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探中華源頭 尋文明曙光 2018年5月28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成果,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陜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就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央視網、光明日報初觀中華文明“滿天星斗”思考: 1.長江和黃河流域周圍分布著哪些重要遺址? 2.除了長江和黃河流域,還分布在什么地區? 3.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點?黃河、長江孕育中華文明文明起源標志:階級的分化文字的發明城市(國家)的出現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方法指導:史論結合不同類型的資料文獻資料:人們利用文字和書籍將自己的活動記錄下來,包括史書、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文字和音像資料。實物資料:主要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遺存,如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等。口述資料:指人們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回憶錄、采訪記錄等。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河姆渡遺址出土骨耜半坡遺址出土石耜半坡遺址出土粟粒1.根據這些遺存,反映出當時兩地怎樣的生產情況?2.結合自然條件分析,為什么兩地種植的農作物有差異?河姆渡出土稻谷出現早期農業粟,俗稱小米,原產于北方黃河流域,適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溫帶季風氣候,氣候適宜,黃土層深厚,易于開墾和耕作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水網密布,土壤肥沃粟(粟作農業區)水稻(稻作農業區)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我們組挖掘到( )【可選擇書中文物遺跡1-3件】,研究出( )的文明起源現象,理由是( )【可從文物的外觀、用途、造型、質地、工藝、圖案等方面考慮分析】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考古小分隊例:我們組挖掘到(稻谷、粟、石耜),研究出(當時出現早期農業,形成北方粟作農業區,南方稻作農業區)的現象,理由是(谷物和生產工具的遺跡說明出現了早期農業,而由于南北方自然環境的差異:黃河流域溫帶季風氣候,氣候適宜干燥,河流較少,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導致南北方農作物的差異)要求:形成小組,選定代表,時間5分鐘。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的千余座墓葬,按墓地的大小,隨葬品的有無、多寡,以及品類優劣等,可明顯地分為大、中、小三個類別。在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墓葬規制上的不同,反映了墓主生前社會地位的差異……尤其是大幕中的隨葬品中普遍存在著大量真玉精制的玉器,如玉鉞、玉琮、玉璧都不是一般部落成員可佩帶或占有。玉鉞是王權、軍權的象征,玉琮、玉璧作為一種祭天禮器,表明持有者具有與天交流通話的特權。 ——《大學中國史》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階級分化可以從哪些史實看出來?是什么原因導致社會出現階級分化的現象?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剩余產品社會的分工推動了商品交換公有制解體私有制出現因財富和權力的不同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層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文字萌芽陶質排水管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平糧臺古城遺址示意圖良渚古城遺址示意圖早期城市排水管道余杭反山出土玉琮王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坐標:杭州某大樓 外觀形似一件玉琮坐標:浙江省孤山館區大門坐標:京杭大運河杭州武林碼頭停靠的游船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 舞蹈紋彩陶盆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女神頭塑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就是對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體、自然力和自然物三個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這是人類依賴于自然的一種表現,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是一種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圖騰崇拜過渡過來。即在親緣意識中萌生、衍化出對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圖騰崇拜: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一般以動物居 多,作為氏族圖騰的動物(如熊、狼、蛇……),即是該氏族的神圣標志。 原始宗教的形式 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河南濮陽龍虎堆塑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這些文物是從哪些流域發掘的?你能從這些文物的圖案中觀察到什么共同信息?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細探中華文明形成之源中華文明的曙光文字萌芽階級分化早期城市原始宗教……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 與世界上其他不同的文明古國發展模式不同,數千年來,盡管國祚頻移,危機迭現,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卻一脈相承,延綿不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元一體的建構格局,鑄就了中華文化異乎尋常的凝聚力,并賦予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堅定中華文明自信之心--------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文明的源頭啟示方向,回望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我想說……堅定中華文明自信之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