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三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第1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第一課時)課型新授課序號教育[][]教學[]目的知識[]方面1.說出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學會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方法。能力方面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2.學生通過觀察及討論,掌握比較法,并能檢索、收集和整理有關顯微鏡技術發展的資料,撰寫小綜述報告。情感價值觀1.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2.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尋有關資料,鼓勵學生在查詢、檢索、整理資料、撰寫報告過程提高能力。重點1.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難點1.規范使用顯微鏡。教法實驗法,觀察法。教具顯微鏡等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教材分析與學法說明[]第一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一)【教材助讀】通過閱讀課本33頁-35頁內容,說出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并整理出顯微鏡操作使用的主要步驟。【知識梳理】探究一:普通光學顯微鏡的結構1、按正確步驟取出光學顯微鏡,仔細觀察,辨別并說出各部位名稱。2、用5分鐘時間獨立完成導學案探究一的內容。3、用3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修改和完善答案。4、積極參與闡述觀點。探究二: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1、按實驗要求練習使用顯微鏡,記錄下操作中發現的問題,并進行交流。2、用5分鐘時間獨立完成導學案探究二的內容。3、用3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修改和完善答案。4、積極參與小組展示和討論。【鞏固練習】(見導學案)【小報告】顯微鏡技術的發展1、常用的搜索網站有哪些?2、如何使用關鍵詞進行網絡搜索?3、如何根據需要整理、歸類信息?師生問好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識記顯微鏡的構造介紹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完成導學案。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學生討論完成課前的小報告,分享信息。先介紹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在此基礎上引出了解細胞這樣小的結構,必須借助一定的工具---顯微鏡。[]老師可以利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敢于嘗試。例如,如何調節光線強度,如何調節低倍物鏡,如何調節高倍物鏡等等。讓學生在操作中,了解顯微鏡的有關結構,并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老師在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操作的規范性,注意顯微鏡的保護,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在操作中培養學生操作與合作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使用工具查找資料,提高自學能力。提 高 與 發 展教 學 反 思顯微鏡技術發展的歷史細胞的發現:1674年,荷蘭布商列文·虎克為了檢查布的質量,親自磨制透鏡,裝配了高倍顯微鏡并觀察到了血細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動物、人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精子,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完整的活細胞。列文·虎克把他的觀察結果寫信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得到英國皇家學會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為世界知名人士。列文·虎克的一生致力于在微觀世界中探索,發表論文402篇,其中《列文·虎克發現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類關于微生物研究的最早專著學生第一次上實驗課,都感覺比較興奮,因此維持好紀律是成功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微觀的世界,不了解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體應該是什么樣的。掌握好這節課,也為之后觀察動植物細胞打下了基礎。這節課總體來說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是一個鍛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