牡丹的人,應當很多了。
嘆詞,
相當于“唉”
賓語前置的
標志,不譯

應當
聽說
一、《愛蓮說》作者 是 朝的 家。
二、給下面字注音。
蕃( ) 淤泥 ( ) 濯 ( ) 漣 ( )
褻( ) 逸 ( ) 噫 ( ) 鮮 ( )
三、翻譯下列各句。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5)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重點)
2.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特征;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點)
齊背課文
文章題為《愛蓮說》,也就是“說說我對蓮花的喜愛,作者究竟喜歡蓮花的什么”(請用文章的語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本解讀
這些句子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蓮花的?
生長環境
體態
芳香
風度
語 句 描寫角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高潔)
(質樸)
(正直)
(正直)
(美名遠揚)
(志潔行廉)
(清高)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1.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不諂媚權貴
托物
言志
花之君子
2.中通外直
2.胸襟磊落
不蔓不枝
豁達正直
3.香遠溢清
3.美德可以永遠傳播
4.亭亭凈植
4.儀態端莊,
氣節高尚,
令人尊敬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生長環境
香氣
風度氣質
體態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
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
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
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
  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被人們當成富貴的象征。
“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
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
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處世態度是什么?
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們再聯系周敦頤的人生態度,他主張入世,不贊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塵埃,固然可貴,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則境界更高。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陶淵明愛菊
世人愛牡丹
予獨愛蓮
(鮮有聞)
(眾矣)
(何人)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托物
言志
(正襯)
(反襯)
(突出)
頗有微詞
十分輕蔑
贊揚
稱頌
以花喻人
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的啟示。
語言特點:
一.語言凝練傳神。
對偶句和排比句為駢句,
此外為散句。
二、駢散結合。
作者贊美蓮的優美的形象和高貴品質,說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抒發了對追慕富貴的惡濁世風的鄙棄之情。
本課小結
生長環境
體態
香氣
風度氣質
體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通達事理
行為方正
美名遠揚
志潔行廉儀態端正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 子
志向高潔隱居避世
貪慕榮華追求名利
高潔正直不慕名利
惋惜
鄙薄
贊美
一、根據提示寫句子:
1.《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愛蓮說》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隨堂檢測
3.《愛蓮說》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愛蓮說》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蓮,花之君子者也。
6.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7.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 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二、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
因為它 。
我愛菊花,因為它此花開盡更無花,恰如那不畏風寒,百折不撓的戰士 。
我愛竹子,因為它有頑強的生命力,還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人類。
我愛菊花,因為它悠然見南山,恰如潔身自好、與世無爭的隱士。
我愛蘭花,因為它默默綻放,恰如淳樸高雅不張揚不媚俗的高士。
我愛梅花,因為他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堅貞頑強、斗志昂然的勇士。
1.仿寫《愛蓮說》
2.以“愛 說”為題,寫一篇300字的小作文,點明所愛之物,所托之志。
課下作業(任選一)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
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
詳情請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6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疏通課文大意,背誦并默寫課文。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對比、襯托的作用。
3.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露出來的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體會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疏通課文大意,背誦并默寫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對比、襯托的作用。
3.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陋室銘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俗話說“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盡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就自稱他的屋子為“陋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陋室銘》吧!
二、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劉禹錫(約772—約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石頭城》《楊柳枝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有《劉夢得文集》傳世。
2.知識鏈接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銘的形式短小,文字簡潔,一般用韻,內容多含頌揚、警戒之意。
3.背景資料
《陋室銘》選自《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唐順宗時,劉禹錫和柳宗元一同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運動失敗后被降職為朗州司馬,后又任連州、和州刺史。和州知縣欺劉禹錫被貶而來,令他半年內連搬三次家,住所也越來越小、越來越簡陋。因此,劉禹錫憤然寫下此文。
三、朗讀課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hónɡ rú),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
/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四、釋詞譯句
1.結合注釋,師生互譯全文。
2.本文幾乎通篇押韻,請找出韻腳字。
明確:名、靈、青、丁、經、形、亭。
3.本文幾乎通篇對偶,請找出。
明確:(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調素琴,閱金經。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五、基礎知識總結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①有仙則名(名詞用作動詞,出名,有名)
②苔痕上階綠(方位名詞用作動詞,長到,蔓延到)
③無絲竹之亂耳(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
④無案牘之勞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勞累)
⑤有龍則靈(形容詞用作動詞,靈驗)
(3)文言虛詞。

(4)文言句式。
倒裝句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有何陋之?)
六、本課小結
七、布置作業
筆譯并熟背全文。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有仙則名(  )(2)苔痕上階綠(  )(3)無絲竹之亂耳(  )(4)無案牘之勞形(  )(5)有龍則靈(  )
2.填空。
(1)劉禹錫,______(朝代)文學家,有“________”之稱。代表作有《________》《秋詞》《________》《石頭城》《________》《________》等。
(2)銘,古代刻在________上用來________自己或者________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銘的形式________,文字______,一般用韻,內容多含______、________之意。
答案示例:1.(1)名詞用作動詞,出名,有名 (2)方位名詞用作動詞,長到,蔓延到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擾亂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勞累 (5)形容詞用作動詞,靈驗 2.(1)唐代 詩豪 烏衣巷 竹枝詞 楊柳枝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器物 警戒 稱述功德 短小 簡潔 頌揚 警戒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答案示例: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答案示例: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答案示例: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答案示例: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神傷身。
4.抽查背誦。
二、內容探究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答案示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否從一開始就寫陋室?文章從何入筆?起何作用?
答案示例:①運用類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另一方面表明,即使是陋室,也有“名”,也有“靈”。②用“山”“水”類比“陋室”,用“龍”“靈”暗喻自己,突出“德馨”。③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3.作者筆下的陋室環境如何?
答案示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環境之雅)
“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綠”“青”襯托出陋室的寧靜、清新、別致。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以景色之雅表現了“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樣?
答案示例:交往之人: (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談笑風生,縱情暢懷。
日常生活 :(情趣之雅)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怡然自得,高雅脫俗。
5.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作者的“德馨”的?
答案示例:①周圍景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清幽寧靜。
②往來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與人交往高雅脫俗。
③生活內容:“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室內活動歡暢無虞。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賢名室?文中哪一句話,進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答案示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結尾為什么提到“諸葛廬”“子云亭”?
答案示例: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賢的志趣和抱負。
三、課文研讀
1.作者把“陋室” 與古賢的居室做比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答案示例: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證明“陋室”,意在以古代明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賢的志趣和抱負。
2.結尾為什么說“何陋之有”?
答案示例: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這個“陋”字徹底翻過來,達到了“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作者是怎么用托物言志、類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的?
答案示例: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類比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靈”的性質,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用“諸葛廬”和“子云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著古代圣賢一樣的思想境界,從而突出“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話,意在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把“惟吾德馨”之志推向極致。本文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貫串全文,層層鋪墊,主題十分突出。
四、課堂小結
陋室之中的景是優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說作者所居陋室陋嗎?(不陋)請大家齊讀文中描寫陋室特點的句子。(在讀中結束新課)
五、教師寄語
不必因出身貧寒而自卑
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
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就能擁有充實的人生!
六、隨堂訓練
本文緊緊扣住“陋室不陋”立意。開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隱喻陋室具有“名”、“靈”的性質。接著以“____________”一句統領全篇。下文則用“_________,________”寫室外環境之幽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寫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結尾再用“___________”予以強調,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七、布置作業
1.仿照《陋室銘》的文體,為我們的教室,為你的書房、課桌、鉛筆盒等寫一篇《_______銘》的銘文,可寫文言文,也可用現代文。
要求: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預習《愛蓮說》
附:板書設計
陋室銘
愛蓮說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培養認知文言文知識的能力。
2.了解“說”及作者周敦頤。
3.朗讀并翻譯全文。
一、課前復習
1.復習檢查《陋室銘》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2.寫出“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表明了主人不熱衷于名利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作業示例:
學生銘
天賦不高,有志則行,成績不佳,發奮則靈。斯是求學,唯苦唯勤,讀書破萬卷,求知憑悟性,談笑添學問,思辯助長進,可以明事理,冶性情,無世俗之亂耳,有墨香之賞心。學海巧為舟,書山行捷徑,吾輩云:“何樂不為?”
二、新課導入
導法一:詩句導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樂府民歌
導法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短文兩篇》中的第一篇——劉禹錫的《陋室銘》,知道了“陋室不陋”的原因,感受到了古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精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另外一篇——周敦頤的《愛蓮說》,去看看具有哪些美好品質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三、預習檢查
1.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謚號元公,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世稱濂溪先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2.背景資料
《愛蓮說》選自《周敦頤集》卷三(中華書局2009年版)。周敦頤博學力行,品德高尚,為官清廉,不媚權貴,得到人們的贊賞。該文是他在南康(今江西星子縣)做郡守時寫的。他曾于府治東側開辟一塊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夏秋之交,蓮花盛開,亭亭玉立。微風過處,荷葉輕搖,蓮花頷首,馨香撲鼻。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
3.知識鏈接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論辯類”。作者在文中既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敘事、抒情,表明見解或說明寄寓的道理。
4.訂正字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漣(lián) 褻玩(xiè) 噫(yī)
四、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節奏。
2、速度舒緩一些,注意抑揚頓挫,要有高低起伏(駢句,散句結合),讀出感情。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六、盤點收獲
1.知識歸納。
(1)古今異義。

(2)一詞多義。
清遠鮮
(3)詞類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生枝莖)
②香遠益清(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
(4)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示判斷)
②省略句
濯清漣而不妖(“濯”的前面省略了主語“蓮”,后面省略了介詞“于”)
2.反饋檢測。
(1)《愛蓮說》作者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_、________家。
(2)給下面字注音。
蕃( ) 淤泥 ( ) 濯 ( ) 漣 ( )褻( ) 逸 ( ) 噫 ( ) 鮮 ( )
(3)翻譯下列各句。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⑤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
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⑦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七、本課小結
八、布置作業
筆譯、背誦《愛蓮說》。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重點)
2.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特征;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點)
一、復習檢查
1.說說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可愛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濯清漣而不妖(  )(  )
(4)亭亭凈植(  )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6)花之隱逸者也(  )
(7)宜乎眾矣(  )
答案示例:(1)多 (2)河溝、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3)洗 水波 (4)聳立的樣子 (5)親近而不莊重 (6)隱居避世。這里是說菊花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 (7)應當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答案示例:水中、陸地上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答案示例: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嬌艷,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越清幽,它潔凈地挺立在那里,(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以靠近玩弄。
(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示例: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答案示例: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吧!
3.抽查背誦。
二、文本解讀
1.文章題為《愛蓮說》,也就是“說說我對蓮花的喜愛,作者究竟喜歡蓮花的什么”(請用文章的語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又賦予蓮花哪些品格?
答案示例:作者是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這些方面來寫蓮花的。作者賦予了蓮花高潔質樸、正直芳香的品格。
3.作者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答案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諂媚權貴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胸襟磊落,豁達正直
(3)香遠溢清→美德可以永遠傳播
(4)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儀態端莊,氣節高尚,令人尊敬
4.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答案示例: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 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5.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
答案示例: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被人們當成富貴的象征。 “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6.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處世態度是什么?
答案示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們再聯系周敦頤的人生態度,他主張入世,不贊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塵埃,固然可貴,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則境界更高。
7.作者是如何巧用襯托手法。
答案示例:“襯托”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通過描繪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為陪襯,使被描寫的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鮮明的一種表達技巧。作者在文中先后用菊花、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喜好的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了蓮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襯托,以牡丹反襯,以菊花陪襯,突出了蓮的品格。
8.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的啟示。
三、寫作特色
1.語言特點(1)語言凝練傳神。(2)駢散結合。對偶句和排比句為駢句,此外為散句。
2.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答案示例:本文借贊美蓮的品質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世風的批評,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態度。文中賦予菊、蓮、牡丹不同的象征意義,對當時的世風作了精辟的概括,有力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信念。在這一過程中,作者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有記敘,有描寫,有議論,有抒情。開篇記敘世態人情,既而描寫蓮的高潔、雅致的形象,最后議論蓮的君子風范,整篇文章貫穿抒情,表明志向。
四、本課小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到的見解,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向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五、隨堂訓練
(一)根據提示寫句子。
1.《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愛蓮說》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3.《愛蓮說》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答案示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愛蓮說》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答案示例:蓮,花之君子者也。
6.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案示例: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7.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 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二)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課下作業(任選一)
1.仿寫《愛蓮說》
2.以“愛_______ 說”為題,寫一篇300字的小作文,點明所愛之物,所托之志。
七、板書設計
淡泊名利高潔質樸正直清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短文兩篇》同步檢測
(滿分:50分 時間:30分鐘)
一、基礎積累(23分)
1.給加粗的字注音。(5分)
淤泥(  )  濯(  )  案牘(  )  褻玩(  )  鮮有聞(  )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7分)
(1)惟吾德馨(    ) (2)往來無白丁(    ) ?(3)無案牘之勞形(    )
(4)濯清漣而不妖(    ) ?(5)不可褻玩(    ) (6)宜乎眾矣  (    ) ?
(7)亭亭凈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4.下列語句中的“之”與“菊之愛,陶后鮮有聞”一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無絲竹之亂耳 ?B.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5.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斯是陋室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無案牘之勞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龍則靈 學而不思則罔 ????D.可以調素琴 徐噴以煙
6.選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  )(2分)
A.有仙則名????B.不蔓不枝???C.苔痕上階綠 ??D.無絲竹之亂耳??
7.默寫。(3分)
(1)《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陋室銘》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3)《愛蓮說》中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        ,        。?
二、閱讀理解(27分)
(一)(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營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注釋】:耽:極愛好。??斗儲:一斗糧食的貯存。 意怡如:內心還是安適愉快的。?哂:譏笑。
1.解詞。(4分)
(1)有仙則名( ????)?(2)無案牘之勞形(?????)
(3)不營產業 (????) (4)歡守志彌固(???? )
2.翻譯。(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2)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
3.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是陋還是不陋呢?根據文章內容列出理由。(3分)
?

4.【甲】文的劉禹錫和【乙】文的王歡都安貧樂道,其具體表現有什么不同?(4分)


(二)(12分)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選自《愛蓮說》)
【乙】蓉少時,讀書養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洼,徑尺,浸淫②日廣。每履之,足苦躓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習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洼適也;及其久,則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選自[清]劉蓉《習慣說》)
【注釋】①養晦堂:劉蓉居室名。②浸淫:漸漸擴展。③躓:跌絆。④習之中人:習慣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增加) ???B.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少)
C.每履之,足苦躓焉(踩)????? D.父來室中,語之(告訴)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2)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3.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標兩處,不含句末)(2分)
俯 而 讀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4.【甲】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志”是:____________。【乙】文通過一件小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是:______________。(4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短文兩篇》同步檢測
(滿分:50分 時間:30分鐘)
一、基礎積累(23分)
1.給加粗的字注音。(5分)
淤泥(  )  濯(  )  案牘(  )  褻玩(  )  鮮有聞(  )
.yū ?zhuó ?dú ?xiè ?xiǎn ?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7分)
(1)惟吾德馨(    ) (2)往來無白丁(    ) ?(3)無案牘之勞形(    )
(4)濯清漣而不妖(    ) ?(5)不可褻玩(    ) (6)宜乎眾矣  (    ) ?
(7)亭亭凈植  (    )
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2)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3)指官府文書 ?
(4)過分艷麗 ?(5)靠近玩弄 ?(6)應當 ?(7)聳立的樣子 ?
3.下列句子中,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4.下列語句中的“之”與“菊之愛,陶后鮮有聞”一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2分)
A.無絲竹之亂耳 ?B.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A、B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D為結構助詞“的”;C中的“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5.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2分)
A.斯是陋室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無案牘之勞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龍則靈 學而不思則罔 ????D.可以調素琴 徐噴以煙
(解析:C中的“則”都是“就”;A中的“是”分別是“表判斷”“這樣”;B中的“之”分別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到,往”;D中的“以”分別是“來,用來”“用”。)
6.選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 D )(2分)
A.有仙則名????B.不蔓不枝???C.苔痕上階綠 ??D.無絲竹之亂耳
(解析:D中的“亂”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其余是名詞用作動詞。)????
7.默寫。(3分)
(1)《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陋室銘》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3)《愛蓮說》中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        ,        。?
(1)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3)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二、閱讀理解(27分)
(一)(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營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注釋】:耽:極愛好。??斗儲:一斗糧食的貯存。 意怡如:內心還是安適愉快的。?哂:譏笑。
1.解詞。(4分)
(1)有仙則名( ????)?(2)無案牘之勞形(?????)
(3)不營產業 (????) (4)歡守志彌固(???? )
(1)出名、著名(2)使身體勞累(3)經營、謀求(4)更
2.翻譯。(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王歡堅守志向更加牢固,終于成為一位飽學的大儒。
3.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是陋還是不陋呢?根據文章內容列出理由。(3分)
?不簡陋,因為居室環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的劉禹錫和【乙】文的王歡都安貧樂道,其具體表現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劉禹錫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歡甘守貧困,專心治學,終有所成。
(二)(12分)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選自《愛蓮說》)
【乙】蓉少時,讀書養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洼,徑尺,浸淫②日廣。每履之,足苦躓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習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洼適也;及其久,則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選自[清]劉蓉《習慣說》)
【注釋】①養晦堂:劉蓉居室名。②浸淫:漸漸擴展。③躓:跌絆。④習之中人:習慣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2分)
A.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增加) ???B.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少)
C.每履之,足苦躓焉(踩)????? D.父來室中,語之(告訴)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污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 ?
(2)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父親)回頭看到屋里的坑洼笑著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借什么治理國家呢?”
3.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標兩處,不含句末)(2分)
俯 而 讀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
4.【甲】文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志”是:____________。【乙】文通過一件小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個道理是:______________。(4分)
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乙文參考譯文】
我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里讀書。(我)低下頭就讀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來繞著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坑洼,直徑一尺,漸漸侵蝕擴展。每次踩到這里,(我)總要被絆一下。時間一長也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里,找我談話,回頭看到屋里的坑洼笑著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借什么治理國家呢?”(隨后)叫仆童將坑洼填平。(父親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來,走到原來坑洼處,心里一驚,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坦坦的。我像這樣走了許多天才又漸漸習慣起來。
唉!習慣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洼;時間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因此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6《短文兩篇》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技能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并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學習重點:多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
學習難點: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法指導: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以答問形式背誦課文,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前導學】
一、新知認知
1.“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頌德的文字,在這里是一種文體。
2.“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3.類比:
是基于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喻體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6%BB%E4%BD%93?/?24527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1%BB%E6%AF%94%E4%BF%AE%E8%BE%9E?/?_blank?)的特征,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也是種說理方法。
4.襯托:
?? (?http:?/??/?baike.baidu.com?/?image?/?d1e312f47ba2d8d37609d7e8" \o "查看圖片" \t "_blank?)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 (?http:?/??/?baike.baidu.com?/?view?/?974122.htm" \t "_blank?),這種“烘云托月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767.htm" \t "_blank?)”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襯托可分為正襯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06.htm" \t "_blank?)與反襯。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紀小,器量可大。 (以年紀小襯托器量大。)
例子(2):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http:?/??/?baike.baidu.com?/?view?/?5059.htm" \t "_blank?),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
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預習任務
1.朗讀兩文,讀熟為止。
2.先口譯后筆譯課文,注意重點詞語。
3.思考:
(1)《陋室銘》中的陋室到底陋不陋?
(2)《愛蓮說》主要是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可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蓮放在一起談論呢?
三、預習檢測
1.解釋下列句中“之”字。
水陸草木之花( )
之 何陋之有?( )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有仙則名( )
(2)無絲竹之亂耳( )
(3)往來無白丁( )
(4)亭亭凈植( )
(5)不蔓不枝( )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3.翻譯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填空。
(1)兩篇短文所采用的寫作手法相同,都是______________
(2)《陋室銘》表明中心的語句是 ,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3)《愛蓮說》中體現蓮的高潔品質的千古名句是 , 。
(4)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 的生活態度;世人盛愛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 的生活態度。

【課中導讀】
《陋室銘》導讀
一、文意領會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2.作者是否從一開始就寫陋室?文章從何入筆?起何作用?


3.作者筆下的陋室環境如何?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樣?


5.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作者的“德馨”的?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賢名室?文中哪一句話,進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7.結尾為什么提到“諸葛廬”“子云亭”?

二、課文研讀
1.作者把“陋室” 與古賢的居室做比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2.結尾為什么說“何陋之有”?


3.作者是怎么用托物言志、類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的?



三、隨堂訓練
本文緊緊扣住“陋室不陋”立意。開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隱喻陋室具有“名”、“靈”的性質。接著以“____________”一句統領全篇。下文則用“_________,________”寫室外環境之幽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寫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結尾再用“___________”予以強調,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愛蓮說》導讀
一、文本解讀
1.文章題為《愛蓮說》,也就是“說說我對蓮花的喜愛,作者究竟喜歡蓮花的什么”(請用文章的語句回答)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又賦予蓮花哪些品格?

3.作者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4.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5.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


6.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處世態度是什么?



7.作者是如何巧用襯托手法。



8.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的啟示。
二、隨堂訓練
根據提示寫句子。
1.《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愛蓮說》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愛蓮說》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愛蓮說》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6.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7.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課后導練】
1.《陋室銘》選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詩人?????。
2.????????????????????????????????????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例如《陋室銘》用的就是?????韻。有???????????????????等字在句末做韻腳,讀來瑯瑯上口。
3.《陋室銘》處處緊扣????????????一句來寫,最后畫龍點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詩說:“時人莫小池水淺,淺處無妨有臥龍。”《陋室銘》中與這句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愛蓮說》選自《????????》,作者????,是??時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為蓮的總陪襯,以?????????和?????????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8.《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
???????????;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6《短文兩篇》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技能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并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學習重點:多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
學習難點: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法指導: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以答問形式背誦課文,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前導學】
一、新知認知
1.“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頌德的文字,在這里是一種文體。
2.“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3.類比:
是基于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喻體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6%BB%E4%BD%93?/?24527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1%BB%E6%AF%94%E4%BF%AE%E8%BE%9E?/?_blank?)的特征,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也是種說理方法。
4.襯托:
?? (?http:?/??/?baike.baidu.com?/?image?/?d1e312f47ba2d8d37609d7e8" \o "查看圖片" \t "_blank?)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 (?http:?/??/?baike.baidu.com?/?view?/?974122.htm" \t "_blank?),這種“烘云托月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767.htm" \t "_blank?)”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襯托可分為正襯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06.htm" \t "_blank?)與反襯。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用“壞的”襯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紀小,器量可大。 (以年紀小襯托器量大。)
例子(2):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http:?/??/?baike.baidu.com?/?view?/?5059.htm" \t "_blank?),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
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預習任務
1.朗讀兩文,讀熟為止。
2.先口譯后筆譯課文,注意重點詞語。
3.思考:
(1)《陋室銘》中的陋室到底陋不陋?
(2)《愛蓮說》主要是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可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蓮放在一起談論呢?
三、預習檢測
1.解釋下列句中“之”字。
水陸草木之花( )
之 何陋之有?( )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有仙則名( )
(2)無絲竹之亂耳( )
(3)往來無白丁( )
(4)亭亭凈植( )
(5)不蔓不枝( )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3.翻譯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填空。
(1)兩篇短文所采用的寫作手法相同,都是______________
(2)《陋室銘》表明中心的語句是 ,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3)《愛蓮說》中體現蓮的高潔品質的千古名句是 , 。
(4)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 的生活態度;世人盛愛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 的生活態度。(1.托物言志 2.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追求隱逸;貪慕富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課中導讀】
《陋室銘》導讀
一、文意領會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文中哪句話統領全文大意?)
答案示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否從一開始就寫陋室?文章從何入筆?起何作用?
答案示例:①運用類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另一方面表明,即使是陋室,也有“名”,也有“靈”。②用“山”“水”類比“陋室”,用“龍”“靈”暗喻自己,突出“德馨”。③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3.作者筆下的陋室環境如何?
答案示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環境之雅)
“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綠”“青”襯托出陋室的寧靜、清新、別致。這兩句運用了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以景色之雅表現了“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樣?
答案示例:交往之人: (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談笑風生,縱情暢懷。
日常生活 :(情趣之雅)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怡然自得,高雅脫俗。
5.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作者的“德馨”的?
答案示例:①周圍景色:“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清幽寧靜。
②往來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與人交往高雅脫俗。
③生活內容:“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室內活動歡暢無虞。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賢名室?文中哪一句話,進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答案示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結尾為什么提到“諸葛廬”“子云亭”?
答案示例: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賢的志趣和抱負。
二、課文研讀
1.作者把“陋室” 與古賢的居室做比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答案示例: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證明“陋室”,意在以古代明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賢的志趣和抱負。
2.結尾為什么說“何陋之有”?
答案示例: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這個“陋”字徹底翻過來,達到了“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作者是怎么用托物言志、類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的?
答案示例: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類比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靈”的性質,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用“諸葛廬”和“子云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著古代圣賢一樣的思想境界,從而突出“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話,意在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把“惟吾德馨”之志推向極致。本文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貫串全文,層層鋪墊,主題十分突出。
三、隨堂訓練
本文緊緊扣住“陋室不陋”立意。開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隱喻陋室具有“名”、“靈”的性質。接著以“____________”一句統領全篇。下文則用“_________,________”寫室外環境之幽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_________,__________”寫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結尾再用“___________”予以強調,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愛蓮說》導讀
一、文本解讀
1.文章題為《愛蓮說》,也就是“說說我對蓮花的喜愛,作者究竟喜歡蓮花的什么”(請用文章的語句回答)
答案示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又賦予蓮花哪些品格?
答案示例:作者是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風度氣質這些方面來寫蓮花的。作者賦予了蓮花高潔質樸、正直芳香的品格。
3.作者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答案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諂媚權貴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胸襟磊落,豁達正直
(3)香遠溢清→美德可以永遠傳播
(4)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儀態端莊,氣節高尚,令人尊敬
4. 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答案示例: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 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5.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
答案示例: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被人們當成富貴的象征。 “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6.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處世態度是什么?
答案示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們再聯系周敦頤的人生態度,他主張入世,不贊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塵埃,固然可貴,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則境界更高。
7.作者是如何巧用襯托手法。
答案示例:“襯托”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通過描繪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為陪襯,使被描寫的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鮮明的一種表達技巧。作者在文中先后用菊花、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喜好的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了蓮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襯托,以牡丹反襯,以菊花陪襯,突出了蓮的品格。
8.聯系蓮花,談談君子形象對我們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養的啟示。
二、隨堂訓練
根據提示寫句子。
1.《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愛蓮說》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3.《愛蓮說》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答案示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愛蓮說》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答案示例:蓮,花之君子者也。
6.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案示例: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7.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 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課后導練】
1.《陋室銘》選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詩人?????。
2.????????????????????????????????????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例如《陋室銘》用的就是?????韻。有???????????????????等字在句末做韻腳,讀來瑯瑯上口。
3.《陋室銘》處處緊扣????????????一句來寫,最后畫龍點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詩說:“時人莫小池水淺,淺處無妨有臥龍。”《陋室銘》中與這句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愛蓮說》選自《????????》,作者????,是??時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為蓮的總陪襯,以?????????和?????????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8.《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
???????????;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答案:
1、《全唐文》?? 唐代?? 劉禹錫
2、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6、《周元公集》?? 周敦頤?? 北宋? 哲學?? 謚號
7、愛蓮??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8、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信丰县| 黎川县| 长阳| 韩城市| 泰顺县| 桑日县| 廉江市| 旬邑县| 桦川县| 容城县| 土默特右旗| 林甸县| 镇江市| 保定市| 无为县| 延吉市| 阿克陶县| 昆山市| 迁安市| 唐山市| 龙岩市| 乡城县| 波密县| 滦南县| 丹寨县| 高州市| 林甸县| 甘洛县| 双峰县| 五大连池市| 睢宁县| 金堂县| 平山县| 武冈市| 凭祥市| 巩义市| 汝州市| 铜陵市| 阳春市|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