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九 中國的對內和對外關系、對外政策一、中國的對內關系1、和親:①西漢漢元帝時,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意義:為漢匈的和平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②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8世紀中期,唐朝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為一家”。 作用: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二、中外交往史實(1)西漢:絲綢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 張騫出使西域,對“絲綢之路”的形成貢獻最大。 影響:它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對漢朝的興盛起了積極作用。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2)唐朝:①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鑒真東渡日本(唐風洋溢奈良城);②玄奘西游天竺,帶回很多佛經,傳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促進了中國與東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3)明朝:鄭和(馬三寶)下西洋(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4)清朝: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維護國家統一。三、四大文明古國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四個古國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因為這四個國家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2、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非洲的尼羅河兩岸出現了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埃及權力的象征是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標志之一。并在公元前3000年創造出象形文字。 3、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稱。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亞洲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出現了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統治,(目的)制定了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地位: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古代兩河流域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4、約公元前2500年,在亞洲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雅利安人入侵后古印度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由高到低排列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影響:種姓制度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5、古代文明為什么多發生在大河流域? ①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濫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四、新航路的開辟: 1、根本原因: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要求擴大國外市場。 2、過程:① 1487--1488年:迪亞士—葡萄牙—開辟從歐洲到達印度洋的航路,并發現好望角。② 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橫渡大西洋—古巴、海地—開辟通往美洲的航路。(發現美洲) ③ 1497--1498年:達·伽馬—葡萄牙—開辟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大陸的新航路。 ④ 1519--1522年:麥哲倫及船隊—西班牙—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歐洲的環球旅行。 3、影響:①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②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