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2.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步驟。 能力目標 學會正確規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發展實驗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初步樹立用科學態度和方法去探索科學現象。二、教學重點 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學習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三、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四、教學方法:講解與談話法、實驗法。 五、教具準備1.教師準備: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2.學生準備: (1)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2)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科學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從基本結構上來說則大體上是一樣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一切活動,如生物的生長、繁殖等都是靠細胞來實現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秘,就必須要了解細胞。可是,細胞的體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人類發明創造了顯微鏡,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 [講授新課] 最早的顯微鏡結構簡單、放大倍數只有幾十倍。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把顯微鏡的制造技術不斷的改進,現在的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使人們看到了細胞更細微的結構。它的應用領域已經不止局限于生物學,在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很廣泛,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微觀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教師:在學習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進行取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可概括為幾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邊緣5厘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學生:觀察老師取放顯微鏡的過程,并對照彩圖認識各結構名稱。教師作適當指導和考察。教師:認識了各結構以后,更重要的是會使用它來進行觀察物像。用多媒體演示取鏡和安放、對光、放置玻片標本(寫有"上、e、6"字的玻片)、觀察、清潔收鏡等步驟。 學生:觀看多媒體、對照練習。教師:說明(注意事項)1、先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3、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學生:仔細觀察并記錄,通過“畫一畫”將自己所看到的圖像呈現在黑板上。 教師:通過觀察物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物像是被放大的倒像。“倒像”即上下顛倒,左右相反。教師:通過“算一算”,說明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學生: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教師:通過“比一比”,比較不同放大倍數下的細胞,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的細胞越大,數目越少;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越小,數目越多。 教師:通過“動一動”,看看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和物像的移動方向是否一致?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移動玻片標本并記錄,說明玻片標本和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教師:觀察完后,把顯微鏡擦干凈,如需擦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送回原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范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 八:板書設計 顯微鏡的使用 一、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 二、對光 低倍鏡、左眼看右眼睜、轉反光 三、觀察 壓標本、下鏡筒、左眼看、上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