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知識梳理速記歸類一 中國現代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1.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的事件: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事件:1949 年 10 月 1 日,開國大典。3.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事件: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4.結束了中國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事件: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標志著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事件: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6.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事件: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7.抗美援朝開始的標志:1950 年,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8.抗美援朝結束的標志:1953 年 7 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9.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0. 土地改革完成的標志: 到 1952 年底, 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 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標志性事件:土地改革的完成。12.標志著我國地主階級被消滅的事件:1952 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13.標志著我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事件: 1956 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14.標志著我國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事件: 1956 年, 90 % 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16.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的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17.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的標志性事件:1971 年,“九一三事件”。18.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1972 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19.“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性事件:1976 年 10 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20.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志: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1.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的標志: 1997 年 7 月 l 日,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22. 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的標志: 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23. 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 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24. 標志著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 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的事件:1987 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25.標志著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的事件: 1992 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 歸類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1.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成果: 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消滅了地主階級; 農民翻了身, 得到了土地, 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第二次是農業合作化,它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引導農民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3.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它是提高公有化規模的運動。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4.第四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等。成果: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取消農業稅是對這一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歸類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經歷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特點、原因和歷史作用或影響 1.1949—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特點: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原因: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調整工商業。作用:確立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基礎,為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準備了條件。 2.1953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特點: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原因: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作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3. 1956 —1966年,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特點: 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原因: 中國共產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影響: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發生過嚴重困難。4.“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特點: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三大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歸類四 中國現代史上的感悟、啟示類問題 1.對和平時期人民軍隊的寄語:和平之際更應居安思危;傳承革命精神,走科技強軍之路。2.向黃繼光與邱少云學習的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3.為進一步促進城鄉的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改善社會福利,繼續減輕農民負擔。4.針對“藏獨”分子的分裂活動,談談想法: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藏獨”,維護國家安定與統一是每個國人的責任和義務。5.結合“一國兩制”構想,談談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認識: “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實行,促進了兩地的繁榮和發展,為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范例。海峽兩岸人民都渴望統一,祖國的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6.反對分裂祖國(臺灣問題、西藏問題) (1)祖國領土主權不容侵犯,反對分裂,日益強大的中國是決不會允許祖國分裂的。 (2)維護國家安定與統一是每個國人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發憤圖強,為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貢獻力量。7.對中日關系發展的認識:如何對待日本侵華問題,是中日關系能否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正視歷史,才能開創中日關系的美好未來;日本人民和進步人士是維護中日友好關系的重要力量。8.對近現代對外開放的認識:舊中國的“開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條約基礎上的,是為外國侵略中國服務的;今天的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其目的是加快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具有主動性和主權性。9.我們應該如何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要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增強自己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意識。10.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對我國城鄉發生巨大變化的感受) (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2)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勇于探索的偉大民族。 (3)作為中學生,要努力學習,對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二、 知識對比速記歸類一 重要會議一覽表 會議 時間 內容意義或影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49 年9月①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它起臨時憲法的作用。②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等為副主席。③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④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了重要準備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4 年9月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中共八大 1956 年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1958 年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總路線指引下, 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 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中共十二大 1982 年鄧小平明確提出: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 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走自己的道路,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三大 1987 年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中共十四大1992 年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五大 1997 年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中共十六大 2002 年在中共十六大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內容: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中共十七大 2007 年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繼續解放思想, 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中共十八大 2012 年 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中共十九大 2017 年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歸類二 改革開放 對內改革 農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背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目的 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主要形式 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背景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內容 所有制改革: 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改革: 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 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實行經營責任制。分配制改革: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環節 增強企業活力意義 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的經濟利益、職工的經濟收入與企業經營成果相聯系, 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 這就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內容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對外開放 目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內容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步驟設立經濟特區, 開放沿海城市, 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 增設海南島經濟特區, 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開放沿海地區縣市,開放沿江、沿邊及省會城市 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 年 12 月,在經過長達 15 年艱難曲折的談判歷程后,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歸類三 重要文獻一覽表 文獻 時間 內容和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 年 9 月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 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國家政權屬于人民, 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它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改革 1950 年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 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它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 1950 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 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 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 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 年 9 月憲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論十大關系》1956 年這個報告確定了一個基本方針, 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報告論述的十個問題(即十大關系), 既是從總結我國經驗、 研究我國建設發展的問題中提出來的, 又是在吸取蘇聯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提出來的,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適合本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有了一個良好開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78 年引發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 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4 年 10 月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 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 年指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并對經濟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 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 年 10 月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4 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美《聯合公報》1972 年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歸類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鞏固 項目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西藏和平解放原因①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②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③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3 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49 年開國大典時,西藏宗教領袖之一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致電毛澤東主席,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人民解放軍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 一面向西藏進軍,一面力爭和平解放西藏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開辟道路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各族人民的團結 結果1953 年 7 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歸類五 重要政策、措施一覽表 時間 政策、措施 意義(影響)1950 —1953 年抗美援朝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1950—1952 年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1953—1957 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 953—1956 年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58 年開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困難 1978 年至今改革開放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 年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949 年至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后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海峽兩岸關系密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果的決定因素 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9 年 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 “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歸類六 國防建設成就一覽表 陸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 兵種較少,武器裝備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十年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海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1971 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1974 年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裝備我國海軍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 潛艇部隊、 海軍航空兵、 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逐步擴大2012 年 9 月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空軍20 世紀 50 年代初 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 3 000 多架1956 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 型殲擊機。 后來, 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 轟炸機和強擊機 導彈部隊 1966 年我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 1966 年 中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戰略支援部隊 2015 年 12 月 31 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正式成立,它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后組建而成的 歸類七 外交成就一覽表 時間外交成就意義1953 年 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 年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1971 年 10 月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20 世紀 70年代“乒乓外交”;基辛格訪華;1972 年,尼克松訪華;中日建交;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中國的外交出現新局面,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贏得了有利的國際環境2001 年 中國上海成功主辦 APEC 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是一次大規模、高規格的多邊外交活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2014 年中國北京成功舉行 APEC 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次會議是亞太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的一次重要會議,取得了豐碩成果 歸類八 科技成就一覽表 時間成就意義“兩彈一星”1964 年 10 月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1967 年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6 年中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1970 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航天技術1999 年 11 月 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飛行成功 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 年 10 月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行成功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 年 9 月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成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農業20 世紀 70 年代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 醫學20 世紀 70 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數億人受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